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镇依南北向的东干渠而建,与熊口农场隔河相望,南临襄岳公路,东距东荆河约4公里,北离318国道14公里,镇域101.78平方千米(2017年)。共辖24个行政村,两个街道居委会,其中城镇规划控制面积12.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总人口46179人(2017年)。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熊口镇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传统建筑特点、分布情况、原貌保存情况、传统文化、历史特点、价值评估、规模、经济、社会事业、交通、获得荣誉等介绍

著名景点

红军街

面积

101.78平方千米(2017年)

地理位置

潜江中部,东北距潜江市城区16km

所属地区

湖北省潜江市

行政类别

人口

46179人(2017年)

车牌代码

鄂N

电话区号

0728

政府驻地

熊口镇

外文名

Xiongkou town

邮政区码

433100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

汉族

下辖地区

3个社区、24个行政村,另辖2个村级单位

简介

2018年9月,熊口镇入选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

历史沿革

明朝以前,熊口镇以南均属沼泽地区,大小湖泊星落棋布,唯熊口镇向北有方圆几百亩陆地,经水路登陆仅这里有一港口,民间称为“湖口”。湖口住一熊姓渔民,并开有一小店,供上湖口的人歇息。时间一长,百姓及过往的人们都习惯地称这个湖口叫熊家口,后改为熊口,沿袭至今,为现熊口镇的雏形。

明朝中期始,熊口逐渐成为沔阳、潜江等地通往沙市、江陵的必经水道,过往商贾、游人每天有千人之多,停船多达数十只。到明末,这里已有住户数十家,逐步形成了地域集贸中心。

清朝末年,这里发展形成三条主干大街,即现在的熊口街(红军街)、步行街、河街,占地面积约13万多平方米。集镇上有码头、杂货、花行、杂粮行、当铺、榨坊、染坊、铁匠铺、蔑货、木条行、药铺、私塾学堂、戏楼等工商企业和文化设施。从而发展成为当地经济、文化中心及水陆交通枢纽。

民国时期,由于这里地域要道咽喉,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繁。因此,集镇规模发展缓慢。

1930年2月中旬,由孙一中任军长,周逸群兼政委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全歼龙湾、熊口之敌,进驻熊口,军部设在熊口街王松和药店。政委周逸群召开群众大会,宣布了鄂西特委颁布的“对当铺实行二十洋以下的无本取当,二十洋以上的无利取当”的政令,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没收地主豪绅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2月底,又集中兵力,分三路攻占潜江县城,接着攻克渔洋镇、新沟咀等地。至此,江陵、石首、潜江、沔阳的割据大体上联成了一片,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1930年7月,贺龙率红二军团在攻占潜江、天门等地后,进驻熊口,军团部设在熊口街胡夫先家,并在此建立了潜江县苏维埃政府,组织革命武装,扩大红军,建立赤色游击队,配合红军作战。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洪流,为创建湘鄂西苏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1年秋,国民党对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大“围剿”,掘堤灌水,水攻苏区,造成监利、沔阳、潜江、江陵90%苏区被淹,灾民近百万,贺老总率领红三军到熊口,军部设在原红二军团部屋内,指挥生产救灾,并亲自率领红九师25、26两个团和监利、江陵、沔阳、潜江四县民工,在20天内,筑起了田关堤。在东荆河段,以数月的时间,完成了二百多里堤防工程?“红军堤”的修筑工程任务,扫除了水患。在筑堤期间,还粉碎了敌人的八次袭击。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了55万大军向豫皖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贺老总率领部队又一次进驻熊口,仍住在原红二军团部,指挥红三军主力从黑流注过河攻占潜江城,随后全歼范绍增的率部。这次胜利,不仅削弱了围剿军的两翼,也制止了江北敌军的攻击,不仅保住了荆南、江陵、潜江苏区,而且使荆门、当阳一带的党组织扩大了部分新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47—1948年潜江县政府设在熊口镇;1949年,县政府方迁往园林镇,熊口镇则设区政府;1958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县辖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熊口镇位于潜江市中部,东北距潜江市城区16公里,镇中心地理坐标为东径112°46′,北纬30°18′。

熊口镇

气候特点

熊口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最高温度40度左右,最低零下6度左右,年平均温度在16度左右,且很少见到其他灾害性气候。

传统建筑特点

熊口镇的传统建筑,大部分建造于清代中晚期,其建筑保留了清代长江中游民宅的典型特点。建筑以木构为主,砖、石为辅,设有封火墙,靠门面部位的墙头上还有龙爪墙垛。从布局上讲,有四合院和连体四合院等。四合院均有阁楼,民间称转阁楼,且栏杆上雕有花鸟、动物生肖等图案,厅堂的大门叫格门,格门上雕有“四云伴月”和门神等图案,门前有些大户人家还有石虎、石狮等吉祥动物,天盖全用清朝布瓦,屋脊用布瓦堆砌而成,且脊头和脊中都由泥瓦匠画有较为精美的图案,有的还在门前檐用铁板搭有过街棚,这些都具有江南合院式建筑风格,同时具有江汉平原古建民居文化遗产的特点。

熊口集镇的原貌为三条主街,即红军街、步行街、河街四条小巷组成,街、巷相连,交错相通,街面全用青石板铺筑,街道两旁民宅均属大小店铺,一般房屋地面均比街道高出尺余,在高低差中间用砖砌成两坎坡,民间称其为“疆台坎”。街面的下水道均用城台砖建成,通往低洼处或河道。

分布情况

熊口镇内的三条历史老街基本保存完整,呈平行、南北向分布。

红军街

红军街,原名叫后街,位于熊口镇的中部,该街呈南北向贯穿整个熊口镇。全长500m,占地面积为22500平方米,因土地革命时期,贺龙率红军战斗、驻扎在此街,而得名。1984年11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汉生在潜江熊口镇视察工作时,亲笔为“红军街”提写了街名。现存1930年所设红军街的领导机关有:湘鄂西中央分局、红二军团部、四师师部、警卫团团部、十团团部、十一团团部、十二团团部、红二军团前敌委员会、红六军军部、四十六团团部、四十七团团部、四十八团团部、四十九团团部、廿一团团部、八师师部、廿二团团部、廿三团团部、廿四团团部、九师师部、廿五团团部、廿六团团部、廿七团团部、教导团团部、湘鄂西中央分局工作团团部、中共潜江县委会、潜江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1931年7月至1932年8月红三军所属部队驻熊口旧址有:红三军军部湘鄂西中央分局、参谋部、地方武装科、机要科、管理科、赤卫街队部、独立团团部、七师师部、十九团团部、二十团团部、五十团团部、五十一团团部、十七师师部等,共计48处之多,均保存较好。

步行街

步行街,亦称中街,是紧邻红军街的一条传统老街,与河街平行相伴,位于现熊口集镇中部,全长320m,占地面积为24000平方米,由于街道狭窄,不能走车,只能行人,所以称之为步行街。现保留有清代伏地轩书院(商铺)、丰家大屋等传统历史建筑23栋。

河街

河街是依熊口老河的一条原始街,全长400m,包括三条老巷,占地面积41000平方米。现保留的清代历史建筑有郑明才、龚祖国、邱道付、黄文举、刘益红等老屋147栋,是熊口镇保留历史建筑最好的一条街。

原貌保存情况

三条老街,基本上保持了民国时期的旧貌。文革时期,部分青石砖被挖走,30%的旧址已经撤换、改修,但大部分建筑还保存完好,现保存有210处古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1983年潜江县文物普查时将红二军团部、红六军军部、红三军军部及新四军豫鄂边区襄南军分区司令部等48处旧址公布为“潜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熊口红军街”公布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将街内的“红二军团部旧址、红六军军部旧址”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95年起,熊口镇政府对文物保护也提出了各项规章制度,使之得到了有效保护,并于2000年下发了《熊口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熊口镇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正因为有各级政府的重视,所以三条老街的历史风貌及革命旧址保存完好,完好率达70%。

传统文化

解放初期,熊口镇,特别三条老街传统商业很发达,有杂货、花行、杂粮行、当铺、榨坊、染坊、铁匠铺、蔑货、木条行、药铺、私塾学堂、戏楼、饭馆等商埠作坊,至今还沿袭的手工业有榨坊、染坊、铁匠铺、蔑货等。饮食业有茶馆、熊口烧腊馆、熊口作饼等。源于本地,流传至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江汉皮影、荆州花鼓戏、潜江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潜江草把龙灯、潜江木雕等。

历史特点

熊口镇历史悠久,明代兴起,清代已发展成由三条街道组成的集镇,大部分建造于清代中晚期,其建筑保留了清代长江中游民宅的典型特点。民国时期,由于市井繁华、交通便利,成为国民党反动派与共产党必争之地。1930年至1932年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军事首脑机关就是建立在此,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部驻守于此,曾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熊口镇的革命历程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和壮大做出重大贡献。

价值评估

历史价值

土地革命时期熊口镇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也是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活动的中心地带。1930年3至5月,孙一中任军长,周逸群兼政委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军部设在熊口街王松和药店。周逸群政委在熊口指挥全军,将江陵、潜江、沔阳、监利四县的乡村根据地联成一片。使汉水南北、长江、汉水之间,除沙市、监利城外,广大地区都成为苏区。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0年至1932年间,贺龙元帅率红二军团曾多次长时间驻扎在熊口镇熊口街,指挥全军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骚扰,并经历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最终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从而,熊口镇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军事机关所在地,为保卫洪湖苏区,扩大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苏维埃政权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艺术价值

保护区旧址的建筑都始建于清代,大部分是砖木结构,且保存较好。其建筑特点都保留了清代民宅建筑群的风格,具有江汉平原古民居的建筑特色。建筑布局为前铺后室,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而具有南方特色。建筑旧址集中于熊口镇三条老街、巷两侧。形成了水乡园林小街的古朴韵味,具有朴素的美感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

熊口镇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其旧址所组成的古民居群既具有江南民宅特点,又有江汉平原本地独有的特色,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清代古民居建筑风格,建筑形制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同时,对研究当地古代建筑技术也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规模

熊口镇现占地面积102平方公里,共有12000余户,52376人,其中分布在历史文化民居保护范围内有260余户,1439人。

经济

近年来,熊口以“乡镇突出工业化、工业突出农字化、致力于做大做强”为经济发展的定位,通过狠抓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华山水产、天河家禽、百家福超市、亚龙禽蛋等企业。华山水产公司一年上一个台阶,2005年被省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确定为重点扶持的三十强企业之一,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第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称号。2007年,在第四届中国武汉农博会上,华山公司捧回三项大奖,其中,“良仁牌”小龙虾荣获金奖、“良仁牌”熏鱼荣获农产品畅销奖、“良仁牌”鮰鱼副产品荣获特色农产品奖。2008年元月,华山水产公司又作为全省唯一一家食品企业,位列冠捷电子、武汉钢铁、东风汽车、美尔雅服饰、福星科技之后,排在全省行业出口名牌企业第六。

熊口镇是熊口镇政府所在地,这里交通便利,年货运吞吐量500多万吨,年客运量1200万人次;现有国家、省市、乡镇和民营工业68家,年工业总产值达5亿多元;集体、个体商户284家,年经营额达12亿多元;镇民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有变电站、供电营业所、公路养护等能源交通单位四家;380伏高压电路遍布全镇;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中小学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非保护区内农户楼房拥有率达90%;有医院、卫生所(室)共6家;有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共五家;有影剧院、舞厅、网吧、书店、图书馆、茶楼等公共场所16家。

农业发展

熊口镇围绕抓带动力强的项目,抓群众参与的项目,抓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抓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项目,使农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质量提高。2007年夏粮面积16076亩,总产3768吨,实现农民增收160万元;油菜面积28780亩,可为农民增收563万元,夏粮、夏油两项合计增值955万元。网箱养鳝有新的突破。2007年网箱总数量达到了24万口,总产值2.4亿元,新增收入1800万元,目前已经注册了“熊口黄鳝”品牌,正在进行黄鳝养殖的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此外,畜禽产业也有新的发展。天河家禽制品有限公司加快新建小区步伐,新建养鸭小区5个,建设养殖大棚80个,已发展个体养殖户36家,建大棚52个,养鸭总量达到120万只。而且天河公司在熊口镇熊口村租用土地200亩建起了养殖基地,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拥有种鸭1万只,年可出笼商品鸭20万只,2008年完成二期建设,基地将拥有种鸭3万只,年出笼商品鸭50万只,争创全省第一的养殖小区。

工业发展

围绕“建商贸重镇”这一目标,熊口镇加快市场建设步伐,使熊口作为中心集镇的带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一是招商引资建设建材市场,总投资650万元,占地5100平米,建筑面积3250平米,共72间,即将投入使用。二是潜江市黄鳝交易市场已开工建设,投入400万元,占地18亩,市场建成后,将使每斤鳝鱼可多卖1元钱,全镇鳝鱼产量共计1500万斤左右,可望为农民增收1500万元左右。市场还将提供饲料、网具、运输等综合服务,另外还将在上海、杭州、广州、浙江等地设立8个窗口收集市场供求信息,培植17个水产运销大户,形成上连大中城市、下连千家万户的销售网络体系。三是按照小商品带动大产业的思路,引导老板成立了潜江市熊口小年卤制食品厂,并注册了“熊口烧腊”品牌,今年可产800箱,消耗鸡鸭部件6000斤,创产值160万元,目前已在扩建标准化车间,扩大规模。

2007年,熊口镇完成工商各税609.4万元,其中国税完成445.18万元、地税完成164.22万元,增幅属全市前列,体制分成也居全市前列。信用社累计贷款达到6000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达到4554元,同比增601元。综合经济效益考核名列全市第一,被授予目标管理工作、农业产业化、城镇规划、组织、宣传、统战、党管武装、劳动、计划生育等20多个荣誉称号。

社会事业

教育成果显著。中考上重点中学人数超过120人,“四率”综合排名居全市第5名,熊口小学小升初全市统考居全市第4名,莲市小学在全市村小调考中荣获第1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及科技文体活动荣获国家级奖9人次,省级奖25人次,市级奖83人次,优秀组织奖5人次。教师参加教学比武获奖数15人次,论文交流发表210篇,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活动获奖67人次。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国庆期间组织全镇文艺演唱会,举办熊口镇庆国庆书法展。在世界文化遗产日庆典活动时全镇民间文艺展示有十屯村、石杨村的绣花龙灯、鸡窝山的草把龙灯,还有集镇女子街舞、腰鼓队和熊口村的打击乐队、马场村的高台狮舞队共8个团体。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举办的潜江市“联通杯”诗歌大赛中,我镇有5人次获奖,集体获得组织奖。

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不断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员37398人,参合率达到99%以上。建立健全了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镇24个村卫生室建设覆盖率达到98%。加强对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及其登革热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抓好血防项目建设,全年灭螺面积141万平方米,占年计划的101%,免费为村民检查血吸虫病共计14934人,免费救助晚血病人24人。

社保事业稳步推进。完成危房改造17户,投入10200元。城镇低保134户,269人,月保障34261元。农村低保764户,2194人,月保障65515元。认真进行“三项”排查,确定我镇目前享受五保待遇的140户。组建了沿河、新桥2个社区。通过“霞光计划”投资285万元扩建了镇福利院。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全年共出生人口462人,政策内455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8.5%,统计准确率100%,一孩积存率47.68%,出生人口性别比109.09。

今年全镇共立刑事案件52起,破获11起(含带破6起),调解2起,在侦45起,累计刑拘12人,其中逮捕11人(含2008年12月刑拘的嫌疑人一名),取保2人,起诉7人,抓获网上逃犯5名。立行政案件40起,查处25起,在侦13起,转刑事2起。处罚违法人员42人,其中行政拘留13人,强制隔离戒毒3人,责令社区戒毒5人。调解民事纠纷28起。信访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共接待群众来访来信45件,308余人次,化解了42件,办结率达93.3%,确保了全镇社会的稳定。

交通

熊口镇地处潜江市中南部,北与318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相连,南与襄岳公路相通,县道、省道、国道与镇内街巷交错成网,是潜江市南部各乡镇场、办事处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水路交通可容20吨船舶从熊口出发经东干渠转至监利、洪湖入长江。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获得荣誉

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