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影片讲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期,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将德军撤退途中一座必经的桥梁炸毁的故事。
剧情简介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然而他们仍不死心,为了挽救危局,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桥梁。 与此同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德军当然也明白这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桥的重要性,他们部署了一个团的军力守卫,还安排了对付游击队的专家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坐镇在军营中,大桥四周可谓戒备森严。 游击队在步步逼近目标的秘密潜入过程中,不幸被德军守备队发现,一名战士为了掩护全体战友脱险,孤身留守阻挡顽敌,不幸负伤后又大声呼叫退走的战友将手榴弹投向自己,杀身成仁,不当俘虏。 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一个工程师,但这个工程师恰恰是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后,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

角色介绍
演员图片 | 角色 | 演员 | 简介 |

| 老虎(Major Tigar) | 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 游击队少校,接到上级命令:为阻止德军汇合,必须在七天之内找到建桥工程师将桥炸毁。老虎组成了一支行动小队 |

| 工程师 | 斯洛博丹·佩罗维奇 | 建设这座大桥的人,被老虎从盖世太保中救出,最后他亲手将大桥炸毁 |

| 扎瓦多尼 | 鲍里斯·德沃尔尼克 | 爆破专家 |

| 班比诺 | 伊戈尔·加洛 | 爆破助手 |

| 叶琳娜 | 希比娜·米亚托维奇 | 沼泽导航员 |

| 狄希 | 博·贝戈维奇 | 沉默寡言的战士 |

| 曼纳 | 伊万·严尼奇耶维奇 | 曾参与建桥的游击队员 |
参考资料:
影片制作
该电影由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导演是哈克尔瓦瓦茨,由著名的南斯拉夫功勋演员巴日沃伊诺维奇出演主角游击队少校老虎。这部影片承袭了南斯拉夫电影的一贯风格。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像鲜明,飞机大炮加游击队,突出英雄人物。 这首对于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其实不是南斯拉夫民歌,而是二战时意大利游击队之歌。后来被传到很多地方,南斯拉夫在1975年的电影《桥》中引用了这首歌。这首歌的原唱为意大利语,“Bella ”是姑娘的意思,而汉语却翻译成了朋友。 Bella Ciao这首歌在意大利十分流行,据说听着它的旋律,大多数意大利人能跟着唱出来。

影片配乐
歌名 | 备注 |
《啊!朋友!再见!》(Bella Ciao) | 插曲,二战时意大利游击队之歌 |
参考资料:
上映信息
上映时间 | 国家/地区 |
1969年7月14日 | 南斯拉夫 |
1970年1月1号 | 匈牙利 |
1970年9月12日 | 日本 |
1971年3月19日 | 东德 |
1971年10月20日 | 法国 |
1974年9月30日 | 瑞典 |
年1976年月15日 | 丹麦 |
1976年3月14日 | 芬兰 |
1977年 | 中国 |
参考资料:
作品影响
这部电影最早在中国放映于七十年代,由于当时极度缺乏精神食粮,所以生于七十年代的人对这部电影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他们津津乐道于剧情和台词,学吹口哨和口琴并高唱这首著名的插曲——《啊!朋友!再见》。

作品评价
这部电影很触动人,不仅仅是电影中班比诺在沼泽地上跳跃的身影,不仅仅是工程师拉响炸弹后那个浓烟遮盖的画面,也不仅仅是一群是战友也是朋友的游击队员走在山岗上的剪影。电影背后的真实命运,才是最触动人心灵的地方。(新浪娱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