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是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该病的发病率约为1/1000~1/400,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即代代发病,男女发病率相等,但仅约60%患者有明确家族史。目前已知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的原因是以PKD1和PKD2发生基因突变为基础,以及后天在毒素、感染等环境因素的推动下才引发该疾病。该病的病程较长,进展相对缓慢,一般在30岁以后出现症状,常累及肾脏及肾脏以外的多个系统。主要表现为双侧肾脏出现大小不一的囊肿,囊肿进行性增大,最终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导致终末期肾衰竭。常伴肝囊肿、胰腺囊肿、颅内动脉瘤和心脏瓣膜异常等肾外表现。该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处理、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尽最大可能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进入终末期肾病时,则需要肾脏替代疗法。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的:就诊科室、病因、症状、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危害、预后、预防等介绍

就诊科室

  • 肾内科

病因

  • 由于特定基因发生突变以及后天受到毒素、感染等诱因从而引发该疾病。

症状

  • 父母任何一方存在该疾病,就应该高度警惕子女是否患病。

  • 在疾病早期最常出现高血压以及背部疼痛,疼痛可急性或慢性发作。随着疾病的发展,肾囊肿的体积和数目逐渐增加,可在腹部触及肿大的肾脏,质地较硬,表面可呈结节状,随呼吸移动。同时肾功能逐渐恶化,常表现为肉眼可见的血尿、夜尿增加。也可因尿道或者囊肿感染引起发热。

  • 常见的肾外表现包括囊肿累及其它器官时出现相应的表现,最常累及至肝脏,可出现上腹部疼痛。也可累及心脏出现心悸、胸痛,最危险的是引发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可导致剧烈头痛、癫痫发作和神志改变。

检查

  • 超声检查敏感性高,无放射性,无创伤性,经济简便是首选的诊断方法。肾脏超声表现为肾体积明显增大,肾内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肿与肾实质回声增强。

  • CT和核磁诊断该疾病分辨率高,但费用较高,不作为首选。当囊肿出现感染和出血时,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分子遗传性诊断多用于囊肿发生前和产前诊断、无明确家族遗传史、与其它囊肿性疾病难以鉴别者。

诊断

  • 明确的多囊肾病家族遗传史。

  • 影像学检查发现肾脏皮、髓质弥漫散布许多充满液体的囊肿。

  • 合并出现多囊肝、肾衰竭、腹壁疝、心脏瓣膜病、胰腺囊肿、脑动脉瘤、精囊腺囊肿、眼睑下垂等。

鉴别诊断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需要和其它肾脏囊肿性疾病相鉴别,如:

  • 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

  • 多囊性肾发育不良

  • 单纯性肾囊肿

  • 获得性肾囊肿

治疗

  •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处理、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尽最大可能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

控制并发症

  • 疼痛多为急性疼痛,常由囊肿出血、感染或结石引起,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慢性疼痛多因肾脏体积增大所致,卧床休息不能缓解者予以止痛剂或者手术治疗。

  • 出血一般呈自限性,卧床休息、止痛等保守治疗效果较好。对于出血量大,内科治疗无效者,可选择介人治疗或手术治疗,如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或单侧肾脏切除术。

  • 高血压首选药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晚期高血压通常较为顽固,多需联合用药。对于药物不能控制的高血压,可考虑肾囊肿去顶减压术、肾血管栓塞术或肾脏切除术。

  • 感染膀胱炎和肾盂肾炎应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疗程应达1~2周。

肾外症状的处理

  • 多囊肝无症状时不需治疗。囊肿导致肝脏体积过大时,可引起腹部胀痛、呼吸困难、胃食管反流,甚至门静脉高压症后,治疗主要针对减少囊肿和肝体积,可行肝囊肿穿刺硬化、腹腔镜下或开放手术囊肿去顶减压术,甚至行肝部分切除术或肝移植术。

  • 颅内动脉瘤对于有动脉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家族史的患者,应进行核磁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随着动脉瘤增大,动脉瘤破裂危险增加。直径大于10mm的动脉瘤应采取介人或手术治疗。

肾脏替代治疗

  • 患者进入终末期肾病时,则需要肾脏替代疗法,包括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肾移植。

危害

  • 肾功能进行性恶化。

  • 累及到肾外器官时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颅内动脉瘤,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预后

  •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处理、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尽最大可能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

预防

  • 疾病晚期推荐低蛋白饮食、多喝水、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 以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和外力撞击。

  • 产前诊断对优生优育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