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是位于海南省东方市的旅游景区,距市区八所镇约60公里。娥仙岭景区附近的保护区总面积约80公顷,属于海南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该景区于2022年投入使用。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方位布局、重要景点、保护与开发、相关文化、相关事件等介绍

别名

俄贤岭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海南省

所属城市

东方市

地址

海南省东方市东河镇大广坝水库坝尾

景区类别

自然景观

地形地貌

拥有最独特的热带雨林喀斯特山水地貌

景区级别

海南省级自然保护区

主要景点

娥娘九峰山、娥娘洞、娥仙湾等

简介

截至2024年1月15日,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是海南岛最大的日照辐射区之一,阳光充足、强烈,降雨量季节差异大,拥有独特的热带雨林喀斯特山水地貌。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拥有海南岛内面积最大、原生状态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喀斯特地貌原始热带雨林风光,核心景点包括娥娘九峰山、娥娘洞、娥仙湾,海南黄花梨庄园、黎族美丽乡村、大广坝水库水域风光等。

2016年,俄贤岭景区公司开始开发景区。2019年3月20日,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建立海南俄贤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约北纬19度、东经109度,与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山脉相连。东北据昌江霸王岭,西南横尖峰岭,在两大山岭之间,依偎在中间的大广坝水库的水畔。

以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为中心,往西北是到东方市区方向、往东北可抵达沙市区方向、往南可抵乐东市区方向、往北可抵昌江市区方向,它们的距离大约相等,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就在这两岭和四城的中间点位置。

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

气候

截至2024年1月15日,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是海南岛最大的日照辐射区之一,阳光充足、强烈,降雨量季节差异大,降雨最大量的8月,是降雨最小量1月雨水量的35倍,且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全年降雨日数为87天,是全岛最少的地方。

地形地貌

娥仙岭是中国首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的一部分,拥有最独特的热带雨林喀斯特山水地貌。地表有峰林、孤峰、残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等。地下有落水洞、斗淋、竖井、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波立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峡谷、溶沟和溶隙等。

水文

俄贤岭上有很多溶洞。奇形怪状,难以计数的暗流,在岩石间不断流淌冲涮形成的。大部分在半山腰上,有的大如门庭,有的仅容小飞禽通过。专家表示,暗流多,是俄贤岭水系的最大特点。是大广坝水库水源涵养地之一,正是这难以计数的暗流,汇聚成大广坝水库这一省第二大水库。

生物多样性

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以喀斯特地貌原始热带雨林著称,沿着景区内的观光木栈道,可以观看六大热带雨林景色,如空中花园、藤本攀附、植物绞杀、植物绞杀、根抱石、大板根等。石灰岩上植物是很难生长的。而俄贤岭的植物种类丰富、独特,林相高大茂密,是海南最为典型、保存得最好的石灰岩原始林。截至2024年1月,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及周边现记录到了26个珍稀濒危植物。植物界公认的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之一木兰科和金缕梅科植物,也在这里生长。娥仙岭还生长着茂盛的热带雨林,主要树木有花梨、青梅、坡垒、母生、子京等,山上丛生石福草,可当中药。动物种类多,有长臂猿、金钱豹、黑熊、黄谅、大灵猫等。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汉元封元年,东方之地置九龙县等。隋大业三年,置感恩县,此后一直沿用1300多年。1949年,昌江、感恩两县合并为昌感县。1952年,增设东方县。1958年,为适应“大跃进”的需要,将昌感、东方、白沙三县合为东方县(称大县),治所设在宝桥(叉河),不久迁驻八所镇。1961年,此东方县又分为东方等三县。1961年,分县,恢复白沙县,以昌化江为界划分昌江、东方两县,昌江居北,东方居南,各有山有海。1987年,成立东方黎族自治县。1997年3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东方县撒县设市(县级),市府八所镇。东方之名并不表示这里的方位,而是来自于黎族的东方峒。因境内黎峒有东方、中方、西方三村,当时设治于“东方村”而得名。2002年,广坝乡并入东河镇。

发展历程

2016年,俄贤岭景区公司开始开发景区,分3期建设打造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并,于2022年投入使用。2019年3月20日,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建立海南俄贤岭省级自然保护区。2023年5月,海南省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收购了东方俄贤岭景区开发有限公司,景区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共创共赢。

方位布局

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是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核心景点包括娥娘九峰山、娥娘洞、娥仙湾,海南黄花梨庄园、黎族美丽乡村、大广坝水库水域风光等。娥仙岭入山第一景是仙龟拜峰,游缆车路过第二个观景台就是九龙朝海景区,电瓶车路过的野营地路边是山水桂林景区,上山路上回看见石花仙瀑,钙华仙溪景区,山顶洞旁有娥娘仙洞景区,下山路边有枯木逢春景区。

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

重要景点

娥娘九峰山

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的主峰部分称为娥娘九峰山,由9座山峰组成,与霸王岭等同属海南三大山脉之一的雅加大岭山脉的一部分。娥娘九峰山东西长约13公里,南北宽约9公里,最高海拔1238米。

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

仙龟拜峰

娥仙岭入山第一景就是仙龟拜峰,远看娥娘九峰山,从东北向西南,山势绵延起伏,一直延伸到亚洲第一土坝大广坝水库。喀斯特地貌高峰陡峭如刀劈,小山葱翠旖旎,如“蓬莱三岛”分布于娥仙湾,波平如镜,山林倒映,犹如漓江的“小桂林”。

九龙朝海

“娥娘九峰山”本地黎村俗称“九龙山”,最高处海拔1268米,九峰如龙,山势微斜,逶迤腾挪,似欲跃出娥仙湾水门的神龙,直入南海。“娥娘九峰山”孕化着黎族村寨的山山水水,人们安居乐业,人畜兴旺;瓜果飘香,鱼嫩羊肥;仙山花梨,名震华夏。

山水桂林

“桂林山水甲天下,娥仙山水赛漓江”。溶洞、暗河、天池均有分布,钙华泉水从山中喷涌而出,流入娥仙湾,湾内点缀的喀斯特小岛和周围山峰,倒映成趣,好一幅“山水桂林”的景色。独特的娥仙湾水道,感觉“不是漓江胜似漓江”。

娥仙梦境

娥娘死后,羽化成仙,一直享受黎族同胞的祭祀,她也护佑着这一方的生灵百姓。周边雨林奇观荟萃:空中花园、藤本攀附、大板根、根抱石、枯木逢春、雷劈大树等,参天古木随处可见。

石花仙瀑

石花仙瀑为一字型飞瀑,约十米高。千百年来,如神奇的娥仙不停在拨动这里的琴声。一字型的飞瀑随季节,水流或大或小,纯洁而有力,或石花飞溅,或水珠悬空。

千年蜥仙

千年传奇故事,万年孕育灵山。传说娥娘被抓后,阿贵也在搏斗中被害,感召了千年蜥仙来助阵。慢吞吞的蜥仙为了证明自己的到来,幻化现身于此。在海南热带雨林中,巨蜥现已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

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

钙华仙溪

娥仙岭具有浓郁仙文化。仙山、仙洞、仙人、仙木,仙湖、仙溪。山因水而秀,水因山而灵。水是大山的血液,赋予大山以灵魂。喀斯特溶洞中含丰富钙质(碳酸盐类)的钙华之水,在洞内则成五彩池,在洞外则成奇景观。

娥娘仙洞

娥娘洞洞的主洞深约1500米,里面还有分为几层和多个副洞,结构颇为复杂,一不小心就会迷路。洞中有几处很狭窄的通道和陡坡。洞中有各式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发育已比较完整。洞穴的底部是一湾碧玉般的清水,是地下河的一部分,当地的村民说那里的水从不干枯,水边有很多被冲刷得很漂亮的卵石。娥娘洞物种丰富。洞穴里,除了有蝙蝠以外,还有马陆、弓背螽、蚰蜒和螃蟹,其中,除螃蟹外,其它都是适应在洞穴生活的洞穴特化物种。

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

仙台暮岚

仙台暮岚是娥仙岭观景最佳处,站在那里娥仙岭景色尽收眼底,雨林密布、九峰山近在眼前。

枯木逢春

“枯木逢春”,是雨林生命力的体现的代表。大板根、根抱石、藤本攀附、植物绞杀、老树生花、空中花园是常见的六大热带雨林奇观。此外还有独木成林、气生根、滴水叶尖、七彩雨林、象形景观等,都可以看到。

保护与开发

娥仙岭地区的植物稀有性、专有性程度都非常高。科考表明在娥仙岭地区记录到的种子植物有767种,占海南种子植物种的比例为24%。记录到了26个珍稀濒危植物。除此之外,还记录到4个植物新种,32个植物新记录。科考报告还显示,娥仙岭地区记录到的陆栖脊椎动物256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脊椎动物4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脊椎动物39种,海南岛特有种7种、特有亚种59 种,分别占海南特种(23种)的30.4%和特有亚种(93种)的63.4%。说明这里动物种的分化是比较活跃的,具有显著的多样性。

相关文化

传说

九峰山的传说

相传古代有个黎族妇女,生下九个孩子皆为峒长,死后变成山峰,故名娥娘九峰山。据《昌化县志》记载:“ 俄贤岭又名娥娘九峰山,高百余丈,九峰峻耸盘旋百余里”。广坝的东北方向有一座大山,山的四周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爬山路沿着山脊伸上主峰,主峰上长着石斛草等南药。当大地回春,山花竞艳,木棉鲜红时,这里更是春游的好地方。这座山因为西侧有一条叫南贤河的河水流淌而过,因此得名俄贤岭。山脚下的黎寨叫俄贤寨。山顶上有九座山峰,传说有十位仙女偷偷跑出天宫游玩,忽然看到此处人间的绿水青山,无比神往,就不顾天庭禁令,沿着山脊下凡要到河里洗澡。后来被玉帝发现,唤其立即回宫。有一仙女领合命乘云上天,其他九位仙女因为陶醉于人间秀美的山水,竟然流连忘返。当时辰一过,死后变成九座山峰,称“九娘山”。就是人们所看到的九座山峰。又叫九娘峰。

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

娥娘洞的脚印

娥娘洞传说是南天王落难时栖身之处,山洞由三大石洞组成,洞洞相通,洞泓而广。洞内的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具等石形象千姿百态。石壁边有块脚印石,传说是当年山王邀请山上九个仙女会宴时欢歌曼舞的垫脚石。又说传古时吕洞宾在此宴请前来游览美景的日华和月华两位神仙,脚印石上有两个脚印凹穴,是吕洞宾酒后欢歌曼舞喜送两位神仙时踩石留下的脚印。

民族

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附近美孚较多。黎族聚居在海南岛的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官县等海南中部核心地区。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黎族自称哈(侾)、杞、润、赛、美孚等五大支系。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美孚黎为黎族的一个族群,黎族一支系。2010年预计人口53,300,分布于海南岛西部,昌化江中游河谷和小盆地、丘陵地带,以旱地农业为主。由于现代医学的引进,黎族人口迅速增加了。美孚话是一种独特的民族语言,但这种语言不能与其他的黎族话相互沟通。几个世纪以来汉人移民的后裔和黎族人通婚,慢慢地形成了他们特有的语言。 

黎族有纹身习俗:男子在身上或四肢剌纹;女子剌面、脖、手、脚、胸。美孚黎妇女在脸上、手上、腿上均刺有许多花纹,象蚺蛇一样,少女纹身及胸。美孚黎婚礼有一种风俗:新娘的父亲的必须亲吻一头猪和两只小鸡。新娘的长兄在婚礼后要作为新娘的法定保护人。 传统上,美孚黎族相信鬼神的存在,但是现在只有老人会从事一些灵魂祭祀活动。年轻的一代接受了无神论的教育,他们拒绝了他们认为愚蠢的迷信。主要信仰:万物有神,崇拜鬼神。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东北部有牙叉镇对俄村,人口580人。对俄黎语意为“上山”。因村子周围环山,人们外出须爬山,故名。

相关事件

2022年5月14日,东方FUN肆趣跑娥仙岭绿色健康跑在娥仙岭生态旅游区开跑,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积极参与。

娥仙岭生态文化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