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倒综合征是胃部手术后的一种并发症。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和各类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加胃引流术后。倾倒综合征常在进食中等或大量进流质或半流质的糖类物质后诱发,此征可分为早期倾倒综合征和晚期倾倒综合征。多在术后1~3周开始经口进食时发生。可表现为上腹饱胀、恶心、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出冷汗、头晕、颤抖等。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轻、中度患者经饮食调整及药物治疗多能控制症状。倾倒综合征可导致低血糖血症,部分患者可发生昏迷,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一般轻、中度患者,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倾倒综合征的:就诊科室、病因、症状、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危害、预后、预防等介绍

外文名

dumping syndrome

症状表现

头晕,心悸,心动过速,软弱,出汗,颤抖,面色苍白、潮红,上腹部温热感,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嗳气,肠鸣,腹泻,排便急迫感

就诊科室

内科

显状部位

全身

原因

血糖及血容量改变,消化道激素的作用,精神神经因素

多发人群

胃部手术后患者

就诊科室

  • 内分泌科、消化内科或内科

病因

  • 倾倒综合征是胃部手术后的一种并发症,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和各类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加胃引流术后,常在进食中等或大量进流质或半流质的糖类物质后诱发。

症状

  • 倾倒综合征可分为早期倾倒综合征和晚期倾倒综合征。早期倾倒综合征多在术后1~3周开始经口进食时发生,晚期倾倒综合征多于术后半年以上发病。

早期倾倒综合征

  • 常在饭后20~30分钟(可短至5分钟)出现腹部和全身表现。

  • 腹部表现

    • 上腹饱胀、打嗝、恶心有时伴呕吐,腹鸣或腹痛,排便急迫感及腹泻。

  • 全身表现

    • 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出冷汗、头晕、颤抖,重者有站立不稳、昏厥等。

晚期倾倒综合征。

  • 少见,可单独发生,亦可与早期型合并存在,多于进食后2~3小时发生。主要表现为低血糖症状。

  • 软弱

  • 眩晕

  • 心悸

  • 多汗

  • 饥饿感伴颤抖

检查

  • 确诊倾倒综合征需要做血糖检测、X线钡餐检查等,症状不明显、发作不典型者需要做葡萄糖激发试验。

血糖检测

  • 可了解患者的餐后血糖,有助于医生诊断倾倒综合征。

X线钡餐检查

  • 可了解患者的胃和小肠排空速度,有助于医生诊断倾倒综合征。

葡萄糖激发试验

  • 通过口服葡萄糖看患者是否出现心率增快、腹胀、恶心、乏力、颤抖等症状,来诊断早期倾倒综合征。

诊断

  • 医生根据病史、症状、血糖检测、X线钡餐检查、葡萄糖激发试验等可以诊断倾倒综合征。

  • 患者有胃部手术史。

  • 餐后出现饱胀、恶心、出汗、心悸等症状。

  • 餐后血糖低于正常值。

  • X线钡餐检查见残胃与小肠排空过速。

  • 葡萄糖激发试验阳性。

鉴别诊断

  • 因倾倒综合征是胃部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一般症状典型,不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 如果胃部手术后出现饱胀、恶心、出汗、心悸等症状,要及时请医生诊断,医生通过检查可以排除其他疾病。

治疗

  • 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轻、中度患者经饮食调整及药物治疗多能控制症状。

一般治疗

  • 少量多餐,减少淀粉类食物,少进汤类、低糖类食物,适当增加脂肪、蛋白质食物。

  • 养成餐间或空腹饮水的习惯。

  • 餐后躺卧半小时,餐后1.0~1.5小时可进食固体食物以免发生低血糖。

药物治疗

  • 症状较重者,可在餐前20~30分钟服抗胆碱能药物或抗乙酰胆碱制剂,以及抗痉挛和镇静药,抑制胃肠过度蠕动。

  • 对症状较重、一般治疗无效者,可应用生长抑素(奥曲肽)或抗5-羟色胺药物,对抑制小肠蠕动和分泌、抑制胰岛素释放、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

手术治疗

  • 少数症状显著或经过2年内科治疗和预防措施无效者,需手术治疗,以延缓胃排空、减缓食物直接进入空肠内的速度。

危害

  • 倾倒综合征可导致低血糖血症,部分患者可发生昏迷,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预后

  • 一般轻、中度患者,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预防

  • 倾倒综合征一般发生在胃大部切除术后,故预防的关键是尽量选择做毕氏Ⅰ式手术,胃切除不宜过多,残胃不要过小。

  • 做胃部手术后,可以经口进食后,饮食要少量多餐,少进汤类、低糖类食物,适当增加脂肪、蛋白质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