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伊豆の踊子》),日本著名文学作品,分别于1926年1月和2月连载于新感觉派的机关刊物《文艺时代》(2月连载部分的标题是《续伊豆舞女》),1927年3月收入同名短篇小说集,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根据自身经历改编创作成的短篇小说,也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伊豆的舞女的:创作背景、内容情节、角色介绍、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作品影响、作品评价、衍生作品等介绍

中文名

伊豆的舞女

本国语言名

伊豆の踊子/いずのおどりこ

作者

川端康成

作品体裁

短篇小说

语言

日语

出版时间

1926年

出版机构

金星堂

出版地

日本

简介

“伊豆”是位于日本静冈县伊豆半岛中央的一个市,故事以川端康成高中时代在伊豆旅行时的经历创作而成,作品中的“我”即高中时代的川端康成。小说叙述了“我”在伊豆旅行时,与巡回艺人团一行人相遇、相识、后来结伴同行,一路上发生许多细微而温暖的互动。书中的“我”通过与艺人们的相处,彼此形成一种相互欣赏的融洽关系,“我”也因而更加欣赏舞女天真浪漫的性情,对艺人团谦卑的处世姿态、顽强的生命状态有了欣赏和共情。

本书出版于日本经济大萧条时期,是川端康成将写作重点转向社会底层群体的起点。作者有感于国家经济下行对底层贫苦人民带来的影响,在书中借书写艺人团遭受的社会歧视,抒发对底层群体生存境况的共情。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在封建时代,日本社会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德川幕府时期以法律明文将全国民众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而艺人则属于四民之下的“非人”,被列为“贱民”,是社会中居于最底层的群体,遭受着世人的歧视。

在《伊豆的舞女》问世的1926年,日本正处于经济危机爆发的大萧条时代,经济下行带来的影响,严重地冲击着底层群体的生存,大量产业工人失业,生活举步维艰。

个人背景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根据自己在19岁时,前往伊豆半岛旅行的经历和体验写成的。据年谱记载,川端康成在1918年10月30日出发,至11月7日止,在伊豆半岛旅行一周,其旅行线路、途中遭遇与小说中的叙述基本一致。

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自幼丧亲,以孤儿的身份长大,这段生命经历使得他更容易平等地对待社会底层的人,更能看到日本底层群体的生存境况和精神面貌。他前往伊豆旅行散心的理由,一方面来源于他自幼父母双亡、亲人相继离世的成长背景,16岁起便独自一个人生活;另一方面则由于他当时升入全日本竞争激烈的高中,无法融入和适应新环境,感到压抑、郁闷。

《伊豆的舞女》正是通过对艺人团的描写,来展现底层群体在日常生活中所遭受的不公待遇,同时也展现了艺人团如何以恭敬、谦卑的身份自居,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精神世界。

内容情节

《伊豆的舞女》讲述一个20岁的高中生,为排遣内心的抑郁情绪,独自前往伊豆市旅行,途中偶遇巡回艺人团,并对艺人团中的舞女熏产生思慕之情的故事。

“我”在伊豆半岛旅行了一段时间,在离开伊豆半岛、停留汤岛时两次偶遇舞女。怀抱着悸动的心情和再次相遇的期待,“我”在天城山茶馆内再度见到艺人团,随即追赶上他们的步伐,向男艺人提出结伴同行的请求。

“我”与艺人团从天城山沿着河津川的溪谷一路下行,抵达汤野,在汤野过了两天两夜。在汤野群山迭起、细雨绵绵的景色中,“我”常听得远方咚咚的鼓声,便循着各种乐器声、女人的呼声和众人的欢笑声,去确定艺人团的演出地,并由此被牵动着神经——内心怀揣着“今夜舞女会不会被糟蹋”的思虑。

“我”与舞女之间发生了很多微妙的互动:她谦卑地体贴和照顾“我”,“我”与她下五子棋,“我”给她读通俗故事本,她央求“我”带去看电影,她常常在与“我”相处时,突然脸红……旅途中的种种琐碎之事,在“我”与舞女之间形成了一种似恋非恋的情感,舞女认为“我”是个好人,而“我”则珍惜这种亲密的关系。

舞女一行人都是住在大岛波浮港的,是一个临时组成的艺人家庭。年纪稍长的女性是一家之长,她育有一儿一女,同行的十九岁女性千代子是其女儿;二十四岁的男艺人叫荣吉,与千代子是夫妇关系;十四岁的舞女熏是荣吉之妹;另有一位百合子,是在大岛雇来的艺人。一路上,“我”不断感受到世人对艺人的不屑与歧视,但我却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感到平等、融洽。他们的巡演生活也“并不像我最初想象得那么艰难困苦,而是带有田野气息的悠闲自得。由于他们是老小一家人,我就更感到有一种骨肉之情维系着他们。”

后来,“我”因旅费不足要返回东京,“我”带着一种惆怅而寂寞、甜蜜又眷恋的复杂感情,在舞女和荣吉的送别下,离开了伊豆。

角色介绍

“我”

“我”是一个二十岁的高中生,因自身的成长背景,而带有一种含蓄、内向的性格特征。为了排遣心中的抑郁情绪,“我”离开东京,独自前往伊豆半岛旅游,小说故事也因此而起。

“我”对生活充满了渴望,内心中渴望与他人建立平等的关系,渴望寻得被接纳的生活空间,渴望得到他人纯粹的爱。因而“我”也更容易被艺人间充满亲情和友情的融洽氛围所感染,为艺人的坦诚和热情所感动。

“我”能够对社会底层人群产生共情,在对待受人歧视及不公对待的艺人们时,“我”能够展现一种平常的好意,“不含一点儿轻蔑”地对待他们,与他们平等地交谈和相处,十分真诚地向他们展露友善。

熏(舞女)

舞女薰是个年仅十四岁的孩子,为分担生计,她常年跟随自己的哥哥、嫂子一行人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表演,在艺人团中打鼓和跳舞,过着艰辛的旅居生活。

伊豆的舞女

舞女薰是羞怯腼腆、纯洁天真、美丽动人的少女形象,但过于厚重的妆发,使她散发出一种十七八岁的气质。但她同时拥有质朴童真的品质,对于很多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热情;待人真诚,懂得照顾他人。因其艺人的身份,她受到社会上其他阶层人群的歧视和不公对待,而拥有了一种与其年龄不符的行为处事习惯。她深谙世事,举手投足和言语之间,透露出一种很深刻的谦卑感,一种对自己身为艺人阶层和女性的“自知”。

主题思想

揭露社会不平等

《伊豆的舞女》整体的思想倾向是正向、明朗的,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

川端康成将小说的关注点置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且受尽歧视的巡回艺人身上,在展现他们遭受歧视和不公对待的生活底色的同时,又赞扬了他们勇于承受现实压力、坚韧不拔的生命意志,以及在悲惨的境遇中表现出不卑不亢、正向积极的生活态度。

小说中,熏、阿妈、千代子、百合子都是身处社会底层的女性的典型形象,为生计所迫当舞女,饱受世人的歧视。她们拥有善解人意、与人为善的性情,在待人接物中,处处体现着对于身为艺人和女性双重身份的卑微。26在天城山茶馆、在汤野旅馆、在离开汤野去往下田的路上,熏与“我”所发生的互动中,她始终以一种低眉顺眼、恭敬谦卑的姿态在为“我”着想,在喝泉水时,更是四位女性都恭敬等候“我”与荣吉先行引用,避免将水搅浑弄脏,这种男女不平等已经深入女艺人们的行为模式中。

通过对艺人团一行坦然面对生活境况的描写,折射出社会底层群众的生存价值,将生命的价值与美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故事还将旅途上遇到的各类底层人物进行了穿插呈现,体现川端康成对社会底层群体生存境况的深层关怀。同时,川端康成还发自内心地表达了对下层女性的怜爱,展现一种纯洁和真实的感情。

抒情性的悲哀美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作品,他从这部作品开始,开创了自己独特文学风格。作品依托于日本传统美学思想,将日本传统艺术精神作为根脉,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成功地展现日本文学传统所特有的风雅、物哀和幽玄之美。

自然的美与情景的悲

在小说中,川端康成在塑造人物的同时,把自然景象的变化与人物情感的起伏融合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故事在幽美的自然风景画面中徐徐展开:山峦重叠、森林茂密、幽谷深邃、溪水潺潺、碧空清净……小说的男主人公即高中生“我”,以一种孤寂、忧郁的旅人心态来观赏伊豆半岛的美妙风光,美丽的自然之景浸染了“我”的哀伤之情,“我”的怅惘情绪与流动的景物结为一体,整部作品始终笼罩着一种悲与美相交织的情调。

小说中通篇的自然景物描写,都寄托和表达了“我”的心情,人与自然和谐地交织一体。结尾一幕海上景色的描写,更是弥漫着“我”与舞女惜惜相别的哀愁气氛,通过描写伊豆半岛的景色在“我”视野中渐次远去后消失,突出“我”依依不舍的心情,再一次凸显了景美、情悲的意境。

女性的美与物哀的悲

物哀,是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主体和底层思想,是含蓄、感伤、淡雅、纯朴和细腻的女性气质下,一种人物的悲哀情绪。

《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把处于社会底层的舞女薰作为女主人公,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上,都赋予了她美与悲相交的“物哀”特征。舞女熏的角色,带有很深厚的古典意蕴:集聚了清纯、美丽、哀婉、多愁善感,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美中,不但交织着“我”对自己处境的哀怨,还融入了对于舞女作为底层人群的同情、爱怜,因而呈现出一种朦胧而悲伤的审美状态。

在川端康成笔下,舞女不但有外在美,更有内在美,他将舞女性格特质和内心世界都融汇在她与“我”的互动过程中,尽管她饱受世人的轻蔑,但其可爱、纯真、浪漫的品性却并未消失,又再次形成了一种美中带悲的格调。

川端康成在这种基础上,将舞女与“我”的关系的暧昧化,将自己的共情、哀怜寄托于舞女悲惨的生活境况和社会遭遇中,真实地呈现出一种似是哀怜的感伤状态。

艺术特色

现实与虚构相结合

写作《伊豆的舞女》之时,正值川端康成与其他几位日本文学作者发起新感觉派运动,这部短篇小说就刊载在当时的新感觉派刊物《文艺时代》上。新感觉派文学强调现实与虚构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和技巧,这是新感觉派的文学创造,也是自然主义文学的反动:新感觉派作家们认为,应该在描写常识性的人情世界的同时,运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超越,进而创造一种全新的现实。

就舞女的描写而言,川端康成曾在《伊豆舞女的作者》表示过:伊豆舞女的形象完全是依照事实描写的,只是进行了省略和人物的美化。川端康成对舞女熏的描写,更多地展现了舞女美好的一面,而通过有意图的省略,渲染和烘托出故事色调及人物形象,川端康成称之为“美化”。恰恰是这种“美化”,将“我”与舞女在伊豆之旅中的微妙互动“从实际人生中剥离出来……成为新的现实”,这便是新感觉派的虚实结合。

借景抒情

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选择了最富情感的物象,创造了一种特有的意境,从而将人物的情感世界外化出来,直抒胸臆。通过拟人、比喻、通感等手法,赋予自然之物鲜活的生命,赋予自然景象鲜明的个性,将人的主观感觉融入到写作对象上,把主人翁的内心状态寄托在自然景象中。

在作品开篇的描写中,作者就用拟人的方法对山中雨景进行修饰,此后多次使用比喻和通感等手法,以“雨”为主要形象来展现“我”在面对舞女时急切、慌乱、不安的心情。雨将“我”和舞女联结了起来,“我”内心对舞女的关注和感受,都被映照到连绵不绝的雨景里,雨落的节奏与周围的声音融合,更添抒情之感。

心理描写

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中,将生活情景的简练描绘、人物形象的精细雕琢及人物心理变化的细腻刻画高度结合在一起。其中,对生活情景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又在于进一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在情感。故事中对“我”和舞女的心理刻画最为突出:初次在天城山茶馆内碰面时,舞女为“我”让出坐垫,“我”内心慌乱得“连谢谢都卡在嗓子眼里”;舞女为我倒茶时,心慌意乱,险些打翻了茶碗……“我”与舞女间微妙的互动,无一不透露着内心的情愫和心理活动。

作品影响

文学地位

《伊豆的舞女》的问世不仅是川端康成个人创作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也奠定了他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伊豆的舞女》开始,川端康成将所吸收的西方文学知识融合在日本传统文学的框架中。他经过长期的探索,塑造了独具一格的东西结合的创作风格——在表现人物时,采用意象化的手法,描写细腻;结构上保持自由和灵活;营造一种抒情的悲哀美。

川端康成在1968年12月10日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首位该奖获得者,《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之作,也是川端康成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对社会、时代的影响

《伊豆的舞女》出版后,反响热烈,日本文学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誉之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并被公认为川端康成文学历程中的里程碑。从这部作品开始,川端康成的写作题材从带有自叙性的孤儿生活,越来越多地转向对社会底层人们尤其是女性的背景遭遇,对她们展露出关注和共情。

此外,《伊豆的舞女》问世后不久,文部省就把它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里。社会上掀起一股“《伊豆的舞女》热”,每隔一段时间就被翻拍成影视作品,迄今为止已有6个版本的电影、6个版本的电视剧,还有3部舞台作品,其读者不断扩大,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作品评价

翻译家叶渭渠:“《伊豆的舞女》的问世,开始形成川端康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奠定了他的作家的地位。”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日本文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邱雅芬:“《伊豆的舞女》已经呈现出川端文学的基本特色。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以伊豆温泉地为舞台的抒情小说,但其中的心理刻画细致入微,具足了心理主义文学的特点。”

日本文学评论家中村光夫:“它(《伊豆的舞女》)是‘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

川端康成文学研究家长谷川泉说:“《伊豆的舞女》是由自传的片断镶嵌而成的重要作品。”

美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家唐纳德·金说:“在川端康成失恋的痛苦中结出的文学成果,最为重要的就是《伊豆的舞女》了。至今人们听到川端康成这个名字,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这部作品。

日本作家钤木彦次郎:“《伊豆的舞女》是山间流出的清泉水,这是在清冽和新鲜中奔流向前的泉水,它也极大限度地包容了伴随着泉水流淌的浮想联翩的感觉。”

衍生作品

电影

上映时间

作品名

类型

导演

主演

发行地

1933年

恋の花咲く伊豆の踊子

黑白默片

五所平之助

田中绢代

大日方传

日本

1954年

伊豆の踊子

黑白电影

野村芳太郎

美空云雀

石浜朗

日本

1960年

伊豆の踊子

彩色电影

川头义郎

鳄渊晴子

津川雅彦

日本

1963年

伊豆の踊子

彩色电影

西河克己

高桥英树

吉永小百合

日本

1967年

伊豆の踊子

彩色电影

恩地日出夫

内藤洋子

黑泽年男

日本

1974年

伊豆の踊子

彩色电影

西河克己

山口百惠

三浦友和

日本

电视剧

时间

作品名

制作方

主演

1961年

伊豆の踊子

NHK

山本胜、

小林千登势

1973年

伊豆の踊子

BKTV

栗田裕美

小林芳宏

1986年

伊豆の踊子(动画)

NVT

岛本须美、神谷明

(配音)

1992年

伊豆の踊子

TBS

小田茜

萩原圣人

1993年

伊豆の踊子

TX

木村拓哉

早势美里

2002年

《早安少女組。新春愛的故事》1st story「伊豆的舞孃」

TBS

后藤真希

小桥贤儿

舞台作品

时间

作品名

类型

主演

1957年

伊豆の踊子

舞台剧

光本幸子

1961年

伊豆の踊子

舞台剧

光本幸子、有田正治

1991年

伊豆の踊子

广播剧

增田未亞、中村彰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