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是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该病的发病率约为1/1000~1/400,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即代代发病,男女发病率相等,但仅约60%患者有明确家族史。目前已知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的原因是以PKD1和PKD2发生基因突变为基础,以及后天在毒素、感染等环境因素的推动下才引发该疾病。该病的病程较长,进展相对缓慢,一般在30岁以后出现症状,常累及肾脏及肾脏以外的多个系统。主要表现为双侧肾脏出现大小不一的囊肿,囊肿进行性增大,最终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导致终末期肾衰竭。常伴肝囊肿、胰腺囊肿、颅内动脉瘤和心脏瓣膜异常等肾外表现。该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处理、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尽最大可能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进入终末期肾病时,则需要肾脏替代疗法。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的:就诊科室、病因、症状、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危害、预后、预防等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