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网络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因海而生 渔村渔船”“因海而兴 侨批侨厝”“向海图强 经略海洋”“千年古桥 传世名塔”“非遗文化”等篇章内容。
“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网络主题活动主要展示了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活动对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发挥文化在推动人文交流、文明互鉴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活动背景
2023年,泉州“簪花围”“泉州兔兔”等现象级爆品成功展示,泉州成为“网红”城市。此外,泉州还成功策划举办了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首届海丝泉州文学周、首届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博览会、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福建省第二届海洋文化论坛等活动,实现了文化发展提质增效,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增长率在福建省排名“双第一”。
泉州先后组织200多个文化团组3000多人前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邀请50多个国家和地区、170个团队来泉州交流。
活动进程
2024年1月28日,“何以中国·向海泉州”主题宣传活动在福建泉州举办。
活动内容
因海而生 渔村渔船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泉州海洋商贸业与航海业空前繁盛。这里曾经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千年渔村蟳埔扼守泉州海门,枪城“炮台”守望烽火年代的海防岁月,“簪花围”“蚝壳厝”留存独特的海丝印记。1974年泉州湾出土宋代福船,唤醒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老记忆,代表古代造船技艺的巅峰之作,福船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传承下来,2008年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海而兴 侨批侨厝
在泉州市档案馆内保存4400多份侨批,最早可以追溯到1893年,最迟到1992年,时间跨度近百年。百年以来“移民”与“贸易”经久不衰,漂洋过海的泉州华侨事业有成后,还不约而同返乡“起大厝”。
向海图强 经略海洋
泉州海岸线孕育了海洋物产,向海而耕的优良传统让人们收获来自大自然的馈赠。走进“中国海盐文化之乡”泉州泉港,山腰盐场是福建第二大国有盐场,最大的高端绿色食盐(载体盐)生产和出口盐基地年出口食盐量近3000吨,不但畅销国内沿海城市还沿着“一带一路”出口到韩国、日本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祥芝国家中心渔港是福建省最大渔港之一,现有码头泊位22个,码头岸线1140米,可容纳1000艘渔船停靠,全港装卸能力达每年34.48万吨。
千年古桥 传世名塔
洛阳桥由宋代官方主持建造的大型跨海石桥,始建于1053年,1059年落成。历代修缮,保存完好。安平桥由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建成,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顺济桥遗址是伴随着海洋贸易发展而建设的出入古城商业区的主要通道,完善了泉州水陆转运系统。六胜塔,泉州湾外港航标,主要解决商船通过大、小坠岛主航道,进出泉州港的指航需求,六胜塔的建成是宗教人士、商人、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万寿塔又称“姑嫂塔”,是泉州湾外海航标,主要解决商船通过台湾海峡主航道。
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泉州拥有世界级非遗6项、国家级非遗36项、省级非遗128项、市级非遗262项、县级非遗729项。世遗之城泉州在春节、元宵节期间推出一系列非遗展演活动,让非遗项目在新年"动"起来、"活"起来,推动非遗活态保护、活态传承,让市民与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品尝非遗里的满满年味。

举办单位
指导单位 | 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福建省委网信委 |
主办单位 | 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福建省委网信委指导,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局、福建省委网信办、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委网信委、人民网 |
承办单位 | 泉州市委网信办、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泉州市文物局、人民视频、泉州广播电视台 |
支持单位 |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
参考来源:
举办意义
“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网络主题活动通过全方位展示泉州的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对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发挥文化在推动人文交流、文明互鉴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