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硝唑( Metronidazole),属于抗厌氧菌药、 抗滴虫药,主要作用于由厌氧菌引起的相关疾病,如血流感染、心内膜炎、腹腔感染、妇科感染、脑膜炎、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艰难梭菌引起的抗生素相关肠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窦炎或消化性溃疡等;可用于治疗阴道滴虫病、小袋虫病、麦地那龙线虫病、贾第虫病等疾病;可作为术前预防用药,如结肠、直肠择期手术等;用于治疗口腔厌氧菌感染,作为牙周炎辅助用药,治疗牙周感染等。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甲硝唑的:医学用途、药理机制、药代动力学、风险与禁忌、风险提示、历史、使用情况、化学信息、专利信息等介绍

通用名

甲硝唑

英文名

Metronidazole

商品名

灭滴灵、麦斯特

剂型

片剂、注射剂、栓剂、冻干粉针剂

适应证

用于由厌氧菌引起的相关症状,比如血流感染、心内膜炎、脓胸、肺脓肿、腹腔感染、盆腔感染、妇科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脑膜炎、脑脓肿、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艰难梭菌引起的抗生素相关肠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窦炎或消化性溃疡、牙周感染及加德纳菌阴道炎等。

药物种类

化学药

医保类型

甲、乙

处方类型

非处方药

简介

甲硝唑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部不适、味觉改变、口干、口腔金属味等症状。对甲硝唑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禁用该药。

甲硝唑剂型较为多样,主要有片剂、注射剂、栓剂、冻干粉针剂。甲硝唑为非处方药,已纳入医保。

医学用途

适应证

  • 甲硝唑可用于由厌氧菌引起的相关症状,比如血流感染、心内膜炎、脓胸、肺脓肿、腹腔感染、盆腔感染、妇科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脑膜炎、脑脓肿、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艰难梭菌引起的抗生素相关肠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窦炎或消化性溃疡、牙周感染及加德纳菌阴道炎等。

  • 甲硝唑可用作手术的预防用药,比如腹部、妇科手术等。

  • 还可用作治疗肠道及肠外阿米巴病、阴道滴虫病、小袋虫病、麦地那龙线虫病、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用法与用量

  • 成人

  1. 厌氧菌感染:口服时常用量为500mg/次,每日3次,疗程7日或更长,注意每日最大剂量不可超过4g。静脉滴注时,首次剂量为15 mg/kg,之后维持剂量按照7.5mg/kg计算,每8~12小时静滴1次,每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g。每次静滴时间在1小时以上,疗程7日或更长。

  2. 肠道感染:口服给药,每次 500 mg,每日3次;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口服每次 500mg,每日3~4次;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窦炎及消化性溃疡,每次500mg,每日3次,与其他抗生素联合应用,疗程均为 7~14日。

  3. 与其他抗菌药联合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一次0.4g,一日2次,餐后口服疗程7日或10日(对于耐药严重的地区,可考虑适当延长至14日,但不宜超过14 日)。

  4. 对原虫及蠕虫感染的治疗:

(1)治疗肠道阿米巴病,剂量为0.4~0.6g/次,一日3次,疗程为7日;治疗肠道外阿米巴病,一次剂量为0.6~0.8g,一日3次,疗程为20日。

(2)蓝氏贾第鞭毛虫病:剂量为0.4g/次,一日3次,疗程为7~10日。

(3)滴虫病:剂量为0.2g/次,一日3次,疗程为7日。可同时用甲硝唑栓剂,每晚0.5g,置于阴道内,连用7~10日;或同时用甲硝唑阴道泡腾片,每晚0.2g,置于阴道内,疗程为7~10日。

  • 儿童

  1. 厌氧菌感染:儿童口服常用量为每日20~50mg/kg,分3次服用。静脉滴注时,需要按体重计算剂量,同成人。

  2. 抗阿米巴:口服,一日35~50mg/kg,分3次服用,连用10日。

  3. 治疗滴虫:给药方式为口服、静脉滴注,剂量为每日20~50mg/kg,分3次使用,连用5~7日。

制剂与规格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医保类型

甲硝唑片

片剂

0.1g、0.2g、0.25g

甲硝唑阴道泡腾片

片剂

0.2g

甲硝唑胶囊

胶囊剂

0.2g、0.4g

甲硝唑注射液

注射剂

10ml:50mg;

20ml:100mg;

100ml:0.5g;

250ml:0.5g;

250ml:1.25g。

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

注射剂

100ml:甲硝唑0.2g与葡萄糖5g;

250ml:甲硝唑0.5g与葡萄糖12.5g

甲硝唑栓

栓剂

0.5g、1g

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注射剂

10ml:50mg;

20ml:100mg;

100ml:0.5g;

250ml:0.5g;

250ml:1.25g。

参考资料

药理机制

  • 抗菌药

甲硝唑杀菌浓度高于抑菌浓度,其杀菌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对大部分厌氧菌有着强大的抗菌作用,厌氧菌的硝基还原酶在敏感菌株的能量代谢中有着重要作用。但该药对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无作用。甲硝唑的抗菌谱包括脆弱拟杆菌和其他拟杆菌属、梭形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真杆菌、韦荣球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甲硝唑为硝基咪唑衍生物,其硝基被还原后的代谢产物能抑制细菌的DNA代谢过程,从而加快细菌的死亡。

  • 滴虫药

甲硝唑抗为硝基咪唑衍生物,其硝基需要被易感生物体还原激活,才能起作用。甲硝唑可抑制阿米巴原虫氧化还原反应,使原虫的氨链发生断裂。此外,该药还有杀灭滴虫作用。溶组织阿米巴、阴道毛滴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及各种厌氧菌含有能转移电子的成分,例如铁氧还原蛋白等,这些成分能给甲硝唑输送电子的负性还原氧化能力,电子的转移可使其形成具有高度活性的硝基阴离子,并通过以DNA 和其他重要生物分子为目标,由根团介导的机制杀死易感的生物体。体外实验证明,当甲硝唑药物浓度为1~2 mg/L时,溶组织阿米巴于6~20 小时即可发生形态改变,24 小时内全部被杀灭;浓度为 0.2mg/L时,72 小时内可杀死溶组织阿米巴。

药代动力学

  • 吸收

口服效果好吸收快而完全,最大浓度时间tmax为1~2小时,生物利用度达80%以上。食物对该药的吸收有延缓,但对吸收量无影响。直肠栓剂的生物利用度为 60%~80%。该药单次口服250 mg、500mg和2g,其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6mg/L、12 mg/L和40mg/L。单次静脉给药500mg后,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20mg/L。

  • 分布

表观分布容积为0.6~0.8L/kg。血中主要为原形药,少量为2-羟甲基代谢产物,二者均具有抗菌作用。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20%。脑脊液、唾液、乳汁、胎盘、胆汁中的药物浓度与同期血药浓度相近。肝脓肿病灶内脓液、肺、骨、精液、阴道分泌物中均可达到有效杀菌浓度。

  • 代谢

该药在肝脏中代谢,其羟化代谢产物具有抗菌活性。该药的肾清除率为10 ml/min。原形药的消除半衰期t1/2β为7~8小时,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t1/2β可达18 小时(10~29 小时)。羟化代谢产物的 t1/2β比原形药物略长,在肾损害患者中可延长。该药及其代谢产物可经血液透析清除,血液透析患者t1/2β为 2.6 小时。需注意,腹膜透析不能清除甲硝唑。肾功能减退者单次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不变,但肝功能减退者使用该药清除减慢。妊娠期28~30周、32~35 周、36~40 周出生的新生儿,其t1/2β分别为75小时、35 小时和 25 小时。

  • 排泄

该药及其代谢产物60%-80%经尿排出,其中约20%以原形排出,6%-15%经粪便排出。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 严重不良反应:高剂量使用时,可能引起癫痫发作和周围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肢端麻木和感觉异常。少部分患者长程用药时易产生周围神经病变。

  • 其他常见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部分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味觉改变、恶心、呕吐、腹泻、腹部不适、口干、口腔金属味等症状。

(2)血液系统反应:部分患者有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以及可逆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

(3)过敏反应:患者可能会出现皮疹、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4)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眩晕、晕厥、共济失调和精神错乱等。

(5)局部反应:出现血栓性静脉炎等。

(6)其他:可能出现发热、阴道念珠菌感染、阴道炎、宫颈炎等症状。尿色发黑可能是甲硝唑代谢产物所导致,目前无明确的临床意义。

药物相互作用

  1. 甲硝唑可用于抑制华法林和其他口服抗凝药的代谢,使抗凝药的血药浓度升高,增强抗凝作用,延长凝血酶原时间。

  2. 甲硝唑与苯妥英钠以及苯巴比妥等肝药酶诱导药同时应用,可有效加快甲硝唑代谢,降低血药浓度。

  3. 甲硝唑与西咪替丁等肝药抑制药同时应用,可延缓甲硝唑在肝内的代谢时间,延长消除半衰期,因此需根据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调整用量。

  4. 若服用甲硝唑后饮酒,部分人可能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甲硝唑容易干扰双硫仑代谢。

  5. 甲硝唑可导致血氨基转移酶和LDH的测定结果不准确,出现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下降等情况。

  6. 该药与其他硝基咪唑类药物同用可能出现交叉过敏反应。

特殊人群用药

  • 妊娠期妇女: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有明确的指征时方可用该药,妊娠初始3个月禁用。

  • 哺乳期妇女:避免用该药,若必须用药,建议停止授乳,疗程结束后重新授乳需间隔24~48小时。

  • 儿童: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血液病应遵医嘱。

  • 肾功能衰竭患者:剂量需减半。

  • 肝功能严重减退患者:剂量减少,并时刻监测血药浓度。

禁忌

  1. 对甲硝唑或其他硝基咪唑类过敏者禁用。

  2. 妊娠期妇女初始3个月禁用。

注意事项

  1. 在动物实验以及体外测定发现该药可能出现致癌、致突变的情况,但尚未在人体中得到证实。

  2. 用药过程若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

  3. 该药对ALT、乳酸脱氢酶、甘油三酯、已糖激酶等的测定结果具有干扰性,使其测定值降为0。

  4. 用药期间及停药后三天内不可饮酒。

  5. 治疗阴道滴虫病时,其性伴侣需要同时治疗。

  6. 该药不应与含铝的针头和套管接触,静滴速度宜慢,每次滴注时间建议超过1小时,并且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滴注。

耐药性

甲硝唑的硝基被还原后的代谢物能抑制细菌的DNA代谢过程,但耐药菌常缺乏硝基还原酶,因此具有耐药性。放线菌属、乳酸杆菌属、丙酸杆菌属均对甲硝唑有耐药性。

风险提示

甲硝唑在美国FDA妊振期用药安全性分级为B。(在动物实验中,口服无毒性,腹腔给药对胎崽具有明显毒性。此外,目前该药对人类胎儿的影响暂未有充足的数据资料。)

历史

甲硝唑的发现源于氮霉素(azomycin),日本东京Hamao Umezawa实验室于1953年发现了氮霉素,该药是由一种身份不明的甲硝唑物种产生的。1955年,法国巴黎Rhone Poulenc(罗纳普朗克大学)的研究人员,从印度洋Reunion岛收集的泥土样本中,分离出链霉菌的天然提取物,可产生三种抗生素,其中一种是氮霉素(2-硝基咪唑),后证实该化合物在两年前已在日本被发现。

法国研究人员经研究发现氮霉素的结构与抗毛滴虫药物(如氨硝唑)相似,也具有抗滴虫作用。但经实验后发现氮霉素毒性太大,无法应用于临床,研究人员先后合成了多个化合物,进而于1957年成功开发了氮霉素的硝基咪唑衍生物。该衍生物为α,β-羟乙基-2-甲基-5-硝基咪唑,通用名称为甲硝唑,在滴虫病的全身治疗中有显著效果。1959年,加可勃(Jacob)公开报道甲硝唑的合成方法,人们获得临床试验结果。1962 年,科学家偶然发现甲硝唑对溃疡性牙龈炎(一种牙龈细菌感染)具有活性。

使用情况

1960年,英国和法国应用甲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之后甲硝唑于1963年首次获得FDA批准。1978 年,甲硝唑被世卫生组织确定为抗厌氧菌首选药,随后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1964年,甲硝唑在中国试制成功。

化学信息

甲硝唑

化学名:2-甲基-5-硝基咪唑-1-乙醇

IUPAC Name:2-(2-methyl-5-nitroimidazol-1-yl)ethanol

分子式:C₆H₉N₃O₃

分子量:171.16

性状:白色或微黄色的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道微臭。

熔点:159-163℃

溶解性:微溶于水,略溶于乙醇中,极微溶于乙醚。

密度:1.3994g/cm³

沸点:301.12°C

专利信息

该药物最初由法国巴黎Rhone Poulen的研究人员在1950年代开发,并授权给G.D. Searle公司,商品名为“Flagyl”。之后G.D. Searle公司于2003年被辉瑞公司(Pfizer)收购,甲硝唑最初的专利于1982年1月1日到期,但该药于1997年11月26日通过常青改革配方批准(Evergreened Reformulation Appro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