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虎鼬,体型略小于黄鼬,但尾长大于体长之半,全身斑纹交错是最易辨认的一种鼬科兽类。身体背面及侧面淡黄白色,杂以棕色或棕褐色斑点或斑纹,尤以体后部为多。耳上生有白毛,头顶部两耳间为一近于三角形的黑褐色块斑,此斑之前,横过颜面,在眼上方为一白色带纹,经耳下延伸到颈下。上唇、下颏与嘴周白色。自鼻端、两眼间连到颈下至身体整个腹面及四肢、尾腹面基部均为黑褐色。尾背面毛基部棕色,毛尖白色;尾末端黑褐色。体长290-380mm,尾长150-220mm,体重370-715g。
虎鼬在全球分布于俄罗斯、蒙古、中国等地。在中国分布于甘肃,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栖息于海拔1000-1300m处的荒漠与半荒漠草原,避开草原和沙漠,在湿地或荒原也很少见
虎鼬,2016年被评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危险等级为易危(VU)。
形态特征
体型略小于黄鼬,全身斑纹交错是最易辨认的一种鼬科兽类。身体背面及侧面淡黄白色,杂以棕色或棕褐色斑点或斑纹,尤以体后部为多。耳上生有白毛,头顶部两耳间为一近于三角形的黑褐色块斑,此斑之前,横过颜面,在眼上方为一白色带纹,经耳下延伸到颈下。上唇、下颏与嘴周白色。自鼻端、两眼间连到颈下至身体整个腹面及四肢、尾腹面基部均为黑褐色。尾背面毛基部棕色,毛尖白色;尾末端黑褐色。,体长290-380mm,尾长150-220mm,体重370-715g。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全球分布于阿富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保加利亚、中国、格鲁吉亚、希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哈萨克斯坦、黎巴嫩、马其顿、蒙古、黑山、巴基斯坦、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在中国分布于甘肃平凉、环县、会宁、榆中等地;新疆准葛尔南部;宁夏盐池;内蒙古的伊克昭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山西北部;陕西榆林、定边、靖边以及青海北部。
栖息环境
虎鼬栖居于海拔1000-1300m的荒漠与半荒漠草原,避开草原和沙漠,在湿地或荒原也很少见。挖洞穴居,也利用其他动物的洞穴。
生活习性
节律习性
春夏季节,喜晨昏和夜间活动。阴雨和下雪天较少出洞。平时单独活动,即使成对外出,也多见分散在洞附近活动。夏季结群活动,行走时,在沙城上前后紧密相跟,结成一字队,弓腰弯背迅速前进。冬季,在夜间频繁地捕跳鼠和黄鼠,将其储存在洞内以备过冬,嗅觉灵敏、擅长爬树。
觅食习性
主要捕食荒漠中各种鼠类、蜥蜴和小鸟。夜间捕食跳鼠和黄鼠。捕食中,采用掘洞捕食的方法,能在一夜间掘洞数十个之多,新掘的洞深多为30~40厘米。
居住习性
洞穴结构比较简单,通常1~3个洞口,洞口处显得圆而光洁,直径大约10厘米左右,洞深1~5米,甚至更长,洞的深浅视洞口沙土堆的大小而异。平时常侵占鼠洞或其他兽洞。
防御习性
虎鼬遇到追捕和威胁,能钻进附近鼠洞或隐蔽处,不能及时躲避时,会即刻掉转身体方向,脊背隆起,尾巴前立,周身的毛发竖立,使整个体躯轮廓骤然变大,加之短促的咆哮声,显出一副十分凶残的样子,此时,它会主动向人袭击或寻机逃走。其臭腺能散发奇特的骚臭味。
生长繁殖
开春前后发情,孕期2个月,4月下旬产仔,每胎4~8仔。新生幼仔的斑纹显著,体长约12厘米,哺乳期1个月左右,38~40天后睁开眼睛,幼仔跟随母兽外出捕食,61~68天后即可离开母兽独立生活。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止至2015年3月,虎鼬的总体数量未知,但是种群的数量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危险因素
由于虎鼬的皮毛,有经济价值,所以它面临着人类的捕杀,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交通设施的不断发展,导致虎鼬的生活环境被不断的破坏。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保护措施
虎鼬受到《伯尔尼公约》附录二的严格保护。在其范围内的大多数国家都禁止狩猎该物种,且欧洲动物园已经启动了一项EEP计划,用于圈养管理虎鼬,中国的红色名录指出该物种为易危物种。
亚种分化
序号 | 中文名 | 学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1 | 虎鼬中亚亚种 | Vormela peregusna koshewnikowi | Satunin,1910 |
2 | 虎鼬蒙新亚种 | Vormela peregusna negans | Miller,1910 |
3 | 虎鼬哈萨克亚种 | Vormela peregusna pallidior | Stroganov,1948 |
4 | 虎鼬指名亚种 | Vormela peregusna peregusna | Güldenstadt,1770 |
5 | 虎鼬叙利亚亚种 | Vormela peregusna syriaca | Pocock,1936 |
资料来源
经济作用
毛皮可以被制作成奢侈品,但是数量稀少,产业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