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书图》是五代南唐画家王齐翰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也是唯一一幅留存至今的王齐翰的作品。本画纵28.4厘米,横65.7厘米,现收藏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之一。《勘书图》最初名为《挑耳图》,原因是画面中的五代文人并没有埋头书卷,认真勘书,而是在偷空掏耳朵,后宋徽宗将名字改作了《勘书图》。该画描绘了一位身着白色衣衫,长髯飘飘的文人斜倚在靠背扶手椅子上,一手持耳匙挑耳,一手扶座,双腿垂足,赤脚脱鞋,一副怡然自得之状,画面上亦有宋徽宗赵佶、苏轼、苏辙、王诜、董其昌等人的题跋和多枚印章。《勘书图》大多时间均在民间流转,见于历代著录先后有三十次之多,它是研究王齐翰画作的唯一可靠的感性视觉资料,使王齐翰“自成一家,形势超逸”的艺术风格能被后人所了解知悉。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勘书图的:画面内容、创作背景、艺术鉴赏、流传著录、作品争议等介绍

别名

挑耳图

创作年代

五代南唐

作者

王齐翰

现收藏地

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画作类型

设色画

28.4厘米

65.7厘米

材质

绢本

画面内容

画面部分

本画描绘了一位身着白衣、留有长髯的文人宽衣解带,袒露胸脯,斜倚在座位上的场景。文人的面前堆着码放整齐的书籍和笔墨,翻开的书卷摊平在桌面,但他并没有埋头书卷,而是左手扶椅,微微斜头掏着耳朵,他的双脚赤裸,随意地伸向一边,整个身体呈现出闲适的状态。文人的右侧站立着一位身着黑衣的童子,他恭谨地端着茶,似是要走向文人。两人身后是一个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的屏风,屏风的画面极为细致,有山石木林,湖光村舍,俨然世外桃源之景。屏风前则是一张长方形的桌子,置有书籍和琴。

题跋印章部分

《勘书图》卷前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书题签“勘书图” 三字,卷后左上方题“王齐翰妙笔” 五字,亦赵佶瘦金体书。另有苏东坡、苏子由、王晋卿、史公奕、董其昌、文震孟题跋。苏子由在图后题跋:“羽衣丈夫据床剔耳,胸中萧然,殊可喜也。定国方无事,可以为比;但行将驰驱,不复尔耳。元祐六年正月初十日子由记。”董其昌在图后题跋:“勘书图屏障画不用皴法,唐时没骨山水也。王晋卿正仿之,予家有仙山图,绝相似。”史公奕在图上题:“王齐翰画《挑耳图》,吾乡李叔夏先生所藏物也。叔夏宋名卿清臣之后,清苦寡合,其家书画甚多,平生靳靳不肯容易示人,然而死未久,为不肖子孙所鬻。今观之,不觉叹惋弥日,乃知三变之子何代无之。”文震孟在《勘书图》上题:“王齐翰画,宋思陵题,二苏及王晋卿墨妙。余非鉴赏家,不敢强作解事语也。惟是此卷为锡山安氏家藏,自桂坡翁以及无咎,数十年来得而失,失而复得,类若有神明护持之,洵为珍物矣。辗转流传,无咎复之尤艰,更一洗洹山道人之难。崇祯辛未小春题于菊华下。”此外,《勘书图》上还有南唐后主李煜之印、“大明锡山桂坡安国民泰氏书画印”章、“耿会侯鉴定书画之章”“汉水耿会侯书画之章”“宫保世家平生真赏耿嘉祚”印等。

勘书图

创作背景

社会文化

南唐时期,得益于和平局面与开明政策,江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手工业发达,粮食充裕,人口增加。富庶稳定的南唐成了饱经战乱北方士人的理想居住地,大批北方士人涌入,提升了当地的文化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有识之士自己动手兴办教育,为这一地区的文化事业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南唐统治者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兴办太学。南唐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社会的和物质的条件,形成了新的文化中心。

政治情况

南唐中后期政治腐败,中主李璟优柔寡断,政出多门,任用佞人,朝中官僚多结党相争,对人民剥削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传至后主李煜,更荒于政事而沉湎于宫廷酒色生活之中,同时,南唐党争激烈,导致许多士人在宦海中起落浮沉,士人们难以从仕途中实现抱负,采取了避世的态度,投身于诗画歌赋之中,这一时期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画院制度

南唐和西蜀首创了画院制度,把流散的画家集中在皇帝身边,创立了人才济济的特设机构:翰林图画院,画院提升了画家的社会地位,保障了画家的经济收入。这一制度被宋代继承并继续发扬光大,南唐很多画家都既参与了南唐画院,也参与了北宋画院,王齐翰也是其中一位,画院制度为这一时期画作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投奔南唐政权的士人,出身名宦家庭的较少,因此宫廷要素较少,多文人要素,《勘书图》即以士大夫气质十足的人物为表现对象,展现了南唐的文化风格。

画家背景

王齐翰是金陵(今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是李煜时期宫廷翰林图画院的画院待诏。他擅长画人物、佛道画,也擅长山水、花鸟画。据《宣和画谱》记载,王齐翰绘画风格“多思致,好作山林丘壑隐岩幽卜,无一点朝市风埃气”,这一风格也体现在了《勘书图》上,本画中挑耳的士人给人一种悠然自得,游离世俗之外的感觉,同时,士人背后的山水屏风也透露出画家表达出的价值取向。乔伊认为,《勘书图》虽然不是王齐翰被接受的主要风格,但都是对于宫廷中上层小范围内一种新趣味要求的体现。此图最早名为《挑耳图》,后被宋徽宗更名为《勘书图》。

艺术鉴赏

主题表达

《勘书图》描绘了一个士人埋于书卷之中却无心阅书的场景,其身后的巨大屏风上清晰地画着一幅全景山水图。一座座高山仿佛隐匿在层层烟云之中,若隐若现,高山脚下的湖面泛起微微波涛,岸边的树木郁郁葱葱,与山石湖光融为一体,农舍点缀在山水之间,既构成了山水屏风的视觉中心,也是文人内心向往之所。屏风前的桌子上放置着琴和书籍,士人不专心地走神状态和屏风上的自然风光,共同隐喻了画面中的人物意欲隐居山林、归化自然的心性。

线条色彩

王齐翰用线受到了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影响,他继承了吴道子气韵雄壮、笔迹磊落的特点,同时也能融汇贯通,自成一系。《勘书图》中,他用圆健流畅而略带轻重转折的线条,表现了贵族文人闲散不羁的风流气质。在勾勒山水的技法上,王齐翰使用了没骨法,《勘书图》中的屏风之景不再靠劲挺多变的线条来勾勒填色,而是直接用明快的色彩来塑造丰富多变的景物。董其昌在其图后跋道:“挑耳图屏障画不用皴擦,唐时没骨设色山水也。王晋卿正仿之,予家有仙山图,绝相似。”他强调了屏风上画的是没骨青绿山水,王维可能是这种山水画的开创者,而王齐翰则是王维的继承者。

构图特征

本画名为《勘书图》,按照画作名称来说,画面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人物在勘书的场景,但就实际的图画比例来说,事件主体囿于右下角,他身后的屏风反而占据了整个画面的绝大部分,形成了“大静小动”的格局。画中还布置了几案、书桌和椅子,几案与书桌平行于巨大的屏风,椅子则斜置着。这种构图方式有利于将画面主角的全身展现出来,且在其身体朝向的延伸斜线作用下,画面中其余正向摆放的物件与画面空白处达到了视觉平衡。画面中的人物身体姿势顺遂着椅子摆放的走向,余光似乎望向小童,这种随性自然的坐姿增加画面的动态感的同时,也呼应了整体画作随性自然的风格。

流传著录

《勘书图》大部分时间均在民间流转。《勘书图》见于历代著录先后有三十次之多,所记题名常有用《挑耳图》者,自金代以后已混淆不分。继南唐后主、宋徽宗、李叔夏等收藏之后,《清河书画舫》记载南宋末权相贾似道曾深藏于家。《文嘉书画记》记载其后收藏者有明孝宗时长洲人、礼部尚书吴文定,《珊瑚网》记载松江漕泾杨氏曾收藏此画,《清河书画舫》《妮古录》记录隆庆时礼部左侍郎韩太史曾收藏此画,《天水冰山录》《文嘉书画记》《珊瑚网》则记录了严嵩的儿子严世藩也是本画的收藏者之一。画卷的印、跋记录了锡山富户安桂坡、安无咎、乾隆皇室漱芳、官僚耿嘉祚、汉阳叶氏均收藏过此作。《无益有益斋读画诗》记录了光绪时官僚端方的收藏情况,《王齐翰挑耳图收藏始末考》则记录了美国人福开森的收藏经历。民国时期金陵大学收藏此画,1952年,由金陵大学转为南京大学珍藏,为国家所有。

《勘书图》流传信息

收藏人/收藏地

年代

记载凭据

王巩

北宋

苏辙题跋

李叔夏

南宋

史公奕题跋

贾似道

南宋末年

《悦生别录》《清河书画舫》

吴宽

明中期

《钤山堂书画记》

松江漕泾杨氏

明中期

《铁网珊瑚》《珊瑚网》

安国

明正德、嘉靖年间

《履园丛话》

严嵩

明嘉靖年间

《天水冰山录》

韩太史

明隆庆年间

《清河书画舫》《妮古录》

沈图南

明万历年间

《味水轩日记》卷四

无锡安氏

明崇祯年间

《万历野获编》卷二六

耿家父子

清康熙前期

画作印章

高士奇

清康熙年间

《江村书画目》

吴绍浣

清嘉庆年间

《履园丛话》

端方

清末

《无益有益斋读画诗》卷上

福开森(美籍加拿大人)

清末民初

《大公报·艺术周刊》第四十期

金陵大学

民国

《大公报·艺术周刊》第四十期

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1951年至今

-

以上资料来源于:

作品争议

 《勘书图》作为王齐翰唯一一幅流传至今作品,其真伪存在争议。认为《勘书图》并非王齐翰真迹的证据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宣和画谱》未著录此画,其二是画与跋存在矛盾点。认为《勘书图》确系王齐翰真迹之人则反驳道,《宣和画谱》中虽然没有著录此画是王齐翰之作,但该画作可能是在画谱成书后方才被收藏,至于画和跋的矛盾问题,并不能因为三则与画面实际内容不一样的题跋内容而否定《勘书图》是王齐翰真迹。《勘书图》的作者,历来记录皆为王齐翰,只有明代陈继儒的《妮古录》中记录称是宋代李公麟所作,但这一论点没有任何证据支持。

注释

展开[a]

校对书籍

[b]

国画术语,直接用彩色作画,不用墨笔立骨的技法叫做没骨法,分山水没骨和花鸟没骨两种。

[c]

题跋内容:“羽衣丈夫据床剔耳, 胸中萧然, 殊可喜也。定国方无事, 可以为此, 但行将驰驱, 不复尔耳。”

[d]

题跋内容:“王齐翰画《挑耳图》, 吾乡李叔夏先生所藏物也。叔夏宋名卿清臣之后, 清苦寡合, 其家书画甚多, 平生靳靳不肯容易示人, 然而死未久, 为不肖子孙所鬻。今观之, 不觉叹惋弥日, 乃知三变之子何代无之。”

[e]

《勘书图》上有 “耿会侯鉴定书画之章”、“汉水耿会侯书画之章”。

[f]

《妮古录》为明陈继儒撰,四卷。杂记书画、碑帖、古玩及遗闻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