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该药不良反应少见而轻微,患者对其耐受性好。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静脉炎,注射部位肿胀、疼痛或不适,腹泻、恶心、呕吐,皮疹,以及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肝功能损害等。对该药及其中任一成分过敏者禁用。
氨曲南可通过静脉滴注、静脉注射和肌内注射等方式进行给药,常见的剂型有注射剂等。该药为医保乙类。
医学用途
适应证
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下列感染:
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臭鼻克雷伯菌、柠檬酸杆菌、黏质沙雷菌引起的单纯性和复杂性肾盂肾炎以及反复发作性膀胱炎;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肠杆菌属和黏质沙雷菌所致下呼吸道感染;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黏质沙雷菌和肠杆菌属引起的血流感染;
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黏质沙雷菌、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柠檬酸杆菌引起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包括手术切口感染、溃疡和烧伤创面感染);
大肠埃希菌、臭鼻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柠檬酸杆菌、黏质沙雷菌引起的腹腔感染,常需与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联合应用;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属(包括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妇科感染,常需与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联合应用。
该药具有肾毒性低、免疫原性弱以及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交叉过敏反应少等特点,因此可用于替代氨基糖苷类药物,作为联合用药之一治疗肾功能损害患者的需氧革兰阴性菌感染;并可在密切观察下用于对青霉素,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
用法与用量
该药可供静脉滴注、静脉注射和肌内注射给药。
肾功能正常成人:尿路感染,每次0.5 g或1 g,每8小时或12小时1次。中度感染,每次1 g或2 g,每8小时或12小时1次。严重感染,每次2 g,每6小时或8小时1次;每日最大剂量8g。
儿童:每次30 mg/kg,每8小时给药1次;严重感染,可增加至每6小时给药1次,每日最大剂量为120 mg/kg。
肾功能不全患者:首剂与肾功能正常者相同。维持剂量应调整,内生肌酐清除率为10~30 ml/min者,维持剂量减半;内生肌酐清除率<10 ml/min者,维持剂量为肾功能正常患者剂量的1/4;血液透析患者每次透析后补充首次剂量的1/8。
制剂与规格
注射用氨曲南:(1)0.5 g;(2)1 g;(3)2 g。
药理机制
氨曲南为杀菌药,主要作用于PBP-3,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胞溶解和死亡。该药对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但部分弗劳地柠檬酸杆菌、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对该药耐药。气单胞菌属、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施氏假单胞菌,奈瑟菌属(产或不产青霉素酶)以及产酶或不产酶流感嗜血杆菌对该药大多敏感。
该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与头孢哌酮相仿,但弱于头孢他啶。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黄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等对该药敏感性差或耐药。氨曲南对需氧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无抗菌活性。对质粒和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稳定,但可被超广谱β-内酰胺酶所水解。
药代动力学
氨曲南口服吸收甚少(不足1%)。静脉注射1 g后,Cmax可达125 mg/L;30分钟内静脉滴注1 g,滴注结束时血药浓度为90~160 mg/L。肌注吸收完全,肌内注射该药1 g,tmax约1小时,Cmax为46 mg/L。该药在体内分布广,胆汁、乳汁、水疱液、支气管分泌物、羊水、心包液及胸、腹腔液中可达较高药物浓度;也可分布至子宫内膜、输卵管、卵巢、前列腺、脂肪、胆囊、肾脏、大肠、肝、肺、心肌、骨骼肌、皮肤等组织,并可穿过胎盘屏障而进入胎儿循环。
该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脑膜有炎症时可部分透过。脑膜无炎症和细菌性脑膜炎成人患者接受该药2 g后1.2~8小时,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分别为0.5~0.9 mg/L.和0.8~17 mg/L。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6%~60%。t1/2为1.4~2.2小时,肾功能损害时可延长至4.7~6.0小时。6%~16%在体内被代谢成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给药后8小时内,60%~75%以原形从尿中排出。血液透析4小时可使血药浓度下降27%~58%,腹膜透析后血药浓度仅下降约10%。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少见而轻微,患者对其耐受性好。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静脉炎,注射部位肿胀、疼痛或不适,腹泻、恶心、呕吐,皮疹,以及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肝功能损害等。
药物过量
尚未见氨曲南过量的报道,血透和腹透将有助于该药的清除。
药物相互作用
特殊人群用药
禁忌症
对该药及其中任一成分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历史
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展起源于诺卡霉素(nocardicin)的发现。天然的有活性的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的发现,改变了人们认为β-内酰胺环不与另一个环骈合就没有抗菌活性的观点。诺卡霉素是Nocardia uniformis菌(诺卡菌)所产生的第一个被发现的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诺卡霉素因为抗菌活性弱,未用于临床,但利用其母核——3-氨基诺卡霉素(3-ANA)进行结构修饰,能制备多种衍生物,氨曲南就是在此基础上得到的第一个全合成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氨曲南是1978年从美国新泽西州土壤菌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的培养液中首先发现,是第1个用于临床的单环酰胺类(Monobactams)的新型内酰胺抗生素。
使用情况
氨曲南为美国施贵宝公司开发的一种抗菌药物,1984年在意大利上市。
根据国家药监局信息显示,中国境内已批准上市的注射用氨曲南共有33家企业(含灵康制药),其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7家(含灵康制药)。根据IMS(IP多媒体子系统)数据显示,2021年注射用氨曲南的市场销售额为1.06亿元。
化学信息

IUPAC Name | 2-[(Z)-[1-(2-amino-1,3-thiazol-4-yl)-2-[[(2S,3S)-2-methyl-4-oxo-1-sulfoazetidin-3-yl]amino]-2-oxoethylidene]amino]oxy-2-methylpropanoic acid |
中文名称 | [2S-[2α,3β(Z)]]-2[[[1-(2-氨基-4-噻唑基)-2-[(2-甲基-4-氧代-1-磺基-3-氮杂环丁烷基)氨基]-2-氧代亚乙基]氨基]氧]-2-甲基丙酸 |
分子式 | C13H17N5O8S2 |
分子量 | 435.4 |
理化性状 | 白色或类白色粉末。加水强烈振摇,其溶液呈无色或浅灰黄色,放置后可显出浅品红色,其pH为4.5~7.5 |
溶解度 | 4.29e-02 g/L |
专利
1981年9月23日,氨曲南获得专利,专利持有者为美国的施贵宝父子公司( SQUIBB & SONS INC)。
2006年12月15日,杨琰等人发明了一种抗菌药物氨曲南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侧链保护的氨曲南与甲酸或甲酸的水溶液反应,得到氨曲南的步骤。
2015年6月24日,武玉梅等人发明了一种氨曲南一水合物及其制剂,于2015年11月4日获得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