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俄罗斯语: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乌克兰语:Леоні́д Іллі́ч Бре́жнєв,英语:Leonid Ilyich Brezhnev;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祖籍库尔斯克州,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的:人物关系、人物生平、施政举措、思想言论、后世影响、人物评价、人物关系、相关争议、个人轶事、墓葬与纪念等介绍

出生日期

1906年12月19日

去世日期

1982年11月10日

祖籍

库尔斯克州

语言

俄罗斯语

外文名

乌克兰语:Леоні́д Іллі́ч Бре́жнєв,英语:Leonid Ilyich Brezhnev

身份

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

所处时代

近代

国籍

前苏联

出生地

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

终年

76岁

信仰

共产主义

简介

1906年12月19日(俄旧历12月6日),勃列日涅夫出生于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的卡缅斯科耶镇(今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他于1915年进入卡缅斯科耶男子古典中学就读。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勃列日涅夫于1923年加入共产党的青年团,并于1929年成为正式党员。1933年3月20日,勃列日涅夫被任命为卡缅斯科克冶金工人预科夜校的校长。1941年6月,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勃列日涅夫以政委的身份加入了红军,任南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及乌克兰第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勃列日涅夫在1947年至1952年间先后担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党委第一书记及摩尔达维亚党中央第一书记,并于1952年10月召开的苏共十九大会议上正式晋升为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7年,勃列日涅夫成为政治局正式成员。1964年,他在获得了足够的权力后通过政变形式取代了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正式成为苏共第一书记。1960年至1964年及1977年至1982年间,勃列日涅夫担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国家元首)。1964年至1982年11月10日,他一直担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健康状况在1975年之后迅速恶化,他越来越多地退出国际事务,但是,他仍继续掌握权力。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位于莫斯科库图佐夫大街上的私人寓所内逝世,终年76岁。

在他的任期内,勃列日涅夫保守、务实的执政方式大大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稳定了其执政党在国内的地位。勃列日涅夫的执政不仅恢复了克里姆林宫的集体领导、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民众对党内精英的异议,还推动了与美国的和解、实现了与美国的核平等,并加强了苏联对中欧和东欧的统治。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大规模的军备建设和广泛的军事干预极大地扩大了苏联在以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为代表的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新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农业改革使得苏联的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拥有世界第二大工业产能。虽然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以政治稳定和重大的外交政策成功为特征,但也以腐败、效率低下、经济停滞和与西方迅速扩大的技术差距为特征。勃列日涅夫无视对政治改革的诉求导致了“勃列日涅夫萧条”时代的出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6年12月19日(俄旧历12月6日),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出生在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的卡缅斯科耶镇(今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他的父亲是南俄冶金公司第聂伯罗斯克工厂的金属工人伊利亚·雅科夫列维奇·勃列日涅夫,母亲名叫纳塔莉亚。他有一个妹妹(维拉)和一个弟弟(雅科夫),全家人租住在工人住宅区的土坯房屋内。由于勃列日涅夫的父母在搬到卡缅斯科耶之前曾住在苏联和乌克兰的交界地-库尔斯克州,故而在包括护照在内的一些文件中,勃列日涅夫都被标注为乌克兰人。

勃列日涅夫9岁进入卡缅斯科耶男子古典中学就读。他15岁便离开学校进入到工厂当锅炉工。勃列日涅夫随着全家搬回库尔斯克州后,他于1923年考入库尔斯克土地规划和土壤改良中等技术学校,并于同年加入共产党青年组织-共青团。在校期间,他对学习没有太大兴趣,仅仅阅读了《星火》《知识就是力量》等通俗类杂志。

任职求学

1927年,勃列日涅夫从库尔斯克土地规划和土壤改良中等技术学校毕业后,先在库尔斯克省格赖沃龙县任职土地规划员一职,后被任命为农业管理局农田耕作组组长。1928年,勃列日涅夫与妻子维多利亚·彼得罗夫娜·杰尼索瓦完婚后被派往位于比塞特河畔的乌拉尔州斯维尔德洛夫专区(谢尔季区),先后任职县执行委员会农业部长、县政府副主席及乌拉尔州农业部副部长。在1929年10月9日举行的苏共比谢尔季区委会议上,勃列日涅夫被接受为联共(布)候补党员,并被派往祖耶夫卡村苏维埃任职。1930年2月13日,乌拉尔州斯维尔德洛夫党委会任命勃列日涅夫为斯维尔德洛夫区土地管理局土地规划处处长,随后,勃列日涅夫被调往斯维尔德洛夫斯克。

1930年9月,勃列日涅夫前往莫斯科加里宁农业机械制造学院学习;然而他很快就中断了学业,在1931年带着全家人回到卡缅斯科耶,就职于捷尔任斯基工厂,并就读于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的阿尔谢尼切夫冶金学院夜校部。在此期间,他先后担任冶金学校党小组长、工会委员会主席、学院党委书记,又在1933年当选为卡缅斯克冶金工人预科夜校的校长。1935年,他毕业后获得热动力工程师的专业资格,随即进入捷尔任斯基工厂,担任动力车间担任班长。

崭露头角

1935年10月6日,勃列日涅夫应征参加苏联工农红军。参军后,勃列日涅夫被分配到外贝加尔军区服役,在完成了赤塔坦克学校的学习后,他被任命为远东军第14机械化军坦克连政治指导员。1936年10月,仅仅服役一年的勃列日涅结束服役,并在11月被任命为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冶金中等技术学校校长。在斯大林的大清洗中,勃列日涅夫是众多利用政府和党内空缺迅速晋升的官员之一。

勃列日涅夫先是于1937年5月任职第聂伯罗捷尔斯克市苏维埃执委会副主席,后于1938年5月调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苏维埃商业局局长。在尼基塔·赫鲁晓夫控制了乌克兰共产党之后,勃列日涅夫被任命为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区共产党宣传部部长。勃列日涅夫于1939年1月被任命为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第二书记,后于1940年9月26日被任命为州委书记,主管国防工业。

参加二战

1941年6月22日,当纳粹德国入侵苏联时,勃列日涅夫应招入伍,并于1941年7月16日被分配到南方方面军担任政治部主任。在8月26日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落入德军之手前,他忙于疏散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城内的工业。10月,勃列日涅夫被任命为南方军政治行政副司令员,军衔为旅政委军衔,后被授予红旗勋章。

1942年德国占领乌克兰时,勃列日涅夫被派往高加索。10月8日,勃列日涅夫被任命为黑海部队集群的政治部副主任。不久后,黑海部队集群军事委员会委员科洛宁少将被调往18集团军,科洛宁少将勃列日涅夫一并带走。在那里,勃列日涅夫参加了“小地战争”。在小围网渔船“里察号”从格连吉触雷时,爆炸将勃列日涅夫抛到海中。波咯额日涅夫后来被救起。在与原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拉扎尔·莫伊谢耶维奇·卡冈诺维奇(Ла́зарь Моисе́евич Кагано́вич)有过接触后,勃列日涅夫不断致信卡冈诺维奇。1942年,勃列日涅夫被授予上校军衔。1943年4月1日,勃列日涅夫被任命为第18集团军政治部主任。1943年9月16日,重新组建的北高加索方面军和黑海舰队协同配合,打赢了新罗西斯克战役,新罗西斯克宣布解放,勃列日涅夫获得“卫国战争一级勋章”。在1944年5月1日,勃列日涅夫又获得了“保卫高加索”奖章。

1943年12月,第18集团军编入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红军重新获得了主动权,并向西通过了乌克兰向前推进。此时,前线的高级政治委员是尼基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1931年入党后不久就遇到了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从战前开始就支持勃列日涅夫的事业。1944年5月29日,勃列日涅夫被再次授予红旗勋章。同年11月2日,勃列日涅夫被授予少将军衔。1945年6月,勃列日涅夫被军事委员会委员列夫·扎哈洛维奇·麦赫利斯任命为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此外,战争期间,勃列日涅夫还结识了莫斯卡连科军事委员会委员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叶皮谢夫(AлekceйAлekceeBичEпищeB)、亚速海分舰队司令员谢尔盖·格奥尔吉耶维奇·戈尔什科夫等人,这些人为勃列日涅夫日后扩大党内势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显露锋芒

1945年喀尔巴阡军区成立,勃列日涅夫被任命为喀尔巴阡军区的政治部主任。在1945至1946年间,他与高尔基城-列宁格勒集团拉上了关系。1946年8月,勃列日涅夫离开军队,前往扎布罗热任职州委第一书记,他的副手是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黑手党”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安德烈·基里连科(Andrei Kirilenko)。在扎布罗热期间,勃列日涅夫主要负责重建家园并实行集体化建设。1947年3月3日,他宣布第聂伯发电厂的第一套机组正式恢复运转。1948年1月,勃列日涅夫回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担任地区党委第一书记,并在这一年荣获了以“为南方黑色冶金企业重建”为由颁发的荣誉奖章。在乌克兰参与重建项目后,勃列日涅夫于1950年成为苏联最高苏维埃的代表,并在1950年7月被委任为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主要负责集体农庄制度的推广。为了实现全盘集体化,勃列日涅夫对破坏财产和怠工等行为加大了惩治力度。在这段时间里,谢苗·库兹米奇·茨维贡(Семен Кузьмич Цвигун)作为助手一直协助着他的工作。

1952年在摩尔达维亚,勃列日涅夫突发心肌梗塞,卧床治疗了一个月左右。康复后不久,勃列日涅夫动身前往莫斯科参加了10月5日召开的第十九次党代表大会,并进行了他在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上的首次讲话。会议期间,他与斯大林进行了会面。会面后,斯大林将勃列日涅夫提拔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候补委员,并任命他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及党中央书记处书记。斯大林逝世后,在1953年3月5日举行的中央委员会、部长会议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联席会议上,勃列日涅夫被解除了中央书记的职务,并被降职为海军政治部主任。赫鲁晓夫接替斯大林担任总书记后,勃列日涅夫站在赫鲁晓夫一边,反对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еоргий Максимилианович Маленков)。5月21日,根据国防部长第01680号令,勃列日涅夫重新回到苏联干部队伍,并在8月4日被授予中将军衔。

1954年2月27日,苏共中央主席团解除了勃列日涅夫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职务,任命勃列日涅夫为哈萨克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第二书记,并保留苏军干部身份。1954年2月初,勃列日涅夫到达哈萨克斯坦东南部边境城市阿拉木图,组织了当地的垦荒工作,并与莫斯科保持着紧密的联系。1955年8月,他被任命为哈萨克斯坦党中央第一书记。在此期间,勃列日涅夫不仅致力于开荒工作,还参与了包括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建设在内的苏联导弹和核武器建设的相关项目。因为开荒有功,他被授予列宁勋章,并于1956年2月率领哈萨克斯坦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了第二十次党代表大会。1956年2月25日,勃列日涅夫参加了赫鲁晓夫举行的秘密会议,听取了赫鲁晓夫抨击斯大林《关于个人崇拜》的报告;随后,他成为赫鲁晓夫主持的五十五人委员会的委员、成功当选为党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党中央书记处书记,并被任命为苏共中央俄罗斯联邦局主席。

权力扩张

在行政管理专家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俄文:Константи́н Усти́нович Черне́нко)等人的协助下,勃列日涅夫负责以军火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及建筑业的建设,包括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的建设。1956年12月18日,因为对共产党及苏联人民的杰出贡献,勃列日涅夫被授予列宁勋章。勃列日涅夫不仅坚决支持赫鲁晓夫对工业和地方建设的改革政策,还在赫鲁晓夫与被称为“反党集团”的以马林科夫为代表的的斯大林主义守旧势力的斗争中站在赫鲁晓夫一边。赫鲁晓夫在与马林科夫等人的角逐中胜出后,勃列日涅夫成功晋升为政治局的正式成员。1958年4月17日,中央主席团会议决定设立直属苏联国防委员会分管原子弹、氢弹和导弹武器的军事科技委员会,勃列日涅夫被任命为委员会副主席。

1959年,哈萨克斯坦庄稼绝收,失业率攀升,卡拉干达市爆发了大规模骚乱,勃列日涅夫赶赴该市。勃列日涅夫允许警察和军队使用武器,起事群众很快被镇压下去。勃列日涅夫在1960年1月7日举行的主席团会议上做了关于分析哈萨克斯坦局势的报告,并在1月9日阿拉木图的全会上将他的盟友金姆哈梅塔·阿赫梅多维奇·库纳耶夫(俄文:Кунаев,Динмухамед Ахмедович)扶上了哈萨克斯坦第一书记的宝座。此外,在这一阶段,勃列日涅夫还与刚升任的外交部部长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葛罗米柯(Андре́й Андре́евич Громы́ко)取得了联系。

1960年5月4日,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任命勃列日涅夫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在助理亚历山德罗夫·阿根托夫的影响下,勃列日涅夫就任后将其工作重心放在外交事务上。勃列日涅夫于1961年12月出访印度,在印度停留了1个星期,并在此期间进行了21场演讲。他还拜访了南斯拉夫共和国、摩洛哥王国、法国等国。1961年6月19日,因在导弹制造、火箭技术及保障载人宇宙飞船“东方”号飞行等事业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勃列日涅夫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同年10月17日至31日,勃列日涅夫参加了党代会,并在第六次会议上发言。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大权在握

直到1962年,赫鲁晓夫在党内的领袖地位一直很稳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他的表现及苏联日益严重的经济问题削弱了其他领导人对他的信心。勃列日涅夫表面上仍然忠于赫鲁晓夫,实际上却与赫鲁晓夫产生了巨大的隔阂。1963年6月7日,赫鲁晓夫任命勃列日涅夫为中央书记,并用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牵制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上任后将格·谢·帕夫洛夫、亚历山德罗夫·阿根托夫及契尔年科等人安排进党政机关内,这使得决定性的岗位都由勃涅日涅夫的亲信占据。

勃列日涅夫和尼古拉·波德戈尔内向中央委员会提出申诉,指责了赫鲁晓夫的唯意志主义,并提出赫鲁晓夫应对苏联经济衰败负责。10月12日,勃列日涅夫打电话给赫鲁晓夫,通知他参加次日举办的旨在讨论农业问题的主席团特别会议。赫鲁晓夫抵达伏努科沃机场贵宾厅时被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弗拉基米尔·色米查斯特涅拦下,在得知自己已被罢免后,赫鲁晓夫并被带到克里姆林宫,在那里,勃列日涅夫、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苏斯洛夫和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谢列平对赫鲁晓夫进行了口头攻击。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和中央委员会接受了赫鲁晓夫退职的请求,并任命勃列日涅夫为第一书记。中央委员会的一些成员希望对赫鲁晓夫进行惩罚,但勃列日涅夫认为自己已经被确定为总书记,他没有理由进一步惩罚赫鲁晓夫。

巩固政权

在取代赫鲁晓夫成为党的第一书记后,勃列日涅夫已经成为苏联法律上的最高领导人。然而,在执政初期,他被迫作为“三驾马车”的一部分,与国家总理柯西金和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波德戈尔内一起执政。为了巩固权力,在勃列日涅夫主持的第一次党中央全会上,勃列日涅夫擢升了包括国防部副部长叶皮谢夫、乌格勃领袖弗拉基米尔·叶菲莫维奇·谢米恰斯内在内的8名“十月政变”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还任命库拉科夫为中央书记、马茨凯维奇为农业部长及政府首脑,并将整个农业管理局迁回莫斯科。在将自己党内领导权与苏维埃政府的领导权合并后,勃列日涅夫宣布禁止任何人同时兼任总书记和总理,这种安排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

在巩固权力的过程中,勃列日涅夫首先不得不与前苏联克格勃主席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谢列平(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Шеле́пин)作斗争。1965年初,谢列平开始呼吁在苏联内部恢复“服从和秩序”,并将此当做自己夺取政权的一部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谢列平利用自己在国家和党的控制权妄图获得更多政权内部的支持。在勃列日涅夫认识到谢列平对自己地位构成了威胁后,勃列日涅夫于1965年12月免去了谢列平人民监察委员会主席及副总理的职务,并在12月9日宣布党和国家的检察机关不再合为一体。到1965年底,勃列日涅夫已将波德戈尔内从书记处除名,大大削弱了后者在党内机构中获得支持的能力。在随后的几年里,波德戈尔内的支持者数量大幅减少。

1965年,勃列日涅夫把注意力转向了政治对手柯西金。柯西金的地位在他于1965年颁布了几项经济改革无果后被削弱,这些改革在党内被统称为“柯西金改革”。柯西金的改革引发了党内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涌向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在苏联领导层中的地位显著增强。

1969年,列宁格勒人伊林少尉向政府车队开枪,妄图刺杀勃列日涅夫。作为结果,1969年的“五一阅兵”被取消。1971年3月,勃列日涅夫参观了“德维那”演习,并在“塔曼”第三摩托化近卫步兵师的护卫下出席了在明斯克举行的阅兵闭幕式后于4月1日离开了莫斯科。1971年3月30日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勃列日涅夫再度当选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地位巩固后,勃列日涅夫在1971年出访了法国、德国、南斯拉夫等国。其中,勃列日涅夫对法国的国事访问突破了外交礼仪的框架,他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对法国进行了访问。

军事扩张

勃列日涅夫政权的第一次危机发生在1968年,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在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亚历山大·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ček)的领导下正试图放开共产主义制度。7月,勃列日涅夫公开谴抨击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是“修正主义者”和“反苏分子”。尽管勃列日涅夫发表了强硬的公开声明,但他并不是最强烈要求在捷克斯洛伐克使用武力的人。档案证据表明,当事件发生时,勃列日涅夫是少数几个寻求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进行调解的人之一。然而,勃列日涅夫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他弃权或投票反对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进行军事干预,那么他将面临国内和东欧集团内部爆发动荡的风险。当苏联领导层要求勃列日涅夫在布拉格“重新建立革命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时,勃列日涅夫下令华沙条约组织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并于8月将杜布切克赶下台。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78年,阿富汗内战爆发。1979年12月4日,勃列日涅夫与政治局委员苏斯洛夫、克勒勃首脑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俄文:Ю́р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Андро́пов)、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及外交部长葛罗米柯等人商讨后决定以捍卫苏联在阿富汗的利益为由向阿富汗出兵。在勃列日涅夫的授意下,大批苏联军队自1979年12月25日起出兵阿富汗。战争后期,勃列日涅夫任命卡尔迈勒为阿富汗总统及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当代研究人员倾向于认为勃列日涅夫在阿富汗局势上被误导了。勃列日涅夫的私人医生米哈伊尔·科萨列夫后来回忆说,当勃列日涅夫头脑清醒时,他实际上是反对对阿富汗进行全面军事干预的。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晚年病逝

1981年至1982年冬,勃列日涅夫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为了在政治局创造一种对勃列日涅夫不利的环境并顺利竞选成为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总书记一职,安德罗波夫在克格勃同事的帮助下,开始大肆传播勃列日涅夫担任领导人期间无所作为导致政治腐败愈发严重等言论。1982年3月,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参观一家工厂时,一根金属栏杆倒塌并砸在勃列日涅夫身上,造成了脑震荡及右锁骨骨折。经过一个月的恢复期后,勃列日涅夫重新开始断断续续的工作,直到到11月。1982年11月7日,勃列日涅夫参加了纪念十月革命65周年的阅兵活动。这是勃列日涅夫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1982年11月9日,勃列日涅夫在位于莫斯科库图佐夫大街上的私人寓所内逝世,终年76岁。11月12日,新上任的总书记安德罗波夫及全体中央委员参加了勃列日涅夫的葬礼。包括时任美国副总统布什在内的32名国家元首、15名政府首脑及14位外国使节参加了此次葬仪。在为期五天的全国哀悼之后,1982年11月15日,安德罗波夫主持了勃列日涅夫的国葬仪式,穿着元帅军服、佩戴满身勋章的勃列日涅夫被安葬在红场及克里姆林宫墙见的墓地中,他的妻子和家人也出席了此次国葬仪式。

施政举措

政治政策

在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纠偏。首先,在政治体制方面,勃列日涅夫恢复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体制。在苏共中央1964年11月全会的上,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合并州、边疆区的工业党组和农业党组以及重新按地区建立统一的党组织及领导机关的提议。随后,苏维埃、共青团、工会等党的领导机构也被合并。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还取消了权力下放的管理体制,提出了在强化中央统一领导、避免本位主义出现的情况下,施行刺激企业自主发展的传统部门管理体制。自1965年起,在勃列日涅夫的授意下,苏联取消了各共和国和各经济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及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并将国家生产委员会及国家委员会改组为部。

其次,勃列日涅夫实行了集体领导原则。在他执政的前期和中期,勃列日涅夫践行集体领导原则,重大问题都经集体讨论后决定。在他执政期间,包括党代会及中央全会在内的党的会议都会定期举行。在对待持有异意的领导时,勃列日涅夫一般采取如撤职等相对温和的办法。另外,勃列日涅夫还取消了按比例更换干部制,并规定党政最高领导职务不得兼任。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一直着重强调加强党的领导作用以及提高苏维埃的地位,并在1977年的新宪法中正式确立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及苏维埃的政治地位。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官僚主义、本位主义、机关专权现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此外,勃列日涅夫在1964年11月16日举行的中央委员全会上提出了完善党内保密制度的意见。他指出之前出现的党会内容外泄事件为党的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害,故而,为了党的的事业,党内的保密制度必须被完善。此后,保密制度扩大到针对中央委员会委员。在勃列日涅夫的建议下,中央委员会委员在收到政治局会议的记录后,需要在专用的凭证上登记。

最后,勃列日涅夫还支持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专制统治的谴责,并为斯大林大清洗中的许多受害者平反。然而,在勃列日涅夫顺利成为领导人后,他扭转了这一态度。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估计有5000名政治犯和宗教囚犯。这些囚犯中的许多人被勃列日涅夫为首的政府当局强迫送往苏联各地的精神病院。在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克格勃渗透了大量的反政府组织,这些反政府组织帮助勃列日涅夫巩固了他的权力基础。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经济政策

经济战略

1976年苏共“二十五大”上,勃列日涅夫以党代表大会形式提出了他的“经济战略”。在主管经济的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的帮助下,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经济实施了名为“新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勃列日涅夫恢复了部门领导的管理体制。勃列日涅夫要求部门领导在统管地方经济的基础上,应兼顾区域领导的优点及原则。他提出在大的经济体制不变的情况下,扩大企业的自主权,适当的减少国家对企业的计划指标。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还提出用以生产基金、奖励基金为代表的物质刺激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其次 ,勃列日涅夫还要求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比例。首先,勃列日涅夫调整了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关系,降低了积累率。其次,勃列日涅夫调整了工业的投资方向,从建设新企业过渡到以改造、扩建原有企业为主。与此同时,在加强食品工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同时,勃列日涅夫还要求重工业和国防工业部门扩大消费品的生产。在苏共“二十四大”上,勃列日涅夫指出,在70年代初期,国防工业总产品的42%为国民使用的消费品。

此外,勃列日涅夫还要求大力发展生产性基础设施。在勃列日涅夫的要求下,政府不仅向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还将其列为“十一·五”计划的关键任务。勃列日涅夫指出要在苏联建立多层次的远景计划体系、制定社会发展计划以提高经济战略的预见性。在勃列日涅夫的授意下,1978年苏联正式将国家经济发展计划改革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最后,勃列日涅夫还提出了加强与国外经济体的联系、加速引进先进技术、借助外资进行技术改造、加快开发东部地区能源等措施。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使得苏联的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拥有世界第二大工业产能,生产的钢铁、石油、生铁、水泥和拖拉机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

农业改革

1965年3月召开的中央全会上,勃列日涅夫将农业视为”全党全民的共同事业“,并将其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在1970年7月2日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会上,勃列日涅夫指出要在今后的五年中加强对农业的投资、加快土壤改良、加快农业化学化改革、提高机械化水平以及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勃列日涅夫完善了大农业集体组织,发展了跨单位合作,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大农业。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他强化了集体农场的传统方式,集中实施了产量配额。赫鲁晓夫的农场合并政策被勃列日涅夫延续。勃列日涅夫不仅取消了经济能力薄弱的集体农庄的债务、消灭了浪费和滥用土地的现象,还对表现优异的集体农庄庄员和国营农场 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此外,勃列日涅夫还强调了加大对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人才支持力度的重要性。勃列日涅夫授意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改进提高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领导干部及农业专家条件的制度》(1966年1月15日制定批准)及《关于在跨单位合作和农工一体化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化和集中化》(1976年5月28日制定批准)为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此后,跨单位合作和农工一体化得到大幅发展。

其次,勃列日涅夫强化了党对农业和农村的领导。勃列日涅夫强调了提高各级党组织农村工作水平的重要性,并认为一切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成就不仅取决于农业工作人员,还取决于党和苏维埃组织。勃列日涅夫强调了计划农业的重要性、农产品征购计划的强制性。勃列日涅夫指出制定固定的国家收购计划并对主要农产品定制新的收购价格可以消除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粮食生产率过低的问题。在勃列日涅夫的授意下,苏联编制了大量的农业计划和规划,农业的各方面工作都得到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

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还强调了加强集体农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国营农场生产的物质设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在他的要求下,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包括农村基地、畜牧场、养禽场、农业化学中心、温室栽培企业在内的一大批农业项目上。在勃列日涅夫的授意下,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占全部国家投资的27%。仅在1981年,就有330亿美元的投资用于农业。

官方数据显示,1980年,苏联国内的农业产量比1966年至1970年的平均产量高出21%,谷物产量增加了18%。尽管苏联的农业发展情况有所改善,但饲料作物产量不足、甜菜产量下降等问题仍然存在。勃列日涅夫试图通过增加国家投资和允许私人拥有更大的土地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这些行动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诸如技术工人短缺、农村文化破坏、小型集体农场的农业机械不实用等根本问题。面对饲料作物不足及甜菜产量不足的问题,勃列日涅夫选择从外国购买,例如阿根廷。与此同时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其他资源的成本也在攀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勃列日涅夫要求增加苏联境内私有土地的最大面积。然而,这一政策虽然消除了扩大农业生产的重要障碍,但并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农业发展状况

时间

农业总产值(10亿卢布)

谷物收获量(百万吨)

肉类产量(百万吨)

1965年

88.3

121.1

10.0

1970年

108

186.8

12.3

1975年

112.8

140.1

15.0

1980年

122.0

189.1

15.1

1981年

120.7

158.2

15.2

1982年

127.4

186.8

15.4

外交政策

1969年,在华沙条约组织政治协商会议上,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欧洲缓和”的设想,并指出“缓和”政策将用于今后15年。在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政治报告中,勃列日涅夫提出了争取国际合作的6点“和平纲领”,并将改善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外交关系放在一切外交事务的首位。勃列日涅夫指出苏联将在和平共处的原则下加深与英国、法国、美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意大利、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各领域中的互利合作。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勃列日涅夫则采取干涉他国内政的对外政策。勃列日涅夫的外交政策强调平衡美苏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并大幅度增加国防开支。在1965年至1970年间,勃列日涅夫增加了40%的国防开支,国防开支此后每年都在增加。在勃列日涅夫去世的那一年,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

苏美关系

苏美关系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战略的核心。与赫鲁晓夫的对美政策相比,勃列日涅夫对美外交政策的目标更加全面和广泛,包括签署军备控制、危机预防、贸易互通、欧洲安全和人权等协定。1966年,美、苏两国签订了文化交流协定及民用航空协定;1967年,苏、美、英三国签订了外层空间条约,禁止在外层空间建立军事基地并禁止在外层空间进行军事活动;1971年,苏、美两国签署了《禁止在海底及洋底及其下面设置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条约》;1972年5月,美国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访问苏联,与勃列日涅夫进行了友好的会谈。会谈后,苏、美两国发表了联合公报及《苏美相互关系原则》。随后,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签署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反弹道导弹条约》及一系列在科技、医疗领域的合作协定。《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规定了双方发展核导弹的限制,《反弹道导弹条约》叫停了双方发展全国性的反导系统的行动。

1973年勃列日涅夫访美,与尼克松进行了最高级别的会谈,并签署了包括《关于进一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的基本原则》《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在内的13项决议。苏联国内的媒体称勃列日涅夫的此次访美之旅是苏联国际关系根本性的转折点,并将两人签署的《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看作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事件,是和平外交的顶峰“。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苏、美关系每况愈下。勃列日涅夫在1976年举行的苏二十五大上指出任何情况下的“缓和”都不能容忍资本主义的剥削。当勃列日涅夫在1979年授权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谴责了苏联的这次行动,苏美缓和关系结束。美国停止了对苏联所有粮食的出口,并抵制了1980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夏季奥运会。苏联的回应是抵制198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夏季奥运会。

苏法关系

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勃列日涅夫致力于保持与法国的特殊关系。1966年6月,法国总统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访问苏联,与勃列日涅夫进行了会谈。1970年10月,新任法国总统乔治·让·蓬皮杜(Georges Jean Pompidou)访问苏联,与勃列日涅夫签署了《苏法宣言》《苏法议定书》。1971年,勃列日涅夫访问法国。勃列日涅夫与蓬皮杜签署了《苏法宣言》《苏法合作原则声明》及为期10年的《发展经济、技术和工业合作协定》。1973年,蓬皮杜于1月访问苏联,勃列日涅夫于6月访问法国。两次访问期间,勃列日涅夫与蓬皮杜达成了进一步深化两国经贸合作的协定。1974年12月,勃列日涅夫与新任法国总统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进行了会晤。1777年,勃列日涅夫再次出访法国。总的来说,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两国领导人的来往极为频繁,两国的经贸合作发展迅速。

苏越关系

赫鲁晓夫被赶下台后,勃列日涅夫重新开始援助越南共产主义反美国侵略的抵抗运动,并在战争期间每年向北越运送价值4.5亿美元的武器。美国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曾私下向勃列日涅夫建议,如果勃列日涅夫保证北越的敌对状态,那么他将结束与南越的敌对状态。勃列日涅夫最初对这个提议很感兴趣,但当外交部部长葛罗米柯告诉勃列日涅夫北越对外交解决战争不感兴趣后,他拒绝了这个提议。1978年,苏美越国领导人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

苏中关系

1969年3月初,中苏两国边防部队在位于黑龙江地区的珍宝岛爆发了边界武装冲突。勃列日涅夫在6月5日召开的莫斯科75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上指责中方,并首次提出了建立旨在遏制中国在亚洲势力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意见。1971年3月,为了缓和与中方的关系,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希望恢复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建议。勃列日涅夫在1979年1月接受美国《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任何人都无法撕毁体现中苏两国友谊的《苏中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中亚塔什干的授勋大会上阐述了包括改善对华关系在内的亚洲政策。勃列日涅夫表示无意于干涉中国的内部事务,阐述了苏联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并指出苏联愿意在平等互利、互不干涉政务的前提下与中国进行经济、科学、文化等多领域的合作。在勃列日涅夫的努力下,中、苏两国的外交关系向正常化发展推进。

军事政策

勃列日涅夫的军事指导思想是力图争取世界霸权,强调要为进行多规模战争做准备。勃列日涅夫指出现代战争的形式是多变的,既可以是核战争,也可以是常规战争;既可以是局部冲突,也可以是世界大战。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实现自己的军事构想,勃列日涅夫在扩充军备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改变了赫鲁晓夫只注重战略核武器发展而忽略战术核武器的军备建设政策,强调了二者的共同发展。

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四大、二十五大上先后提出了“6点和平纲领”及“8点和平纲领”,并以“缓和”战略为旗号,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政策。在勃列日涅夫的授意下,苏联介入阿以冲突,反对以色列;扶植越南,入侵阿富汗;介入安哥拉内战,扶植亲苏政权;发展与古巴的关系,通过古巴向以尼加拉瓜桑地诺政权、危地马拉游击队为代表的政权势力提供援助。此外,勃列日涅夫还直接插手第三世界国家的内政事务,授权策划了1978年的南也门军事政变。1977年,勃列日涅夫更新以西欧为目标的苏联中程导弹,授权改用新式的3000公里SS-20型导弹。7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更进一步发动了新的军事竞赛。

文化政策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加强了对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1971年,在苏共二十四大会议上,勃列日涅夫强调文化意识形态必须要符合“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纲领的要求,并将此要求写进苏联《宪法》中。勃列日涅夫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绝对独立,任何揭示问题、矛盾的文学作品都将被批判。与此同时,在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期间,他还对出版领域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任何与党的方针政策不一致的作品及批判斯大林的作品都被查禁或删改。此外,勃列日涅夫在1966年5月撤消了苏共中央意识形态委员会,成立了苏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及科学与学校部。其中,苏共中央宣传部下设的13个机构监管了文化意识形态的所有领域。在勃列日涅夫的授意下的发生在1966年的对作家尤利·丹尼尔和西尼耶夫斯基的审判标志着压制性文化政策的回归。

民族政策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推动了为少数民族平反的进程,他陆续为少数民族政治家、知识分子等少数民族人士平反。然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推行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及“大俄罗斯中心论”严重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情感。执政期间,勃列日涅夫实施的民族优惠政策与拉平政策不但没有缓和民族矛盾,反而引发了发达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制定的多项移民政策引发了俄罗斯族与原居住地民族之间的矛盾。

思想言论

勃列日涅夫主义是在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国家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后提出的。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被镇压后,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有权以“维护社会主义秩序”为由干涉其它附属国的内政。这后来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1968年9月26日,《真理报》发表了一篇名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和国际主义义务》的文章。文章指出各个国家的共产党组织不仅要对本国人民负责,还要对共产主义运动负责,单一共产主义国家的利益不能同社会主义世界的利益相对立。这篇文章被看做是对“勃列日涅夫主义”的首次阐述。

1968年11月13日,在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勃列日涅夫详细阐述了该思想。勃列日涅夫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着它的普遍规律,当某一社会主义国家妄图将国家转向复辟资本主义的时候,这不仅仅是单一国家的事情,而是所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大事。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实质被认为是苏联“大国责任论”、东欧“有限主权论”及“社会主义大家庭论”。该主义的核心理论是社会主义集体阵营有权干涉单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而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集体阵营的领袖,可以代表并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对单一社会主义国家实施“集体专政”。

后世影响

勃列日涅夫是除约瑟夫·斯大林以外统治苏联时间最长的人。勃列日涅夫试图利用富裕的生活和良好的国际声望来迎合苏联民众,然而,勃列日涅夫的一系列政策并没有为民众带来真正的富裕,苏联的经济持续萧条。勃列日涅夫的“缓和”外交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他直接插手第三世界国家的内政事务,并进一步发动了新的军事竞赛。在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罗斯语: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担任领导人期间,他指责勃列日涅夫遵循了“激烈的新斯大林主义”路线。对阿富汗的干预是勃列日涅夫职业生涯中的重大决定之一,也极大地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内部实力。

但是,与他的继任者和前任相比,勃列日涅夫在民意调查中表现良好。2007年俄罗斯国家民意调查机构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俄罗斯人选择生活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而不是20世纪苏联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时期。在2013年俄国非官方民调组织列瓦达分析中心进行的民意调查中,勃列日涅夫以56%的支持率击败了弗拉基米尔·列宁,成为20世纪俄罗斯最受欢迎的领导人。

人物评价

苏联工农红军政治部检察员、团政治委员维尔霍鲁博夫在评价勃列日涅夫时指出勃列日涅夫一直逃避辅助性工作。维尔霍鲁博夫认为勃列日涅夫的军事知识极度匮乏,处理问题时勃列日涅夫不像是个政治领导人倒像是工农业领导人。此外,维尔霍鲁博夫还指出勃列日涅夫做不到公平公正,他倾向于培植那些他所偏爱之人。

卡冈诺维奇指出勃列日涅夫是一个通情达理、聪明能干、性格稳重、富有战斗性的上校。卡冈诺维奇表示他曾向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俄语: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推介过勃列日涅夫,他认为若勃列日涅夫如果不当中央第一书记而只任职普通的的工作人员,那他一定是个好员工。

政治学家George W. Breslauer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进行了比较。他指出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建立合法的权威,这取决于他们的个性和公众舆论的状况。赫鲁晓夫致力于分散政府体系并赋予地方领导权力,而勃列日涅夫却试图集中权力,甚至削弱了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其他成员的作用。

俄罗斯历史学家罗伊·麦德维杰夫指出勃列日涅夫具有强烈的官僚心态和自我崇拜,他忠于自己的朋友,虚荣地追求形式上的权力,拒绝控制党内的腐败问题。麦德维杰夫认为勃列日涅夫在后期将所有重大决策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告诉他在政治局的同事。他故意向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形象,痴迷于美化自己的职业生涯。勃列日涅夫的虚荣使他成为许多政治笑话的对象。

人物关系

关系

姓名

身份简介

父亲

伊利亚·雅科夫列维奇·勃列日涅夫

南俄冶金公司第聂伯罗斯克工厂的金属工人

母亲

纳塔莉亚

勃列日涅夫母亲

妻子

维多利亚·彼得罗夫娜·杰尼索瓦

货车司机之女,1928年与勃列日涅夫结婚。两人育有一儿(尤里·勃列日涅夫)一女(加林娜·勃列日涅娃)。除了偶尔需要跟随勃列日涅夫出席国家活动外,她的大部分时间献身于家庭

儿子

尤里·勃列日涅夫

43岁当上外贸部副部长,46岁升为第一副部长,在苏共二十六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女儿

加林娜·勃列日涅娃

从小就迷恋艺术,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她先后从事过新闻、外交和教学工作。第一任丈夫为杂技演员米拉耶夫,第二任丈夫为魔术师伊戈尔,第三任丈夫为军人丘尔巴诺夫,丘尔巴诺后期陷入腐败丑闻中。加林娜后期染上了酒瘾,喜欢上了酗酒。她被女儿送进了精神病院。1998年6月,加林娜逝世

女婿

丘尔巴诺夫

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在苏共二十六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后因贪腐被捕

相关争议

关于勃列日涅夫晚年的健康问题一直颇有争议。20世纪70年代之前,勃列日涅夫一直吸烟酗酒,并因失眠严重而长期依赖于安眠药和镇定剂。他的侄女柳博芙·勃列日涅娃指出勃列日涅夫对烟酒及药物的依赖和他身体的整体衰弱是由严重的抑郁症导致的。勃列日涅娃指出勃列日涅夫除了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国家责任外,家庭生活也极其不幸,他几乎每天都会与妻子维多利亚·彼得罗夫娜·杰尼索娃(Виктория Петровна Брежнева)和孩子发生冲突,尤其是他的女儿加林娜·勃列日涅娃。加林娜行为古怪,婚姻生活也极其失败,她甚至还被卷入到了腐败案件中,勃列日涅娃认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勃列日涅夫的身心健康。勃列日涅娃还指出勃列日涅夫曾多次考虑与妻子离婚,并断绝与子女的关系,但最后,家庭的阻拦和政治局的干预使他打消了这些念头。

自1973年起,勃列日涅夫的中枢神经系统就出现了问题,并罹患中风。1975年,他第一次心脏病发作。在接受列宁勋章时,勃列日涅夫步履蹒跚,说话更是语无伦次。美国情报专家指出勃列日涅夫除了患有严重的动脉硬化外,还患有其他未被指明的疾病。1977年,美国情报官员公开表示,勃列日涅夫患有痛风、白血病和肺气肿以及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此外,有消息称勃列日涅夫患有失忆症、肢体协调障碍等病症。《华盛顿邮报》报道称所有这些疾病都严重影响了勃列日涅夫的情绪,导致他长期陷在沮丧焦虑的情感中。苏联卫生部门一直安排医生跟随在勃列日涅夫身边,并多次将他从濒死边缘救活。1975年,勃列日涅夫中风发作。随着他制定政策能力的减弱,他越来越听从由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和国防部长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Андрей Антонович Гречко)组成的强硬派智囊团的意见。

个人轶事

婚姻生活

1928年,勃列日涅夫与货车司机之女维多利亚·彼得罗夫娜·杰尼索娃结婚,两人育有一儿(尤里·勃列日涅夫)一女(加林娜·勃列日涅娃)。维多利亚为勃列日涅夫营造了一个可靠且舒适的后方,对勃列日涅夫的生活起居极为关心。维多利亚的官方义务不多,除了偶尔需要跟随勃列日涅夫出席国家活动外,她的大部分时间都献身于家庭,勃列日涅夫对此很是感激。

第聂伯帮

在就读于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的阿尔谢尼切夫冶金学院夜校部时,勃列日涅夫结识了多名密友,包括格·谢·帕夫洛夫、帕·尼·阿尔菲罗夫、康·斯·格鲁谢沃伊、尼·安·谢洛科夫,他们组成了“第聂伯帮”。这些人对勃列日涅夫的执政生涯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钟情颁奖

勃列日涅夫喜欢为他人颁发勋章。他曾为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俄文:ГАГАРИН Юр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颁发金星奖章,也曾为暗杀苏联政治家列昂·托洛茨基的特工拉蒙·梅卡德尔颁发了苏联英雄金星奖章。

痴迷勋章

勃列日涅夫极度痴迷于收获奖章。他一生获得了114枚奖章。战争期间,勃列日涅夫获得了2枚红旗勋章、“保卫高加索”奖章、卫国战争一级勋章及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战后,勃列日涅夫被授予“为1941年至1945年的伟大卫国战争英勇劳动”、“为解放布拉格”“为解放华沙”及“为南方黑色冶金企业重建”等理由颁发的勋章。此外,他还获得了几内亚共和国独立勋章、印度尼西亚一级星形勋章、南斯拉夫一级星形勋章、勇士勋章(死后被剥夺)、居里夫人和平奖章、联合国授予的爱好和平奖章、世界工会联合会授予的提供人民福利奖章。在1966年12月,在他60岁生日的时候,他被授予了“苏联英雄勋章”(他一生共获得4枚“苏联英雄勋章”)。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还以庆生为由多次获得“列宁勋章”和“金星勋章”。在他70岁生日那天,他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这是苏联最高的军事荣誉。1977年,勃列日涅夫获得苏联记者协会的会员证,并获得佩戴记者协会证章之权。1978年,勃列日涅夫授予自己“胜利勋章”。然而,由于他被认为不符合授勋标准,该徽章在1989年被追缴。1981年,勃列日涅夫获得“苏联共产党内五十周年纪念章”。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纵情飙车

驾驶各国领导人送给他的外国汽车飙车是勃列日涅夫的主要爱好之一。根据英国历史学家罗伯特·瑟维斯的说法,勃列日涅夫经常在自己的别墅和克里姆林宫之间开着这些外国车无视公共安全超速飙车。1973年,当勃列日涅夫访问美国与尼克松举行峰会时,他表示希望自己可以开着尼克松刚刚送给他的林肯轿车在华盛顿兜风。在被告知特勤局不允许他这样做时,勃列日涅夫笑称他会把车里的国旗拿下来,戴上墨镜,像美国人的样子开车。

勃氏亲吻

有别于传统的社会主义问候方式,勃列日涅夫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亲吻了许多政治家。例如,在1979年,勃列日涅夫受邀参加民主德国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当他与德国领导人埃里希·昂纳克(德语:Erich Honecker)会面时,他搂住昂纳克与其亲吻。著名艺术家弗鲁贝尔根据这个场景创作了一幅著名的涂鸦作品《兄弟之吻》。

墓葬与纪念

墓葬信息

1982年11月15日,穿着元帅军服、佩戴满身勋章的勃列日涅夫被安葬在红场的克里姆林宫墙墓地,是列宁陵墓和克里姆林宫墙之间的12个单独的坟墓之一。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后世纪念

为了纪念勃列日涅夫在二战中的战争功绩,日托米尔州克诺斯特舍夫区斯塔维谢村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该纪念碑上刻写着“1943年12月11日夜间,第18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在此以机枪火力击退敌人冲锋。”勃列日涅夫死后,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了《关于永远纪念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的决定,将卡马河畔切尔内市更名为勃列日涅夫市,将莫斯科的稠李区更名为勃列日涅夫区,并在首都及其他四个城市建造了以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命名的广场。此外,苏共中央还在勃列日涅夫生前居住的库图佐夫大街26号大楼上悬挂纪念牌匾。

注释

展开[a]

曾就读于阿尔谢尼切夫冶金学院夜校部。1947年以前任职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委第一书记,后在党中央机关工作。

[b]

曾就读于阿尔谢尼切夫冶金学院夜校部。二战末至1946年任职党中央组织部部长。

[c]

曾就读于阿尔谢尼切夫冶金学院夜校部。1947年至1948年间及1950年任职乌克兰汽车运输部长。

[d]

曾就读于阿尔谢尼切夫冶金学院夜校部。1939年至1941年任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市市长,二战后先后担任基辅地方工业部副部长及乌克兰党中央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