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内乡县衙座北面南,遵循清代地方衙署规制及传统礼制思想修建,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有厅堂房舍260余间,主要由中轴线建筑和东西两侧副线上建筑组成。
内乡县衙是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内乡县衙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金朝,历经元、明、清、民国更替,期间遭受战乱,屡毁屡建,现今保存建筑为清朝所建和1997年修复所成。
始建
内乡县名始于隋朝,据《内乡县志》记载内乡县衙在金朝时期建于现今西峡县,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迁至渚阳镇(即今内乡县城),后毁于元明换代战乱。
明朝时期
明洪武年间内乡县衙进行重建,后经景泰二年(1451年)、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成化十五年(1479年)三次修建,已初具规模,功能较为完善。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内乡,县衙被毁。
清朝时期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重修县衙,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又增修县衙。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知县高以永重修“思补堂”改名“琴治堂”。其后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俱有修葺。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捻军攻破内乡,县城失守,县衙被毁。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钦加同知衔正五品官内乡知县章炳焘重建内乡县衙。内乡县衙现存古建筑,都是章炳焘所建县衙保留下来的。
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内乡县衙随成为民国时期县治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后,内乡县衙成了县政府办公之地。其后历经“文革”,宣化坊被拆,其他建筑也遭到破坏。
1983年内乡县衙在河南省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后于1984年3月成立“内乡县综合博物馆”。1985年12月更名为“内乡县清代县衙博物馆”,同年各政府办公单位陆续搬出,对大堂、门房、屏门、二堂及两厢进行了修缮,并布置了陈列展览。于1986年9月23日对外开放。
1996年11月20日,内乡县衙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内乡县政府启动了内乡县衙全貌复原工作,严格遵循了“整旧如旧”的文物修复原则,至1997年岁末,修建了寅宾馆、后花园等。1998年秋到2000年4月底,逐步拆除了原包围县衙遗迹的建筑,陆续修建了县丞衙、主薄衙、仪门、戒石坊、三班院、衙神、狱神、土地祠、吏舍、照壁等建筑,重新以石条铺设甬道。自此,内乡县衙全貌修复。
2000年10月,内乡县衙被列入中国四大古代官衙国际旅游专线。
建筑格局
内乡县衙整组建筑布局严谨,建筑脉络清晰,遵循明清建筑规制,融合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 采用北方四合院的院落组织方式。
内乡县衙建筑总平面布局分为三路,中路建筑为主体建筑,是整个县衙的中轴线,主要有照壁、宣化坊、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三堂等建筑。县衙中轴线东西两侧为辅线建筑。东辅线主要有寅宾馆、衙神 庙、土地祠、皂壮快三班院、典史衙、架阁库、县丞衙等建筑;西辅线主要有膳馆、监狱、吏舍、马王庙、承发房、主簿衙等建筑。


主体建筑
照壁
照壁是县衙的首部建筑,位于县衙大门外,正对大门。为“一”字形墙壁,其上绘怪兽“犭贪”, 旧时官衙均以此画警戒官员不要贪赃枉法。
宣化坊
宣化坊位于于县衙大门和照壁之间,是1997年重修的建筑。为斗拱式牌坊,面南书“菊潭古治”,面北书“宣化”二字,即宣讲、教化之意,旧时知县每月初一 、十五在这里宣讲圣谕、教化百姓。
仪门
仪门位于大门与大堂之间,是通向官宅的第二道大门, 故又称二门。仪门的东西两侧院墙各开一便门,东为“生门”,供常人出入;西为“死门”或“鬼门’’,为押送犯人或死囚的出入之门。旧时知县到任,进署接印,要先拜仪门,行一跪三拜之礼。然后再升暖阁,望北阙拜印,行三跪九叩首礼。
公生明坊
公生明坊即戒石坊,面南书“公生明”三字寓意公正执法,面北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告诫官员莫要贪赃枉法。此坊为重建建筑。
大堂
大堂是整个县衙建筑群的中心建筑。是知县公开审理案件、发布政会、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堂中央设有暖阁,堂前有明代保留下来的原告和被告两块跪石。
二堂
二堂是县衙主体建筑之一,原“思补堂”后改名“琴治堂”,寓意知县要知人善任、政简刑轻。这里是知县预审案件、审理民事案件和大堂审案时退思、 小憩的场所,也是知县行使权利的地方。
三堂
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重要建筑,为知县正常办公、商议政事,接待上级官员的地方,一些涉及机密及隐私、不宜公开的案件也在此审理。院里有两棵元代桂花树,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其他看点
内乡县衙通过挖掘历史文化,打造了《知县审案》《宣讲圣谕》《鼓乐迎宾》《官民同乐》《县试》《知县招婿》《三院禁约碑揭碑仪式》等多个历史重现节目,会进行定期演出。
每年农历立春时节,内乡县衙都会复原古代“打春牛”习俗举行的相关活动,已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并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构成项目之一,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关文化
楹联文化
楹联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内乡县衙共计悬挂36副楹联,主要内容以申明施政纲领、宣扬忠职为民的情操、表达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描绘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为主。
2014年中国楹联学会命名内乡县衙博物馆为“中国楹联文化重点教育基地”。次年,中国楹联学会又命名内乡县衙博物馆为“中国楹联博物院”。
主要建筑楹联 |
大门楹联 | 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根牢 |
大堂楹联 |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
二堂楹联 | 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
三堂楹联 |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
县丞衙大门楹联 | 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 |
主簿衙大门楹联 | 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
夫子院楹联 |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
东帐房 | 廉不言贪,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 |
西帐房 | 一丝一粟,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
所有楹联中以三堂楹联较为广传,此联是清康熙年间时任内乡知县高以永所写。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召开市、县委书记座谈会时曾引用此联,劝励新时代共产党人要有更高觉悟。
官德文化
官德文化由建筑历史文化、楹联文化及优秀父母官事迹演化而出。体现了忠国爱民、求真务实、遵纪守法等为官美德。
2008年7月内乡县衙被评为“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
2014年9月内乡县衙被中央党校命名为“全国优秀官德文化教育基地”
2016年以曾任县衙知县事迹为原型制作了《高以永篇》和《元好问篇》三集官德动漫电影,以宣传执政为民的官德文化。
注释
展开[a]中国元朝第二位皇帝元成宗的年号。
[b]皇帝亲封。
[c]清朝官名,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
[d]中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年号。
[e]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
[f]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镇策动夺门之变,废景帝朱祁钰,杀少保于谦、名将范广,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复位称帝,改元天顺。
[g]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朱由检的年号。
[h]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清朝第三位皇帝(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年号顺治。
[i]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
[j]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五位皇帝,年号嘉庆。
[k]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年号道光。
[l]清朝第九位、定都北京后第七位皇帝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
[m]捻军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
[n]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年号光绪。
[o]2000年10月,内乡县衙与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山西霍州署形成了一条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中国古代四级官署衙门旅游专线。
[p]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外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
[q]相传此动物为天界神兽,
它貌似麒麟,却生性贪婪。
[r]隋唐时内乡为菊潭县
[s]明代宣讲的是朱元璋的《圣谕六言》,清代宣讲的是康熙的《圣谕十六条》。
[t]一般称贴在庙宇、寺院,殿堂的楹柱上的对联为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