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清江浦从明初到清末,是国家漕粮储备中心,一直是国家巨型粮仓的所在地,这个粮仓在一定意义上讲属于漕运总督直管。清江浦因为其明清时期是运河漕粮重要的储存、中转之地,因而有“天下粮仓”之称。
血脉中枢
每到运粮季节,“十二万漕军护送一万二千艘漕船”,由清江浦(现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北运京城,运河之上,漕船首尾相连,浩浩荡荡,绵延百里,整个气势蔚为壮观。在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天下粮仓》里,即使是用动画特效制作的场景,依然令人观后大为感慨。而如此气势的起点,就是清江浦——拥有当时大清帝国最大的储粮库,是国家漕粮储备中心。

隋代开挖的大运河,在促进了国内商业的流通后,成为封建帝国的经济命脉,沿运河崛起了“淮、扬、苏、杭”四大都市。隋唐以后,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特别是粮食,主要来自江南。而江南的钱粮,都要经过淮安循运河北上,直送京都。因为漕运的兴盛,使得淮安府与扬州、苏州、杭州并居运河四大都市之列。
据了解,当时漕运采用“支运”法,即各地所征漕粮,先由当地送至粮仓,然后由各地递送京城。为了搞好淮安的转运衔接工作,隋代就在淮安设立漕运专署,唐宋两代都设江淮转运使,元代改设总管府。到明清两代,淮安专门设立漕运总督衙门,以中央部级大臣来淮督办漕事。宋代的范仲淹,明代的李三才、史可法,清代的铁保、施世纶、恩铭等,都曾在淮安负责过漕运事务。明清两代,“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经漕督盘查,依次出运河”。
明代永乐年间,为了便于贮存、转运粮食,在山阳县清江浦设立常盈仓,后被捻军焚毁,异地改建为丰济仓,距今已有六百年历史。
清代顺治初年,顺治皇帝钦定建造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丰济仓,当时江淮各地的400余名木瓦工匠、20余名技术人员倾力而为,耗时14个月最终建成包括库房、马房、住房在内共计500余间。而且,当年的储粮仓库又高又大,气派得很。仓库地面用石块铺成,石块上面是木架子,大约80厘米高,木笼上面再铺厚木板,粮食堆放在木板上面。同时在仓库顶上还有多个“老虎口”通风,粮仓设计非常科学。
清江浦拥有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粮仓”。此外,当时的清江浦城内还设有常平仓2处、预备粮库3处、庄仓(即民间粮库)5处。每逢漕运旺季,为保证漕船畅通,禁止非漕运船只在运河上游清江浦航行,南北商旅多于此登陆换车、歇脚,更增加了街市的繁荣。漕运兴盛的年代,清江浦聚集着大清帝国各类文武官员、显宦世家、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繁华显赫盛极一时。
常盈仓
在今天的淮安市里运河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常盈桥”。它的名字由来便是当年清江浦的“常盈仓”。
常盈仓在玉带河南岸(今淮安市城南体育场附近),明永乐年间由陈瑄组织建造。陈瑄封平江伯后,以总兵官的身份总督海运。山东境内的会通河开成后,朝廷罢海运,又以陈瑄督理漕运。陈瑄主持漕政时,创行了漕粮“支运”制度,即在淮安、徐州、临清等运河沿线重镇,分别建筑中转粮仓,各自接纳指定地区的民船送来的漕粮。据《明史·食货志》载:“令江西、湖广、浙江民运百五十万石于淮安仓,苏、松、宁、池、卢、安、广德民运粮二百七十四万石于徐州仓,应天、常、镇、淮、扬、凤、六、滁、和、徐民运粮二百二十万石于临清仓,令官军接运入京、通二仓”。其中,淮安常盈仓就设在清江浦,由漕运总兵官直接负责建设,规制宏大,建筑质量一流。胡瓘《常盈仓周垣记》曰:该仓“俯临大淮,廒凡八十有一,联基广凡二百七十八步有奇,周凡一千五百四十四步有奇。廒自永乐壬辰陈恭襄创建……周垣则屹如城墉,色且积铁然,盖水次诸仓所未有者。”但是常盈仓到嘉靖年间已经圮毁严重。
隆庆六年(1567~1572)都御史王宗沐在原址重建。据谈迁《北游录》载,重建的常盈仓,有40区仓房,皆“坚基广厚,倍于常制”。
明代的常盈仓由户部的派出机关———户部分司监理。到了清代,由于粮仓管理制度的变化,户部分司署被改为河道总督署。如今淮安的清晏园即是户部分司署旧址的一部分。
重建的常盈仓屡经修缮,到清嘉庆年间又严重圮毁。道光二十三年(1843),河库道徐泽醇又重建常盈仓,并改名丰济仓,也就是“老丰济仓”。咸丰十年(1860),捻军攻下清江浦,将老丰济仓烧毁,这也造成了后来新丰济仓的建造。
丰济仓
清同治九年(1870),新丰济仓始建。其小部分遗迹一直保留到今天。
新丰济仓没有在老丰济仓原址重建,因为清江浦原先无城,老丰济仓被捻军焚毁之后,到同治四年,清江浦才七拼八凑筑了个小城,包括老丰济仓在内的很多重要地点都被圈在城外。而粮食作为战略物资,放在城外不安全,故在城内重建。
作出易地重建丰济仓决定的是漕运总督张之万。当时,南河总督被裁撤,漕运总督兼摄河务,并由淮城(今淮安市淮安区)移驻清江浦。他委派在漕督署任事的候补知县许佐廷具体负责此仓的修建事宜。许佐廷因廉洁干练受到张之万的欣赏,后来又担任新仓的仓储管理工作。丰济仓先后建成瓦房106间,草房27间,另外还有散处于镇署街、仓东街市、河下竹巷街的草瓦房88间,合计有房220余间。丰济仓还有不少田产,据有关史料记载,清代该仓在清河县大兴庄和洪泽湖滩、山阳县、安东县、桃源县、宝应县等地,合共有旱谷田65顷,稻田23顷9亩,滩田20顷,柴田26顷14亩,每年可收稻谷两千余石,收谷款三千多银元。
许佐廷之后,继任者贪污腐败,地方官也勒借银钱,奸宄丛生。到了民国年间,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初,成立丰济仓管理委员会严格管理,挪借之事一度被杜绝。然而,因为淮阴县旧处黄、淮之要冲,受灾患的危害最深,灾荒频繁,所以,该仓对于全面备荒来说仍然所补甚微。当时因仓储不满,仓房被机关单位租用者不少。
抗日战争开始后,这里储粮告罄。1939年至1945年日寇占据淮阴城期间,丰济仓成为侵略者的军营;苏皖边区政府在淮阴期间,这里为华中建设大学的宿舍等;大军北撤后,这里又成为国民党军队的军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这里是军营,后来成为清江市委机关干部宿舍区,部分被实验小学占用。实行土地改革以后,丰济仓的田产则都被就近分给农户。
近几十年间,老房子多被陆续拆除,建成钢筋混凝土建筑。剩下的几栋老房子,还是经有关人士呼吁刻意保存的。今天由淮安市清浦区西大街草市口巷内向北行到其尽头,是一个三岔路口,三岔路口北侧,有一栋带过道的大门楼,即为丰济仓的部分遗迹。由过道进入,院内有几栋旧式的砖瓦结构的大房子,夹杂在混凝土和新式砖瓦建成的住宅中间。如今淮安市实验小学的地皮也大多是原丰济仓的。丰济仓门前的三岔路口,其中往西的一条断头路,旧时一直通到北门桥南,这就是有名的古道署街;往东的一条被实验小学围墙隔断的断头路,旧时一直通到赵家楼,是当年运粮回空车道,草市口巷则是运粮重载车道。如今丰济仓前还能见到当年运粮车留下的深深的车辙。

2006年5月25日,丰济仓遗址被确立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