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Academy Award fo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为奥斯卡奖中颁发给年度最佳非英语电影的奖项,提名电影应在每年10月至翌年9月间于所在国家或地区公映。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的:奖项历史、评选规则、荣誉奖励、颁奖典礼、获奖统计、获奖名单、影响和意义、争议事件、奖项轶事、相关合集等介绍

英文名

Academy Award fo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别名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设立时间

1947年

颁发机构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

首次颁发时间

1948年3月20日

简介

该奖的设立起始于1947年,前几年以奥斯卡荣誉奖的形式颁发给一些优异的外国电影,1956年起最佳外语片成为竞赛单元,正式制订评审办法。2019年4月24日,最佳外语片奖改为最佳国际影片奖。

截至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已有75部各国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荣誉。从获奖影片所属国家来看,意大利获奖最多有14次,其次是法国12次。其中,瑞典获得最佳外语片的三部影片《处女泉》《穿过黑暗的玻璃》《芬尼与亚历山大》,均出自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之手。中国有一部影片获该奖,是中国台湾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 

奖项历史

“最佳外语片“这个奖项设立于1947年,一开始以奥斯卡荣誉奖的形式颁发直至1955年,期间意大利、法国、日本各得三次。直到1956年,“最佳外语片奖”成为竞选单元,有正式审核评定办法。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

2019年4月24日,学院宣布将最佳外语片(Foreign Language Film)单元的名称更改为国际电影长片(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最佳外语片奖改为最佳国际影片奖。2020年2月9日,由奉俊昊导演指导的电影《寄生虫》获得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成为历史上首部获得最佳影片的外语电影,也是首部同时获得最佳国际影片和最佳影片的非英语片。

2023年12月,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公布最佳国际影片的初选入围短名单。本届奥斯卡将于2024年1月23日公布正式提名,颁奖典礼于2024年3月10日举行。

评选规则

入选要求

参与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评选的影片必须是非英语片,在本土公映至少一周(公映时间段每年不同);由各国、地区相关部门或机构等选送(每个国家或地区仅限一部)。(由于中国两岸三地的特殊性,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特别允许中国大陆地区、香港地区与台湾地区每年都可以分别推选一部电影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评选方式

以往的“最佳外语片奖“是由较少的评审委员选出入围名单,再由参予过外语片放映活动的会员们来选出得奖影片,因为往届评委需要花一个星期左右聚在一起集中看片,这样的评选办法曾收到过很大的争议。

从85届开始,最佳外语片奖竞赛标准在技术上的门槛降低。尽管选送最佳外语片的国家和地区必须向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提交35mm或DCP格式的电影作品,但这些作品在本国家和地区公映时并不需要这两种格式。此外,第86届奥斯卡还将实行新的投票规定——学院的全体成员皆有权参加最佳外语片的终选投票,从而改变了该奖以前只由少部分人投票产生的局限。

荣誉奖励

奖杯设计

米高梅公司艺术指导塞德里克·吉本森(Austin Cedric Gibbons)将奖杯设计成一个英俊挺拔的男子肖像,人物手中紧握着一柄长剑,底座上共有五环片盘,每环代表了电影工作的一个环节:制片、导演、编剧、演员和其他技术部门。经过学院批审后,由美国青年雕塑家乔治·斯坦利(George Maitland Stanley)制作模型。奥斯卡金像奖的奖杯高13.5英寸(约等于34.3厘米),重8.5磅(约等于4千克)。

奥斯卡金像奖奖杯上“小金人”的男子形象与一位来自墨西哥的电影导演费尔南德斯(Fernández)有关。费尔南德斯在职业生涯早期也曾作为演员参与到影片的拍摄中,当时他参演了罗通尔福·瓦伦蒂诺的一部影片,在拍摄广告画时,费尔南德斯手持长矛,头戴面具,半身赤裸。乔治·斯坦利从档案中发现了这张广告画,于是以他为模特,制作出了立体的金像。

奖杯制作

自1943年起,由于锡、铜等金属均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随后的四年内奥斯卡金像奖的奖杯均由石膏制成,外表涂金。战后这些奖杯都被学院用金属塑像奖杯换回。从1982年到2016年,奥斯卡金像奖的奖杯是在美国芝加哥的R.S. Owens & Company工厂制造的,在此之前它们是在伊利诺伊州的巴达维亚制造的,目前奖杯是距离纽约市约一个半小时路程的金属艺术品铸造厂Polich Tallix里制作完成的。

颁奖典礼

现场仪式

奥斯卡金像奖前15届的颁奖典礼均是在酒店以宴会的方式开展的。此后由于参与人数增加,以及受到战争的影响,颁奖典礼改为在剧场举行。1942年起颁奖典礼先后在圣莫尼卡市政礼堂(Santa Monica Civic Auditorium)、多萝西钱德勒馆(Dorothy Chandler Pavilion)、格劳曼中国大剧院(Grauman’s Chinese Theater)、NBC 世纪剧院(NBC Century Theatre)等处举行。自2002年之后,奥斯卡颁奖礼基本固定在柯达大剧院(Kodak Theater)举办。

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典礼由学院第一任主席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与著名导演威廉·德米勒(William DeMille)主持。此后的历届典礼主持人基本都由美国本土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或谐星担任,学院有意将颁奖礼举办成一个盛大而欢乐的电影宴会。因此,主持人的功底、主持稿是否精心,以及典礼的舞台互动效果都成为了衡量颁奖典礼好看与否的标准。

奥斯卡颁奖典礼采取邀请制,不对外发行入场券,被邀请者大多是电影行业和娱乐圈的知名人士,或是提名者的亲友。起初十年,主办方为了增加曝光率总是在典礼之前将结果预先透露给报社,因此很多奖项的归属在典礼前就被泄露给大众,1940年《洛杉矶时报》在其晚间版中公布了获奖者名单,极大地影响了颁奖典礼的效果。自1940年开始,奖项的最终结果改为典礼现场打开密封信封的方式来公布,极大地提升了结果的保密性和惊喜感。

电视转播

最初奥斯卡金像奖活动仅限于电影界内部,仅有《洛杉矶时报》等几家报社对外报道。1930年在第二届典礼上,洛杉矶电台(Los Angeles Radio)对颁奖典礼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实时转播,从此扩大了颁奖典礼的影响。1953年,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台(NBC)参与到第25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的现场直播中,大约有五千万美国人观看了这场直播。1964年,典礼借助美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向全世界转播颁奖典礼,越来越多的观众坐在家里就能观看这一影坛盛事。1976年,美国广播电视台(ABC)买断了奥斯卡金像奖从1976年—2008年的颁奖礼转播权,再将转播权分销给美国其他电视台,甚至远销海外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广播电视台已经与学院续约转播协议至2028年。

据估计,全球约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0亿人通过电视观看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的直播,每年长达三个小时的典礼能为美国广播电视台带去上千万美元的收入。2006年,美国广播电视台同法国Canal Plus、日本Wowow、HTV-7、拉美TNT等电视台签署了转播协议,进一步促进了奥斯卡金像奖的全球化发展。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和上海新闻娱乐频道曾拥有颁奖典礼的转播权。

获奖统计

1947年,第二十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开始颁发,除1953第26届未颁奖之外,截至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已有75部各国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荣誉。从获奖影片所属国家来看,意大利获奖最多有14次,紧随其后的是法国12次,日本影片早期表现不俗,有三部武士片获奖,那时正是日本武士片辉煌时期,1955年后就见不到日本影片的身影了。而从1982年至今表现的最好的则是西班牙,总共四部影片获奖,每六年就有一部。其中,瑞典获得最佳外语片的三部影片《处女泉》《穿过黑暗的玻璃》《芬尼与亚历山大》,均出自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之手。中国只有一部影片获该奖,是中国台湾的《卧虎藏龙》。 

获奖排名

国家/地区

获奖数

获提名数

意大利

14

31

法国

12

40

西班牙

4

20

日本

4

16

德国(含民主德国、联邦德国)

3

20

瑞典

3

16

丹麦

3

13

苏联

3

9

荷兰

3

7

匈牙利

2

10

阿根廷

2

7

捷克斯洛伐克

2

6

瑞士

2

5

奥地利

2

4

伊朗

2

3

波兰

1

12

墨西哥

1

9

加拿大

1

7

俄罗斯

1

7

阿尔及利亚

1

5

中国台湾

1

3

捷克

1

3

智利

1

2

南非

1

2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

2

韩国

1

1

科特迪瓦

1

1

以色列

0

10

比利时

0

7

南斯拉夫

0

6

挪威

0

5

希腊

0

5

巴西

0

4

印度

0

3

中国香港

0

3

中国内地

0

2

英国

0

2

黎巴嫩

0

2

北马其顿(含马其顿)

0

2

巴勒斯坦

0

2

冰岛

0

1

芬兰

0

1

哥伦比亚

0

1

秘鲁

0

1

古巴

0

1

格鲁吉亚

0

1

爱沙尼亚

0

1

越南

0

1

哈萨克斯坦

0

1

澳大利亚

0

1

波多黎各

0

1

尼泊尔

0

1

柬埔寨

0

1

约旦

0

1

尼加拉瓜

0

1

毛里塔尼亚

0

1

罗马尼亚

0

1

突尼斯

0

1

获奖名单

届次

颁奖时间

最佳国际影片/(原最佳外语片)

提名影片

第95届

2023年3月13日

《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德国)

——

第94届

2022年3月28日

《驾驶我的车(Drive My Car)》

(日本)

——

第93届

2021年4月25日

《酒精计划(The Alcohol Project)》

(丹麦)

《少年的你》中国香港

《酒精计划》丹麦

《集体》罗马尼亚

《贩皮之人》突尼斯

《艾达怎么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第92届

2020年2月9日

《寄生虫(Parasite)》

(韩国)

《悲惨世界》法国

《蜂蜜之地》北马其顿

《基督圣体》波兰

《痛苦与荣耀》西班牙

第91届

2019年2月24日

《罗马(Roma)》

(墨西哥)

《何以为家》黎巴嫩

《冷战》波兰

《无主之作》德国

《小偷家族》日本

第90届

2018年3月4日

《普通女人(A Fantastic Woman)》

(智利)

《羞辱》黎巴嫩

《无爱可诉》俄罗斯

《肉与灵》 匈牙利

《方形》瑞典

第89届

2017年2月26日

《推销员(The Salesman)》

(伊朗)

《地雷区》丹麦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瑞典

《禁忌之恋》澳大利亚

《托尼·厄德曼》德国

第88届

2016年2月28日

《索尔之子(Son of Saul)》

(匈牙利)

《蛇之拥抱》哥伦比亚

《野马》法国

《希布》约旦

《战争》丹麦

第87届

2015年2月23日

《修女艾达(Ida)》

(波兰)

《利维坦》俄罗斯

《金橘》爱沙尼亚

《廷巴克图》毛里塔尼亚

《荒蛮故事》阿根廷

第86届

2014年3月2日

《绝美之城(The Great Beauty)》

(意大利)

《破碎之家》比利时

《狩猎》丹麦

《残缺影像》柬埔寨

《奥玛》巴勒斯坦

第85届

2013年2月25日

《爱(Amour)》

(奥地利)

《孤筏重洋》挪威

《智利说不》智利

《皇室风流史》丹麦

《战地巫师》加拿大

第84届

2012年2月27日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A Separation)》(伊朗)

《牛头悲歌》 比利时

《脚注》 以色列

《在黑暗中》 波兰

《拉札老师》 加拿大

第83届

2011年2月27日

《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

(丹麦)

《美错》 墨西哥

《狗牙》 希腊

《焦土之城》 加拿大

《法外之徒》 阿尔及利亚

第82届

2010年3月7日

《谜一样的双眼(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阿根廷)

《阿亚米》以色列

《伤心的奶水》 秘鲁

《预言者》 法国

《白丝带》 德国

第81届

2009年2月22日

《入殓师(Departures)》

(日本)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德国

《课室风云》 法国

《复仇》 奥地利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 以色列

第80届

2008年2月24日

《伪钞制造者(The Counterfeiters)》

(奥地利)

《前陷风暴》 以色列

《卡廷惨案》 波兰

《蒙古王》 哈萨克斯坦

《十二怒汉》 俄罗斯

第79届

2007年2月25日

《窃听风暴(The Lives of Others)》

(德国)

《婚礼之后》 丹麦

《光荣岁月》 阿尔及利亚

《潘神的迷宫》 墨西哥

《水》 加拿大

第78届

2006年3月5日

《黑帮暴徒(Tsotsi)》

(南非)

《心中的野兽》意大利

《圣诞快乐》 法国

《天堂此时》巴勒斯坦

《希望与反抗》德国

第77届

2005年2月27日

《深海长眠(The Sea Inside)》

(西班牙)

《其实在天堂》 瑞典

《放牛班的春天》 法国

《帝国的毁灭》 德国

《永不遗忘的美丽》 南非

第76届

2004年3月1日

《野蛮入侵(The Barbarian Invasions)》

(加拿大)

《校园规则》 瑞典

《黄昏清兵卫》 日本

《烽火孪生泪》 荷兰

《齐勒帷》 捷克

第75届

2003年3月23日

《无处为家(Nowhere in Africa)》

(德国)

《阿马罗神父的罪恶》 墨西哥

《没有过去的男人》 芬兰

《英雄》 中国/中国香港

《男大当嫁》 荷兰

第74届

2002年3月24日

《无人地带(No Man's Land)》

(波黑)

《天使爱美丽》 法国

《他傻瓜谁聪明》 挪威

《印度往事》 印度

《新娘的儿子》 阿根廷

第73届

2001年3月25日

《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中国台湾)

《爱情是狗娘》 墨西哥

《分道不扬镳》 捷克

《人人成名》 比利时

《遇见百分百的巧合爱情》 法国

第72届

2000年3月26日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All About My Mother)》

(西班牙)

《喜马拉雅》 尼泊尔

《东方西方》 法国

《索罗门与加诺》 英国

《阳光灿烂的女人》 瑞典

第71届

1999年3月21日

《美丽人生(Life Is Beautiful)》

(意大利)

《中央车站》 巴西

《天堂的孩子》 伊朗

《祖父》 西班牙

《情欲飞舞》 阿根廷

第70届

1998年3月23日

《角色(Character)》

(荷兰)

《走出寂静》 德国

《九月的某四天》 巴西

《心中的秘密》 西班牙

《小偷》 俄罗斯

第69届

1997年3月24日

《柯里亚/给我一个爸(Kolya)》(捷克)

《恋爱中的厨师》 格鲁吉亚

《玛丽娅的星期天》挪威

《高加索俘虏》 俄罗斯

《荒诞无稽》 法国

第68届

1996年3月25日

《安东尼娅家族(Antonia's Line)》

(荷兰)

《万事美好》 瑞典

《生命如尘》 阿尔及利亚

《花好月圆》 巴西

《新天堂星探》意大利

第67届

1995年3月27日

《烈日灼人(Burnt by the Sun)》

(俄罗斯)

《暴雨将至》 马其顿

《绝代艳姬》 比利时

《草莓与巧克力》 古巴

《饮食男女》 中国台湾

第66届

1994年3月21日

《四千金的情人(Belle Époque)》

(西班牙)

《霸王别姬》中国香港

《海德维恩》 英国

《喜宴》 中国台湾

《青木瓜的滋味》 越南

第65届

1993年3月29日

《情证今生(Indochine)》

(法国)

《达恩斯教士》比利时

《冒牌货》德国

《蒙古精神》 俄罗斯

《世界某地》乌拉圭

第64届

1992年3月30日

《地中海(Mediterraneo)》

( 意大利)

《回归大地》 冰岛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国香港

《青青校树》 捷克斯洛伐克

《公牛》 瑞典

第63届

1991年3月25日

《希望之旅(Journey of Hope)》

(瑞士)

《大鼻子情圣》 法国

《菊豆》 中国

《放开心胸》 意大利

《我不是坏女孩》德国

第62届

1990年3月26日

《天堂电影院(Cinema Paradiso)》

(意大利)

《罗丹的情人》 法国

《婚姻的记忆》 丹麦

《蒙特利尔的耶稣》 加拿大

《圣地亚哥的传奇一生》波多黎各

第61届

1989年3月29日

《征服者佩尔(Pelle the Conqueror)》

(丹麦)

《魔幻术师》 匈牙利

《曲中情未了》 比利时

《崩溃边缘的女人》 西班牙

《早安孟买》 印度

第60届

1988年3月16日

《巴贝尔的盛宴(Babette's Feast)》

(丹麦)

《课程结束》 西班牙

《再见,孩子们》 法国

《家庭》 意大利

《探路人》 挪威

第59届

1987年3月30日

《攻击(The Assault)》

(荷兰)

《38度》 奥地利

《巴黎野玫瑰》 法国

《美国帝国沦亡记》 加拿大

《甜蜜家园》 捷克斯洛伐克

第58届

1986年3月24日

《官方说法(The Official Story)》

(阿根廷)

《三个男人一个摇篮》 法国

《愤怒的收获》 联邦德国

《雷德尔上校》 匈牙利

《爸爸去出差》 南斯拉夫

第57届

1985年3月25日

《危险行动(Dangerous Moves)》

(瑞士)

《情海冤魂》 阿根廷

《围墙之外》 以色列

《重复放映》 西班牙

《战地浪漫曲》苏联

第56届

1984年4月9日

《芬妮与亚历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瑞典)

《卡门》 西班牙

《一见钟情》 法国

《乔伯的反抗》 匈牙利

《舞厅》 阿尔及利亚

第55届

1983年4月11日

《重新开始(To Begin Again)》

(西班牙)

《阿尔西诺与飞鹰》 尼加拉瓜

《个人生活》 苏联

《歪打正着》 法国

《鹰扬》 瑞典

第54届

1982年3月29日

《梅菲斯特(Mephisto)》

(匈牙利)

《船已满员》 瑞士

《铁人》 波兰

《泥之河》日本

《三兄弟》 意大利

第53届

1981年3月31日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Moscow Does Not Believe in Tears)》(苏联)

《信赖》 匈牙利

《最后一班地铁》 法国

《影子武士》 日本

《巢穴》 西班牙

第52届

1980年4月14日

《铁皮鼓(The Tin Drum)》

(德国)

《忘怀威尼斯》 意大利

《妈妈一百岁》 西班牙

《威克的女孩》 波兰

《普通的故事》 法国

第51届

1979年4月9日

《拿出你的手绢(Get Out Your Handkerchiefs)》

(法国)

《白比姆黑耳朵》 苏联

《玻璃房》联邦德国

《匈牙利人》 匈牙利

《意大利万岁》 意大利

第50届

1978年7月3日

《罗莎夫人(Madame Rosa)》

(法国)

《朦胧的欲望》 西班牙

《特别的一天》 意大利

《伊菲革尼亚》希腊

《霹雳行动》 以色列

第49届

1977年3月28日

《黑人为白人作战(Black and White in Color)》

(科特迪瓦)

《表弟,表妹》 法国

《撒谎者雅格布》 民主德国

《夜与昼》 波兰

《七美图》 意大利

第48届

1976年3月29日

《德苏乌扎拉(Dersu Uzala)》

(日本、苏联)

《来自玛茹西亚的信》 墨西哥

《女人香》 意大利

《望乡》 日本

《福地》 波兰

第47届

1975年4月9日

《阿玛珂德(Amarcord)》

(意大利)

《躲猫猫》 匈牙利

《洪水》 波兰

《拉孔布·吕西安》 法国

《休战协定》 阿根廷

第46届

1974年4月2日

《日以继夜(Day for Night)》

(法国)

《切罗基大街的房子》 以色列

《行人》 联邦德国

《邀请》 瑞士

《土耳其狂欢》 荷兰

第45届

1973年3月27日

《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法国)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苏联

《我爱你罗莎》 以色列

《我最亲爱的小姐》 西班牙

《新大陆》 瑞典

第44届

1972年4月10日

《费尼兹花园/故园梦》(意大利)

《柴可夫斯基》 苏联

《电车狂》 日本

《警察阿祖莱》 以色列

《大移民》 瑞典

第43届

1971年4月15日

《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意大利)

《初恋》 瑞士

《和平》 法国

《平静的田园》 比利时

《特丽丝塔娜》西班牙

第42届

1970年4月7日

《焦点新闻》

(阿尔及利亚)

《跨越纳若维河》 南斯拉夫

《卡拉马佐夫兄弟》 苏联

《慕德家一夜》 法国

《阿达伦镇大示威》 瑞典

第41届

1969年4月14日

《战争与和平》

(苏联)

《偷吻》 法国

《消防员舞会》 捷克斯洛伐克

《保罗大街上的男孩》 匈牙利

《带枪的女孩》 意大利

第40届

1968年4月10日

《严密监视的列车》

(捷克斯洛伐克)

《迷幻的爱》 西班牙

《智恵子抄》 日本

《快乐的吉普赛人》南斯拉夫

《恋人们的旋律》 法国

第39届

1967年4月10日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法国)

《阿尔及尔之战》 意大利

《法老》 波兰

《金发女郎之恋》捷克斯洛伐克

《三》 南斯拉夫

第38届

1966年4月18日

《大街上的商店》

(捷克斯洛伐克)

《土地之血》 希腊

《绝交信》 瑞典

《怪谈》 日本

《意大利式结婚》 意大利

第37届

1965年4月5日

《昨天、今天和明天》(意大利)

《乌鸦居民区》 瑞典

《萨利赫》 以色列

《瑟堡的雨伞》 法国

《砂之女》 日本

第36届

1964年4月13日

《八部半》

(意大利)

《水中刀》波兰

《塔兰托》 西班牙

《红灯笼》 希腊

《古都》 日本

第35届

1963年4月8日

《花落莺啼春》

(法国)

《伊列克卓》 希腊

《诺言》 巴西

《拿坡里的四天》 意大利

《特拉云坎的珍珠》 墨西哥

第34届

1962年4月9日

《犹在镜中》

(瑞典)

《哈利与管家》 丹麦

《永远的人》 日本

《重要的人》墨西哥

《普拉西多》 西班牙

第33届

1961年4月17日

《处女泉》

(瑞典)

《零点地带》 意大利

《真相》 法国

《马卡里奥》 墨西哥

《第九圈》 南斯拉夫

第32届

1960年4月4日

《黑人奥菲尔》

(法国)

《桥》 联邦德国

《大战争》意大利

《丛林里的诱惑》 丹麦

《河上村庄》荷兰

第31届

1959年4月6日

《我的舅舅》

(法国)

《英雄们》 联邦德国

《复仇》 西班牙

《一年长的路》 南斯拉夫

《曼哈顿的大人物》 意大利

第30届

1958年3月26日

《卡比利亚之夜》

(意大利)

《恶魔夜晚来》 联邦德国

《百合门》 法国

《印度之母》 印度

《九条命》挪威

第29届

1957年3月27日

《大路》

(意大利)

《恶魔奎维托克》 丹麦

《洗衣女人的一生》 法国

《科佩尼克上尉》 联邦德国

《缅甸的竖琴》日本

第28届

1956年3月21日

《宫本武藏》

(日本)

——

第27届

1955年3月30日

《地狱门》

(日本)

——

第26届

1954年3月25日

——

第25届

1953年3月19日

《禁忌的游戏》

(法国)

——

第24届

1952年3月20日

《罗生门》

(日本)

——

第23届

1951年3月29日

《玛拉帕加之墙》

(法国、意大利)

——

第22届

1950年3月23日

《偷自行车的人》(意大利)

——

第21届

1949年3月24日

《文森特先生》

( 法国)

——

第20届

1948年3月20日

《擦鞋童(Shoeshine)》

( 意大利)

——

以上资料来源于:

影响和意义

奥斯卡金像奖一直颇受瞩目,其叙事美学策略是电影业界的标杆。它依托美国发达的电影工业,混合商业与艺术,实现电影的社会功能,符合电影的娱乐本质又满足了大众对电影的期待,为电影人提供了一种可以实践的电影美学叙事,推动着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此外,它凭借高度发展的电影工业,扎实的镜头叙事,以及套路式的节点设置,把原本平庸的故事讲得精彩绝伦。它用胶片告诉世人,只有对观众心理准确的把握、对时局敏感的反应,结合电影的叙事美学才能创造出成功的电影,融合商业与艺术,树立话语权典范。

争议事件

多年来,美国影艺学院(AMPAS)都会邀请每个国家推派一部剧情片来参加最佳外语片的竞赛。“一个国家推荐一部影片”的规定招致了不少的非议,因为一些多产的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所制作的电影,也许足以获得数个提名,但却受限于最多仅能获得一个提名。而另外一个令人垢病的地方,是由于本身的制度关系,使得每个国家所推派的影片可能会受到政治或其他方面的影响,像是因政治因素而未能获得国家的推荐,或是运用报名的机会来支持某位导演或是某个片厂。

几年来,一直有电影界人士呼吁奥斯卡修改针对外语片入围的报名规定。但奥斯卡外语片评审部负责人马克·约翰逊说表示,奥斯卡已经在2006年修改了一些规则,但学院不会为了消除评论员的反对意见而对外语片的挑选规则进行全盘修改。针对一些关于外语片推选条件的议论,奥斯卡主办单位的执行总监布鲁斯·戴维斯做了回应。他表示,评选协会在决定推选的电影是否真正能代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时,会考虑到三方面的条件:第一,编剧、导演和制作人的出生地,其次是演员,最后要看一些主要制作人员,如摄影师、声音处理人员。他表示,参与电影制作的人必须有能代表某国家和地区的人。

奖项轶事

1993年3月29日,《世界某地》因是在阿根廷所制作的,因此从决选名单中剔除。

2023年12月,由张艾嘉、任达华主演的影片《灯火阑珊》原获推选,代表香港地区角逐第96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然而12月11日传出消息发现《灯火阑珊》疑被大会取消资格,在名单中失去踪影。原因是作为最佳外语片香港区评审委员会成员之一的任达华,在投票环节时投了《灯火阑珊》一票,但因他同时是《灯火阑珊》男主角,根据奥斯卡评选2023年八月修改的最新规则,《灯火阑珊》涉利益冲突,故遭奥斯卡除名,无法角逐“最佳国际影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