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邑是同安县的别称,同安县新称“同安区”,还有别称“银城、银同、银邑”,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县,不久废。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属泉州府。辖域包括现在的金门县、厦门市全境及龙海市东北部。有许多名人祖籍为同安县,如郑成功参军陈永华、江南提督陈化成、知名华侨企业家陈嘉庚、陈粹芬等。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同邑的:历史沿革、行政区、县名由来、名人、名胜古迹等介绍

别名

银城、银同、银邑

地理位置

厦门市同安县

下辖地区

永丰乡、明盛乡、绥德乡等

外文名

Tong Yi

拼音

tóng yì

气候条件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方言

闽南语

著名人物

郑成功参军陈永华、江南提督陈化成

历史沿革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分建安郡地设晋安郡(约今泉州市南安县),同年又分晋安郡地置同安县,但不久又裁撤并回晋安郡。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四乡设置大同场,粗定后来的同安县域。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王延钧称帝建闽国将大同场升为 同安县,此后沿设。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清时,属于泉州府。甲申国难,清兵入关之后,曾屠城四日,同安县军民死难五万多人。同安县教谕陈鼎自缢殉国,其子陈永华即是金庸小说笔下“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陈近南的原型。

同邑

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灭亡,1912年民国肇建。民国三年(1914年),金门、厦门两地,自同安县独立,改称思明县。民国四年(1915年)金门独立设县,管辖大、小金门,大嶝、小嶝及周边岛屿,是为金门县。

1997年05月01日厦门市同安县更名为厦门市同安区。2003年09月,厦门市同安区的马巷镇、新店镇、新圩镇,等组成厦门市翔安区,厦门市翔安区是以昔日同安县翔风里与民安里为核心而成的区。

行政区

宋朝时,同安县下有三乡、三十里,后整合为三乡、十一里,元朝依此改为四十四都,明朝则增置“在坊里”而都不变,直到清乾隆四年(1775年)析置马巷厅为止,同安县的都里基本上皆沿此置。

辖里

现今行政区

永丰乡

长兴里

  从顺里

  感化里

  归德里

厦门市

同安区五显镇、汀溪镇、新民镇、莲花镇、西柯镇

翔安区新圩镇的后埔、古宅、金柄等村

明盛乡

仁德里

  安仁里

  积善里

1、厦门市

集美区、海沧区

2、漳州市

龙海市的角美、白礁等村

绥德乡

同禾里

  民安里

  翔风里

  嘉禾里

1、厦门市

同安区洪塘镇

翔安区内厝镇、马巷镇、新店镇、新圩镇的新圩、诗坂以南各村

厦门岛、大嶝岛、小嶝岛

2、台湾省

金门县

县名由来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时,东南沿海社会秩序仍不够安定,故当时县名多 寓有“平安”之意,如南安、惠安等,而同安一地因古称“大同”,境内有座梅山,古名“同山”,遂将“同”字与“安”字结合,设同安县。

而“银同”之称则来自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所建于大轮山下的同安城,该城东西长,南北窄,形似银锭,遂名银同;该城又有“铜鱼城”之称,其名来自城南东溪溪底有三块因长年溪水浸染成古铜色的鱼形巨石。

名人

汤仲谋,社会活动家,生于福建省同安县,推动内地公民运动以及独立选举校园学生会组织。现侨居英国伦敦。

名胜古迹

同安山川毓秀,拥有不少名胜古迹。坐落在县城以东的梵天寺、梅山寺,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在那里留下不少碑文石刻。县境内还有宋、明、清各代文物墨迹,如宋代的婆罗门塔和古窑址,明代的石塔,清代的甘露寺和绩光铜柱牌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