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肥大是因心室在心脏收缩期和(或)舒张期负荷过重导致心肌为代偿而增厚、扩大,心室肥大包括心室肥厚及扩大。心室肥大可为原发性,也可继发于器质性心脏病。心室肥大多由心室收缩期和(或)舒张期负荷过重所引起,也与遗传相关。代偿期无症状,失代偿期可表现为头晕、头痛、呼吸困难、双下肢水肿等表现。治疗以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缓解症状为主,不以减小心室体积为主。末期失代偿患者转变为心力衰竭,预后较差。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心室肥大的:就诊科室、病因、症状、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危害、预后、预防等介绍

外文名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就诊科室

内科

原因

由持续性异常压力或容量负荷引起

就诊科室

  • 心内科

病因

  • 心室肥大是心脏继发于某些疾病的表现,这些疾病有些与遗传相关,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有些与患者原发病相关,如高血压、肺部疾病、瓣膜疾病等。

  • 多由心室收缩期和(或)舒张期负荷过重所引起。

  • 心室肥大常见于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大、充血性心力衰竭、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二尖瓣狭窄、前壁心肌梗死、心内膜炎、心包积液、左心室室壁瘤等疾病,也可见于运动员心脏,为非病理性的运动型肥大。

症状

  • 心室肥大是继发于多种原发性心脏疾病的体征,当心脏功能可代偿机体血、氧所需时,可无任何症状,仅在查体、检查时发现;当心脏功能不能代偿时,则会出现以原发心脏疾病为主要表现的症状。

  • 高血压:头晕、头痛、眼痛等。

  • 冠心病: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等。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表现为劳动后呼吸困难和乏力,部分患者可在运动后出现晕厥,甚至猝死。

  • 扩张型心肌病:早期可无症状,随后表现为活动时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食欲下降、下肢水肿症状,终末期表现为顽固性低血压,患者有心悸、头晕、眼前发黑等。

检查

  • 确诊心室肥大需要做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检查

  • 心电图检查结果报告“左(右)心室高电压”,则提示左(右)心室肥大。

  • 心电图提示心脏电轴左右偏移,表明单侧心室肥大。

  • 此外,心电图提示复极时间延长,表明心室壁肥厚、劳损及相对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

影像学检查

  • 胸部X线平片可提示心影增大,心胸比例增大,一般小于50%,是从心脏外侧观察心脏。

  •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室肥大的金标准,并且能准确地测出心室大小。

  • 心脏磁共振:有助于诊断心肌疾病。

  • 心肌核素显像、冠状动脉CT检查:两者可以鉴别心肌缺血的病因。

诊断

  • 医生依据体格检查、心电图、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心室肥大。

  • 体格检查:查体叩诊结果可见心界扩大。

  • 心电图:检查提示“左(右)心室高电压”,电轴左右偏,复极时间延长等。

  •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右心室增大、肥厚等。

鉴别诊断

  • 心室肥大是器质性心脏病造成的结果,或正常生理表现,需做进一步检查来查找病因,需与心房扩大、全心扩大相鉴别。

治疗

  • 治疗心室肥大关键在于找出潜在病因,针对不同原因做不同的治疗。

病因治疗

  • 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大:需规律服用降压药物,稳定血压。

  • 肺心病致右心室肥大:积极治疗原发肺疾病,预防感染,戒烟等。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β受体拮抗剂能减轻心室射血梗阻,必要时可给予切除室间隔等手术治疗。

逆转心室肥大的药物治疗

  • ACEI(依那普利、培哚普利、苯那普利)、ARB(氯沙坦、缬沙坦、坎地沙坦、奥美沙坦等)、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螺内酯等药物可以有延缓并减轻心室壁厚度,改善心功能。

针对心力衰竭治疗

  • 疾病早期,已经出现心室肥大、收缩功能受损、心力衰竭的表现时,应积极给予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常规药物包括β受体拮抗剂、ACEI/ARB(即普利类和沙坦类)、利尿剂等。

危害

  • 过于严重的心脏肥大可能预示着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心脏器质性疾病的终末期表现,预后较差,住院率、死亡率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预后

  • 长期坚持病因治疗,可有效缓解病情,远期预后较好,若不能坚持治疗原发疾病,则预后较差。

预防

  • 心室肥大是心血管疾病逐渐进展的表现,积极治疗原发性心脏疾病是预防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