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
全村国土面积45.28平方公里,其中常用耕地总面积14749亩(其中:水田 1075亩、旱地13674亩),人均 耕地6.2 亩,主要种植甘蔗、茶叶、水果等作物;拥有林地25738.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面积427亩)。人均拥有林果地面积 0.2亩,主要种植香蕉、桔子、波罗蜜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27432.6亩。适宜种植甘蔗、茶叶、水果等农作物。

基础设施
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全村有 549户通自来水,有549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0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100%和3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2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79户(分别占总数的43%和33%)。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9公里,距离集贸市场9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6辆,拖拉机74辆,摩托车79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40亩,有效灌溉率为50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540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亩。
到2007年底,全村有8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7 个自然村已通电;有8个自然村已通路;有7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7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4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66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38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2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6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1%,其中:经济作物收入446.22万元;畜牧业收入6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 7%,其中:出栏肉猪141头,出栏肉牛958头;林业收入5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第二、三产业收入4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工资性收入2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其中:外出劳务收入18万元,外出务工人数(3个月以上)40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40人,其中:省内 38人,省外2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业,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元。
人口卫生
该村2007年末共有农户549户,乡村人口数为2345人,其中男性1300人,女性1045人。其中农业人口2329人,劳动力 1393人。该村以景颇族为主,其中汉族806人,景颇族1277人,德昴族262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229人,参合率94%;享受低保116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6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8公里。该村人畜混居的农户343户,占农户总数的64%。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2个,拥有文教等宣传队1个。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拥有教 师14人,距离乡中学9公里。该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数338人,其中:小学生228人,中学生110 人。

发展重点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基础设施薄弱,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离城镇较近农民思想素质高,离城镇较远的农民素质偏低,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的农民不多,1个自然村不通公路,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该村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水、电、路、民居、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各种优惠政策向边远贫穷地区倾斜,切实加快新农村建设进度,确保全村人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大种粮直补、烤烟生产及畜牧业生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养殖业,发展生猪养殖;加大务工培训宣传,积极壮大务工经济。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4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46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4912.66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00亩。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议筹劳0个(劳均0个)。年末集体总收入1.00万元,有固定资产4.65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6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甘蔗,主要销售往本县。2014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0.00万元,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甘蔗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甘蔗产业。全村有效灌溉面积为704.0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38.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0亩。该村到2014年底,有384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9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该村设党小组8个,党员总数74人,党员中男党员37人,女党员6人。团员7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