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伦(?-301年),生年不详,字子彝,汉族人,祖籍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晋宗室、大臣,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的弟弟,生母为柏夫人,“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司马伦的:人物关系、人物生平、人物影响、人物评价、人物关系、轶事趣闻、影视形象等介绍

子彝

政权

西晋

去世地点

金墉城(今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翟泉村)

封号

安乐亭侯、琅琊王、赵王

身份

西晋宗室、大臣

出身

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籍贯

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

出生时间

不详

去世时间

301年

主要官职

谏议大夫、东中郎将、宣威将军、平北将军、安北将军、征西将军、相国等

父亲

晋宣帝司马懿

母亲

柏夫人

兄弟

司马昭等

姊妹

南阳公主等

司马荂等

简介

曹魏嘉平初年(249年),司马伦受封安乐亭侯。五等爵制建立后,司马伦改封东安子,拜谏议大夫。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司马伦受封琅琊王,他令手下偷盗御裘,却被赦免罪行。咸宁年间(275年―279年),司马伦改封赵王,升任平北将军、都督邺城守事。元康初年(291年),司马伦迁为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守关中,因赏罚不公,导致氏族羌族反叛,被召回京师,拜为车骑将军、太子太傅。司马伦对晋惠帝的皇后贾后谄媚,得其信重。太子司马遹被贾后陷害废黜后,司马伦听取手下孙秀建议,使出离间计,令贾后害死太子。元康十年(300年)夏四月,司马伦借贾后害死太子之事起兵,废黜贾后,独掌大权。掌权后的司马伦大肆排除异己,自封持节、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诸多职位,给自己的儿子和手下全都封官。永宁元年(建始元年,301年)春正月,逼迫晋惠帝退位,篡位称帝,改元建始。称帝后司马伦倚重孙秀,大肆封官封侯。不过两月,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司马伦,战争持续六十多天,司马伦部下多次战败,加上内部混乱,司马伦最终兵败。他被迫退位,被囚禁在金墉城(今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翟泉村)。永宁元年(301年)五月,司马伦被赐死,其子嗣也被全部赐死,党羽都被清算诛杀。

司马伦与孙秀二人,密谋废黜晋惠帝,篡位乱权,大肆封官、打压异己,朝堂民间动乱不休。司马伦的举动打破了朝堂势力平衡,其篡位称帝,直接诱发了后续的“八王之乱”。《晋书》评价司马伦,称其实在愚蠢,听信孙秀,最终的结局是咎由自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司马伦,生年不详,是晋宣帝司马懿的第九子,生母为柏夫人。曹魏嘉平初年(249年),他被封为安乐亭侯。五等爵制建立后,司马伦改封东安子,拜谏议大夫。

盗裘被赦

泰始元年(266年)十二月,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司马伦受封琅琊王。当时司马伦命散骑将刘缉收买工所的人,想要偷盗御裘,因此获罪。廷尉杜友按照法律,判刘缉斩首弃市。按律司马伦应与刘缉同罪。相关部门为司马伦求情,认为他地位高,又是皇室亲属,不能连坐获罪。谏议大夫刘毅不认可,他直言法律不分贵贱,才能使法制严明,司马伦明知御裘不同寻常,却命手下偷盗,属于明知故犯,和刘缉同罪。可以考虑他的身份酌刑判处,却不能不罚。晋武帝认同刘毅的说法,但最终还是考虑到司马伦乃是自己的亲叔父,于是赦免了他的罪行。司马伦抵达封国后,担任东中郎将、宣威将军。

屡次升官

咸宁年间(275年―279年),司马伦改封赵王,升任平北将军、都督邺城守事。后又晋封为安北将军。元康初年(291年),他迁为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守关中。因为赏罚不公,导致氏族羌族反叛,司马伦被召回京师。没多久,他又拜为车骑将军、太子太傅。司马伦在京师与晋惠帝的皇后贾后及其母郭槐来往甚密,对待中宫态度谄媚,成为贾后的亲信。司马伦借机请求担任录尚书事,司空张华、尚书左仆射裴頠坚决反对。司马伦又请求当尚书令,再被驳回,因此对这二人甚为厌恶。

害死太子

元康九年(299年)十二月,愍怀太子司马遹因贾后陷害,太子之位被废。司马伦因此担领右军将军。次年,时任左卫司马督的司马雅以及常从督许超,因曾经侍奉废太子,为太子无罪而废内心不平。他们与殿中中郎士猗等商量废掉贾后,恢复太子的地位。而张华、裴頠始终不愿意废除贾后,因此没有与他们同谋。司马伦手掌兵权,性格贪功冒进,司马雅等人决定借用他的力量行事,便游说司马伦的宠臣孙秀。他们劝说孙秀,贾后无道陷害太子,国家很可能要混乱,而孙秀名义上是贾后的人,会受到牵连被清算,不如事先做好准备。孙秀听从他们的说法,将此事告知司马伦,司马伦也认为此言有理。他联合通事史令张林以及省事张衡、殿中侍御史殷浑、右卫司马督路始一同起事,起事前夕,孙秀突然想到太子复立后,自己却不会得到重用。他又劝司马伦暂缓行动,因为太子复立,一定会针对贾后一派,而司马伦算得上是贾后的党羽,即使出力迎回太子,也得不到任何好处,不如让贾后去害太子,司马伦再出面废除贾后,可以一举两得,免除祸患。司马伦听从孙秀的意见。孙秀便传播流言,称有人谋划将要废掉贾后,迎回太子,让贾后的亲属贾谧等人得知。司马伦再来装作无知,劝贾谧等人及早杀死太子,断绝那些人的谋划。太子因此被贾后派去的人害死。

废后掌权

元康十年(300年)夏四月,太子被害之后,司马伦与孙秀决定按照最开始的谋划,废掉贾后。司马雅和许超担心会招致祸患,托辞有病没有参与。孙秀便拉拢右卫佽飞督闾和,闾和加入,相约在四月三日夜晚三更一刻起事,以鼓声为发动信号。起事当天,司马伦假传诏书,敕令三部司马,称贾后与贾谧谋划杀害太子,现在车骑要进宫废除贾后,听从命令的可以赐爵关中侯,不听命的就诛灭三族。众人都听从司马伦的命令。司马伦又假传诏书,在夜晚进入皇宫,他让军队陈列在路南,再派翊军校尉、齐王司马冏带领三部司马一百人进宫。华林县令骆休作为内应,去迎晋惠帝驾临东堂。司马伦用诏宣贾谧到殿前,准备将其诛杀。贾谧跑到西钟下面,大呼皇后救命,随后就被斩杀。贾后见到司马冏,十分吃惊,质问他为何在此。司马冏称自己是奉诏来逮捕她。贾后怒斥,只有自己才能发布诏书,司马冏所谓的诏令根本不算数。说完她又走到门口,大喊晋惠帝,称自己被废就等于皇帝也要被废。当时司马肜也知道要废后的计划。贾后询问司马冏是谁图谋起事,司马冏告诉她是司马肜和司马伦。贾后自嘲,是她太过信任他们,才沦落至此。

司马伦下令将贾后废为庶人,囚禁在建始殿。吴太妃、赵粲以及韩寿的妻子贾午等人也被拘捕,交付行刑司。接着司马伦下诏,告知尚书废黜贾后和拘捕其党羽之事,并召集中书监、侍中、黄门侍郎、八坐等人都连夜入殿。司马伦暗地与孙秀图谋篡夺皇位,打算先除掉朝廷中有名望的大臣,并且借机报复过去曾结怨的人,于是又将张华、 裴頠、解结、杜斌等人抓住,在殿前全部诛杀。尚书因此怀疑诏书有诈,郎师景露请求看皇上手诏,司马伦却以他败坏众人情绪为由,将其斩首。第二天,司马伦派尚书和郁持节把贾南风送到金墉城(今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翟泉村),又下令诛杀赵粲叔父中护军赵浚以及散骑韩豫等人,罢免朝野内外的大多官员。没过多久,司马伦又假诏给自己任命持节、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诸多职位,赵王封爵如故。依照司马懿辅佐魏国的方法,设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参军十人,掾属二十人,军队一万人。司马伦任命自己的长子散骑常侍司马荂担任冗从仆射。又将其他儿子分别封官,司马馥任前将军,封为济阳王;司马虔为黄门郎,封为汝阴王,司马诩任散骑侍郎,封为霸城侯。孙秀等人也被司马伦大肆封赏,兼有兵权。他所封侯的文武百官达到几千人,众臣都听命于司马伦。

打压异己

司马伦品性平庸而愚蠢,不懂得计策,很快又受制于孙秀。孙秀的权利威势震慑朝廷,天下人都侍奉孙秀而不请求司马伦。司马伦想笼络人心,选用海内德高望重的人才。他令平阳太守李重、荥阳太守荀组分别担任左、右长史。东平人王堪、沛国人刘谟担任左、右司马。李重知道司马伦心怀篡位之心,称病不肯任职,司马伦不断逼迫,李重被迫任职,没几天就去世了。元康十年(300年)四月初九,司马伦假传诏书赐死被废的贾后。当时淮南王司马允、齐王司马冏眼见司马伦骄纵僭位,内心不平。孙秀等人也对他们怀有忌惮,便让司马冏出任镇许,同年秋八月,夺去司马允的护军,调任他为太尉。司马允拒绝受命,愤恨之下,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允率军包围司马伦的相府,他带领的士兵精锐且武器完备,司马伦一方屡战屡败,战死一千多士兵,主书司马眭秘为保护司马伦而死。晋惠帝听从中书令陈淮的建议,命司马督护伏胤去向司马允举起白虎幡,以示投降。汝阴王司马虔暗中收买伏胤,示意他杀死司马允。伏胤于是怀揣空白诏令,面见司马允,假称晋惠帝有令要帮助他,司马允没有防备,被其杀害。司马伦一方就此获胜,事后又杀掉了司马允的儿子等人,其党羽受牵连被杀的有几千人。司马伦便给自己加九锡,增加封邑五万户,又假装谦让,下诏派百官到他府上劝进,才愿意接受。

司马伦加封齐王为抚军将军、领军将军。又封儿子司马馥为镇军将军、领护军将军,司马虔为中军将军、领右卫将军,司马诩为侍中。张林等人都位居要职,司马伦在相府增兵两万,已经与皇帝的护卫等同,暗中又私藏了将士,加起来超过三万兵力。司马伦把东宫的三个门都修建得很华丽,并将皇宫的东西道隔断,分为内外边界。有人告诉孙秀,散骑常侍杨准、黄门侍郎刘逵打算投靠梁王司马肜,诛杀司马伦。恰逢当时星象变化异常,司马伦就改司马肜为丞相,居住在司徒府,令杨准、刘逵转任外官。

篡位称帝

晋惠帝永宁元年(建始元年,301年)春正月,因司马伦与孙秀都信奉巫鬼妖邪之说,他们便让牙门赵奉假装收到司马懿的神语,称要让司马伦早日入住西宫。孙秀联合一帮臣子,假借鬼神之言,作假禅让诏书,捧司马伦登上皇位。司马伦假装谦让,等宗室诸王、群公卿士都来劝进,才同意。因左卫王舆与前军司马雅等带领甲士入殿,兵马威胁,无人敢反对。当晚,司马伦派张林等人驻守各个宫门,义阳王司马威以及骆休等人威逼晋惠帝,拿走了皇帝的玉玺和印绶。紧接着文武百官就去迎接司马伦,晋惠帝被发配囚禁在金墉城。司马伦带领五千士兵入宫,登上太极殿,尚书令满奋等人献上皇帝的玉玺和印绶。司马伦自此僭位称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始。

同年正月初十,司马伦尊晋惠帝为太上皇,改金墉城为永昌宫,废皇太孙为濮阳王。接着他又大肆册封自己的子嗣,封世子司马荂为皇太子,封司马馥为侍中、大司农、领护军、京兆王,封司马虔为侍中、大将军领军、广平王,封司马诩为侍中、抚军将军、霸城王。孙秀、张林等人也全部升官,位居要职。所有同谋之人都被提拔晋升,就连奴仆杂役等也被加封了爵位,册封的人多不胜数。每当朝会时,戴插貂尾等高官饰物的人坐满殿堂。时人对此编造了一句谚语:“貂不足,狗尾续。”这一年司马伦滥封官爵,全国各地举荐的人才不需要考试就可成为候选官员;计吏(掌管簿计的官员)、京城使者与年纪在十六岁以上的太学生,都被任命为朝廷正式官吏。司马伦大赦天下当日,所有在职郡守县令都封了侯,郡属小官吏也全被荐举为孝廉,县属小官吏都荐举为廉吏。一时间,国家府库的储备都不够用来赏赐,封侯的人多到金银冶炼的铸印都跟不上,以致于只能用白版封侯。一些君子不愿意接受司马伦的赏赐,百姓也认为他会不得善终。

三王讨伐

司马伦称帝之后,朝政被孙秀把持,他下的诏令,孙秀可以随意改动增删,甚至自己写作诏书。朝令夕改之下,百官像流水一样换来换去。张林与孙秀不和,又对自己没有得到开建府署的资格心怀不满,便暗中联络太子司马荂,表示应该将专权的孙秀诛杀。太子将此事告知司马伦,司马伦又告诉孙秀,孙秀便让司马伦诛杀张令,并夷灭三族。当时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各自拥有强大的军队,独据一方。孙秀对他们心怀忌惮,为了安抚他们,孙秀将三位亲王的僚属全部任用自己的亲信党羽担任,还加封诸王开府仪同三司。

永宁元年(建始元年,301年)三月,齐王司马冏预备起兵讨伐司马伦,派使者联络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等,在全国各地发布讨伐檄文,共伐司马伦。三王讨伐的檄文传来,司马伦与孙秀十分恐惧,他们委派上军将军孙辅、折冲将军李严、征虏张泓、镇军司马雅等人各自率领几千士卒,兵分三路,抵御三王军队。又遣孙秀的儿子孙会督率将军士猗、许超带领三万宿卫兵来抵御司马颖。司马伦征召东平王司马楙为使持节、卫将军,监督各军。派遣京兆王司马馥、广平王司马虔带领八千兵卒作为三支兵马的预备后援。与此同时,司马伦还派杨珍昼夜到宣帝庙祈祷请求,又拜道士胡沃为太平将军,孙秀家中也天天进行各种祭祀,用诅咒制胜的法术祈求鬼神降福保佑。他们命男巫确定作战日期,还派人穿上羽衣到嵩山,自称仙人王乔,传话称司马伦的帝位稳固长久,想以此迷惑百姓。

张泓等人进攻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与齐王的军队作战,多次打败齐王军。又在城南攻破齐王司马冏的辎重,杀死几千人,占据城池以屯积军需物资。司马雅也连战连胜,但因为三王军队分散后又汇合,始终不能前进。这年夏四月,张泓乘胜与齐王军队作战,诸军不动,而孙辅、徐建等人的军队却在夜晚出现变乱,他们直接逃回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向司马伦请罪,称齐王势不可挡,张泓已经全军覆没。司马伦恐慌之下,急召儿子司马虔及许超回来,恰巧张泓大败齐王的捷报传来,他才让司马虔他们带兵回去。张泓等人率军渡过颍水去攻打齐王的兵营,配合其主力行动的孙髦、司马谭等人的军队却被齐王击败,张泓暂时退却。孙秀等人造谣齐王已经被击败且活捉,令文武百官前去庆贺。

许超等人在黄桥(今江苏省泰兴市)与成都王司马颖的军队作战,杀伤一万多人。司马伦下令奖赏黄桥之战的有功之人。而许超与孙会等人都掌握符节有发号施令的权利,因此互不相容,军队命令无法统一。司马伦授予太子詹事刘琨使节,让他督河北将军,率一千步兵催促各军作战。因黄桥大捷,孙会等人对司马颖抱有轻视,最终被司马颖的军队袭击,大败后临阵脱逃,司马颖乘胜长驱直入渡过黄河。

失败被囚

自从三王起兵,文武百官和禁军将士都想将司马伦和孙秀诛杀。孙秀内心恐惧,不敢离开中书省。等到河北军队战败的消息传来,他忧虑不已。孙秀听从义阳王司马威的劝告,到尚书省与八坐议论征战防备之事,决定令京城四品官以下、年龄在十五岁以上的人都到司隶,跟随司马伦出征。因内外各路军队都想诛杀孙秀,司马威害怕之下,从崇礼闼回到下舍。孙会、许超等人逃回来后,与孙秀商议出路。有人建议收拢残兵继续作战,有人提出焚烧宫室,诛杀那些不听从自己命令的人,随司马伦南逃投奔刘旆、孟观等人。还有人建议坐船东行入海,意见不一,无法决断。

永宁元年(建始元年,301年)五月初七,左卫将军王舆反叛,与尚书广陵公率领七百士兵进宫,三部司马在宫内为内应。孙秀、许超等人毫无准备之下全部被擒,又被斩杀示众。他们的党羽骆休也被全部斩杀。王舆驻守在云龙门,将朝廷八个部门的高官全部召入皇宫,逼迫司马伦下诏书,称自己被孙秀等人所害,因此激怒三位亲王,现在孙秀已被他诛杀,将迎回太上皇恢复帝位,自己则告老归农。诏书下传,令将士放下武器,文武百官各自逃跑,司马伦被从华林园东门带出,与太子一起被送回到汶阳里(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故洛阳城中)住宅。晋惠帝从金墉城被迎回,百姓高呼万岁,大臣也叩头请罪。晋惠帝下令,将司马伦等人都送到金墉城囚禁。当时广平王司马虔从河北回来,到达九曲(今陕西西安市东北),晋惠帝遣使宣布免去其官职,司马虔恐惧之下离开军队,只带了几十人回到汶阳里。

论罪处死

永宁元年(301年)五月初九,晋惠帝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永宁。 梁王司马肜上奏,称司马伦父子叛逆,应当被处死。百官也全都赞同司马肜所言。几天后,司马伦被赐毒酒赐死,死前他用手巾挡脸,感叹“孙秀误我”。司马伦死后,他的儿子司马荂、司马馥、司马虔、司马翊也被全部论罪处死。凡是司马伦任用过的百官都被罢免,台、省、府、卫各部门留任的官员也没留下几个。三王起兵以来,战事延续了六十多天,已有近十万人丧命。战后,司马伦生前的所有党羽都被一一清算伏法。

人物影响

贾后掌权期间,西晋内部保持着大体稳定,朝中内外各势力处于平衡制约状态。直到元康十年(300年),司马伦铲除贾后一党,执掌大权,打破了势力平衡,宗师诸王开始陆续登上政治舞台,进入了混乱的诸王争锋时期。司马伦掌握权力后,大肆打压异己,分封文武百官,将自己的亲信和子嗣全部封王,改变了西晋初年唯有皇帝才能掌握的分封制度。朝中势力的变化,让各地诸王蠢蠢欲动,有了明显的党派倾向。而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篡位称帝,直接诱发了后续的“八王之乱”。司马伦的举动是一个明显的转折,在此之前,宗室诸王的活动是围绕朝堂主导势力,如贾后等人展开,自司马伦掌权篡位之后,诸王开始争夺权力,权力之争从朝堂扩及地方。学者罗自强认为,司马伦篡位称帝事件,是“八王之乱”的核心事件,代表和宫廷权力之争的结束和诸王纷争的开端。

人物评价

《晋书》记载,司马伦确实庸碌,听信孙秀,胆敢窥视皇位,祸乱纲常图谋帝位,最终被杀。首创宏谋,德名却未能成,真是可悲啊。最终功亏一篑,实属咎由自取。

《资治通鉴》记载,司马伦品性平庸而愚蠢,受制于孙秀。

现代学者张坤评价司马伦,认为他为人贪鄙,才能低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擅长溜须拍马。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林校生教授认为,司马伦篡位称帝事件,是西晋宗藩混乱的界限,自此以后,诸王擅权,朝纲大坏,严格意义上的“八王之乱”,自此才正式开始。

人物关系

关系

姓名

简介

父亲

司马懿

司马炎称帝后追封晋宣帝

母亲

柏夫人

司马懿宠姬

长兄

司马师

司马炎称帝后追封晋景帝

次兄

司马昭

司马炎称帝后追封晋文帝

三兄

司马亮

汝南文成王

四兄

司马伷

琅琊武王

五兄

司马京

清惠亭侯

六兄

司马干

平原王

七兄

司马骏

扶风武王

八兄

司马肜

梁孝王

姐妹

司马氏

南阳公主,嫁颍川荀霬

司马氏

高陆公主,嫁京兆杜预

长子

司马荂

赵世子,司马伦称帝后封为皇太子

次子

司马馥

济阳王

三子

司马虔

汝阴王

四子

司马诩

霸城王

轶事趣闻

倚赖孙秀

司马伦平素才能平庸,不懂计策,一直为孙秀所制。孙秀为司马伦立下大功,司马伦非常敬重他。孙秀是从琅琊小吏发家,累官于赵国,因为善于谄媚逐渐显达。他执掌国家大权以后,放纵恣肆,杀害许多忠臣良将。当时隶从事游颢与殷浑有矛盾,殷浑收买了游颢的家奴晋兴,令其诬告游颢,称他有谋逆之心。孙秀没有仔细查案,直接拘捕了游颢和襄阳中正李迈,并将他们杀害。晋兴反而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己部曲督。前卫尉石崇、黄门郎潘岳都与孙秀又有矛盾,也全部被他杀害,京城中的君子为此恐惧担忧。

称帝异象

司马伦登基称帝后,亲自祭祀太庙,在归途中遇到大风,吹折了车驾麾盖。那时有一只雉鸡飞入皇宫,在人们的驱赶之下,又飞到殿西边大钟的下面,没多久就飞走了。而司马伦却刚好在宫殿里捉住了一只奇异的鸟,手下没人知道这是什么鸟。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在宫殿西边,有个穿着白色衣服的小孩说这只鸟是服刘鸟。司马伦让人将小孩和鸟一起关起来,第二天打开牢门一看,小孩和鸟都不见了,门户却没有被破坏。司马伦的眼睛有个瘤子,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妖异的象征。

影视形象

播出时间

电视剧

饰演者

2017年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刘家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