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959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冬季运动会在吉林市和哈尔滨两地举行。第二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停办了一届。第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于1976年1月在哈尔滨市和尚志县举行。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于2016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行,是首次走出东北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举办的全冬会。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原定2020年2月举办,受新冠疫情影响,经国务院批准,定于2024年2月17日至27日继续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举办。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比赛项目全面对标2026年米兰冬奥会,设滑冰、滑雪、冬季两项、冰壶、冰球、雪车、雪橇、滑雪登山8个大项、16个分项、176个小项,冰上项目安排在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雪上项目安排在呼伦贝尔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赤峰喀喇沁美林谷滑雪场、乌兰察布凉城滑雪场。预计参赛运动员将达到3700余人,“十四冬”将是历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中规模最大、项目最多、标准最高的一届。
历史沿革
第一届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冬季运动会在吉林市和哈尔滨两地举行。由于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没有设冰雪项目,冰雪项目在2月份单独举行了综合性的运动会,称为“1959年全国冬季运动会”。滑雪项目2月1日至5日在吉林市举行,冰上项目于2月10日至20日在哈尔滨举行,没有举行预赛。
本届全冬会竞赛项目共五个大项40 个小项,包括速度滑冰20 小项、花样滑冰2 小项、冰球1 项、高山滑雪8 小项、越野滑雪9 小项。每项均设团体分,并合计为各项团体总分。速度滑冰和滑雪项目分为成年组与少年组。参加本次运动会的单位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陕西、青海、宁夏、新疆、解放军等12 个单位。其中参加滑雪项目的有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新疆、解放军5 个单位的122 名运动员(其中少年运动员42人)。
经过比赛,总分荣获前四名的单位分别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解放军。黑龙江获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3项团体分第一名、滑雪团体分第二名。吉林获速度滑冰、冰球团体分第二名,滑雪团体分第一名,花样滑冰团体分第三名。内蒙古获速度滑冰、滑雪团体分第三名。
第二届
1965年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举行,当时依旧没有包括冬季项目,而由于同期冰雪项目没有像首届全国冬运会那样单独举行类似的综合性赛会,故根本没有第二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停办了一届。
第三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冬季运动会于1976年1月16日至26日、2月18日至23日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承办,分别在哈尔滨市和尚志县举行,其中冰上项目速度滑冰、冰球、花样滑冰在哈尔滨市举行;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在尚志县举行。比赛项目有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高山滑雪和越野滑雪5个分项。
参加此次比赛的单位有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解放军以及吉林、黑龙江省部分地、市、县共14个单位,972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其中参加滑雪项目的有新疆、解放军及呼伦贝尔盟、吉林市、通化地区、延边自治州、白城地区、松花江地区、合江地区、牡丹江地区、黑河地区、尚志县等12个单位312名运动员。最终黑龙江省代表团获得了44枚金牌,吉林省代表团获22枚金牌,解放军和辽宁省代表团分别获2枚金牌,新疆代表团获1枚金牌。冰上项目黑龙江、吉林、辽宁成绩排在前3名。
第四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冬季运动会于1979年举办,首次将全国冬运会与全运会冬季项目合二为一。本届全冬会分三地举行,其中雪上项目于2月14日至20日在黑龙江尚志市举行;速度滑冰于3月4日至9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冰球、花样滑冰于9月8日至17日在北京市举行。
竞赛项目共5个分项60个小项,包括速度滑冰20小项、花样滑冰9小项、冰球1项、高山滑雪14小项、越野滑雪16小项,只有冰球、花样滑冰进行了预赛。参赛的单位有辽宁、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新疆、解放军等以及部分省(区)的地、市、县。其中参加滑雪项目的单位有呼伦贝尔盟、吉林市、长春市、通化地区、延边自治州、白城地区、松花江地区、合江地区、黑河地区、尚志县、阿勒泰地区、解放军12个单位227名运动员(其中少年运动员139人)。滑雪项目设成年、少年组,各大项均设团体分奖,并可作为选项计入第四届全国运动会的总分中。松花江地区、通化地区、解放军等3个单位获滑雪项目团体分前三名。
第五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冬季运动会于1983年3月12日至23日哈尔滨市和尚志县举行。本届冬运会不再是全国运动会的附属项目,也成为了中国的国冬季规模最大的赛事,各项目均进行了预赛。其中雪上项目于2月20日至28日在黑龙江省亚布力滑雪场举行,速度滑冰、短道滑冰和花样滑冰在哈尔滨市举行,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在尚志县举行。不过雪上各项因雪情不佳取消预赛。
本届全冬会共12个代表团、607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设有花样滑冰、速滑、短道速滑、冰球、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等7个大项49个小项,只有速滑设团体总分奖。这是短道速滑和冬季两项第一次列入冬运会比赛项目。经过12天的比赛,黑龙江省队获得金牌33枚、银牌22枚、铜牌32枚。解放军代表队获得金牌14枚、银牌5枚、铜牌19枚。内蒙古队获得了2枚银牌。
第六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冬季运动会于1987年3月在吉林市举行。本届全冬会共设速度滑冰、短道滑冰、花样滑冰、冰球、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冬季两项和跳台滑雪八个大项,其中高山滑雪、跳台滑雪先期于2月3日至10日举行,越野滑雪、冬季两项于2月13日至20日在长白山滑雪场进行。
第六届全冬会共有15个代表团、573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1人超1项世界纪录,7人5队15次破7项全国纪录,1人平1项全国纪录。吉林省代表团共获奖牌111枚,其中金牌11枚。黑龙江省代表团获20枚金牌,解放军代表团获15枚金牌,吉林省代表团获11枚金牌,新疆代表团获1枚金牌。
第七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冬季运动会于1990年12月在哈尔滨市举行。其中冰上项目速度滑冰、短道滑冰、花样滑冰、冰球在哈尔滨市举行;雪上项目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冬季两项、跳台滑雪在亚布力镇举行。
本届全冬会共有35个代表团、664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运动会设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冬季两项、跳台滑雪等8个大项57个单项和1个表演项目。在这次运动会上有1人1次超1项世界纪录,3人2队7次创4项全国纪录。
哈尔滨市代表团获17.25枚金牌;解放军代表团获得14枚金牌;齐齐哈尔市代表团获得11枚金牌;吉林市代表团获得10.5枚金牌;白城地区代表团获得4枚金牌;佳木斯市代表团获得3.5枚金牌;长春市代表团获3.25枚金牌;通化和阿勒泰地区代表团分别获2枚金牌;浑江市代表团、黑河地区代表团、牡丹江市代表团和松花江地区代表团分别获1枚金牌。
第八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冬季运动会于1995年1月14日至1月24日由吉林省吉林市承办。来自全国33个代表队的579名冰雪运动员参加了9个分项58个小项的争夺。59枚金牌被12个代表队瓜分。长春市代表团获13枚金牌,解放军代表团获12枚金牌,哈尔滨市代表团获11枚金牌,齐齐哈尔市代表团获9枚金牌,吉林市代表团获4枚金牌,伊春市代表团获3枚金牌,黑河地区代表团获2枚金牌;通化市代表团、松花江地区代表团、白城市代表团、阿勒泰地区代表团和前卫体协分别获得1枚金牌。
哈尔滨冰球队蝉联冰球冠军。吉林市选手张艳梅和长春新秀王春露分别打破女子短道速滑500米和1000米的世界纪录。选手李佳军包揽了男子短道速滑从500米到3000米、以及个人全能和5000米接力6项冠军,成为该届冬运会获冠军最多的运动员。
第九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冬季运动会1999年1月10日至19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共30个代表团、1168名运动员参赛。
本届冬运会包括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越野滑雪、高山滑雪、跳台滑雪、自由式滑雪和冬季两项9个分项的比赛,决出64枚金牌。其中冰上项目在长春市举行,雪上项目在吉林市北大壶滑雪场举行。回归后的香港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冬运会,香港代表团由43人组成,参加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和冰球三个项目的比赛。
长春市代表团获17枚金牌,解放军代表团获13枚金牌,哈尔滨市代表团和齐齐哈尔市代表团分别获得10枚金牌,七台河市代表团和长白山市代表团分别获3枚金牌,伊春市、吉林市分别获2枚金牌,鹤岗市、呼伦贝尔盟、通化市、阿勒泰地区代表团分别获得一枚金牌。
第十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冬季运动会于2003年1月5日至1月18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十冬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综合性全国冬季运动会。由于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派队参加将使"十冬会"成为全国冬运会开办以来参加单位和运动员人数最多、设施最全的一次冰雪体育盛会,"冰壶"比赛更是首次作为冬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十冬会包括10个大项74个小项比赛,来自34个代表团的846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比赛项目设有速度滑冰20项、短道速滑14项、花样滑冰8项、冰球2项、高山滑雪6项、越野滑雪8项、跳台滑雪2项、自由式滑雪6项、冬季两项6项、冰壶2项,共计10个分项74个小项。比赛分哈尔滨、亚布力2个赛区,哈尔滨冰球馆滑冰训练馆、亚布力滑雪场、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滑冰馆、速滑馆5个赛场。38个代表团近4000人参赛。经过十四天的比赛,共决出80枚金牌、85枚银牌、92枚铜牌。自本届冬运会起,解放军运动员在明确运动员输送城市的前提下实行两次计分,第十一届冬运会将在齐齐哈尔市举行。
第十一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冬季运动会于2008年1月18日至1月28日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举办,其中冰上项目在齐齐哈尔市举行,雪上项目在尚志市亚布力滑雪场举行。
第十一届冬季运动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综合性全国冬季运动会,共设11个分项90个小项,其中冰上设5个分项52个小项,雪上设6个分项38个小项。包括2006年都灵冬奥会奖牌、男女冰球奖牌双倍计算以及解放军选手双计分的奖牌在内,共决出了106枚金牌、109枚银牌和115枚铜牌。来自北京、长春、哈尔滨、解放军、齐齐哈尔、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等35个代表团的1000多名运动员参加本届冬运会,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本届全冬会在参赛人数、比赛项目和赛事规模上都创造了新的纪录。
第十二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冬季运动会2012年1月3日至13日由吉林省承办,以“办一流盛会,颂和谐中国”为主题,秉承着“和谐、进步、文明、发展”的宗旨于2012年1月3日在长春开幕。本届运动会共分两个赛区:雪上项目设在吉林市,冰上项目设在长春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于2012年1月3日晚20时在长春五环体育馆举行,开幕式演出的主题为“冰雪·感动·吉林”,将以雪和雪山为背景,表达人们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超越自我的心理。
本届冬运会是首次由省级政府承办的大型综合性冬季赛会,43个代表团1067名运动员参赛,5个大项12个分项105个小项。经过10天的角逐,16个代表团获得了金牌,28个代表团获得了奖牌。同时,本届赛会短道速滑等4个分项16个小项前8名成绩计入第十二届夏季全运会,有6个代表团获得了全运会金牌,8个代表团获得了全运会奖牌,10个代表团获得了全运会积分。本届冬运会共有1人1次创1项全国纪录。
第十三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冬季运动会(简称:十三冬会)于2016年1月至1月31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行。2016年1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乌鲁木齐的冰上运动中心开幕。十三冬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综合性全国冬季运动会,这是新疆第一次举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
本届全冬会是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之后的第一个全国冰雪运动会,是首次走出东北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举办的全冬会,52个代表团1388名运动员参加,由乌鲁木齐、阜康、阿勒泰、石河子4个赛区联合承办,其中5个大项,11个分项97个小项的比赛。新疆成为继黑龙江、吉林之后,第三个承办全国冬运会的省区,也将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承办的最大规模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
2016年1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结束,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承办单位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副主任刘新乐从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党组书记刘鹏手中接过会旗。下届全冬会将于2020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举行。
第十四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简称“十四冬”)原定于2020年2月举办,受新冠疫情影响,改为2024年2月17日至27日继续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举办。
“十四冬”比赛项目全面对标2026年米兰冬奥会,设滑冰、滑雪、冬季两项、冰壶、冰球、雪车、雪橇、滑雪登山8个大项、16个分项、176个小项,“十四冬”冰上项目安排在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雪上项目安排在呼伦贝尔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赤峰喀喇沁美林谷滑雪场、乌兰察布凉城滑雪场。预计参赛运动员将达到3700余人,“十四冬”将是历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中规模最大、项目最多、标准最高的一届。2023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冬季运动会确定于2028年在辽宁省举办。
历届举办地
赛事 | 时间 | 主办地 |
第一届 | 1959年 | 哈尔滨市、吉林市 |
第二届 | - | - |
第三届 | 1976年 | 哈尔滨市、尚志县 |
第四届 | 1979年 | 黑龙江尚志市、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市 |
第五届 | 1983年 | 哈尔滨市、尚志县 |
第六届 | 1987年 | 吉林市 |
第七届 | 1990年 | 哈尔滨市、亚布力镇 |
第八届 | 1995年 | 吉林市 |
第九届 | 1999年 | 长春市、吉林市 |
第十届 | 2003年 | 哈尔滨市 |
第十一届 | 2008年 | 齐齐哈尔市、尚志市 |
第十二届 | 2012年 | 吉林市、长春市 |
第十三届 | 2016年 | 乌鲁木齐、阜康、阿勒泰、石河子 |
第十四届 | 2024年 | 内蒙古呼伦贝尔 |
赛事文化
历届会徽
届次 | 吉祥物 | 寓意 |
第九届 | 
| |
第十届 | 
| 会徽以洒脱的阿拉伯数字“10”为基本设计元素,直接传递十冬会的信息,鲜活明亮的红、篮、黑三色象征蓬勃向上的朝气和冰与火的激情;极具动感的人物形象自然流畅,宛如滑冰运动员在奋力拼争,又恰似滑雪健儿腾空旋转,表达了更高、更快、更强与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 |
第十一届 | 
| 第十一届冬运会会徽设计构思整体取自齐齐哈尔“鹤城”这一概念,形式上采用“字图一体”的设计手法,以中国传统书法草书的表现技法,完成对会徽内涵的表达。从字体看,图形自上而下是中国书法草书“齐”和“十一”,“齐”和“十一”的字形中蕴含了“冬”字形,又是齐齐哈尔英文字首“Q”字形的体现。整体造型直观地体现出“十一届冬运会”和举办地“齐齐哈尔”这一特定的概念,彰显出图形的中国文化元素。从图形看,整体造型以展翅腾飞的“丹顶鹤”造型元素构成,蕴含了“鹤城”这一概念;“Q”字形似跃动的松花江,生动描绘了黑龙江、齐齐哈尔当今的绚丽景色和地缘特征,藉此传达出齐齐哈尔蓬勃向上的事业和生机;整体造型似冬运健儿奋力滑雪的造型、又似腾空跳台滑雪的造型、跃动的弧线似冬运会冰道。图形生动地诠释了十一冬会“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象征了本届冬运会将在盛大、祥和、文明的氛围中进行 |
第十二届 | 
| 会徽为抽象的雪花几何图形。选用的颜色为白色与蓝色相间,代表着冬季与蓝天,12个交点代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外围好似手拉手连接在一起,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冰凌和雪花交错贯穿形成张力,充满了运动的韵律,象征着运动的激情和力量;会徽是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李冬影和苏州丞相品牌设计工作室的李厚春共同设计的 |
第十三届 | 
| 会徽“丝路冬韵”的设计灵感是将中国汉字和冰雪运动相结合。这个会徽采用中国汉字“冬”为创意原型,苍劲有力,自由洒脱的书法笔触演绎出冰雪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魅力身姿和运动曲线。同时,又巧妙地将数字“13”隐于图形之中,特指在新疆举办这一运动盛事。而会徽色彩取自奥运体育的红、黄、蓝、绿、黑,传递出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竞技精神。同时红色象征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黄色象征夺冠金色瞬间,蓝色象征新疆纯净天空,绿色象征雪山脚下的原生态松林,黑色则象征更多的运动潜能 |
第十四届 | 
| 会徽:冬之韵 以“冬”字字形为创意基础,运用流畅、洒脱的中国书法语言,整体呈现一种旋转升腾的“势”,表达了体育事业高速高质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倡导追求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徽以蓝色为主色调,蓝色是天空的颜色,寓意着辉煌与永恒。英文标识和2024的红、黄、蓝、绿、黑五种颜色源自奥林匹克五环色彩。会徽整体设计旨在充分体现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 |
历届吉祥物
届次 | 吉祥物 | 寓意 |
第九届 | 
| |
第十届 | 
| 吉祥物名为“璐璐”,是以驯鹿为原形的卡通形象。驯鹿生活在十冬会举办地黑龙江省,身材矫健,行动敏捷且耐高寒,用它做十冬会吉祥物,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能体现冰雪运动倡导的勇敢、坚强、不畏严寒、敢于挑战大自然的精神。吉祥物“璐璐”与“鹿”同音,“璐”为美玉,寓意十冬会开得欢乐祥和 |
第十一届 | 
| 吉祥物“丹丹”由齐齐哈尔代表性珍禽“丹顶鹤”拟人化而来,造型活泼健康,亲切可爱,鹤城地方特色鹤冬季运动会属性鲜明,并以手持火炬的欢快形象,充分表达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民对全国各地运动员的热烈欢迎之情,以及对运动会的良好祝愿。吉祥物名称设计取之丹顶鹤的“丹”字,寓意丹顶鹤的故乡齐齐哈尔市人民将以赤诚之情,欢迎四海宾朋 |
第十二届 | 
| 本届冬运会的吉祥物有两个,是“吉吉”和“林林”,组委会也命名了它们的两个昵称——“冰娃”和“雪娃”,“吉吉(冰娃)”头戴冰帽,活泼可爱,俨然如蓄势待发的运动员,充满生机活力,设计者是黑龙江的王波;“林林(雪娃)”外形设计既是山脉又是树林,代表长白山起伏的林海,设计者为山东的刘粤韩。“吉吉”与“林林”的红色绒球和围巾寓意本届冬运会的圆满成功 |
第十三届 | 
| 吉祥物——雪莲娃是以新疆特有珍奇植物”雪莲“为创意元素,设计出一对可爱的男女卡通雪莲娃娃形象,代表新疆鲜明的地域特色;雪莲作为吉祥花具有当地代表性和大众亲和力,容易被人们接受。娃娃头上绚丽盛开的花朵、寓意新疆繁荣昌盛、蓬勃向上的发展前景和人民生活幸福花开、吉祥如意。同时雪莲花傲霜斗雪、顽强生长的特点,也象征体育运动“永争第一、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两个娃娃身穿红色、蓝白色运动装造型、印有雪花图案,代表冰雪天地和冬季运动的主题。吉祥物面带笑容,欢快地在雪场腾飞驰骋,热情邀请全国运动员来参加体育盛会。快乐吉祥的形象极具时尚和现代感,彰显出新疆人民的质朴热情和勇于创新、繁荣发展的良好精神面貌 |
第十四届 | 
| 第十四届冬运会吉祥物——蒙古彩娃,是以蒙古族儿童为创意原型,一对俏皮可爱的蒙古族娃娃体现了内蒙古地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寓意和平与希望。 男娃意指蒙古语“安达”,汉语“朋友”,女娃意指蒙古语“赛努”,汉语“你好”,合起来就是“朋友你好”,传递了内蒙古人民对全国人民的诚挚邀请,对八方客朋的亲切问候,对冬运会运动员赛出佳绩的美好祝愿,体现了和平与友谊的体育精神内涵,彰显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健康快乐的良好精神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