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鼻疽病属于感染科疾病,主要是由类鼻疽菌感染所引起。主要见于热带地区、流行于东南亚地区,人群普遍易感。主要表现为皮肤结节、发热、咳嗽、呼吸快、胸痛症状。治疗方法主要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为主。类鼻疽菌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因病情进展速度导致来不及抢救而死亡。类鼻疽病的早期监测及有效地针对性治疗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类鼻疽的:就诊科室、病因、症状、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危害、预后、预防、原菌发现等介绍

外文名

melioidosis

传播途径

接触含菌的水,土壤和污染物

症状表现

皮肤结节,发热,全身不适,嗽,胸痛,呼吸急促等

就诊科室

传染科

显状部位

全身

原因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就诊科室

  • 感染科

病因

  • 人类被类鼻疽菌感染主要是通过接触含有致病菌的水和土壤,经破损的皮肤而感染。

症状

  • 类鼻疽的临床表现变化无常,潜伏期少则2~3日,多则数年。起病可急可慢,虽最常累及肺部,但人体内几乎每一器官均可受侵,因此误诊率极高。临床上可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或慢性及亚临床型三种。

  • 急性败血型类鼻疽

    • 起病较急,寒战、高热,并有气急、肌痛,同时出现肺、肝、脾及淋巴结脓肿形成的症状和体征。特别以肺脓肿为多见,好发于肺上叶并可累及胸膜,此时患者多有咳嗽、胸痛、咯血性和脓性痰。

  • 亚急性或慢性类鼻疽

    • 多数是急性感染消退后,而形成多处化脓性病灶,也可无明显急性症状,从亚急性过程逐渐发展而成慢性类鼻疽。肺、肝、皮肤、骨或软组织可有脓肿形成,溃破后可造成瘘管,长期不愈。患者常有间歇性发热,逐渐消瘦及衰弱等。

  • 亚临床型类鼻疽杆菌感染

    • 流行区中有相当数量的人群,受类鼻疽杆菌感染而临床症状不明显,血清中可测出特异性抗体。这种现象在东南亚国家(如泰国、越南与马来西亚)人群中约占6%~8%。

检查

细菌学检查

  • 细菌培养分离到致病菌。

血常规

  • 血常规大多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血清学检查

  • 分离菌株与标准类鼻疽假单胞菌诊断血清凝集反应阳性,对本病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胸部X线检查

  • 可示肺炎、肺化脓症(空洞)、化脓性胸膜炎等征象。

诊断

  • 医生诊断类鼻疽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 患者近期皮肤有破损。

  • 患者近期有接触水和土壤。

  • 患者出现皮肤结节、发热、咳嗽、呼吸快、胸痛等症状。

  • 细菌培养分离到致病菌。

  • 血常规大多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鉴别诊断

  • 类鼻疽病需要与伤寒、疟疾、葡萄球菌败血症等疾病鉴别。

  • 如果出现皮肤结节、发热、咳嗽、呼吸快、胸痛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 医生根据皮肤有破损及近期接触水和土壤史及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

治疗

  • 类鼻疽主要通过药物、手术进行治疗。

病原治疗

  • 一旦确诊为类鼻疽病,患者应立即隔离治疗。抗生素要及早应用,疗程要足,常需联合用药。类鼻疽杆菌对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唑林、妥布霉素、喹诺酮类和氨曲南等有较强的耐药性,对氯霉素、四环素仅呈中等敏感。因而对败血型类鼻疽病例不能作为首选药物,推荐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达94%)或第三代头孢菌素与其他有效抗生素联用治疗。

支持治疗

  •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给予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必要时静脉补充维生素和白蛋白,也可输用新鲜血、脂肪乳、丙种球蛋白、胸腺肽等,尤其对那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应加强支持治疗。

外科治疗

  • 有脓肿者宜作外科切开引流,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慢性病例,可采取手术切除病灶。痰培养转阴时间平均6周,若持续6个月仍为阳性,应考虑行肺叶切除术。

危害

  • 类鼻疽菌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因病情进展速度导致来不及抢救而死亡。

预后

  • 类鼻疽的早期监测及有效地针对性治疗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

预防

  • 皮肤有破损时避免接触不洁的水和土壤。

  • 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多饮水,避免疲劳,提高自身免疫力。

原菌发现

当地时间2022年7月27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表示,在美国的土壤和水样中首次发现罕见类鼻疽病原菌,可导致高达50%的感染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