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是一个繁复的过程,这技艺主要包括勾稿、落墨、上色、做旧、题款及印章的摹制等工艺步骤。
2011年5月23日,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202。
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书画,多为绢本或纸本,受保存条件的限制,许多作者的手迹没有保存下来,流传至今的历代书画,其中有不少都是时人或后人的摹本。像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多数专家认为是隋末唐初的摹本;他的《洛神赋图》,实为宋人摹本。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传世有唐冯承素摹本(现藏北京故宫)、褚遂良临本、虞世南临本等。唐张萱的《捣练图卷》(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为北宋赵佶的摹本。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画家都是摹古的高手,像赵孟頫、董其昌、金城、张大千等。新中国的古画临摹是从北京荣宝斋开始的。50年代初,荣宝斋创造性地发展了书画木版水印复制技术,达到了乱真的效果,而临摹珍贵原作副本就成为木版水印复制古书画不可缺少的一道重要工序。
工艺特征
临摹是古书画复制的传统技法,临是看着原作画,摹是下面有稿子,要丝毫不差地照着稿子画下来,临摹便是两者的结合。工作要求极其精细复杂,必须一丝不苟,对临摹者的体力和眼力都是严峻的考验。

由于临摹是手工复制,效率极低,数量很少。书法名画的临摹者要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凭借他们在书画创作、鉴赏方面的深厚功力和深厚的个人艺术修养,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基础上,对照原作进行临摹,才能保证临摹作品的艺术价值。
由于纸和绢都有保存寿命,即使经过再好的修复,数百年后也会融掉。而且古书画对环境要求非常苛刻,对温度、湿度、灯光都很敏感,一级文物规定展出时间不能超过10天,而且展出一次就得歇好几年。“为了满足博物馆的展示效果,最好办法就是用摹画,这也是惟一让文物永存的方式。”

工艺流程
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主要包括勾稿、落墨、上色、做旧、题款及印章的摹制等工艺。
(1)勾稿,也叫勾胶版,先将薄膜或透明胶版蒙在画作的复制品或放大照片表面,勾出原件线条后取下。
(2)落墨,即在勾好线条的塑料薄膜上铺上做好的画绢,参照原件的用笔和墨色轻重,将画稿落在绢布上。落墨后即可上色。
(3)上色,分为背后脱色和正面上色。
(4)做旧,上色过程中需进行做旧处理,做旧和上色可同步或交叉进行。临摹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法和色彩达到“旧”的质感,而非采用化学药剂将新画做旧,对临摹者的绘画功底及临摹经验的要求较高。
(5)题款,又叫做名款题跋,其中要用到摹拓与廓填、摹字作旧两种方法。摹拓(即影写)与廓填(即采用先双勾再填写的方法过稿),二者用笔的方法都是采用描(即用数笔描出一笔来)的方法;摹字作旧,可以在摹写,剪一块与断处同形的熟纸暂粘在断笔处,落提后再揭掉,出现的空白,恰似渐笔而可俣持一笔写出的气势,断笔处也可在写时留出,和字迹访旧合起宗完式。字摹好后,色一均较新而胶性,这可上清水用生宣纸往下吸,几次后胶性就撤掉了,局部再用齐头来修整。
(6)印章,首先对全幅画上所有印章进行全面分析,然后进行勾摹,接着,按照印章的原迹,请篆刻家用刀笔把仿制出的铜版印章进行修整。在制版过程中,印文可能与原勾样子有些距离,变形的需纠正,文粗的需修细,而且,要把金石趣味、毛度修出来,直至试盖满意为止。印章的仿制至此告竣。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传统中国古代书画人工临摹复制技术是中国一项重要的传统手工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清晰的传承脉络。临摹古代书画珍本,长期以来,成为传承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书画技法的重要手段。
传承现状
目前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书画临摹复制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传承存在一定的困难。
传承人物
祖莪,女,1956年3月出生。2012年12月,祖莪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故宫博物院申报,申报项目: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
郭文林,男,满族,2018年5月,郭文林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故宫博物院申报,申报项目: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
保护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成立文物修复工厂,聘请金仲鱼、郑竹友、冯忠莲、金禹民、陈临斋等大师进入故宫,临摹故宫收藏的国宝级书画文物,对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和该传统技艺的传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郭文林是中国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的传承人及学科带头人,不仅对个人进行技艺传授与指导,还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博学院讲授古书画临摹课程,同时积极从事各种古书画临摹培训班的技艺传授工作,为其他博物馆培养古书画临摹人才。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2年6月-11月,“妙笔神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与装裱修复技艺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在其中被展出。
代表作品
顾恺之《女史箴图》隋末唐初
顾恺之《洛神赋图》宋人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