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挂拳全称“通备劈挂拳”,简称“劈挂拳”,或称“披挂拳”,是中国拳术之一。 劈挂拳的起源可追溯到明代。其传袭师承虽无可靠记载,但劈挂拳法早在明代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中已有反映。清代后期,劈挂拳在河北省盐山县、沧县一带流传较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劈挂拳被列为全国武术比赛项目。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劈挂拳的:发展历史、拳术技巧、非遗保护与传承、竞技赛事等介绍

别名

披挂拳,抹面拳,通备劈挂拳

起源时间

明代

起源地

河北盐山、沧县、南皮县等地

类型

体育竞技

代表人物

肖化成、李云表、赵世奎、黄林彪、郭长生、马凤图、马英图、曹晏海、左清甲等

简介

劈挂拳是典型的长击远打类传统拳种之一,是典型擅长中、远距离克敌制胜的长击远打类传统拳术,它将中国武术"一寸长、一长强"的技击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中国弘扬武术文化传统下,劈挂拳也站在在国际舞台,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及东南亚地区都有广泛传播。

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传统的中国武术,劈挂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第二批)。

发展历史

名称由来

劈挂拳的名称是因为其拳术技术而得名的,拳术多以下劈、上挂手法为特色,所以称之为劈挂拳。

起源

劈挂拳其传袭师承虽无可靠记载,最早记录时间可追溯到明代时期。在明代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是最早记载劈挂拳的书籍,戚继光搜集当时16家拳法编成的32势中,列为一势的“抛架子抢步披挂”,至今尚完整地保留在劈挂拳势中。

传承

明代戚继光之后到清朝百余年间,关于劈挂拳在史料中没有详细记载。嘉庆年间(1796-1820),在河北沧州一带重现了劈挂拳的踪迹,此时劈挂拳已经分为两个流派,一支为盐山流派,一支为南皮流派。

盐山一派

盐山一派传自清朝盐山小左庄左宝梅(1753-1818)。他传授的内容是劈挂拳慢套和青龙拳。相传左宝梅学艺于姓韩的僧人,因无详细记载不得而知。左宝梅因武艺出众,武德高尚,被人尊称“左八爷”。左宝梅收徒潘文学,潘文学在主持盐山书院时期,设文武课程教授学生,历时数载,武科人才济济,其中李云表和肖合成尤为出众。

黄林彪(1831-1907),字伟村,人送绰号"盖南京",被尊称为"黄六爷"。体魄健壮,才思敏捷,武艺精深。 师承李云表(标)、肖合成(萧合成)二位大师,晚年收马凤图、马英图兄弟为徒传授劈挂拳武艺。

马凤图(1886-1973),字健翊,曾任甘肃、青海两省国术馆副馆长,新中国成立后任甘肃省武协主席等职。12岁师从黄林彪学艺10年,是劈挂拳门中受教最深的为一位,也是通备拳艺的继承者和开抖石者。

马英图(1898-1956),字健勋,素以"心狠手毒"著称,人称"马狠子"。新中国成立前任中央国术馆武术和科科长,与胞兄凤图都是披挂拳一代宗师。

继马氏二杰之后又有颖达、贤达、令达、明达等马家后人继承了劈挂拳。这一支劈挂拳经马凤图、马英图传播后在甘肃省及西北诸省流传最广。

南皮一派

南皮一支传自清朝南皮县庞柳庄人郭大发(生卒年不详)。这一支传授的内容是劈挂拳的快套、挂拳等。早年郭大发在京城当保镖,因武功精绝,被招皇宫,任职禁军护卫官。晚年传艺于子郭长荣与其孙郭秀亭。还传教于邻村智庄赵氏,赵氏自传三代至赵世奎。赵世奎在民国初年又把劈挂拳传给了郭长生。

郭长生(1896-1967),字恩普,因其拳法迅猛,人称"郭燕子"。民国初期曾任曹锟总统府护卫,后来因不满官场黑暗而愤然回乡,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后,任苗刀及武术教官。抗战期间闲居家乡,致力于武学研究。郭长生一生授徒较多,其中主要弟子有曹砚海、郭健伟、高玉清及子郭瑞林、郭瑞祥。其中,曹砚海于1928年右车杭州打擂和1933年在上海国考时,均取得了第一名。

郭瑞祥(1932-2013),字慕秋,6岁起便随父郭长生习武拜"武状元曹砚海为义父,拜马英图为师。1947年,到国立体育专科师范学校上学。郭瑞祥先生文通武备,德艺双馨,是我国武术界少有的一位学者型武术家,被国家评为"中华十大武术名师"、中国武术九段。

1984年郭瑞祥被评为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受聘为河北省沧州武术馆长,沧州地区体校的高级讲师。他担任馆长以来,开馆办班,面向全国招生,其门徒遍及全国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

武学改进

劈挂拳由明代流行于民间,清末主要传习于河北盐山、沧县、南皮县等地;同治年间传入京津地区。宣统二年,天津中华武士会成立,列劈挂拳为主要习练科目之一,传播于华北地区。

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劈挂拳被列入高级教材。同年郭长生在南京国术馆任苗刀教授,结识了国术馆少林科科长马英图,二人恰是当时盐山、南皮两支劈挂拳的代表人物,双方朝夕切磋,将长期分离的两大支劈挂拳“破镜重圆,合为一体”,随后两位先辈对原来的劈挂拳重新改进,使之“神韵倍增,面貌全新”,开阔、匀称、速度上出现新进展。同时,二人又创编了疯魔棍、劈挂刀,使没有器械套路的劈挂拳系统完整化。

“七七事变”后,任外交部武术教官的郭长生没有向大后方转移,而是回到沧州。他对劈挂拳进行了重新的思考,把通臂拳的劲力、腰身、步法揉进劈挂拳中。两次改进之后的劈挂拳更快更灵活。

民国以后,以沧县、天津、兰州、沈阳等地为盛。新中国成立后,劈挂拳遂被列为竞赛项目,现已遍及全国。

发展现状

劈挂拳发展至今,体系完善,内容丰富,共有四路,其中一路练习者较多,后三路务劈挂拳练习者就较少,受传者更是更少。现在在中国推广下,各种武术比赛都设有劈挂拳项目,劈挂拳也在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及东南亚地区都有广泛的传播。

1979-198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1984年,沧州体委成立了沧州武术馆,郭瑞祥(郭长生次子)任馆长,设劈挂拳班,面向全国招生,学员来自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劈挂拳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1987年开始有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外学生专程来中国沧州学习劈挂拳。 为使劈挂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家体委委托郭瑞祥编写了《劈挂拳》(郭瑞祥任主编,郭贵增任编委)一书,并被列为竞技规定教材,继之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由郭瑞祥老师演示的劈挂拳VCD教学片,远销海内外,中国武术院副院长亚武联技术委员会主任张山同志给郭瑞祥送了一幅中堂,上写:“武林功臣”四个大字。1996年11月,在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发起倡导下,成立沧州通臂、劈挂拳研究总会,推举郭瑞祥为会长,郭贵增任第一副会长。会后日本冲绳、韩国釜山、美国纽约、中国上海、北京、浙江、吉林相继成立了分会,使劈挂拳这一传统技艺在全世界有了一个统一的组织。

拳术技巧

拳法套路

劈挂拳有4个套路:一路劈挂拳、二路青龙拳、三路飞虎拳、四路太淑拳;还有包罗以上4个套路的“大架子”。劈挂拳以“大架子”为母,练功时,慢拉柔练,调劲运气。此外,还有供基础训练的“十二大蹚子”,即12个基本招势(在行进中盘练称作“蹚子”),还有十路弹腿、溜脚势等。

使用枪械

劈挂拳的器械有奇枪、六合大枪、风摩棍、七十三剑(亦称通备大剑)、梯袍剑(亦称通备小剑)、劈挂单刀、劈挂双刀、苗刀、凤头阁(护手钩带刺)、拦门撅、三节棍、鞭杆等。

拳术核心

"通备大架子"是整个通备拳种的基础,它是产生四路劈挂拳及各种器械的"母子拳"。大架子共分12段、118式,其中在手法上主要以滚、勒、劈、挂、斩、卸、剪、採、掠、摈、伸、收、摸、探、弹、砸、擂、勾、锉、推、提等23个基本动作构成它的手法变化。

在腿法中主要以钉、踢、弹、剽、蹬、踹、圈、点、踩、顶、撩等腿法构成了它的下盘艺业。在身法中主要以三体同动(肩、腰、胯);三盘一贯(上、中、下);拧腰切胯、沉肩气按,溜背合腕、吞吐伸缩,虚实往返等原则贯穿于每个动作之中。

在步法中主要以辗、转、拧、锉、扣、提、进、退构成它的行场过步和进退往返的奇正变化。由于该拳术总括了上、中、下三盘的奇缺内容,因此,显示了与其它拳种的异样风格。在整个套路的练法上不仅讲究以重势为主、兼贯刚劲,而且,边讲究"慢拉架子,快打拳,急打招"这是通备拳练功调劲的原则。

大架子正是属于架子功的内练部分,大架子作为基本技术和基本动作练习外,它又是在手、眼、身、法、步等劲力方面是通备拳术的主体,因此,"通备大架子"中的每一个招势在动作规格上的要求都是十分高的。

技术特点

大开大合,长习冷抽。劈挂拳动作开合幅度较大,四肢百骸灵活运用以护各部,舒展各节以放长击远,在大开中求密合,在长击中藏短打。动作非整体表现为"合如伏炮,缩身藏头;开始炮发,上下展炸"。技法特点上。长刁冷抽,脆快冷弹,回缩若弹簧。

步法多变,身法灵活。步法讲究进必跟,退必疾。在长进与速退中,常以原地"转趾"(脚尖碾转)的方法变换方位于姿势。劈挂拳注重以腰为轴,同时要求含胸拔背,蜿蜒蛇行,力由腰发,常以直进侧入,转折机灵。

长击短打相兼,手劈脚踢并用。劈挂拳讲究柔中带刚,以放长击远,刚中寓柔,着重于贴身靠打,收则势短节猛、搅靠劈重,连珠炮动,具有长击与短打相兼和手劈脚踢并用的技法特点。

随招进招,随形打势。技法上讲究随招进招,随形打势,其一般规律为"高来则挂,低来则劈,横来则拦,顺来则搬"。

藏锋鹰目,气势逼人。劈挂拳要求两眼炯炯有神如鹰目,技法上讲究速进猛攻,以快打慢,即手到步到眼先到。注重藏锋,拳诀曰:藏锋十路埋伏,透形周身示弱。

非遗保护与传承

劈挂拳申请非遗

劈挂拳发源于河北省沧州,明代中期已流行。民国年间马英图、郭长生两位武师对原来的劈挂拳进行了系统化整理。劈挂拳法速度快,劲力爆,招术严厉,变化莫测,注重攻防技击,讲求实用。劈挂拳的每个套路各具特点,主要套路有劈挂拳快套、慢套、青龙拳、挂拳、炮锤、飞虎拳、劈挂滚雷掌等,器械有苗刀、疯魔棍、劈挂刀、奇枪、青萍剑、行钩、双头蛇、戟等。沧州劈挂拳兼收通臂拳、八极拳等拳种所长,并引进了苗刀等优秀拳械,一招一式承载着中华文化中的阴阳、天地、方圆、刚柔、内外等传统哲学元素,渗透着道、释、儒思想意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劈挂拳虽有武术协会支撑传承,但仍有后继乏人之虞,急需加强保护。于是河北省沧州市 申请劈挂拳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入编号Ⅵ-10。

劈挂拳传承人

王志海劈挂拳传承人,出生于于1953年5月出生于河北沧县。12岁拜肖玉峰为师习武,1974年拜郭瑞祥为师,1998年拜马虹学习陈氏太极拳。现为武术七段,河北省武协会员,沧州市武协副主席,沧县武协主席,河北体育学院客座教授,世界武术研究学会名誉会长,作为沧州武术界代表曾连任河北省四届政协委员。2011赴美国进行武术交流,获美国“总统金奖”和“世界百佳杰出名人金奖”荣誉称号,并成为美国最畅销功夫杂志《功夫太极》封面人物。

传承

民间传承

传统的师徒传承和家庭传承。师徒传承有着严格的授徒、授艺和授德的过程,习练者在拜师前都要接受师傅的德育考验险和拜师仪式,授徒规模一般不大,以业余学练为主,义务教文学不收费,但有时也收费或以实物、劳动等方式代替。家庭传承历代传承者都是经过父辈终身的教授,不仅有利于劈挂拳的传承,利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保真。

武校传承

现代的武校传承是规模最大的武术传播方式,武校成为了竞技武术的大跃进式发展的沃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竞技武术人才。劈挂拳传人郭贵增在沧州市第四中学附近创立的“通臂武学会馆”,劈挂拳传人韩志超创立的“林冲武校”都常年教授披挂拳。截至2010年,沧州市区通臂拳、劈挂拳拳师100多人,学生达几百人至上千人。

高校传承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主要传承途径之一,从1990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为体育的二级学科,武术专业仍然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核心,到2012年全国共有38所高校被批准招生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目前有河北体院、武汉体院、北京体育大学比较重视劈挂拳的传授。

大众媒体传播

在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成为传播劈挂拳的中介,它不仅影响着劈挂拳广泛传播,还有助于劈挂拳的保护与传承,而且对于民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与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电视,书籍音,科研,光碟,互联网等的普及与发展为劈挂拳的传承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郭桂德与其父郭瑞祥2010年创办成立了沧州市瑞祥武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传播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中华武术精髓,展现中华武术文化魅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武术大师们将武术套路、理论、要义、心法整理成册,《劈挂拳》《通臂拳》《苗刀》《疯魔棍》等武术专著,在全国都有很高声誉。其中由国家体委委托郭瑞祥编写了《劈挂拳》一书,被列为竞技规定教材,继之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由郭瑞祥老师演示的劈挂拳VCD教学片,远销海内外。

竞技赛事

赛事发展

宣统二年(1910),天津中华武士会成立,列劈挂拳为主要习练科目之一,传播于华北地区。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亦将劈挂拳列作研习演练的高级拳术。民国时期,以沧县、天津及兰州、沈阳等地为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劈挂拳被列为武术竞技项目之一,现已遍及全国。

常见劈挂拳赛事有:①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主办的“中国-东盟武术节武术比赛”。②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推广的“全国传统武术比赛”“全国传统武术精英赛”“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套路比赛”。③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宣布的“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④国际武术联合会、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

赛事规则

得分项目

劈挂拳比赛的最高得分均为10分,其评分标准为,姿势正确、方法清楚的分值为4分;劲力顺打、动作协调的分值为3分;风格独特、内容充实的分值为2分;精神贯注、节奏分明的分值为1分。

扣分项目

a.遗忘:造成动作不应有的停顿,随之恢复正常的轻微遗忘,扣0.1分,造成动作不应有中断,或造成动作混乱的严重遗忘,扣0.2分。b.服装饰物影响动作;服装部分开纽;服装撕裂;服饰掉地,均扣0.1分。服装全部开纽;鞋脱落,均扣0.2分。c.失去平衡:上体或腿摇摆;脚移动或跳动,均扣0.1分,以手、肘膝的附加支撑,均扣0.3分。倒地(造成双手或上臂、肩、头、躯干、臂部任意情况的触地)均扣0.5分。

荣誉奖项

1976年后,学员们在全国武术锦标赛、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共获得几十枚金牌。仅郭瑞祥的门生王志海(沧州)、王华锋(北京体大)在全国武术大赛上就分别夺得7枚和4枚金牌。郭瑞祥的日本学生古谢雅人在全日本大赛中夺取4枚金牌,另一日本女学生秋山幸子在全日本大赛中夺得2枚金牌,韩国学生李相俊在亚太地区武术大赛中夺得国际金奖一个。

1991年4月郭贵增参加河北省传统武术观摩大会获劈挂拳优秀奖。

2006年,郭贵增参加北京体育大学《新浪杯》首届传统武术比赛获劈挂拳特等奖、苗刀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