卣,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因造型一般都带有提梁,所以又称提梁卣。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卣的:基本情况、各卣特征等介绍

文物类型

青铜器

文物级别

国家二级文物(夔纹提梁铜卣)

现藏地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渭滨区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等河南博物院等

工艺

采用活块模制作铸型

年代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简介

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

读音

yǒu

简介

《诗经·大雅·江汉》中有曰“厘尔圭瓒,秬鬯一卣。”秬鬯(jù chàng),是一种用黑黍和郁金草酿制的高级香酒,在周代这种酒经常用在重大祭祀以及赏赐功臣的典礼中,而卣就是专门用来装秬鬯的酒器。《礼记·郊特牲》中有记载“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不要被这个“臭”字所迷惑,这里的“臭”通“嗅”,是指香气。所以鬯酒具有浓郁的香气,为了避免带有香气的酒容易挥发,所以卣都有盖子,而且为了在礼仪中方便倾倒,所以卣都带有提梁。1974年1月19日,广西武鸣县马头乡(今南宁市武鸣区马头镇)一个名为勉岭的小土坡附近挖出兽面纹提梁铜卣。1974年,在冯家塬坡地挖出青铜器伯各卣。1985年10月,在元龙坡发现了一处大型商周古墓群。其中发现了一个提梁卣。

卣产生的深渊意义,广西至少在西周时期,在中原先进青铜文化的影响下,已经有了自己的青铜文化。 青铜器是人类社会迈进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三千年多前,壮族先民努力向更为先进的中原文明靠拢,并仿照中原文化建立了自己的礼制,武鸣出土的这两件青铜卣成为文明萌芽的时代见证。

基本情况

卣,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诗经·大雅·江汉》中有曰“厘尔圭瓒,秬鬯一卣。”秬鬯(jùchàng),是一种用黑黍和郁金草酿制的高级香酒,在周代这种酒经常用在重大祭祀以及赏赐功臣的典礼中,而卣就是专门用来装秬鬯的酒器。

据《王度记》记载:“天子以鬯,诸侯以薰,大夫以兰芝,士以萧,庶人以艾。”只有周天子才可以有资格将鬯酒赏赐给臣民,可见鬯酒是相当高规格的赏赐。在《礼记·郊特牲》中有记载“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不要被这个“臭”字所迷惑,这里的“臭”通“嗅”,是指香气。所以鬯酒具有浓郁的香气,为了避免带有香气的酒容易挥发,所以卣都有盖子,而且为了在礼仪中方便倾倒,所以卣都带有提梁。

卣

各卣特征

兽面纹提梁铜卣

出土发掘

1974年1月19日,广西武鸣县马头乡(今南宁市武鸣区马头镇)几名生产队员在一个名为勉岭的小土坡附近挖地建粪池时,无意中挖到了一件青铜器。

介绍

铜卣通高40厘米,腹部宽19.4厘米,总重约10公斤。整器造型庄重,纹饰华丽,充满厚重奇诡之感。器物由盖至足纵向装饰四条高耸的扉棱,通体以云雷纹为地,饰三重花纹。提梁像一把弯刀,两端钮处做成牛头形,角似镰刀,双眼圆睁,栩栩如生。盖面和腹部是浮雕式的兽面纹,也就是饕餮纹。

餮饕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大凶兽之一,十分贪吃,把自己的身体都吃了,因而形态狰狞、有头无身。以饕餮为纹饰,象征着权力的神秘和威严,在商周的青铜器上十分常见。

如此贵重的商周礼器,在广西还是首次发现,经由中山大学青铜专家商承祚及北京多名文物专家鉴定,出土于勉岭的铜卣是商代晚期的遗物。

这个推断,源于卣上的蝉纹。蝉又名知了,在夏天的时候常常鸣叫,扰人清梦。但在古人眼中,蝉是一种神秘而圣洁的灵物。《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载:“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从幼虫、蛹蜕变成长翅的成虫可谓出污泥而不染,又因其有脱壳现象,使古人以为蝉能复活永生,故而十分推崇。在3600多年前,商代人把对蝉的喜爱及对蝉意的理解广泛地表达在各种器物上,蕴含饮食清洁之意。勉岭铜卣的纽盖像一个呈六瓣的花蕾,每一个花瓣上饰有小蝉纹;器盖左右两侧的附耳正面也各装饰一个大蝉纹,除了这两处外,卣上共有蝉纹十六个,可见对蝉特别看重。北方出土的青铜卣提梁两端多以羊首、鹿首或其他瑞兽为饰,而武鸣勉岭铜卣则以牛首饰之。

相关研究

自古以来,牛在广西都具有重要地位。壮族先民曾流行过牛图腾崇拜,并出现过以牛为图腾的部落。壮族中的“韦”和“莫”两大姓氏,就分别是“水牛”和“黄牛”的音译。据此推断,这件青铜卣的主人,可能就是牛图腾部落的首领。

卣

馆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评价

兽面纹提梁铜卣应该是在广西发现年代最早的,也是最精美的青铜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 蒋廷瑜

梁铜卣

出土发掘

1985年10月,在距离勉岭东约1.5公里的元龙坡发现了一处大型商周古墓群。“元龙”在当地壮语中的意思是龙颈,相传这里曾经有人以龙自喻称王。广西考古队在位于坡顶墓区中心地位的M147号大墓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提梁卣。

介绍

元龙坡墓地发现的铜卣通高28.5厘米,底径13.2-16.4厘米。扁圆腹、圈足,提梁呈交缠的绳索状,提环和勉岭铜卣一样,饰牛头纹,腹部有形似牛角的刻线,与西周时期的铜卣纹饰颇为相似。它的造型与我们在北方地区发现的告田父乙卣、启卣基本相同,虽说纹饰有一点点区别,但是整体造型和纹饰位置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据此判断,应该是同一时期的器物。

卣

相关研究

据《山海经·大荒经》记载:“流波山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传说在上古涿鹿之战中,黄帝用夔皮做鼓,夔骨为槌,声震五百里,因而士气大振,遂大败蚩尤军,天下始定,因此夔纹就有了祈求胜利的寓意。

元龙坡铜卣的主人葬于坡顶最高最大的M147号墓中,陪葬品还有铜矛、铜钺等物,据此推断,他应该是部落的首领,不但主持祭祀,还主导战争。

馆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意义

从勉岭铜卣到元龙坡铜卣,其间差距最短100余年,最长也就200多年,其形制和牛头纹饰一脉相承,足以说明勉岭铜卣并非后人窖藏,而是商末周初就存在于此。

但是,元龙坡铜卣盖及上腹的纹饰却和勉岭铜卣有着较大差异,其上已经不再以饕餮纹、蝉纹为主,而是遍饰夔纹。

元龙坡墓地发现之前,很多人都认为广西没有自己的青铜文化,即使在广西发现了一些青铜器,也普遍认为都是从北方中原地区传过来的,元龙坡墓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及其制造这些青铜器的范,那么这个就证明,广西至少在西周时期,在中原先进青铜文化的影响下,已经有了自己的青铜文化。 

青铜器是人类社会迈进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三千年多前,壮族先民努力向更为先进的中原文明靠拢,并仿照中原文化建立了自己的礼制,武鸣出土的这两件青铜卣成为文明萌芽的时代见证。

伯各卣

出土发掘

1974年冬天,宝鸡市茹家庄村民在村东冯家塬坡地平整土地,劳动过程中挖出青铜器,经过考古工作人员清理发掘,确认是一座西周时期的车马坑,出土青铜器都为车马饰。1976冬至1977年夏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清理墓葬三座。1980年6月至1981年11月,在竹园沟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掘西周墓葬十九座,马坑三座,竹园沟13号墓是此次发掘最大的一座墓葬,4号、7号墓规模也较大,三座墓均有妾属殉葬,出土有青铜礼器、乐器、兵器、玉器等非常丰富的各类遗物。伯各卣就出土于竹园沟7号墓。

卣

介绍

伯各卣通梁高27.5厘米,口径8.5×10.7厘米,腹深13厘米,圈足径9.8×11.9厘米,重3.17千克。卣有提梁,带盖,卣身直口,敛颈,器体横截面为椭圆形,深腹下垂,高圈足;装饰有云雷纹、夔龙纹、兽面纹、羊首和牛首等,采用地纹、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相结合的装饰工艺,使整器显得华丽精美、纹饰立体而繁缛;器、盖同铭,二行六字:“白(伯)各乍(作)宝尊彝”。

卣

工艺特点

许多著名的青铜器大多以铭文而著称,伯各卣则是以精美的纹饰,高超的铸造技术见长。伯各卣采用34块泥范(包括8块活块泥范)、6块活块模,4块独立泥芯、6块泥范自带泥芯,通过复杂的组合,才铸造成型。该卣器身、器盖和提梁三部分分别使用复合陶范法一次浇注而成,器身和器盖的立体卷角处采用翻制活块范工艺翻范,提梁与器身分两次铸造并连接,提梁端部羊首和梁中部的牛首处,也使用了活块范技术,是我国青铜铸造中复合范技术、分铸技术的典型代表作。采用活块模制作铸型,更是中国青铜器铸造技术中“执简驭繁”思想的典型体现。

相关研究

竹园沟7号墓出土两件卣和一件尊,铭文相同,均为“白(伯)各乍(作)宝尊彝”,可知是固定搭配使用的一套酒器。其中“伯各”为墓主名,“宝尊彝”泛指祭祀的礼器,多见于青铜器铭文中。

伯各可能为一代弓鱼伯,即弓鱼伯各;伯为爵称;各是私名。考古学家根据考古资料排定了弓鱼伯家族的世系,可知宝鸡弓鱼国墓地从商代末期延续到了西周穆王时期,弓鱼伯各的时代在西周康王后期、昭王前期。

馆藏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祖辛卣

出土挖掘

1965年秋天,河南辉县褚邱乡一位农民在自家田里耕地时发现一件精美的青铜器,挖出后藏于家中。当时新乡市博物馆获知后,去其家中再三动员,遂交公。

介绍

这件商代晚期的祖辛卣通高25.5厘米,重3千克,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现仍可轻松分开。器盖顶部呈椭圆弧状,正中立一六瓣花蕾状钮,椭圆弧顶周边锐角内折然后垂直向下形成较宽的折边母口。器身与器盖母口对应的位置为呈内折状的斜内倾子口,颈部近直,斜肩,鼓腹,圜底,高圈足,下部水平外折出一个宽边后再垂直向下折出第一个圈足。颈部较宽的两面正中各有一竖向的半环,环内套着扁弧状提梁。整体而言,正视如壶形,俯视呈椭圆形。

卣

相关研究

器内盖顶和器内底有阴文对铭“祖辛”二字、,两字笔划粗壮,浑厚有力,字内凹壁笔直,字底平整。从这些特征来看,两字是和器体一次铸成,系铸铭。作为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也是祭祀用器,器内所铸“祖辛”二字应是器主所要祭祀的对象为日名辛的先祖或祖父。在商王的谱系列表中,也有祖辛其人,而该器又出土于商朝殷墟王畿范围之内,是否可能是商王祖辛的后人制作的用来祭祀其祖辛的器物呢。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此说有理。

卣

馆藏

河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