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县博物馆位于甘肃省灵台县城,是连续列入2005年和2006年全县重点工作之一的重点建设工程,2005年完成大楼主体工程,2006年完成了续建工程和陈列布展工程,总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馆藏文物一万多件。其中陈列展览870平方米,分四个专题,陈列展出各类文物497件。在2006年9月20日举行的2006’中国·灵台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暨皇甫谧文化节其中正式开馆。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灵台县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建设布局、馆藏文物、参观信息、管理组成等介绍

馆藏数量

7400

重要馆藏

绳纹红陶釜

占地面积

3335 m²

所属城市

甘肃省平凉市

地址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荆山公园

成立时间

2006年

总建筑面积

1750㎡

类别

历史陶瓷博物馆

正式开馆时间

2006年9月20日

地理位置

甘肃省灵台县城

票价

免费

发展历史

灵台县博物馆位于灵台县城荆山森林公园内,占地33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81平方米。新馆于2006年9月20日“中国灵台皇甫谧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暨皇甫谧文化节”期间隆重开馆。现有馆藏文物74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44件,二级文物441件、三级文物1166件,珍贵文物数量位居甘肃省基层博物馆前列,尤其以西周、秦汉青铜器比较著名。2008年5月向社会免费开放。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11年12月被甘肃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建设布局

2006年灵台县博物馆新馆建成后,先后共投资230余万元,设计制作有基本陈列《周秦化育——灵台文物精品陈列》。该陈列由序厅、《历代陶瓷》、《金华物萃》、《西周瑰宝》、《佛国遗珍》四个专题陈列和影视厅组成。陈列面积880平方米,展线长380米,共展出陶、瓷、青铜、铁、金银、玉石蚌贝器、佛教造像等文物550多件(套),考古标本17件。辅助展品中有雕塑5套,照片94张,拓片46张,展板88幅,以多元化的陈列形式较好的展示了灵台的历史文化和考古成果。2011年基本陈列被甘肃省文物局评为全省首届陈列展览“精品奖”。

灵台县博物馆坚持把上级有关规定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大力开展免费开放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做到了时间保证、安全保证、服务保证,每年开放时间都达到了310天以上,免费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8万多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馆藏文物

据2020年9月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现有藏品7453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710件/套,参观人数10.6万人次。

绳纹红陶釜

高8.4厘米,口径14.5厘米。釜加沙红陶,敛口,侈斜沿,圆唇,束颈,斜肩,折腹,圆底,通腹饰绳纹,肩部对称饰附加堆贴二圆点和鸡冠形鋬,腹部折棱,饰戳压绳纹,底部附加堆贴圆点。

黄绿釉陶壶

高32.2厘米,口径14.5厘米,腹围71厘米。泥质红陶,盘口,方唇,斜直领,长束颈,溜肩,圆鼓腹,腹下内收,高圈足。肩饰三道凹弦纹及一周绿釉山峰纹,腹部对称饰浅浮雕兽首衔环铺首,间饰绿釉夔龙纹及两凹弦纹,足部饰两凹弦纹。通体内外施桔黄釉,足底无釉。此壶造型端庄,釉色鲜艳,是研究三彩器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

青玉壁

直径16.8厘米、好径6.7厘米、厚0.9厘米。玉壁青玉质,厚而平整,正中有一圆形好孔,双面对钻。表面保留制器前的设计刻痕。玉质润泽,质地精良,形制规整,是研究西周时期制玉工艺的重要资料。

单耳灰陶罐

高18.5厘米,口径8.2厘米,底径9厘米。灰褐陶质,侈口,圆唇,长束颈,沿下至肩部有一宽带状耳,溜肩,圆鼓腹,平底,肩部饰二道锥刺纹,通体磨光。

三联铜釜

高16.4厘米,釜口径分别为17厘米,17.4厘米,16.7厘米。釜盘一体,三釜均微敛口,圆唇,矮直颈,球腹,圜底。圆盘上折矮沿,盘面近沿处有三个三角形纽,盘下三釜外侧各有一支钉。釜底有烟炱。此釜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灵台县博物馆位于灵台县城荆山森林公园。

管理组成

灵台县博物馆内设办公室、业务部及保卫部三个业务部室。现有职工28人,其中正式人员19名(含借调人员2人,三支一扶人员1人),临时人员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