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是生态环境部聘请的来自来自媒体、社会组织、企业、社区等多领域的“特邀观察员”,于2019年设立,参加六五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及其他相关活动。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的:目的、责任、历届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推聘规则、相关活动等介绍

起源时间

2019年

简介

聘请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生态环境宣传工作创新,主动团结社会各方面力量,巩固和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宣传统一战线。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自觉承担起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言献策的社会责任,同时号召更多人关注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截至2023年已经邀请了第5批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

2024年4月29日,生态环境部公示了胡歌、陈吕军、东西、陈芳、冯起、初雯雯拟担任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

目的

聘请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生态环境宣传工作创新,主动团结社会各方面力量,巩固和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宣传统一战线。

责任

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自觉承担起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言献策的社会责任,同时号召更多人关注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

历届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

年份

名字

身份

2024年

冯起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吕军

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东西(本名:田代琳)

广西作家协会主席

陈芳

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

胡歌

演员

初雯雯

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会长

2023年

海霞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播音员主持人管理中心副主任、播音指导

张炜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王双飞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

孟建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姚晨

演员

聂一菁

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王兰珍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院长

曹海东

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

乔德卫

绿色动力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聂子瑞

中国日报记者

2022年

任鲁豫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

许浩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

阿来

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

余刚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

杨宇军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

林永健

演员

郄建荣

法治日报高级记者

栾祖盛

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

徐梦桃

滑雪运动员、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冠军

黄渤

演员

2021年

扎西达娃

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西藏文联主席

魏辅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保护生物学家

许海峰

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原副主任

鞠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体育青少节目中心主持人、高级编辑

张希良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教授、所长

葛玉修

青海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2014年获“中华宝钢环境奖”、2019年获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荣誉

郭明义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公路管理业务主管、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王晓晖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

孟白

学苑出版社名誉社长、总编辑

赵 岩

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安全总监

2020年

贺克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先高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光明网董事长

刘永钢

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

桂佳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制片人、总导演

叶梅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张强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导

田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室主任

陈志锋

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李颖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素养教学与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9年

杜少中

知名博主“巴松狼王”

董关鹏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马军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曹增辉

新浪微博高级副总裁

陆琼

人民日报海外版“侠客岛”特约评论员

王瑞合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安维芬

北京市育英学校副校长

于现荣

北京富群社会服务中心负责人

王津

原北京市西城区环境保护局退休员工

推聘规则

推聘条件

年满18周岁,遵纪守法,热爱自然、关注环保,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具备较强的观察思考能力,同时愿意将个人关于生态环境的观察思考、调查报告和环境点评与公众进行分享,自愿为传播生态环境正能量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影响和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推聘方式

自愿申请报名和单位推荐。主办方将根据报名者的区域、性别、年龄、职业、特长等特点,确定2021年度“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六五环境日期间,为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颁发聘书。

相关活动

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可以参加六五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及其他相关活动。

特邀观察员和各地伙伴机构合作,努力扩展公众参与。通过“指尖环保”公益活动,吸引网友晒图近百万,叠加上空气水印,呼唤蓝天常在;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以生态环境部为核心的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新媒体矩阵不断提升信息公开的度与效,通过#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等各类话题活动,让“有用、有益、有趣”的环保宣传教育以更加广泛和开放的形式深入到数以亿计的网络用户当中。生态环境领域的公益机构、专家和志愿者也通过在公共平台的科普和讨论,潜移默化地树立起更加立体、科学的环保观念。明星名人、意见领袖结合线上活动发出环保倡议,则提升了人们对环保项目的关注度和热情。而以微博上格外热门的“熊猫守护者”功能为例,环保公益类定制产品和品牌活动更是起到了打通渠道路径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公众参与环保项目的频率和效率。浏览一条空气质量预报,上传一张随手拍蓝天的照片,分享一个节约用水的小技巧,“参与”二字是真正推进环保这一典型公益事业的题中之意。

注释

以2021年度武汉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推聘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