中南海是中国北京故宫西侧的两个连通的湖——中海和南海的统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北侧,占地100公顷,其中水面约50公顷。作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南海内既有宫殿式建筑,又有园林式建筑。其中,中海主要景物有紫光阁、蕉园、水云榭,南海主要景物有瀛台等。中南海与北京北海共同构成西苑三海,也称作太液池。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中南海的:历史沿革、主要建筑、文化意义等介绍

中文名

中南海

所属地区

北京市西城区

占地面积

100公顷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

文保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中南海建筑始于辽、金时期,经元、明、清三朝不断增建后,成为历代皇家的游宴胜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处成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办公所在地。

历史沿革

中南海的建筑始于辽、金时期,金世宗在北海、中海一带开挖改造营建离宫——太宁宫,同时开挖“海子”,扩充“瑶屿”,并沿湖建造宫殿,修建了多处宫殿、园苑,此处又被称为“西苑太液池”。

“中南海”之名则始于元代,并一直沿用至今。元朝在北京建大都都城,自忽必烈起,开始对西苑三海进行大规模挖掘,西苑成为元代皇宫的一部分,此处也成为北京内城最大的风景区。

西苑三海的建筑群格局于明初基本定型,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之时,就已将燕王府设在太液池畔,待明成祖登基迁都北京后,其在原来元朝皇宫的东侧又新建了皇宫,整个西苑由此变成了明皇宫的行宫。明永乐十八年,在明皇宫基本建成的同时,西苑三海改建工程也同期完工。其中,开凿南海挖出的土,堆筑成了一座四周环水的小岛瀛台。西苑三海的格局由此基本成型。时称“西海子”或“金海”。北海、中海、南海被两座桥分隔开,金鳌玉蝀桥以北的湖为北海,蜈蚣桥以南的湖为南海,两桥中间的湖为中海。

清代,皇帝对三海大加拓建,中南海被列为皇家专用的禁苑。康熙皇帝的部分政务在离宫别苑处理,中南海由此逐渐成为清王朝的政治中心,清末,慈禧太后授意光绪皇帝降旨重修西苑三海,同时,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也在中南海之内修建完成,慈禧移居西苑中海后,近乎每日都会在中南海乘坐小火车。

民国初年,中南海保留着中国政治中心的地位,袁世凯、黎元洪、曹锟的总统府,张作霖的大元帅府,北洋军阀政府的国务院、摄政内阁等都曾设置在这里。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中南海曾作为公园对民众开放。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接管北平,何应钦的“北平军分会”、李宗仁的“北平行辕”等又相继设在了中南海之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南海成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办公所在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居住和办公,众多重要的历史性会议也在这里召开,中南海自此作为中国的最高权力中心而广为人知。1977年至1985年,中南海中的南海部分景观,包括丰泽园、瀛台等,曾被开放为供人民群众参观游览的场所,后调整为不对公众开放参观。2006年,中南海被纳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建筑

新华门

新华门是中南海的正门,位于北京西长安街,面阔七间,采用重檐琉璃瓦卷棚歇山顶式建筑式样,主体为木结构。新华门原址为清乾隆时期建造的宝月楼,民国时期,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将宝月楼改建成总统府大门,大门的匾额“新华门”三个字由书法家袁励准题写。

现新华门楼前檐下悬挂有楷书“新华门”,国徽悬在二楼檐际。新华门进门迎面有一块影壁,上书毛泽东手书体“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门前左右列有一对石狮,门外两旁墙上镶着标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中南海

紫光阁

紫光阁始建于明代,明正德年间,紫光阁所在地原为一处四方平台,后废台改建为紫光阁。紫光阁是一个上下两层的楼阁建筑,主体为木质结构。楼阁布局为前5间,后7间,楼高18米,屋顶则采用宫殿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庑殿顶,以及绿琉璃黄筒边瓦,有上下屋檐之分,两檐之间有柱子、回廊、门窗等,梁楣、额枋用的是旋子彩画。清康熙年间,每逢八月十五,康熙会在紫光阁召集二旗侍卫大臣比武射箭,优胜者给予赏赐。此外,紫光阁内陈设有功臣画像,也是清朝皇帝接见藩邦和外国使节的场所,故此,紫光阁在中国历史上曾被与“武功”“平定”“藩邦”等字眼相关联。

中南海

勤政殿

勤政殿曾是中南海的正殿,位于中海与南海之间的堤岸上。清朝康熙皇帝在明代西苑原有建筑的基础上,修建了勤政殿,用于在西苑居住时办公所用,勤政殿的殿额即康熙皇帝所题。辛亥革命后,勤政殿是北洋政府的重要会议厅之一。民国初年,勤政殿原有建筑被拆除,后又在此处的遗址上,重新建造了勤政殿。

丰泽园

丰泽园位于中海西南侧,始建于康熙年间,园后种植树木数十株,是清代皇帝劝课农桑之所。从康熙开始,皇帝在先农坛亲行耕礼之前,需要在丰泽园后的一亩三分地上先举行演耕之礼,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光绪皇帝。其中,耕种所收的稻谷,除留作种子外,还要碾成细末,敬献奉先殿和寿皇殿等处,其余交给御膳房。丰泽园是封建皇帝首重农桑为立国之本的体现场所。

瀛台

瀛台位于中南海中的南海,是一座小岛,其始建于明代,明成祖朱棣改建西苑三海时,将开凿南海挖出的土,堆筑成了一座四周环水的小岛瀛台。清代顺治皇帝开始在岛上营建宫室,康熙、乾隆时,皇帝则经常在瀛台赏宴王公宗室、大臣权贵,此处成为帝后避暑之处。1900年,慈禧太后在瀛台修建翔鸾殿。瀛台上的涵元殿,是清皇室在瀛台游览、休息和筵宴时的主要场所,190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软禁于瀛台,并最终死在了瀛台的涵元殿。

中南海

万善殿

万善殿始建于明朝,明世宗嘉靖帝在此处建立崇智殿,设立斋醮。清朝顺治时期将此殿改名为万善殿。万善殿位于中南海东北角一处三面临水半岛上,是一座红墙金瓦式的庭院,院内种有松柏、银杏等树。20世纪40年代,北平的华北新闻学院即设在万善殿中。

水云榭

水云榭位于万善殿西边,是一座水中小亭。亭内有一块乾隆皇帝所题“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风”碑刻。清代学者朱彝尊曾为水云榭写有诗作《早秋过水云榭》。

怀仁堂

怀仁堂是个大四合院建筑,大门位于南面,东、西、北三面各建有5间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均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从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政府组成到确定国名、国旗、国歌、国徽,怀仁堂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国家礼堂见证了诸多历史时刻。

文化意义

中南海是中国具有生命力的一组建筑,一直与近当代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办公所在地,是中国最高行政权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