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生殖细胞瘤是发生在颅内的一种罕见恶性肿瘤。儿童和青少年是本病的好发人群,且绝大部分为男性。目前病因尚不明确。鞍区、松果体区和底节区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病变位于鞍区的患者常常有多饮多尿、生长发育迟缓和视力改变。病变位于松果体区的患者常常有脑积水的症状,部分患者有性早熟。病变位于底节区的患者常常有一侧肢体活动不利,部分患者有性早熟。放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患者可出现视力受损、脑积水、一侧肢体活动障碍等,如未能及时发现及有效治疗,可导致死亡。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颅内生殖细胞瘤的:就诊科室、病因、症状、检查、诊断、分型、分期、鉴别诊断、治疗、危害、转移性、预后、预防等介绍

症状表现

头痛、呕吐,尿崩症,视力、视野障碍等

就诊科室

肿瘤科

显状部位

头部

多发人群

儿童和青少年男性

相关检查

β1-妊娠特异蛋白颅脑CT检查

就诊科室

  • 神经外科、肿瘤科

病因

  • 目前病因不详。

  • 部分学者认为与胚胎发育时期,多能分化干细胞异位迁移有关。

症状

  •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病人的临床表现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位置与大小和是否伴有种植转移密切相关。因本病罕见,故首诊困难。

  • 患者常可出现多饮、多尿,易按照单纯中枢性尿崩症治疗。

  • 本病常伴有视力下降,但易被忽略按照单纯近视治疗。

  • 有肢体活动障碍。

  • 如出现前述相关症状,应怀疑本病。

检查

  • 头颅CT、磁共振成像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和/或肿瘤标志物检查(主要包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甲胎蛋白)。

体格检查

  • 不同病变部位可导致出现不同临床症状。通过体格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

  • 影像学检查对于发现病变,初步判断病变性质有重要意义。因脊髓转移常见,因此治疗前需完善全脊髓磁共振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增殖指数高,核分裂像多见,可明确诊断。

诊断

  • 医生根据典型的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确诊本病。

  • 出现相应发病部位的特征性表现:

    • 病变位于鞍区的患者,常因多饮多尿导致皮肤干燥;发育迟缓者较同龄人矮小,或进入青春期后,生殖器官及第二性征不发育;出现视力改变者可有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

    • 病变位于松果体区的患者,常常伴有头痛、嗜睡等脑积水表现;部分患者有性早熟。

    • 病变位于底节区的患者,一侧肢体轻瘫是主要表现,如手脚笨拙、无力,但无感觉障碍;此外还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躁动、记忆力下降、性格改变等;性早熟可以见于部分患者。

  • 头颅CT和/或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颅内肿物。

  • 血和/或脑脊液肿瘤标志物增高有助于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生殖细胞来源肿瘤细胞可以确诊。

分型

  • 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分类将颅内的生殖细胞肿瘤分为六个亚型:生殖细胞瘤、畸胎瘤、内胚窦瘤(卵黄囊瘤)、绒毛膜上皮癌(绒癌)、胚胎癌、混合性生殖细胞瘤。

分期

  • 颅内的生殖细胞肿瘤属残留胚胎细胞发生的肿瘤,起源于原始的胚胎生殖细胞,来源广,暂无明确分期。

鉴别诊断

  • 本病需要与嗜酸性肉芽肿、垂体瘤、颅咽管瘤、松果体细胞瘤、胶质瘤等疾病进行鉴别。

  • 如果出现前述典型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 医生通过体格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可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 放疗和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 手术或活检的目的在于明确病理诊断,特别是对于血和/或脑脊液肿瘤标志

  • 物阴性的患者。

放射治疗

  • 放射治疗在本病的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 合理地选择照射范围和剂量,对于平衡疗效和远期副作用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药物治疗

  • 化疗方案一般以铂类为基础,再联合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等药物。

危害

  • 位于鞍区部位的肿瘤,可以影响垂体的功能,并导致与此有关的症状;此外还可以影响视力。

  • 位于松果体区的肿瘤,可以导致脑积水。

  • 位于底节区的肿瘤,可导致患者一侧肢体活动障碍等。

  • 如肿瘤复发播散,危及生命。

转移性

  • 除良性畸胎瘤外,其他颅内生殖细胞瘤均为恶性肿瘤,均可经脑脊液播散或全身转移。

预后

  • 治疗效果与是否及时治疗、有无肿瘤播散等有关。

  • 对于诊断时病灶局限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远期复发风险小于10%。

  • 但对于诊断时伴有肿瘤播散的患者,复发风险明显增高。

预防

  • 因病因不详,无有效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