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洞中坝岛,位于重庆市江津区西部石蟆镇羊石社区,距重庆主城100公里,江津50公里,是长江重庆段第二大江心岛。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鱼洞中坝岛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方位布局、主要景观、相关文化、开发与保护等介绍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城市

重庆市

地形地貌

江心岛

主要景点

万寿宫、海军学校遗址

简介

鱼洞中坝岛是长江的一个洲岛,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岛上主要有芦苇、蒲草、莲子草、菱角、芡实、苔草、莎草等湿地植物,动物以小型动物和鸟类为主。中坝岛上有500余亩古龙眼树林、1000余亩甘蔗林,及万寿宫、海军学校等人文地理景观。截至2020年7月,中坝岛有户籍人口4052名,还在岛上居住的村民有近800余名。

鱼洞中坝岛地处长江上游,在融入和努力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

历史沿革

中坝岛上人类活动的历史记载于宋元时期,岛上有赵、杨、何三姓,三姓之间相互通婚,其中,赵家是清代从成都迁入的官宦之家,清代同治年间,他们在岛上建成了能容纳数十户人居住的四合院。

自然地理

位置区域

鱼洞中坝岛是长江的一个洲岛,地处江津区西部石蟆镇羊石社区,位于渝、川、黔三省(市)结合部,距重庆主城100公里,江津50公里,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此处长江被中坝岛一分为二,靠北是主河道,水面宽约800 m,靠南的河道水域宽约280 m。中坝大桥位于巴南区水码头木洞镇,横跨长江内河,与两岸道路连接,是中坝岛通向外界的陆上通道。

鱼洞中坝岛

地形

中坝岛东部局部坡度较陡,其余区域坡度均在25%以下,整体坡度较缓,标高168至181m。

生物多样性

中坝岛大部分自然植被保存良好,主要有芦苇、蒲草、莲子草、菱角、芡实、苔草、莎草等湿地植物,耐湿乔木树种包括垂柳、龙爪柳等,靠近江堤的防护林树种以杨树为主。岛上动物主要为常见的小型动物和鸟类,未发现分布大型的野生动物。松鼠科和啮齿类很多生活于灌丛或山地附近,岛上鸟类以灌丛鸟类为主,大都属于相对耐干扰的种类。2018年,中坝岛周围水域正式禁捕,坝岛周围水域已成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周围水域栖息了长江鲟、胭脂鱼等14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鱼类。

人口

截至2020年7月,中坝岛有户籍人口4052名,还在岛上居住村民的有近800余名。

经济

中坝岛建有规范化蔬菜大棚1500余亩,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每年春夏蔬菜出产旺季,岛上日产蔬菜250余吨,是重庆主城区重要蔬菜供给地。

方位布局

中坝岛上有500余亩古龙眼树林、1000余亩甘蔗林以及连片油菜花田,及清同治十年修建的古四合院建筑群“五福庄园”、由巨石自然风化和冲刷而成的“千年神龟”等人文地理景观;此外,还有明代建筑万寿宫,宏观庙、三观堂、观音阁等清代建筑遗址,海军修械所、海军学校、中国中学、木洞榨菜厂、糖厂等近现代建筑旧址。

主要景观

万寿宫

万寿宫始建于明代天顺年间,是重庆地区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也是重庆历史上最早的会馆,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社会价值,现为巴南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鱼洞中坝岛

海军学校遗址

海军学校遗址是巴南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38年,学校从福建马尾经湖南湘潭迁到中坝岛。抗战时期,中坝海军学校学员毕业后大都分配到拱卫重庆的“宜万要塞区”和“巴万要塞区”海军各个炮台、舰艇上服役,担任民国海军守卫重庆和长江江防的骨干。

鱼洞中坝岛

相关文化

清代诗人杨昙写有七律诗《田家五月》,“漠漠平田万绿笼,山村深住翠微中。柳荫闲卧陇头犊,蒲酒醉归江上翁。绕屋鸠呼梅子雨,隔溪人坐豆花风。太平方觉农家乐,鸡黍留宾话岁丰”,用诗句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中坝岛的热爱。

开发与保护

2015年,重庆巴南区申报了中坝岛消落区生态修复工程,并纳入58个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打造生态示范区;2017年,为了减少村民生产生活对中坝岛生态的影响,重庆巴南区决定迁出岛上所有村民,并对中坝岛生态进行保护和修复。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规划引领,分步实施”原则,修复湿地、消落带面积80.77公顷,栽种本地优势乔木4000余株,灌木、草被13.2公顷,实施“再野化”,恢复原生生物群落。

中坝岛原有的捕鱼村民退捕转产,并组建了清漂队伍,对中坝岛周边水域及消落区的白色垃圾和水面漂浮物进行清理,保证江清岸洁。此外,对岛上的万寿宫实施了修缮保护工程,主要包括地基重勘和整理、墙体重砌或加固、完善水电设施等,并着手开展对海军修械所、海军学校、中国中学等遗址、遗迹进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