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辖县级市,由忻州市代管,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东交太行,西连吕梁,南接忻口,北指雁门。截至2022年4月,原平市全域总面积2560平方千米。下辖7镇7乡4个街道,全市常住人口为413922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原平市的:名称由来、历史沿革、地理、行政区划、政治、人口、经济、社会事业、交通、人文、风景名胜、重要人物、重要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原平市

面积

2560平方千米(2022年)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性气候

地理位置

山西省北中部

地理坐标

东经112°17'—113°05',北纬38°35'—39°09'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山西省

所属市

山西省忻州市

行政类别

县级市

下辖地区

7个镇、7个乡、4个街道

行政区划代码

140981

人口

413922人(截至2022年4月常住人口)

方言

晋语五台片

GDP

223.5亿元(2022年)

人均GDP

26980元(2022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39268元

著名景点

天涯山风景区、大龙门牡丹山庄、野庄古村

车牌代码

晋H

邮政编码

034100

政府驻地

北城街道

电话区号

0350

设市时间

1993年

火车站

原平站、原平西站、原平南站

政府官方网站

http://www.yuanping.gov.cn/外链

简介

原平市境内地形呈西高东低状,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境内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千米的共19条。原平旧称崞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崞县隶属山西省忻县专员公署管辖。1958年12月7日,经山西省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改名为原平县。1993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称原平市。2000年12月,忻州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忻州市(地级),原平市属忻州市。

原平市拥有现代煤化工、煤机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可降解塑料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集群。现已形成以煤、铝、铁、电为主要产业的工业体系。2022年,原平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3.5亿元,位居忻州市第二名。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2.2亿元,第二产业完成136.7亿元,第三产业完成64.6亿元,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9.9:61.2:28.9。

原平有“三里九乡”(“慧远故里、三班故里、晋贤故里;净土宗文化之乡、将军之乡、书画之乡、中国炕围画之乡、中国诗歌之乡、中华散曲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乡、中国梨乡、中国湿地温泉之乡”)的美誉。凤秧歌、云胜锣鼓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处,有国家AAAA级景区1个(天涯山景区)、国家AAA级景区2个。

名称由来

原平旧称崞县,因原平地处忻定盆地边缘,地势平坦,在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取“原隰宽平”之意,在此设立原平县。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原平地域历史悠久,从卫村、南寨、呼家崖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早在史前期已有人在这里生息、繁衍。相传,尧为冀州领域,舜为并州领域。夏、商为冀州领域。周复属并州领域。春秋后期属晋。战国属赵。

原平市

原平市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属太原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114年)始置原平县,属太原郡,县治在今原平镇。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移置云中县于原平县境内,属新兴郡。县治在今楼板寨。建安十八年,原平县属雁门郡。三国归魏,属雁门郡。

西晋,仍称原平县,属雁门郡。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怀帝封拓跋猗卢以勾注陉北五县(包括马邑、阴馆、楼烦、崞县、繁峙)地为代公。并州刺史刘琨徒陉北五县于陉南时,崞县居今崞阳镇,楼烦县居今大阳村,各立城邑,而未置县。十六国时期,仍为原平县,属雁门郡。

北魏,天兴元年(398)原平县改属肆州秀容郡。永兴二年(410)原平县改称石城县,属秀容郡。县治在今崞阳镇。始光三年(426)在红池村置敷城郡,太平真君七年(446)改郡为县。石城、敷城两县隶属肆州秀容郡。其时,繁峙侨置石城(县治在今板市村),云中并入定襄,原平北徙广武,西界其旧。北境东西二平原又为广武县地,属雁门郡。而南境之原平古城则为秀容县地。永安二年(529)石城归属永安郡。

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属恒州繁峙郡。其时县境南又置崞山县,亦属恒州。武定四年(公元546年)置廓州于石城。领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州治在今崞阳镇。

北齐,废三郡,改廓州为北显州,属并州省,州治在今崞阳镇。北周,废州复石城县,属并州总管府。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仍称石城县,属代州。开皇十年自秀容移平寇县于石城,同时,另置铜川县,县治在今城头村。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平寇县为崞县,为县名崞之始,属雁门郡,县治在今崞阳镇;并废铜川县。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崞县属河东道代州管辖。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以思结部落驻于秀容境,置怀化县,属顺州,县治在怀化南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改属代州,后并入秀容。武周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分五台、崞县之地置武延县,属代州,治设今唐林岗村。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改称唐林县,属代州。五代,崞县仍属代州管辖。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分唐林县地置白鹿县。后唐同光初(公元923年)复为唐林,后晋改为广武。不久,又改唐林。

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废唐林入崞县,属代州雁门郡。靖康后属金。金仍称崞县,属代州,隶河东北路。元初,升崞州,为下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宣慰司冀宁路管辖。州治在今崞阳镇。

明清时期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州为县,属太原府。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年),属太原府代州,后改属太原府。清初,因之。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属代州。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直属山西省。1914年置道,崞县属雁门道。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阎锡山的山西省政府将全省划为7个行政区,崞县属第一行政区管辖。同年,八路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太同公路为界,崞县东部地区划归晋察冀边区,隶属晋东北政治主任公署管辖;西部地区划归晋绥边区,隶属晋西北行政公署管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战争年代行政区划的变更,辖地也不断发生暂时变化,为了适应抗战形势,以太同公路为界,将崞县分为东西两个县。民国29年(1940年)9月,晋西北第二次行政会议对行政区划作了新的调整,将宁武一区划归崞县(西)管辖,崞县三区部分地区划归忻县管辖,分静乐、宁武、崞县之部分地区置崞山县,不久,崞山县撤销,辖区归静宁县管辖。民国30年(1941年)7月,晋西北行署政务会议决定,撤销朔东县佐公署,辖区归崞县(西)管辖。其时,崞县(西)管辖崞一区、崞二区、崞四区、宁一区、朔五区、朔六区。民国32年(1943)11月,崞县(东)5个区、代县2个区和五台县2个区合并成立崞代县。民国35年(1946)2月撤销,除留五台县1个区(九区)仍归崞县(东)管辖外,各归原建置。民国35年(1946)7月,崞县全境解放,崞县(东)、崞县(西)合并,仍称崞县,属晋绥六专署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崞县隶属山西省忻县专员公署管辖。1958年12月7日,经山西省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改名为原平县。同月,归晋北专员公署管辖(时忻县、雁北两专署合并为晋北专员公署)。1959年12月,原平县级机关由崞阳公社迁至原平公社。1961年10月,撤销晋北专员公署,分设忻县、雁北专员公署,归忻县专员公署管辖。1968年7月,属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79年,归忻县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83年7月,隶属忻州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1993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称原平市。2000年12月,忻州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忻州市(地级),原平市属忻州市。 

地理

位置境域

原平位于东经112°17'—113°05',北纬38°35'—39°09'之间。东临五台,西靠宁武,南与忻府区、定襄毗邻,北和代县、朔州接壤。东西绵亘群山,为历代之天然界域,阳武河、滹沱河流域是全市之开阔地带。东西相距约62千米,南北长约58千米,总面积2549.95平方千米,原平市区距忻州市38千米。

原平市

气候

原平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少雨干旱多风沙,夏季高温多暴雨,秋季温和晴朗,冬季漫长干寒。年平均气温8~9℃,境内大致分成三个气候小区。西山温凉轻干旱区:包括西部轩岗、段家堡、云水等乡(镇)。年平均气温4~7℃,无霜期120天左右。风向多以西北风为主。中部温和半干旱区:包括盆地中崞阳、城区、王家庄等乡(镇)。年平均气温8~9℃,无霜期150天左右。东部温和干旱区:包括苏龙口镇南部、同川镇,具有温和少风的特点。原平市年平均气温8~10℃,一月零下9℃,七月23℃,霜冻期为10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无霜期160天左右。原平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0毫米左右,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总降水量60%以上。

地质

境内的地质总体特征是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完备且出露良好,地质构造类型齐全、复杂多变,岩石类型多种多样,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境内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至新生界地层出露比较齐全。太古界五台群,主要分布在滹沱河东、西两侧的基岩出露区;元古界滹沱群地层,出露于同川石地坪、老师、将军山等地;古生界地层,志留系、泥盆系沉积缺失,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及二叠系地层均有出露;中生界地层,整合沉积在古生界二叠系地层之上。出露有三叠系、侏罗系,两者为连续沉积;新生界地层,第三系仅见上新统,出露于边山冲蚀沟谷中,为含三趾马化石的红土层。境内基岩分布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50%左右,集中分布在东西两侧山区。沉积岩、变质岩、混合岩和岩浆岩均有出露。

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呈西高东低状,地面向滹沱河及其支流倾斜,根据不同的地貌,全市分成西山区、平川区和东山区三个区域。西部山区最高峰海拔2384米,最低点海拔950米,相对高差1434米。东部山区最高峰海拔2023米,最低点海拔760米,相对高差1624米。中部为带形平川,北端(与代县交界处)海拔834米,南端(云中河与滹沱河汇合处)海拔786米,相对高差48米,平均坡度在10”以下。平原面积不足全市总面积的25%,山地、丘陵面积在75%以上。

水文水利

水文

原平市境内河流密布,滹沱河、阳武河、永兴河、北云中河、长乐河和同河等为境内主要河流,全部流入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的滹沱河。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千米的共19条。河水多由山涧流入盆地,上游河床落差大,流速急,进入平川后,河床变宽,流速减慢。春秋平水期流量不大。夏季洪水期(7~9月)若逢暴雨,流量急剧增加。境内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值为1.67亿立方米,其中清水径流量0.83亿立方米,洪水径流量0.84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P=75%)径流量为1.14亿立方米。地面径流量的88%分布于阳武河,永兴河,长乐河,同河4条滹沱河支流上。

滹沱河发源于繁峙县泰戏山麓桥儿沟,流经繁峙县、代县,中间有峨河、峪口河、阳武河等支流加入,至界河铺出境,以上流域面积6031平方千米。

阳武河是滹沱河的Ⅰ级支流,发源于原平市西北白人岩山和宁武县西南白龙王山,该河在南阳村北汇入滹沱河,河口以上流域面积972平方千米,芦庄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积746平方千米。阳武河在马圈以上分为南北两支,北支为季节性河流,南支主要为马圈泉群的补给,为常年流水河流。据芦庄水文站观测资料,多年平均流量为1.2立方米/秒左右。

水利

截止到2022年7月,原平市共有水库18座,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16座,其中小(一)型8座、小(二)型8座,总库容4053.7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043.7万立方米,主要类型为平原水库、山丘水库;水闸23座,主要分布在5个乡(镇)河道范围内,水闸主要类型为节制闸和橡胶坝;堤防85处,共205900米,主要分布在11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河道范围内,所在河流为滹沱河、阳武河、永兴河、北云中河、长乐河和同河,主要为浆砌石堤防、干砌石堤防、土石混合堤防3个类型,堤防作用均为防洪功能。

土壤

原平市境内土壤分为棕壤、褐土、草甸土、盐土、水稻土5个土类,其下分14个亚类,24个土属,62个土种。土壤肥力不高,属4~5级土壤,磷含量尤低,在缺磷和极缺磷范围。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止到2023年8月,原平市共有土地3840553.17亩。其中农用地2009911.54亩,含耕地1225783.6亩,林地380674.5亩,园地165918.03亩,牧草地30280.57亩,建设用地207254.57亩。

矿产资源

原平市矿产资源分布较广,有煤、铝、铁、石灰岩、钾长石、硅石、铜矿、粘土等2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煤、铁、铝、石灰石储量最多。煤炭储量29.94亿吨,铁矿储量2.14亿吨,铝土矿储量4447万吨,熔剂石灰岩966.12万吨。

煤分布于长梁沟镇,轩岗镇、神山堡乡、后口乡、龙宫乡、段家堡乡,官地乡、牛食尧乡等地。系宁武煤田之一角,储量12.8亿吨以上,灰份25—40%;

铁磁铁矿,亦有少量赤铁矿,分布情况分别为:西会,储量140万吨,一般品位10—25%;皇家庄,储量1826万吨,.一般品位30一45%;令狐,储量9533万吨,一般品位20—25%;长梁沟,储量0.45万吨,一般品位20—30%;南岭,储量1.24万吨,一般品位30—35%;北峪,储量8.4万吨,一般品位30%;郭家庄,储量17.6万吨,一般品位30叫5%;大龙门,储量645万吨,一般品位30—51%;王家庄,储量400万吨,一般品位37%;将军墓,储量0.56万吨,一般品位30-40%。

铝矾土分布于段家堡、官地、牛食尧、长梁沟、龙官、红池、神山堡等地。地质储量约1亿吨,矿床面积10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3000万吨。品位A120j含量65.44—79.58%,Fe203含量1.52—2.23%,年开采量3万吨。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原平市境内野生植物有70余科,300多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种,分别是大花杓兰和野大豆。另外在石鼓祠内有千年古酸枣树,传为唐、宋时期古树。

动物

原平市境内野生动物分36目82科148种,其中鸟纲有10目21科27种;昆虫纲有16目53科85种;蛛形纲有1目l科2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分别是豹和梅花鹿,国家二级野生动物6种,分别是苍鹰、鸢、鹫、鹞子、猫头鹰、啄木鸟。 

自然保护地

截止到2023年1月,原平市有省级自然保护地三个,分别是:省级山西五峰山省级森林公园、山西省原平天涯山省级地质公园, 原平市天牙山省级风景名胜区。

五峰山省级森林公园

五峰山省级森林公园位于原平市东北,总面积3300公顷,按功能区分为核心景观区177公顷、生态保育区364公顷、其他区域2854公顷。公园植被主要是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油松、侧柏、山杨、山榆为主的乔木林和灌木林、经济林组成。有天牙石鼓、寿宁寺、玉皇庙、慧济寺等景点和现峪大杏、神头红果采摘园,是集欣赏自然风光,体验田园生活,领略人文风情于一体的公园。

原平市

山西省原平天涯山省级地质公园 

原平天涯山省级地质公园位于原平市东南部,地处忻州盆地与五台山-恒山板隆交接处,分布有十多处地质遗迹点。其范围内及周边地区人文景观资源有天涯石鼓神祠、一览阁等。地质公园范围内的文物古迹保存程度较好,分布有森林灌丛群落,具备相对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为理想。此外,该区山势陡峻,沟深崖高,生物资源丰富,区系成份复杂,具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森林覆盖率高,多为天然次生林,植物繁茂,是动物理想的繁衍、栖息地。在原平天涯山省级地质公园的植物资源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种,分别是大花杓兰和野大豆。在石鼓祠内有千年古酸枣树,传为唐、宋时期古树。公园内野生动物资源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分别是豹和梅花鹿,国家二级野生动物6种,分别是苍鹰、鸢、鹫、鹞子、猫头鹰、啄木鸟。 

原平市

自然灾害

原平市发生的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是干旱、洪灾、冰雹、风灾、虫灾、霜冻和地震等。境内冰雹主要雹源地在西北部照老山一带,有2个雹灾片分别是西部石山区,以长梁沟一带为中心,冰雹为害严重,出现频繁;大林、迎新、磨脑、下申村周围村庄和崞阳、合河附近村庄冰雹为害较重。有3条冰雹路径,分别是由上阳武、水泉发起到马头崖后势力加强,经迎新、磨脑、黄牛、黄道、下申村,到大林、合河后势力减弱;由轩岗、刘家梁、河家水发起,到姬家山势力加强,经文治、荆芥,沿山沟向南到北庄、下庄、串道、麻港、南峪、朦腾、刘庄向忻府境内移去;由白石、令狐、储士、刘家庄一带发起到中阳乡转向东南,移向东社镇一带。境内平川地区秋(初)霜在10月2日开始,春(终)霜在5月1日结束,无霜期152天。西部山区无霜期约120天,为严重霜害区;滹沱河沿岸为一般霜害区;阳武河上游及同川地区为轻微霜害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04月,原平市下辖下辖7镇7乡4个街道,市政府驻地为北城街道。

原平市行政区划信息

区划名称

政府驻地

行政区划代码

区号

邮编

辖区

原平市

北城街道

140981

0350

034100

同川镇、轩岗镇、崞阳镇、大牛店镇、苏龙口镇、闫庄镇、云水镇、段家堡乡、沿沟乡、西镇乡、王家庄乡、子干乡、中阳乡、大林乡、新原街道、北城街道、南城街道、吉祥街道

参考资料:

政治

原平市领导班子

中国共产党原平市委员会

书记

马志强

原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庞晋源

原平市人民政府

市长

常永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原平市委员会

主席

李秀文

注:此表统计时间2003年8月14日

人口

人口数量

据2022年人口抽样调查可知,截止到2022年末,原平市全市常住人口40646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8884人,乡村常住人口177581人,城镇化率56.31%,男女性别比105.51%。全年全市出生人口1907人,人口出生率4.68‰;死亡人口4157人,死亡率10.2‰;自然增长率-5.52‰。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67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097人。

民族

原平市主要民族为汉族,另有蒙古族、回族等24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原平市总人口的99.89%,蒙古族人口占原平市总人口的0.01%,蒙古族人口占原平市总人口的0.01%,苗族人口占原平市总人口的0.02%,彝族人口占原平市总人口的0.01%,壮族人口占原平市总人口的0.03%,其他少数民族占人口占原平市总人口的0.03%。

语言

原平方言属于晋语五台片。据《原平方言志》介绍,原平方言内部分为五个小点:以崞阳镇为代表的的中部音,以沿沟乡为代表的北乡话,以轩岗镇为代表的西北乡话,以东社镇为代表的东乡话,以闫庄镇为代表的西南乡话。其中,北乡话受代县话影响,梗摄、曾摄没有文白异读;东乡话受五台话和定襄话的影响,“娘”,“年”不分;西南乡话受忻州话影响较多,旁称代词用“伢”,还受五台话和定襄话的影响,人称代词的亲属领格用“们”。此外,位于代县、宁武、山阴交界处的牛食窖乡,语音较为复杂。原平方言以崞阳话为代表。

宗教信仰

原平市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三种教别。宗教活动场所有吉祥寺、观音寺、长乐寺、三泉寺、子干基督教堂、解村基督教堂、崞阳天主教、西南贾天主教堂等。

佛教由晋朝时期传入崞县。五峰山寿宁寺慧远大禅师就出生在崞县茹岳村,座落在茹岳村的楼烦寺,便是当年慧远禅师的演教地。唐大中二年(848)封建王朝封慧远为辩觉大师。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为慧远禅师建大师园寂塔1座。

基督教,原平市基督教属两个教派,即神召会和浸礼会。神召会于1917年从岱岳传入,有教堂两处,分设在崞县城和原平两地。传教点和教徒分布在大莫、西镇、白石等地。浸礼会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从代县传入。

天主教1917年(民国6年)德国人由朔县传入轩岗,意大利人由太原经忻县传入崞县城。在崞阳、轩岗、原平、兰村等地设有4个教堂,在原平、轩岗、南阳,桃园村等地设有35个传教所。

原平市宗教活动场所(部分)

宗教

派别

场所名称

地址

佛教

汉语系

观音寺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苏龙口镇匙村

佛教

汉语系

长乐寺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苏龙口镇下长乐村

佛教

汉语系

万安寺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段家堡乡官地村

佛教

汉语系

吉祥寺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崞阳镇平定街

佛教

汉语系

土圣寺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闫庄镇水油沟村

佛教

汉语系

龙岩寺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苏龙口镇芯庄村

佛教

汉语系

寿宁寺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中阳乡井沟村

佛教

汉语系

楼烦寺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沿沟乡茹岳村

佛教

汉语系

东泉寺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轩岗镇轩岗村

佛教

汉语系

钟楼寺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王家庄乡王家庄村

参考资料:

经济

综述

原平市是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全市煤电铝、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现代煤化工、煤机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可降解塑料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集群。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3.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2.2亿元,第二产业完成136.7亿元,第三产业完成64.6亿元,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9.9:61.2:28.9。

第一产业

原平是农业以商品粮、制种、畜牧、经济林、蔬菜等五大基地建设为主体,是玉米、高梁、青椒定点制种基地,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有110万亩土地,粮食、果菜、加工和观光为农业四项重点。拥有“石鼓小米”,“同川酥梨”,“弓家庄香瓜”,“于家沟黄杏”,“磨头紫皮蒜”等优质农副土特产品。

2022年原平全年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58757公顷,粮食产量35.45万吨,猪牛羊禽肉总产量25613.3吨,禽蛋产27119.9吨,牛奶产量4219吨,水产品产量576吨。2022年年末生猪存栏128266头,生猪出栏21990。

2022年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8.06万千瓦,同比增长5.7%。机械耕地面积57260公顷,机械播种面积53070公顷,机械收获面积32050公顷,全年全市农机服务总收入25905万元。

第二产业

原平是山西省能源和工业基地,主要有铝业、电力、煤炭、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等行业,形成以化工、煤炭、机械、冶金、建材等五大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以煤炭、化工、建材、机械、冶金产品为主。2022年,原平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4家,煤、电、铝、焦作为原平市四大支柱产业,共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22.1亿元,其中:原煤产量完成1371.7万吨,发电量完成83.0亿千瓦时,氧化铝产量完成284.4万吨,焦炭产值完成33.7亿元。

2022年全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35.5亿元,全市发电装机容量188.9万千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6.6亿元,实现利税33.3亿元;实现利润13.1亿元,下降39.0%。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亿元,同比增5.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1371.7万吨,焦炭产量130.6万吨,发电83.0亿千瓦。全年全社会用电总量121454.3万千瓦小时。

第三产业

原平市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022年全年,原平市全市服务业增加值64.6亿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5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9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0亿元,金融增加值11.0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10.1亿元,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6.1亿元,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3.5%。

经济功能区

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2011年规划筹建,2016年1月获批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崞阳镇108国道以西,截至2023年2月,建成区面积7.37平方千米,入驻企业85家(其中规上企业10家),基本形成了以现代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2021年新增两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6家,有“四上”企业22个,在2018到2021年,原平开发区在山西省工业类开发区考核中,连续4年获得优秀等级。原平开发区地处太原都市圈与晋北城镇群交汇处,公路、铁路交错纵横,大运高速、灵河高速纵贯园区,设有三个高速出入口,五台山机场、原平高铁站距开发区均在半小时车程内。在道路建设方面,已建成总里程52.8千米的“三横三纵”6条主干道及19条支线, 供电服务方面,已经建成1座220千伏变电站,供排水方面,已引入观上水库等水源,再引入神山水库、集大原高铁恒山隧道涌水等水源,达到年供水能力1000万方以上;在排水方面,新建大型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达到2万立方米/天。在供气保障方面,天然气次高压管网已实现全覆盖。2022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75.6亿元,实现利润3.6亿元,全年区内税收收入12.9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班)41所,在园幼儿7969人。小学45所,在校生22951人。普通初中26所,在校生11452人。普通高中5所,在校生7341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4628人。特教学校2所。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1.5%,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

青年街示范小学

青年街示范小学原名为青年街小学,始建于1999年,学校占地面积6438平方米,是原平市城区一所全日制标准化小学。有教学班25个,学校专设“书法教育工作室”,统筹指导学校书法教育工作,以“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为宗旨,扎实开展书法教育工作,2013年5月,学校被授予“山西省书法教育示范学校”。

原平市

原平市第四中学

原平市第四中学是原平市教育科技局直属初级中学,座落在原平市体育南路。学校占地面积22064平方米,建筑面积10633平方米,操场面积8220平方米,。拥有教学楼、实验楼各一幢,有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程控播音、监控室、音乐、绘画、书法等专用教室等。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省级文明学校"等50余项荣誉称号。

原平市

医疗事业

截至2022年末,原平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631个,床位1934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587人。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85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技术人员98人,防疫、防治卫生技术人员30人,妇幼保健(所、站)卫生技术人员53人。

原平市主要医院

名称

等级

地址

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

原平市前进西街1209号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原平市共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20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18个,农村文化活动场所368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8个。公共图书馆1个。出版报纸1种(不含高校校报)《原平市报》0.2万份,杂志1种《梨花》4000册。广播电视台1座,电台1座,一百瓦以上电视转播发射台2座。

原平市图书馆

截至2022年09月,原平市图书馆,建筑面积4239平方米,有纸质藏书总量10万余册。馆藏电子图书5万余册,年平均订购期刊100种、报刊80余种。馆内藏书以基础学科为主,可满足读者对图书通俗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要求,重点收藏与本地区经济建设需求的科技资料、地方文献以及各类科目。2017年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二级图书馆。图书馆内一楼设有社会科学(一)阅览室、多功能报告厅、自动借还机2台,检索机4台、电子阅读机2台、儿童阅读机3台等;二楼设有少儿阅览室、图书阅览外借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三楼设有报纸、期刊阅览室、地方文献室、古籍阅览室、社会科学(二)阅览室、自然科学阅览室等部室。全馆有800个坐席(其中少儿坐席120个),电子阅览室电脑26台,200兆宽带接入,是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之一。

原平市

原平市博物馆

原平博物馆于1984年10月建馆,馆藏珍贵文物数量有1546件(套)1648件(套)。藏品反映着各时代特定时期的历史状况,时间跨度从石器时代到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陶器、瓷器,展示着其历史进程及器物时代特征。青铜器展示着从春秋战国到宋金时期,从车马器,生活用具到战具等各层面,反映各时代青器铸造工艺及特色。主要职能有:收藏展览文物,弘扬民族文化;负责文物征集;登编、保管、展览、研究、宣传等工作。对原平市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业务管理,对原平市各乡镇的文保单位遗迹、遗址进行日常管理及保护。

科技事业

2022年原平市专利授权量25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0件。全年新登记科技成果3项。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2022年末累计高新技术企业21家,全市共有省、市、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和计量检定技术机构1个。2022年全年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2306台件。全市有气象台站19个。全市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次数6次,防雹、增雨累计受益面积为全市域内受益面积达412.7万亩。全市有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2022年末全市有专业综合地震台站1个。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原平市有体育场4个,体育馆1个。2021年5月16日,原平市老年体育协会在原平市农校授牌成立。2021年6月,原平市根据《原平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整合原平市爱国卫生运动服务中心、原平市健康教育所、原平市卫生学校、原平市体育中心、原平市体育学校、原平市老年体育协会等6个单位,组建原平市卫生健康和体育综合服务中心(原平市爱国卫生服务中心)。2022年6月4日,“山西省摔跤柔道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在原平市解村乡中学揭牌成立。

原平范亭文体广场

范亭文体广场以爱国名将续范亭命名,占地面积288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广场分四大功能区:第一大区为体育运动区,内设1座4000座主体馆,1座综合训练馆,1个400米标准田径跑道,若干标准篮球、排球、网球场、门球场和儿童游戏场等;第二大区为图书文化展览中心,内设续范亭纪念堂及多功能展厅、博物馆、图书馆等;第三大区为综合服务区,内设1座1000座多功能剧院及配套服务设施;第四大区为体育学校及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内设各类专业教室、综合教室、学员宿舍、多功能厅室。  

原平市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原平市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1508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58104;参加失业保险48686人,参加工伤保险36691人。2022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71428人,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28231人,全年得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济3860人,全年共发放城市最低保障资金2270万元。全年得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17557人,3840人纳入农村五保供养。2022年末全市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2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2个。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10人。接受社会捐赠款50.1万元。

交通

综述

原平市是山西省北中部的一个重要县级市,是晋京津枢纽,南接太原,北连大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原平南距太原100公里,北离大同200公里,东至京津450公里。京原铁路、同蒲铁路、朔黄铁路、大西高铁穿境而过,108国道、338国道、大运高速、灵河高速、忻阜高速、忻保高速、大运公路纵横交错。距离五台山机场约30分钟车程,乘坐高铁最快4小时可直通北京。通用机场正在规划建设。 市、乡、村三级公路纵横交错,已实现乡乡通油路。

公路

原平市境内已形成与铁路场站和国省干线网高效衔接的公路路网,有大运高速公路、灵河高速公路、忻阜高速公路、忻保高速公路、大运公路108国道、338国道等干线公路在原平市境内纵横交错。 截至2021年末,原平市公路线路里程1527千米,其中高速公路88千米,公路客运量782.4万人次,所有乡镇和行政村都通了水泥(油)路和客车,实现了“双通”,公路密度达到59.23公里/百平方公里。

原平市

铁路

原平市境内铁路里程188.3千米,铁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7.4千米,有铁路专用线18条,其中由原平车站通往城区各厂矿企业的有11条,北同蒲铁路沿线分别设专用线7条。京原铁路、北同蒲铁路、朔黄铁路、大西铁路)在城区交汇,2018年9月28日设计时速 250 公里的大西高铁正式开通运营,结束原平没有高铁的时代。 原平境内设有原平站、原平西站、原平南站。

原平站

原平站地处山西省原平市境内,为电气化车站,建于1935年,隶属太原铁路局管辖。位于北同蒲南段,与京原线接轨处,是京原线和北同蒲线交会点,相邻各方向衔接站分别为:同蒲上行为梅家庄站(电气化车站),下行为唐林岗站(电气化车站),京原线为薛孤站(非电气化车站)。本站为一等站,在技术性质上为区段站,业务性质上为客货运站。原平火车距离大同站231千米,离太原站124千米(北同蒲线)。

原平市

原平西站

原平西站位于原平市西镇乡沙晃村,是山西省大同市至陕西省西安市的客运专线在山西省原平市新建的客运站,于2009年开工建设,2018年9月25日投入运营。车站类型为:中间站。设两台四线,其中两条正线,可发立折式动车组。站房共2层,建筑面积3961平方米。

原平市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9月,原平市共有352个建制村,全部实现通车。其中,通班线客车284个,通城市公交21个,预约通车47个。全市实有公共汽车56辆,实有巡游出租汽车企业23家,运营出租汽车368辆,公路客运量782.4万人次,其中公共汽车客运量329万人次。有客运站9个,其中2级站 1个(原平汽车客运站),5级站(乡镇汽车站)8个,农村客运候车亭111 个,农村客运招呼站 26个。全市共有7家农村客运公司,91辆客车,都安装有GPS卫星定位装置,其中,原平市运通运业有限责任公司11辆客车安装有4G动态可视监控设备。

原平市

人文

综述

原平市自西汉置县以来,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境内有多处历史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7月,有原平惠济寺、原平普济桥、崞阳文庙、阳武朱氏牌楼等4处古建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堂寺和土圣寺2处古建筑被列入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官地抗日烈士纪念碑、赵尔陆故居、范亭中学旧址等3处革命遗址被列为原平市第一批县级红色文化遗产名录。原平凤秧歌、云胜锣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原平炕围画、原平锅盔制作技艺、同川梨花会等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东社镇王东社村、中阳乡大阳村和王家庄乡南怀化村等3个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崞阳镇北街村入选山西省传统村落,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5月,原平市境内有150多处古寺,其中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重点保护单位,博物馆一、二、三级文物有1500多件。 

平原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

地址

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

原平普济桥

原平市崞阳镇小关村

东至河心距桥基50米,南至城墙距引桥护墙南端约100米,西至河心距桥基50米,北至民居区距引桥护墙北端约50米

东至河心距桥基100米,南至古树距城墙约150米,西至河心距桥基100米,北至民居区距引桥护墙北端约100米

崞阳文庙

明清

原平市崞阳镇文庙街

东至城墙,其余三面均以围墙为界

以保护范围为界,东外扩25米至村中道路,南外扩35米,西外扩50米至村中道路,北外扩38米

阳武朱氏牌楼

原平市阳武村

朱氏牌楼(主坊)

分别以牌楼的四边为界,东向外延伸9.5米,南向外延伸21米,西向外延伸14米,北向外延伸17米

以保护范围为界,东外扩47米,南外扩29米,西外扩38米,北外扩36米

原平市阳武村

朱氏牌楼(主坊)

以围墙为界,四面向外各延伸10米

以围墙为界,四面向外各延伸50米

参考资料:

原平市文(国家、省级)物保护单位名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单位名称

时代

类别

级别

批次

原平惠济寺

明至清

古建筑

国家级

第七批

原平普济桥

古建筑

国家级

第八批

崞阳文庙

明清

古建筑

国家级

第八批

阳武朱氏牌楼

古建筑

国家级

第八批

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单位名称

时代

类别

级别

批次

佛堂寺

元、明、清

古建筑

省级

第四批

土圣寺

金、明

古建筑

省级

第四批

参考资料:

古遗址

原平古遗址遍及全市河谷地带,已经裸露和鉴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后口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卫村遗址、南寨遗址、东社遗址、峙峪遗址,还有辛章、大营、辛庄、尚家尧,段家堡、王南尧,上社,城头、朱东社、王东社、练家岗、太平庄、东桥、白彪、子干、东营、峪里、西会、唐昌等23处。

后口遗址

后口遗址在原平市区西北58千米处的后口乡新郭庄与牛高阜村之间的台地上。前临河流,背靠大山。石器夹杂在黄土层下的砾石层中。存有大量石核、石片,砍伐器、尖状器和刮削器等。体积较小,造型粗糙,使用痕迹明显,质地均为燧石。并存有部份兽骨残片。经勘察鉴定,确认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卫村遗址

卫村遗址距原平市区西南22千米的卫村西南0.5千米处。遗址东北临云中河,西靠大山,西南为绵延起伏的丘陵,遗址座落于云中河西岸的二级台上,其东西长约l500米,南北为500米。有灰坑l处,陶窑4处。在遗址的中央断壁上有清晰可见的灰坑痕迹,宽3米,深2米。遗址有大量陶片、尸骨和烧结块,有石斧、刮削器、砍砸器、鬲足、口沿、陶环、石刀等。经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古建筑

惠济寺

原平惠济寺位于原平市东北部的中阳乡练家岗村内,距市区约10千米。寺庙创建于唐代,重建于宋代,明清修葺。现存主体建筑文殊殿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建筑。整个寺院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呈长方形布局,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寺内中轴线上现存文殊殿、南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和钟楼,另存石碑5通。

原平市

文殊殿是惠济寺的正殿,面宽五间通宽13.83米,进深三间七架通深12.02米,单檐歇山顶,青灰筒板瓦屋面。檐下斗栱五踩双昂,昂嘴高厚,正心三重栱,角科出搭角闹头昂。平身科在明间和次间各用1攒,明间平身科出斜栱。殿内用减柱、移柱造,有金元时期的特点,但叉手等处形制已不早于元代。殿内正中设大佛台,佛台上现存文殊菩萨、侍女、护法、童子等彩塑;佛台两侧木阁内有一百五十七尊木雕;内壁绘菩萨救难壁画。

崞阳文庙

崞阳文庙位于平原市城北崞阳镇,始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明万历、崇祯及清顺治、康熙、乾隆、同治年间皆有修葺。庙内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的文庙是原平历史上一座极具魅力的儒学圣地,是山西省规模最大之一。 崞阳文庙,是旧时山西崞县(今原平市崞阳镇)的县学文庙。现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原平市

崞阳文庙除集中体现了尊孔重教、重才施育的方针外,其他功能也相当完备。 名宦祠祭祀着历代在崞邑土地上建有丰功伟绩的官吏。如汉尹赏、唐刘世让、宋杨延昭、金张大节、明刘大渊、清范应心等40名。 乡贤祠祭祀着历代崞邑因热心公益事业、保家卫国而彪炳史册的名士。如汉班彪、晋秦秀、宋杨宗闵、金游完、元皇普德、明刘寅、清张琳等20多名。忠义祠祭祀有唐郝杰、金胥鼎、明李斌、清李志邑等10余名。 节孝祠祭祀有节妇、孝子等数十名。  

古墓葬

魏微墓

魏微墓位于桃园村村南。墓地四周以围墙筑堡,墓葬封土堆呈园形。座落于土堡正中。1959年本村人由墓基东开沟挖掘,挖至封土层下,因土质坚硬,且渗杂有大量石渣浇灌,封闭坚固,被迫停挖。

古雕刻

摩崖造象

摩崖造象位于木图村北金山脚下。以巨石正面开小龛,洞深1.44米,龛高0.70米,宽0.53米。正中一块岩石上,浮雕座佛l尊,高0.45米,袒右臂,指右方,双膝下垂,足踏出水荷花,后有桃园形背光。左右两旁直立2僧2菩萨。整个造象为北魏正光五年(524)一道人华云兴造。

地震碑

地震碑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十月初五午后,崞县发生强烈地震,死伤万人,有的地方全村房屋被毁。魏家庄、下班政村及崞阳吉祥寺内,存有3通石碑,记载了这次地震灾情。

革命文物

原平市红色文化遗址名录

名称

地址

类型

官地抗日烈士纪念碑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段家堡乡官地村

烈士纪念设施

赵尔陆故居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云水镇北三泉村

重要任务故(旧、路)居

范亭中学旧址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崞阳镇仓街村

机构、会议旧址

参考资料:

官地抗日烈士纪念碑

官地抗日烈士纪念碑位于官地村西北石口山脚下,1946年3月1日为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所立。碑体呈竖长方体,由四块石灰岩相靠筑成,顶部有四块岩石合成方锥体盖顶。碑身正面刻“抗日烈士纪念碑,字样,右面刻有祭文,下方刻“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三月一13县政府、二十支队、抗联、武委会暨崞县十六万人民公祭”。左面记有抗日烈士姓名、职务等共301名。碑背面有“前仆后继,功在国家”八个大字,碑头刻有“精神不死"四字。

原平市

赵尔陆故居

赵尔陆故居位于原平市解村乡北三泉中街。赵尔陆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1927年初到武汉,入国民革命军第20军教导团。随后,随部队赴江西,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赵尔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为新中国的创建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科工事业的奠基及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原平市

赵尔陆故居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东西长14米,南北宽25.8米,占地面积361平方米。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中轴线现存南房、正房,东侧建有院门、照壁,院门上有砖雕牌匾,书有“外翰林”三字。砖雕照壁1座,仿木砖雕斗拱、飞椽,耍头左右有松竹梅兰及八仙砖雕。原平市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赵尔陆故居定为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8月11日,原平市人民政府发文公布赵尔陆故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名录

项目类型

保护级别

批次

公布时间

原平凤秧歌

传统舞蹈

国家级

第一批

2008年06月16日

锣鼓艺术(云胜锣鼓)

传统音乐

国家级

第三批

2011年5月23日

原平凤秧歌

民间舞蹈

省级

第一批

2006年12月18日

云冈大锣鼓(云胜锣鼓)

传统音乐

省级

第二批

2009年4月24日

原平炕围画

传统美术

省级

第二批

2009年4月24日

原平锅盔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

第六批

2023年5月11日

同川梨花会

民俗

省级

第六批

2023年5月11日

本表统计时间:2023年8月15日

凤秧歌

凤秧歌是流传于山西省原平市北贾村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常与“上院”“踩街”“撵瘟神”等民俗活动一起出现。因演出中男的头戴草帽,帽顶有一条既薄又窄、盘成螺旋状的竹圈,竹圈顶部置一个鲜艳的红色绒球,形似凤凰的红翎,故当地百姓称其为“凤秧歌”。

凤秧歌多在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表演,表演时男女演员数量各半,男的身背腰鼓,女的手持一面小锣,边敲边舞。随着舞步节奏的变化,帽上的竹圈会前后伸缩、摆动。经过一段舞蹈后开始演唱,演唱的歌曲大都是词、曲很长的叙事歌,曲调独特,既有民歌的特点,又有曲艺的特征。凤秧歌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过街”“踩圈”“开轱辘”三种,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可独立存在。

原平市

传统村落

截至2019年7月,原平市有3个中国传统村落和1个省级传统村落,分别为崞阳镇北街村是省级传统村落,东社镇王东社村、中阳乡大阳村和王家庄乡南怀化村等三个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王家庄乡河南村 

河南村位于原平市西南13千米,地处金山脚下、云中河畔。河南村传统建筑主要为木质结构,大瓦房,有部分清朝时期建筑,整体风貌特色相对较好,街巷空间、院落空间、建筑单体、建造技艺等方面相对协调。传统建筑占整体面积的45%,且相对集中,大部分保存良好,小部分或院墙或门楼或房屋已经坍塌,院落中杂草丛生,荒凉破败。 河南村的修建何保护的传统建筑有:忻口战役遗址、南怀化惨案遗址、赵培兰旧居、怀化堡、民居。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原平市

崞阳镇北街村 

北街村位于崞县城内东北面,北临北桥,东临东关村,南有南桥河,村东为农田。村中文物古迹较多,有文庙,天主堂等。西临108国道,北临市级公路、京原铁路崞阳车站,交通便利。农历六月十三为传统庙会。现村民居住以平瓦房为主,给水以自来水供应,自然排水,有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并实现全部亮化,广播电视全部实现户户通。北街村的传统建筑有文庙、城隍庙、天主教堂、亢氏宅院、珂氏宅院。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原平市

东社镇王东社村 

王东社村遗留明清时代民居院落50余座,较为完整的院落有18座。除民居外,还有同福寺、关帝阁、关帝庙、观音庙、真武阁、戏台等公共建筑。民居多为四合院,根据地形,或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或坐东朝西,主房一般采双坡出水五脊六兽桶板瓦建筑方式,门窗为格扇,门楼高大且均有仪门。其石雕、砖雕、木雕具有中国北方的建筑风格。 截至2019年7月,东社镇王东社村有忻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原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为呼家崖遗址、同福寺、温玉喜宅院。呼家崖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同福寺(亦名铜佛寺)始建于隋代,有文字记载的复修年代有大元至正二年、大明弘治四年,大清同治三年,2015年再次修缮,现保存完好。温玉喜宅院建于清朝,保存完好率达80%。 

原平市

饮食

原平市忻州市代管的县级市,其饮食文化与忻州其他地方大同小异,忻州市是“杂粮之都”,形成了以谷子、玉米、高粱、莜麦、荞面为主的特色面食文化特征,最具代表性的是原平锅盔。

原平锅盔

原平锅魁一种面制炉烤的甜馅饼子,面饼呈黄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因曾夺当地炉食之魁而得名,其状若块,卷边滚圆。原平锅魁是原平市崞阳镇一种烤制的汉族传统名点,相传制作己有500余年的历史。原平锅魁具有咀嚼利口不沾牙,存放色味不变,始终酥脆如初的特点,味道有红糖、白糖、豆沙、枣泥、椒盐等。将制作好的油酥卷入和好的面粉中,然后分割成大小均匀的面剂子(半成品),包入各种馅,再擀成矩形圆角状,表面刷蜂蜜,入烤箱烘烤五六分钟,出炉即食。

原平市

地方特产

崞阳麻叶

崞阳的“麻叶”,酥酥的,香香的,带有许些甜味。赶集或庙会时到处是“崞阳麻叶”的招牌,后来县址迁到了原平,就称它为原平麻叶了。

原平市

习俗

原平炕围画

炕围画俗称墙围画,是原平农村住宅里装饰性的壁画形式。北宋时期,原平炕围画即在一些官宦人家的居室流行。原平炕围画一般由花边、画空子、锅台画、灶画四部分组成。炕围画的内容多是传统戏剧、历史故事等,后来逐渐增加了现实题材的内容,以人物画为主,同时配以花卉、山水、动物等予以衬托。

原平市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2年9月,原平市有国家AAAA级景区1个(天涯山景区)、国家AAA级景区2个(大龙门牡丹山庄、野庄古村),另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滹沱河水利风景区),以及省级旅游度假区大营温泉等多个旅游点;原平有山西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家(大龙门村、西神头村)、乡村旅游经营单位7家。

原平市景区名单

景区名称

景区级别

评定时间

天涯山风景区

AAAA

2019年

大龙门牡丹山庄景区

AAA

2021年

野庄古村景区

AAA

2021年

参考资料:

天涯山风景区

天涯山位于山西省原平市、大运高速公路出口以东5千米处,紧邻310省道,交通便利,依山傍水,以“精忠纯孝”为主题,着力于生态修复,打造成为山西省知名的风景名胜区。整个景区规划占地总面积10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形成1桥万安桥;2路景区入口和出口的两条景区主干道;3水东面葫芦如意水系,西面莲花菩提水系和南面晓冬知春水系;4场泰安广场、祠前广场、忠孝广场和树阵广场;5区芳草秀园景区、石鼓神祠景区、北国江南景区在内的108项景观建筑和园艺小品。

原平市

大龙门牡丹山庄景区

大龙门牡丹山庄景区原平市云水镇大龙门村,景区占地面积1.3万亩,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化模式,以田园古村展示和禅院文化为核心,以牡丹观光示范、原始文化展示、自然山水景观、山地运动、养生体验为板块的生态旅游景区。主要游览景点有牡丹景观群、芍药景观群、树莓景观群、千年龙松、龙门古村展示、蟠桃园。景区内种植牡丹、芍药300余万株,树莓100万余株。。2020年,大龙门牡丹山庄被列为山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021年,大龙门牡丹山庄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原平市

野庄古村景区

野庄,位于原平城区东北方53.5千米处,丘陵半山区地貌。其东至虎岳背与五台桑园村、白云村交界,北与代县康家湾、韩家湾为界,在古东峪镇东。野庄,曾名东山野庄。《原平县地名录》解释为:原为东峪镇的庄稼地,地名野庄子。后居民定居于此,起名野庄。 其实,东山野庄是为与原平境内其它野庄区分而称的。清王士元《东山郭翁墓志铭》:“公讳耀宗,字辉祖,崞邑东山野庄人也。”野庄一名,源于野舍。野舍:古代帝王出京巡行的临时住所,习称“野舍”。野舍多建于风光秀美之处。诗曰:“野舍老余生,雅尚今已惬。”张继《冯翊西楼》:“城上西楼倚暮天,楼中归望正凄然。近郭乱山横古渡,野庄乔木带新烟。”现今的野庄村附近曾建过东峪镇,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军事要塞。 

原平市

原平市

野庄遗址,位于野庄村西1500米的台地上,南侧临季节河,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米,采集有汉代泥质陶和布纹瓦片。此古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着野庄村历史的悠久。 野庄郭氏,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进入崞地。始祖允中先迁崞县城郊,后四世孙郭万、郭才迁居野庄,定名东山野庄。 2021年12月24日,苏龙口四十里沟的野庄古村顺利通过了专家组评审,成为国家AAA级景区。

重要人物

原平市重要人物(部分)

姓名

生卒年

简介

慧远

公元334年—公元416年

俗姓贾,中国东晋时人,雁门郡楼烦县人(今山西原平大芳乡茹岳村人),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是晋代净土宗高僧,主要成就:净土宗初祖代表作品《法性论》《沙门不敬王者论》等

杨沂中

1102年―1166年

杨沂中一般指杨存中,本名杨沂中,字正甫,代州崞县(今山西原平)人,宋朝将领。乾道二年(1166年)去世,时年六十五岁,追封和王,谥号武恭

徐永昌

1887年—1959年

1887年12月15日生于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沿沟村,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原大战晋绥军的总指挥、抗战时期的军委会四巨头之一。嗣任陆军大学校长、国防部长,1959年病逝于台湾

续范亭

1893年—1947年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1893年11月27日生于山西崞县(今原平市),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40年任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1947年9月病逝于山西

赵尔陆

1905年—1967年

1905年6月4日生于山西崞县(今原平)北三泉村,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

重要荣誉

2008—2013年,原平市连续六年获得“山西省卫生城市”称号。

2013年4月,原平市获“中国诗歌之乡”荣誉称号。

2014年12月,原平市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市”,同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5年3月,原平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2017年4月,原平市获全国首家"中华散曲之乡"称号。

2017年12月,原平市荣获“全国诗教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6年10月,原平市被评为“2014-2015年度山西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