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纹螺科(Nassariidae,别名:海丝螺、海狮螺),是海洋腹足纲软体动物新腹足类支序的一个科,属于软体动物门。该科动物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温带至热带地区的潮间带到深海区域也有发现。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长度较尖,细长,长度约1厘米,宽度约0.5厘米,厣约为指甲盖大小。它是食腐动物,喜欢栖息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织纹螺科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分布范围、习性环境等介绍

别名

海丝螺、海狮螺、麦螺、白螺,割香螺、甲锥螺

动物界

软体动物门

名称类别

物种名称:织纹螺

织纹螺科

中文俗名:海丝螺、海狮螺、麦螺、白螺,割香螺、甲锥螺

科属分类: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织纹螺科

外形特征

贝壳一般属宝塔织纹螺小型,圆锥形螺塔,圆形的壳底。壳表一般平滑、有光泽,有些具有螺肋。壳口圆形,轴唇滑层发达。前水管沟短而宽。外唇的上颚具有小齿。口盖角质。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

分布范围

盛产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分布于温带到热带地区的潮间带到深海区域。

习性环境

一般非洲圆织纹螺生活在近海的礁石附近和泥沙底。有关资料表明,织纹螺本身无毒,其致命的毒性是在生长环境中获得的。近年来,由于海水养殖及工业废和及生活污水等大量排入,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南海、东海、渤海和黄海均在不同的季节频繁发生赤潮。赤潮中大量繁殖的藻类有些能够产生毒素,织纹螺由于摄食有毒藻类、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或者其他有毒物质如河豚毒素等而被毒化。织纹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是麻痹性贝类毒素,类似于河豚鱼毒素,中毒病人主要成神经性麻痹症状,死亡率较高。腐食性。

织纹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