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邦(1951年12月—),河南沈丘人。中国当代作家、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以短篇小说创作著名。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刘庆邦的:人物经历、主要作品、创作特点、思想观点、影响与成就、荣誉奖项、人物评价、人物轶事等介绍

中文名

刘庆邦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籍贯

河南省沈丘县

性别

出生地

河南省沈丘县

出生日期

1951年12月

职业

作家

代表作品

《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鞋》《神木》等

简介

刘庆邦少年丧父,在母亲勤劳工作的抚养下成长。1967年初中毕业后,先后从事过农民、矿工、记者等职业,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他小说创作积累了许多素材。

1978年发表处女作《棉纱白生生》以来,,他一直进行着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断层》《红煤》《黑白男女》《女工绘》等十二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七十余部。其文学作品真实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特别是煤矿系列题材的长篇小说深刻体现了其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风格。此外,前期他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刘庆邦的文学作品也得到了许多肯定,曾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老舍文学奖、第七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特别荣誉奖等。根据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他不仅获得北京市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称号,还在首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中被评为“杰出短篇小说作家”。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县农村。九岁时丧父,那时,姐弟六个还小,大姐最大十三岁,最小的弟弟还不满周岁,还有一个年届七旬的爷爷,一家八口人全靠母亲一人养活。母亲为了多挣钱,跟男劳力一起干活,还当上了县里的劳动模范。母亲的勤劳和能干潜移默化地对刘庆邦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后来刘庆邦的勤劳工作与女性角色写作打下了基础。

1967年,刘庆邦初中毕业后两次报名参军,体检都合格,但由于父亲曾在国民党军队当过军官,通过不了政审。成长的艰辛经历为刘庆邦成年后的小说创作积累了素材。

创作经历

中学毕业后,刘庆邦在家当农民时给广播站写过几篇稿子。随后被招工到煤矿当工人,在煤矿厂里宣传队,刘庆邦还写过对口词和一个小豫剧,这些都为他写小说打下了一些基础。宣传队解散后,队员们回到各自工作岗位,继续当工人。刘庆邦不甘心只当一个体力劳动者,特别是有了女朋友,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于是,他选择了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当时书店里没有小说,他无从借鉴,只好瞎写。那时唯一的读者就是他的女朋友。写完的小说也没地方发表,他就自己收藏在箱子里。

后来,由于他在业余时间喜欢写点东西,被调到矿务局宣传部,开始写通讯报道。通讯工作给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他有机会走遍矿区,接触更多的人。他喜欢写人物通讯,写了不少,为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不少素材。

1978年改革开放,各地的文艺刊物纷纷办了起来。刘庆邦想到了沉睡箱底的那篇小说,就稍微改了一遍,寄给《郑州文艺》,结果被采用了,就这样刘庆邦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棉纱白生生》。处女作的发表鼓舞了刘庆邦,此后他一篇接着一篇写。

同年,因为在宣传岗位上工作出色,刘庆邦被调到北京,在一家煤矿工人杂志当编辑。每天在报社忙碌工作一天,晚上没有精力再写小说。但他又不愿意放弃写小说,于是就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写两三个小时再去上班。一个短篇能写一个月,一天写一点儿。因此,前期在他对文学的纯粹追求下,创作了许多短篇小说,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其中,1985年在《北京文学》发表了短篇小说《走窑汉》成为其创作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他的写作开始从写实转变为虚构。1997年,短篇小说《鞋》又在《北京文学》上发表,并获得鲁迅文学奖。

2000年左右,进入创作成熟期,一年发表了17篇短篇小说,2001年发表的作品更多,而且几乎每一篇都被转载,转载的刊物有《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同年,刘庆邦被调至北京作协成为专职作家,才开始有大块的时间写长篇,并获得了许多奖项,先于2002年凭借中篇小说《神木》获得第二届老舍文学奖,后以中篇小说《哑炮》获得2011年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2016年,刘庆邦在第十二届北京市政协第四次大会期间提议成立北京文学院,得到时任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伟赞同,并决定在北京建两个文学院。同年10月12日,刘庆邦受邀参加十月文学院的开院仪式。同年12月29日,老舍文学院在北京市文联举行揭牌仪式,刘庆邦被聘为文学院副院长。

此外,刘庆邦一直坚持每天早晨写作。2017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长篇散文《在哪里写作》,以地点为线索记录了自己的文学写作生涯。2019年,在怀柔建立自己的文学创作室,继续在文学领域默默耕耘。2020年12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刘庆邦的长篇小说新作《堂叔堂》,讲述了作家十四位堂叔的人生故事。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作品名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断层》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6年

《高高的河堤》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8年

《落英》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0年

《平原上的歌谣》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年

《红煤》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年

《遍地月光》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年

《黄泥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年

《远方诗意》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4年

《黑白男女》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年

《家长》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年

《女工绘》

作家出版社

2020年

《堂叔堂》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0年

“煤矿题材长篇小说四部曲”

刘庆邦

《断层》讲述了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初期,矿长常江突破技术难题和保守势力的双重阻难,为提高煤的产量而成功打通皮带巷的故事。该作品把时代潮流和个人经验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一个与主流较为贴合的改革主题,人物的描写也处处昭示着一种宏大叙事。

刘庆邦

《红煤》的故事也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讲述了一个有着强烈奋斗精神、一心追求出人头地的农村青年宋长玉在成功后被金钱扭曲了人性,最终走上了不归路的故事。该作品更多关注的是个体的存在,揭示了个体在市场经济时代由于金钱欲望的膨胀而使精神发生扭曲的现象。

刘庆邦

《黑白男女》讲述了矿难之后,几个矿工家庭生活与情感重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展示出了普通男女在面对死亡、面对生活的顽强力量。该作品由煤矿观照现实世界,从哲学的高度思考现实困难的解决之道。

刘庆邦

《女工绘》以煤矿年轻女工华春堂工作、恋爱的曲折过程为主要线索,讲述了后知青时代一群青年煤矿女工的青春和生活故事。该作品体现了作者对于煤矿女工命运的关切与同情。作者通过对独特的女性自我奋斗、主动择偶形象的描写突出了女性作为独特个体在家庭生活、工作场域的主体性地位。

中短篇小说集

作品名

出版社

出版时间

《走窑汉》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年

《心疼初恋》

京华出版社

1995年

《刘庆邦小说自选集》

河南文艺出版社

1999年

《河南故事》

昆仑出版社

2000年

《刘庆邦中短篇小说精选》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0年

《无望岁月》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0年

《遍地白花》

新世界出版社

2000年

《梅妞放羊》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1年

《不定嫁给谁》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年

《响器》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

《别再让我哭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

《家园何处》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

《胡辣汤》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3年

《女儿家》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年

《红围巾》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5年

《刘庆邦小说》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年

《卧底》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7年

《黄花绣》

作家出版社

2009年

《找不着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0年

《闺女儿》

黄山书社

2010年

《刘庆邦短篇小说选》

作家出版社

2012年

《麦子》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年

《风中的竹林》

求真出版社

2012年

《我们的村庄》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12年

《东风嫁》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4年

《清汤面》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年

《少男》

晨光出版社

2016年

《幸福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

《到城里去》

作家出版社

2018年

《杏花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

《刘庆邦短篇小说编年卷》六卷本(1978-2003)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年

《小呀小姐姐》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9年

《刘庆邦短篇小说编年卷》六卷本(2003-2018)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0年

《神木》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0年

《梅花三弄》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20年

散文集

作品名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月光记》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00年

《从写恋爱信开始》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4年

《在雨地里穿行》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0年

《野生鱼》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7年

《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

大象出版社

2017年

《送你一片月光》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8年

《怎不让人心疼》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

《我就是我母亲》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8年

《大姐的婚事》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9年

《绿色的冬天》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

创作特点

“贴着人物写”

刘庆邦一直秉持着沈从文“贴着人物写”的写作方法,也就是写作时脑子里起码要装着一些人物以供挑选。这些人物是写作者比较熟悉的,有原型为支撑,可以是故土的乡亲,可以是以前的工友,可以就是自己的亲人亲戚,等等。这一个“贴”字是有讲究的,不是贴着人物的身体写,而是贴着人物的心灵写。它要求写作者理解人物,尊重人物,爱惜人物,而不是随心所欲改变人物。

《堂叔堂》是他最为“贴着人物写”的一部小说,因为书中的堂叔是他最熟悉的人物,他从每一个堂叔出发,挑选有典型性的、有趣的、跟他有比较多交往的来写,贴着他们的心理,从记忆中挖掘细节,从中能看到乡村社会伦理和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刘庆邦说在写作过程中,每个堂叔都在他脑子里活灵活现,他理解他们的心理,所以才能写好他们。

现实主义风格

刘庆邦的写作是一种经验性的写作。他曾说乡村童年生活的苦难经历是他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农村一直是他关注和书写的对象。他的小说真实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农民的生活状态。此外,刘庆邦一直认为“煤矿的现实就是中国的现实,而且是更深刻的现实”,他19岁开始在矿厂工作,曾担任煤矿报编辑,对矿工生活了如指掌,因此他的煤矿文学创作敢于直面矿工真实的生存处境,完全按照民间生活的逻辑和立场来讲述故事。

比如煤矿系列题材的长篇小说就深刻体现了刘庆邦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风格。《断层》表现了当时社会对现代化的热切追求,《红煤》开始反思现代化追求所造成的环境恶化问题,《黑白男女》则从哲学的高度来看煤矿与人的“向死而生”,作者态度的变化也对应着现实的社会根源。

个性化语言

刘庆邦认为好的语言,是个性化的,心灵化的、有味道的语言,带着作家的气质,这是长期修炼形成的。语言是和作家的特质连在一起的,通过文字的表达,语言会形成一个独特的风格。刘庆邦的小说用既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又相对比较文雅简洁的语言进行叙述,在处理人物语言与叙事描写语言的关系方面形成了自己雅俗共赏的个性化语言风格。

刘庆邦在处理和运用人物语言之“俗”是因人而异的。对于正面人物,如《小呀小姐姐》对罗锅子弟弟平路驱鸡、骂鸡的描写,是用叙述人语言转述的,既没有改变原味,又显得干净和文雅。而对负面人物,往往毫不客气地采用原汁原味的粗鄙化语言直接展开对话描写。

思想观点

在刘庆邦看来,长篇小说更有市场,而短篇小说稿酬低且不易出版,所以他认为热衷于写短篇小说的作家都是对文学有纯粹追求的人,因而他提出了“短篇小说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分为对纯粹文学的追求精神以及对文学作品商品化的对抗精神。

对纯粹文学的追求精神指的是真正依靠作品本身来支持自己所从事的文学创造事业,而不是靠权力、金钱、舆论等等来支持。同时,短篇小说是一种比较接近诗性和纯粹文学的文体,考验作家的真功夫。

对文学作品商品化的对抗精神则是不要把流行和挣稿费作为写小说的主要动力。刘庆邦把寂寞和挣钱少作为自己写短篇小说的反动力,从而激发自身的倔劲,提高写短篇小说的自觉性,坚决不媚俗,坚决不向“地摊文学”屈服,就是写中篇和长篇小说也要坚持短篇小说的精神。

影响与成就

煤矿文学

刘庆邦

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刘庆邦在采访时曾说他所创作的内容与反映的生活、情感都没有离开过煤炭行业。“煤矿”和“乡土”是他创作的两大关键词,他也从未停止过对煤矿和乡土的体验。刘庆邦曾做过记者,1996年的平顶山煤矿发生重大煤气爆炸事故,他奔赴现场回来后写了纪实文学《生命悲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全国煤矿还把这部作品作为安全教育类的教材。

“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

在早期写作中,刘庆邦创作了许多短篇小说,在中国文学界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2001年,其短篇小说《小小的船》获得了《中国作家》杂志的精短小说征文奖,崔道怡老师颁奖发言时提到“被称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的刘庆邦”,肯定了其在短篇小说中的成就。此外,作家王安忆曾在《刘庆邦短篇小说编年》序言里说:“谈刘庆邦应当从短篇小说谈起,因为我认为这是他创作中最好的一种。我甚至很难想到,还有谁能够像他这样,持续地写这样的好短篇。”作家李敬泽也说过:“在汪曾祺之后,中国作家短篇小说写得好的,如果让我选,我就选刘庆邦。他的短篇显然是越写越好。”刘庆邦也没有辜负众望,一直坚持写好短篇小说,截至2020年,他已经写了300多篇、300多万字,出了12卷本的短篇小说编年,没有一篇废稿。

荣誉奖项

作品奖项

奖项

时间

作品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1997-2000年

《鞋》

《人民文学》优秀小说奖

2001年

《谁家的小姑娘》

第二届老舍文学奖

2002年

《神木》

第五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

2007年

《红煤》

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2011年

《哑炮》

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2017年

《黑白男女》

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2017年

《杏花雨》

第七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特别荣誉奖

2018年

《黑白男女》

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2019年

《燕子衔泥到梅家》

第二届南丁文学奖

2020年

《家长》

相关奖项

导演李扬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

荣誉称号

称号

时间

全国煤炭系统产业拔尖技术人才

2000年

北京市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2002年

首届林斤澜“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

2012年

人物评价

首届林斤澜“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颁奖词:“刘庆邦就像老实本分的手艺人,我们从他的短篇小说中看到不受喧嚣干扰的专注、耐心与沉迷,看到那唯有保持在笨拙里的诚恳,以及唯有这种诚恳才能达致的精湛技艺。”

中国当代作家王安忆:“这是个如农民爱惜粮食般爱惜文字的人,从不挥洒浪费。”

评论家雷达:“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走神’的作家,一个既关注农民又关注矿工的生存的作家,一个热衷于探究人的本体矛盾的作家,一个把创作的根子扎在民族人文传统土壤里的作家。”

人物轶事

“北京三刘”

作家许谋清第一个在文章“《北京文学》和北京作家群”中把刘恒、刘震云、刘庆邦合称为“三刘”。1993年2月《作家》杂志推出“北京三刘小辑”,“北京三刘”提高了不少知名度。在《北京“三刘”的由来》中,刘庆邦提到自己曾经的领导错把“三刘”听成“三流”,在向别人介绍他在北京虽然算不上一流作家,但说三流作家还是可以的,对此刘庆邦没有反驳,因为他不想让别人尴尬。

“福地”

刘庆邦曾说《北京文学》是他的“福地”。1985年9月,他在《北京文学》发表了短篇小说《走窑汉》,这篇小说被文学界认为是其成名作,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作家刘庆邦。后来,刘庆邦经常在《北京文学》发表作品,将近四十年来,几乎每年都在《北京文学》发表作品。截至2020年,他已经在《北京文学》发表了35篇短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一篇长篇非虚构作品,还有七八篇创作谈,加起来有60多万字,能够出两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