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外观呈块状或椭圆形,类似肉,具有弹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有多样的颜色和明亮的光泽。。科学研究对太岁的分类和定义尚不完善,但已分离纯化出两种黏菌,并研究了其黏菌组成和真菌多样性。
太岁富含水分、高蛋白质、低脂肪,并富含丰富的微量元素,具有营养和保健作用,同时具备抗炎和抗氧化能力。作为罕见的自然资源,太岁在遗传学、生物学和细胞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形态特征
太岁具有块状或椭圆形的外形,呈现肉色或棕色等颜色。它的外观和质感类似于动物的肉,有一定的弹性,但并不滑腻,也不具有脂肪的气味。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其描述为"视肉",即外观上看起来像肉。其中有一则记载提到:"董表仪撤屋掘土,发现一块肉。术士称其为太岁。"李时珍还指出,这种肉状物体不仅存在于陆地上,海洋中也有类似的存在。
习性
太岁展示了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即使在普通水中浸泡,也不会腐烂或死亡,能够持续保持生命活性。甚至在高温达到100℃的条件下,太岁体内的活性成分仍然能够存活。
品种研究
在中国的多个河滩地区发现了一种被民间称为“太岁”的不明生物体,常以肉团状的形态出现,并生长在地下。尽管这些生物体被初步鉴定为“大型黏菌复合体”,但至今尚未发表相关的系统研究论文,因此目前对于这类“不明生物体”尚无科学的定义。
研究团队从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标本室收藏的花圃中发现的“大型黏菌复合体”样本中获取了研究样品,以微生物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处理。通过调查分析其黏菌组成和真菌多样性,为进一步揭示“大型黏菌复合体”的化学成分和形成原因奠定了基础。本次研究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利用玉米琼脂和燕麦琼脂的培养技术,初步从“大型黏菌复合体”中分离纯化出了两种黏菌,通过实体解剖镜、光学显微镜和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了原质团和子实体的形态和结构,并将这两种黏菌鉴定为疣孢钙皮菌(Didymium verrucosporum)和扁垫双皮菌(Diderma deplanatum)。其次结合了传统的平板培养方法、克隆文库序列分析和T-RFLP方法,研究了“大型黏菌复合体”中真菌的多样性。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大型黏菌复合体”中的真菌组成包括枝顶孢霉属、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丛赤壳属、赤霉属、枝孢属、葡萄状穗霉属、石座菌属和帚枝霉属。其中的枝顶孢霉属、木霉属和青霉属是主要成分,通过T-RFLP显示,“大型黏菌复合体”至少包含18个真菌类群。
相关发现
1992年,在中国陕西省周至县渭河滩地区,人们发现了一种神秘的物体,外观呈现出褐色,整体光滑湿润,内部呈现白色肉质,但没有明显的细胞结构,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近年来,在中国的河北、天津、山西、北京、吉林、新疆、内蒙古和甘肃等地也陆续发现了多个类似的神秘物体。早期一些专家对最早发现的神秘物体进行了生物种类分离和鉴定,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黏菌以及少量的霉菌、细菌和酵母菌,因此最初被称为"大型黏菌复合体"。但由于多种原因,科学界对这个神秘物体尚未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它的奥秘尚未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有些人注意到这个物体的形态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太岁"相似,因此在民间被称为"太岁"。
人工饲养
2023年1月,中国新疆伊犁的一位男子通过社交媒体展示了他家中养了四年的一只名为"太岁"的生物。这名男子在2018年在一个工地挖掘土方石时,偶然间捡到了一只黑色的"太岁"。随后将这个特殊的生物带回家,并用山泉水进行喂养和照顾。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四年的时间,这只黑太岁的体重从最初的6.55公斤增长到了14.03公斤。

主要价值
太岁是一种富含水分的生物体,其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的特点,同时富含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等,因此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从太岁中提取的物质能够减轻炎症的发生,发挥抗炎作用,并且拥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太岁作为一种罕见的自然资源,对于遗传学、生物体学、细胞学等多个生命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有关新闻
钓出太岁
2015年9月29日,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发生了一个有趣的事件。金堂县赵镇江源村9组的梁文俊在垂钓时意外地钓起了一个被认为类似于传说中的"太岁"的物体,它的形态引起了村民们的兴趣。据报道该物体的尺寸非常庞大,同时也相当沉重,达到了13斤。

超大太岁
2015年3月,辽宁东港市长安镇村民王成德在山上意外获得了140斤太岁。截至2015年12月28日,这颗140斤的太岁已经被售出60斤,每斤平均价格为一万元。
肉灵芝事件
在2012年6月17日,节目组《西安零距离》报道了一个有趣的事件,当地村民称在网上查询时发现了一件被称为“太岁”的东西,被形容为一种“肉灵芝”。女记者在看到这个东西后,形容它十分像菌类,并引用了《本草纲目》中对“肉灵芝”的介绍,并表示要找专家进行鉴定。节目播出后,网友们看到这条新闻后很快就认出这其实是一个男用自慰器,根本不是菌类或者“肉灵芝”。这一乌龙事件令网友哭笑不得,该条新闻也是在新浪微博上疯传。
注释
[a]研究团队借用“大型黏菌复合体”这一术语只是为了方便命名,并不以此作为研究前提或结论,并且不受其他民间报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