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属中文名:岩菖蒲属
属拼音名:yanchangpushu
属拉丁名:Tofieldia
中国植物志:14:9
描 述:Tofieldia Huds. 岩菖蒲属,百合科,20种,分布于北温带,我国有岩菖蒲T. thibetica Franch. 等3种,产西南部至东北部。
根茎匍匐状;叶基生,剑形,嵌叠状;花茎纤弱;花小,绿色或白色,排成稳状花序或总状花序,有小苞片;花被片6,分离或于基部极短地合生,扩展,宿存:雄蕊6,花药背着,内向;心皮3,有胚珠多颗;蓇葖3;膜质,短尖。
所有物种:
叉柱岩菖蒲
长白岩菖蒲
岩菖蒲
形态特征
Huds., Fl. Angl. ed. 2, 151. 1778; Baker in Journ. Linn.替Soc. Bot. 17: 485. 1879; Krause in Engl. et Prantl, Naturlich Pflanzenfam. aufl. 2, 15a: 254. 1930; 汤彦承, 植物分类学报 13 (1): 137. 1975.
根状茎短或稍长。叶基生或近基生,少数也生于花葶下部,二列,两侧压扁,如菖蒲,有几条纵脉,中脉并不特别明显。花葶较长,通常具总状花序;花较小,除在花梗基部具一枚苞片外,在近花被基部还有一枚杯状小苞片;花被片6,离生或基部合生;雄蕊6,生于花被片基部;花药近背着,内向纵裂;子房由3枚心皮组成,上部3裂,具多数胚珠;花柱3. 离生。蒴果由于心皮不同程度的离生,有时近蓇葖果状,不规则开裂,具多数种子。本属植物的叶左右两侧压扁,中脉并不特别明显,花被基部下方有一杯状小苞片,很容易识别。关于分种问题,可参阅1975年《植物分类学报》第13卷第1期137页。

分布
约20种,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3种,主要产西南和东北。

检索表
# | 跳转号 | 原检索号 | 描述 | 中文名 | 拉丁名 |
1 | 2 | 1 | 花柱粗短,约等长于花药;蒴果球形,直径2-2.5毫米,上端近不裂或3浅裂,宿存花柱的柱头明显膨大;花梗长0.5-2毫米(吉林、安徽)。 | 长白岩菖蒲 | Tofieldia coccinea Richards. |
2 | 1 | 1 | 花柱较细长,明显比花药长;蒴果椭圆形或近倒卵状三稜形,上端3深裂常可裂达中部,使蒴果多少呈蓇葖果状,宿存花柱的柱头不膨大;花梗长 (1-) 1.5-12毫米。 | | |
3 | 4 | 2 | 种子一侧不具纵的白带;花梗长1.5-3 (-7) 毫米;蒴果常平展或多少下垂(四川、云南、贵州的邛崃山、大凉山、乌蒙山一线以西地区)。 | 叉柱岩菖蒲 | Tofieldia divergens Bur. et Franch. |
4 | 3 | 2 | 种子一侧具一纵贯的白带;花梗长 (3-) 5-12毫米;蒴果常上举或斜立,决不下垂(邛崃山、大凉山、乌蒙山一线以东地区)。 | 岩菖蒲 | Tofieldia thibetica Fran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