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遵(1905年8月—1979年7月),别名林尊之,福建省福州市人,是抗英名臣林则徐的侄孙。197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林遵的:人物关系、人物生平、人物逝世、军衔晋升、人物荣誉、人物评价等介绍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籍贯

福建福州

军衔

海军少将

信仰

共产主义

出生日期

1905年8月

去世日期

1979年7月16日

出生地

江苏省南京市

民族

汉族

毕业院校

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

职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原副司令员

政党

中国共产党

入党时间

1977年8月

主要成就

率1200余名官兵、25艘舰艇在南京笆斗山江面起义

职业

军人

获得荣誉

曾获一级解放勋章

简介

1979年7月16日,林遵在上海病逝。

人物生平

海军世家

林遵,字遵之,福建省福州市人。

林遵

1905年生于一个海军世家,他的父亲叫林朝曦,在清政府先后任海军艇长和海军电雷学校学监,经常教育他以林则徐为榜样,做一个爱国的人。他先在私塾读书,12岁进福州西城小学,毕业后入格致中学。

1921年,随父前往南京,进入南京金陵中学学习。

1924年,入烟台海军学校学习。

1926年,为响应北伐,组织“新海军社”,在校内宣传革命,抨击军阀。山东军阀张宗昌恼羞成怒,下令逮捕学生,封闭学校。第二年北京政府交通部把烟台海校学生转送到福建马尾海校。

1928年,在马尾海校毕业,分配到南京鱼雷枪炮训练班当见习生。

1929年,先后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朴茨茅斯专科学校学习。

1930年,奉派去英国学习海军,不久转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

1934年,期满回国,先后在宁海、海容舰当枪炮员,不到半年,被调到福州马尾学校当队长。不久又调任“自强舰”副舰长。

1937年3月,以海军武官身份参加“赴英祝贺英皇乔治六世加冕典礼特使团”赴英。5月又奉命去德国接收向德国政府订购的潜艇。就在这时候,“七七事变”爆发了。

抗战报国

七七事变后,德、日加紧勾结,一拖再拖交船时间,以致于毁约。

林遵

1939年5月,便愤而回国。参加抗日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海军永绥军舰代副舰长、第五游击布雷大队大队长、国防部研究院海军研究员、参谋总长办公室海军参谋。

1940年,国民革命军海军实行分段封锁布雷,林遵任第五游击布雷少校大队长,在长江中游的贵池县活动。1月20日,在两河口江面布下15具漂雷,炸沉日军一艘大型运输船和一艘汽艇,受到上级嘉奖。11月,他又率领队员27人在贵池、西河口、黄石矶冒险布雷,击沉敌舰1艘、汽船4艘、大火轮1艘。为此,他先后获甲种乙等陆海空军奖章、甲种二等光华奖章和陆海军一等奖。林遵和他的布雷大队屡屡给日军沉重的打击。日军贴出布告,宣称捉到姓林的队长将给以重奖。

1942年2月,林遵通过林祥光同学介绍,到重庆国防研究院学习军事科学。

1944年,毕业被分配在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办公室任海军参谋。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受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海军上校副武官,同时被临时调任国民党海军驻美国舰队指挥官,负责率领在古巴的关塔那摩基地进行战术科目训练的八艘军舰的一千名中国海军官兵回国。

但是1946年5月,当林遵顺利率队回国后,这支舰队就被解体了,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电令:“峨眉号”驶往青岛,另有八舰直接到南京,接受打内战的任务。

捍卫主权

1946年7月,国民党行政院通过海军总司令部派遣林遵作为总指挥率领一支舰队去接收南沙群岛和和西沙群岛,于是林遵离开了内战的战场,率舰出海。

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先后被法国、日本侵占了几十年,日本投降后,根据《波茨坦公告》和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的有关条款,由中国政府派遣海军舰队与行政长官前往接收。10月26日,舰队在上海集中,29日由吴淞口起航,经舟山群岛、珠江口直驶虎门。11月6日,由虎门驶进海南岛的榆林港,然后分两路前进,一路由林遵率领进驻南沙群岛;另一路由舰队副总指挥姚汝钰率领进驻西沙群岛。时值南中国海东北风季节风狂浪大,第一次不能登岛,第二次经过两三天与风浪搏斗才在南沙群岛的一个较大岛上登陆。林遵等人拔掉岛上日本人原竖着的石碑,换上“太平岛”的中国主权碑,同时举行国旗典礼。在南沙群岛同样被命名的还有“中业岛”。姚汝钰在西沙群岛同样,竖起主权碑,命名两个大岛屿为永兴岛和中建岛。林遵行使主权,使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永远回到祖国的怀抱。

南京壮举

林遵终于没有躲过内战的漩涡。

林遵

1948年2月,被任命为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驻防长江地区,配合中国国民党陆军抵御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何去何从,进退两难。他与上海地下党员、海军总司令部新闻处上校专员、《海军月刊》社社长郭寿生联系。郭寿生动员他率部起义。他欣然接受,开始积极筹备。

1949年2月25日,国民党海军“重庆号巡洋舰”在上海吴淞口宣布起义,林遵得到鼓舞和推动,即派亲信参谋欧阳晋去找郭寿生,进一步商量起义的具体事项。中共中央社会部通知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速与联系,但因故未能联系上。社会部又改派上海地下党的林亨元与林遵联系,传达中共中央的指示,要求先按兵不动,待解放大军渡江时,再突然调转炮口起义。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接着桂永清命令林遵的第二舰队全部集中南京江面,并要林遵23日拂晓前到海军总司令部报到,接受新任务。

“去不去?”林遵犹豫不决,考虑再三,还是去好。他不计个人安危说:“万一我回不来,就由戴参谋长代理我指挥。起义的计划不能改变!”当晚率领第二舰队各舰艇到南京笆斗山江面锚泊待命,自己登岸到总司令部去。桂永清见林遵来很高兴,拉着手就说:“总部决定,凡停在南京江面的舰艇,全部都交给你指挥,驶往上海。路遥知马力,国难见忠臣,这是党国和蒋总裁对你的信任和重视。”林遵故意面有难色说:“此事关系重大,我恐难承担,恭请总座坐镇指挥,我当全力效命。”桂永清鼓励他好好干,即使最后只剩下一艘军舰,也要为你请功,呈请任命你为海军副总司令,并颁授青天白日勋章。林遵装作勉为其难的样子,只得回到舰队。林遵既回,立即发信号,通知各舰舰长和炮艇艇长马上到旗舰开紧急会议,传达总部的命令后又说:“我不能盲目听命而置大家于不顾,我当听取大家意见,再作最后决定。”很快,分成了两派,有人主张起义,有人反对。林遵见时机成熟,胸有成竹说:“现在以无记名投票形式决定是否起义?”投票结果,赞成起义的占多数。于是,林遵郑重宣布:“第二舰队决定全体起义!”又通过给毛主席的致敬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联络部部长张普生拉着林遵的手高兴地说:“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和第三野战军首长欢迎你们,并祝贺你们起义成功。”国民党获悉,马上派6架飞机,对着舰艇狂轰滥炸。林遵指挥各舰反击。是晚,33军通知各舰舍舰保人,让起义官兵全部离舰上岸,安全转移。5月18日,毛主席复电,称赞这次起义是“在南京江面上的壮举”。

林遵

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1200余名官兵、25艘舰艇在南京笆斗山江面起义。

奋斗终生

1949年9月15日,林遵出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一副司令员。

林遵

1951年1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教授会主任。

1957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事学院副院长,并由刘伯承元帅推荐,参加《辞海》军事条目的编审工作,为培养合格海军人才做出重大贡献。

1972年4月,因患鼻咽癌,先后在南京、上海、青岛等地治疗休养。

1974年病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

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东海舰队党委委员。

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物逝世

1979年7月16日,林遵因鼻咽癌复发,在上海病逝,终年74岁。

遵照林遵生前的遗言:“我一生爱海军,爱海洋,又是东海舰队的副司令,坦骨东海,正是死得其所。”把他的骨灰撒在东海里。

军衔晋升

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人物荣誉

荣获一级解放勋章。

人物评价

在中国海军历史上,一个叫林遵的名字不可或缺。

林遵

“南京江面上的壮举”——毛泽东如此盛赞1949年4月23日林遵率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起义。当天华东军区海军成立。那一天,也被定为海军纪念日。

日本投降后,他率“太平号护卫舰”、“中业”两舰接收南沙群岛,将南沙主岛以所乘军舰舰名改为“太平岛”,并在岛上竖立纪念碑。南京海军指挥学院海军史研究专家高晓星说,如果没有他当初的那些举动,中国南海岛屿现在所面临的处境会更为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