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美(公元1878年1月17日-公元1916年5月18日),字英士,号无为,别号高野,浙江湖州人,清光绪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公元1878年1月17日)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府归安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学前五昌里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陈延佑是当地的商人,母亲吴氏出身湖州射村的书香门第。陈其美的家中有兄弟三人,陈其美排行第二。

陈其美四岁时受母亲吴氏的启蒙读书,七岁时受教于名儒忻谷生。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1年),陈其美的父亲陈延佑去世,继母杨氏将其送到石门县城西横街的善长典(今桐乡县崇福镇)当伙计谋生,期间陈其美开始接触先进的思想。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3年),陈其美到上海同康泰丝栈担任佐理会计并进入理科传习所研究科学,同时结识张静江、于右任和蔡元培等人,并受其先进思想的影响而决定出洋留学。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6年)春,陈其美留学日本并于同年冬天加入同盟会,两年后离开日本到上海筹划革命,期间加入青帮并创办《大陆新闻报》和《中国公报》等宣传革命,又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并担任庶务。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1月4日,陈其美参与并亲自指挥光复上海的起义,之后参与“二次革命”在上海讨袁战争,失败后又发动肇和舰起义讨袁。1915年12月25日,陈其美因在上海响应蔡锷的护国运动而遭到袁世凯的忌恨,袁世凯买通曾在沪军都督府任职的张宗昌刺杀陈其美,后张宗昌引诱陈其美前去萨坡赛路寓所14号,1916年5月18日下午,陈其美被张宗昌的手下程子安连开三枪击中右颊,当场气绝身亡,年仅三十八岁。

陈其美葬于浙江省湖州市南郊岘山东麓碧浪湖畔,孙中山在墓碑上亲笔题词“成仁取义”。陈其美倡导革命思想并参与反清民主革命,被孙中山评价为“英士忠于革命 主义,任事勇锐 ,百折不回,为民党不可多得之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陈其美的:人生经历、人物关系、人物成就、人物思想、人物评价、人物故事、相关作品、后世纪念、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陈其美

英士

无为

别名

高野

性别

身份

沪军都督

所处时代

清末民初

出生地

浙江省湖州府归安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学前五昌里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清光绪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公元1878年1月17日)

去世日期

民国五年五月十八日(公元1916年5月18日)

终年

38岁

去世地点

上海法租界萨坡赛路14号

陵墓

浙江省湖州府归安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岘山

人生经历

早年经历

清光绪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公元1878年1月17日),陈其美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府归安县的商人家庭,父亲陈延佑是当地的商人,母亲吴氏夫人出生书香门第,是湖州射村儒士吴文浚的二女儿。陈其美的家中有兄弟三人,陈其美排行第二。其长兄陈其业很早跟随父亲经商,三弟陈其采后来从军参加革命。陈其美四岁时开始在母亲吴氏的启蒙下读书识字,学习《千字文》等经典书籍。七岁时陈其美被母亲安排在自家私塾读书,受教于名儒忻谷生。

清光绪九年(公元1884年),陈其美的母亲吴氏病逝,而在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1年),其父亲陈延佑去世,陈其美的继母杨氏遵照陈延佑的遗言,并经杭州人吴小舫的介绍,将陈其美送到石门县城西横街的善长典(典当行的名字,位于今桐乡县崇福镇)当伙计谋生。陈其美从“拌猫饭”(喂猫)做起,到专为客户存放或寻取典当物件的“寻包”,再到之后接触“记帐”等细致工作,逐渐获得老板的信任。在善长典学习期间,陈其美通过频繁阅览《申报》等刊物,开始接触先进的思想,并劝说弟弟陈其采留日学习陆军。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3年),陈其美受弟弟陈其采的影响,到上海同康泰丝栈担任佐理会计并进入理科传习所研究科学,期间陈其美研究中外贸易关系,了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同时结识革命党人张静江和于右任,后来在理科传习所结识浙江光复会领袖蔡元培。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5年),陈其美前往长沙探望弟弟陈其采,期间亲自参与组织“湖南全省乡绅抵制美货禁约会”,但此时他无意于商人追逐利益的行为。加上次年5月12日,陈其美受蔡元培在邹容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说的影响,决定抛弃商业生活并出洋留学。

投身革命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6年)春,陈其美在弟弟陈其采的资金支持下留学日本,进入东京警监学校第三班学习,期间陈其美受孙中山同盟会及其《民报》中思想的影响,在学校内联络同志宣传革命,并于同年冬天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次年陈其美以警监学校罔顾学生学业为由反对学校的课程规定,在与校方交涉后得以在另外新建的东斌学校继续学习,在日本期间,陈其美系统学习西方政治、自然科学、法律和警察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也结识了在陆军大学读书的蒋介石。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8年)的春天,陈其美在东斌学校结业之前离开日本,经香港回到上海开展革命活动,通过表叔杨信之的关系,陈其美到其创办的湖州旅沪公学担任代课教员,以此掩盖革命活动。期间为壮大革命力量陈其美加入青帮,和浙江龙华会首领洪帮张恭策划发动浙江起义,但因被人告密未成。次年,陈其美与陶成章策划上海起义,但消息被原同盟会会员刘师培告知两江总督端方,革命机关天保客栈于是遭到破坏。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陈其美在汉口、上海创办《大陆新闻报》和《中国公报》宣传革命,同时将天保客栈重新修建并改名为江浙革命机关,之后又移至租界马霍路(今上海黄陂路)德福里一号。

之后陈其美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910年)春创办《民声丛报》反对预备立宪,同时为了争取国际舆论对中国革命的支持,还在上海创办国内首份英文日报《大陆报》,资助于佑任等创办《民立报》并担任外勤记者。次年4月27日起义失败后,陈其美以《民立报》记者的身份,通过新军将领蒋伯器和巡警教练所所长夏寿华的关系,冒死救援革命党人,因此遭到两广总督张鸣歧和水师提督李准的通缉,后设计逃离广州。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7月31日),陈其美等人在上海海宁路北浙江路的和康里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并担任总会庶务。

光复上海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陈其美于两天后前赴杭州敦促浙江革命党人起义,但由于革命党人中意见不统一而未成功,于是陈其美再次回到上海计划起义工作。同年陈其美通过上海同盟会会员沈缦云成功拉拢上海商界领袖李平书,并争取到新军第九镇军官李英石的力量支持,同时在光复会代表李燮和的辅助下,决定将上海起义的时间定在11月3日下午4时。

李燮和利用同乡关系争取闸北巡警总局陈汉钦和吴淞巡警总局黄汉湘起义,促使吴淞、闸北光复。3日下午2时许,陈其美等人率领全体商团团员在江南制造局南操场誓师后,组织一支200余人的敢死队攻打制造局并随军督战。但由于敢死队的攻势受挫,陈其美和高尔登以《民立报》记者身份进入江南制造局,企图劝说制造局总办张士珩放弃抵抗,张士珩不听劝告反将陈其美捆绑,李平书获悉后请求保释陈其美遭拒。之后李平书、李燮和决定率领的军队会同商团和敢死队猛攻江南制造局,起义军于4日上午9时占领制造局并光复上海,同时解救了被关押捆绑的陈其美。

光复上海之后,同盟会和上海商团最先排除光复会的李燮和,决定推举李平书为民政总长,陈其美为军政长,但在李英石和陈其美两个沪军都督的候选人中发生争执,上海商团以李英石军事素养高和功劳大为由推举李英石,而同盟会则支持陈其美担任沪军都督,之后双方经过多次的斡旋和协商,决定由陈其美担任沪军都督,并由其组织沪军都督府。

二次革命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上海光复之后,陈其美又成功策应浙江、江苏的光复,同年11月16日,陈其美发表通电公开支持孙中山为临时总统。12月29日,孙中山以绝对多数票在南京各省代表的会议上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1月1日晚在南京宣誓就职。袁世凯获悉后派遣代表伍廷芳与南方的革命党议和,但之后南北和谈时断时续。袁世凯从孙中山接过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位置后,陈其美对袁世凯表示不信任,其于3月30日以沪督事务繁忙为由拒绝出任工商总长,并拒绝听命于袁世凯财政总长熊希龄的催解协款,更于6月份就唐绍仪辞职一事发电斥责袁世凯,使得袁世凯对其逐渐提防。1913年3月,革命党人宋教仁被袁世凯刺杀于上海,陈其美会同黄兴致函英租界要求找出真凶,并亲自主持宋教仁的追悼会,但袁世凯于6月间罢免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和安徽都督柏文蔚,向革命党人发动反击。

陈其美在紧张形势下,于7月16日在上海南市关桥中华银行旧址设驻沪讨袁军总司令部,担任上海讨袁军总司令,并发布《讨袁宣言》和《二次革命檄北军文》宣布上海独立,之后在争取和平接收江南制造局未果,转而决定武力攻取江南制造局,但四次攻打都没有成功。为防止袁世凯暗中摧毁司令部,陈其美于7月24日早晨决定将司令部迁往闸北沪宁车站北面南海会馆,又迁往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内。之后陈其美主要在上海的吴淞战场抗袁,但由于袁世凯军事力量强大,又会同陆海军作战,从7月到8月的六次战斗中,陈其美等人均未成功击败敌军,弹尽粮绝之际率领起义军退往嘉定,上海的讨袁战争失败。

肇和起义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之后,于1913年10月6日强迫国会议员选举其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之后解散国民党并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再重新修订大总统选举法使其成为终身总统。这一系列的举动引起陈其美等革命党人的不满,再加上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的卖国罪行和“筹安会”鼓吹帝制的活动,激起孙中山、陈其美等人的反对。1914年6月22日,在陈其美等人的积极筹备下,中华革命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1915年,孙中山任命陈其美为东南军总司后改为淞沪司令长官,陈其美于是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5号设立总机关部,召集一众革命党人来到上海筹划起义。

同年,陈其美派遣革命党人王晓锋和王明山将屠杀革命党人的上海镇守使郑汝成刺杀,减轻了在上海起义的阻力。虽然袁世凯派出杨善德担任淞沪护军使,但其对镇压革命党人准备不足。陈其美决定趁袁世凯方面立足未稳,挑选武器勇士并设计策反袁世凯海军中的将士,发动肇和舰起义。1915年12月3日,袁世凯命令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将肇和舰开往广东,陈其美与革命党人商议决定于12月5日午后4时发动起义。

起义日期决定之后,陈其美请示孙中山以肇和舰为海军总司令部,并任命黄鸣球为海军总司令,吴忠信为参谋长,杨虎为海军陆战队正司令,孙祥夫为副司令。[38]5日下午,杨虎率领海军陆战队30余同志占领肇和舰,陈其美听到肇和炮声后会同吴忠信、蒋介石等人指挥战斗。由于袁军在人数和武器方面占据优势,因此陈其美等人不得已返回渔阳里总机关部,但总机关部遭到法租界巡捕的包围搜查。陈其美率众人辗转来到蒋介石的寓处新民里11号,打算6日清晨再做行动,但从杨虎等革命党人处得知肇和舰已入敌手,肇和舰起义讨袁的行动宣告失败。

遇刺身亡

1915年12月25日,前云南都督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陈其美同时在上海策动各地起义响应蔡锷,因此袁世凯特地在上海安排重兵伺机暗杀陈其美。之前袁世凯曾派人给予陈其美70万元资助其出洋游历,遭到陈其美的拒绝后,袁世凯特悬重赏10万元行刺陈其美。不久,袁世凯的心腹找到曾任沪军都督府骑兵团团长的张宗昌,并向袁世凯举荐其担任刺杀陈其美的任务。

张宗昌从老乡程子安处得知,陈其美正在筹集起义经费,便刻意放出消息称鸿丰煤矿公司需要中间人介绍向日本人抵押贷款。陈其美获悉后通过革命党的叛徒李海秋与程子安取得联系,并于次日经虹口日本洋行总公司经理的同意,为鸿丰煤矿公司筹集贷款100万元。日本总公司委托陈其美代表日方同鸿丰煤矿公司签约,双方约定在萨坡赛路14号签约。

1916年5月18日下午,陈其美、吴忠信、邵元冲等人走出渔阳里前去萨坡赛路寓所14号,与程子安在饭厅准备交换意向书签约。此时程子安趁陈其美低头之际向其连开三枪,分别击中陈其美的右颊下部口边、右颊略上一寸之处和右颊近眉端之处,导致陈其美当场气绝身亡,年仅三十八岁。

人物关系

曾祖父

陈泰(字惠庭)

祖父

陈绚(字赓牧)

外公

吴文浚

父亲

陈延佑(字眷苍)

母亲

吴氏

继母

杨氏

妻子

姚文英、田氏、神谷氏

陈其业(字勤士)

陈其采(字蔼士)

长子

陈駪夫(原名陈祖华,田氏所生)

次子

陈惠夫(原名陈祖和,日本女子神谷氏所生)

侄子

陈立夫(原名陈祖燕)、陈果夫(原名陈祖蔗)

陈泽祥、陈泽裕、陈泽祯、陈泽乐、陈泽温

人物成就

政治

陈其美在辛亥革命期间成为中国同盟会骨干,光复上海之后担任沪军都督,组织沪军都督府,参与推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其次,陈其美还追随孙中山进行“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辅助其建立中华革命党,策划肇和舰起义等反袁军事行动。除此之外,陈其美还多次在上海和江浙、华北乃至东北地区联络青洪帮等地方会党和江湖势力组织反袁起义。

新闻

陈其美在投身民主革命期间,曾经创办多种报纸宣传革命: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陈其美在汉口、上海创办《大陆新闻报》和《中国公报》宣传革命,之后陈其美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910年)春创办《民声丛报》反对预备立宪,同时为了争取国际舆论对中国革命的支持,还在上海创办国内首份英文日报《大陆报》,资助于右任等创办《民立报》并担任外勤记者。

经济

陈其美在担任沪军都督期间,对恢复上海的经济发展实施诸多有利政策:裁撤除盐、酒、糖、海关税等固定税收之外的所有苛捐杂税,丁漕税免除半年;保护中外侨民,维持市场秩序;创建“中华银行”发行军用钞票,促使金融正常流通;拆除上海旧城墙而改建宽阔马路,推动工商业发展。除此之外,陈其美在革命初期还提出实业救国的经济思想,提出发展交通运输业、移民实边和发动民众捐款等经济措施。

人物思想

世界革命

陈其美在从事民主革命的事业中提出“世界革命”的思想,具体是先从中国的革命入手,中国的革命事业完成之后,再陆续帮助世界上其他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弱小国家复兴,铲除世界霸权实力,以达到革世界命的最终目的。陈其美的这种“世界革命”思想是在资产阶级上升阶段提出的,反映出以陈其美为代表的部分革命党人同情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以及争取广大民众支持并推动革命的意识。

经济思想

陈其美的经济思想主要以实业救国为核心,其中包括发展实业、向边疆移民和依靠民众。首先,发展各种实业如交通运输业以振兴资本主义经济,从而巩固国基,比如他提出在自己的家乡湖州治理水道,并修筑铁道和上海相通,通过铁道引进上海的先进技术设备,推动工商业和教育事业发展;除此之外,陈其美还提出成立拓殖学校以开发并经营边疆地区的思想,同时通过移民实边来加强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巩固民主共和制度并杜绝帝国主义的侵蚀;最后一点就是效仿日本和法国通过发动民众捐款,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基础,巩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人物评价

北洋军阀袁世凯评价:“陈其美机智朗然,难以制服,真吾敌也。”

同学魏伯祯评价:“陈其美有手段,会交际,但缺少武力。”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评价:“英士忠于革命主义,任事勇锐,百折不回,为民党不可多得之人。”

革命党人黄郛的第二任夫人沈亦云评价:“英士先生担任辛亥最重地位……”

英文《大陆报》评价:“陈其美是中国最著名、最勇敢之民军领袖。”

日本大阪《每日新闻》评价:“陈其美氏,乃第一次革命成功者,第二次革命的失败者,今乃为第三次革命之急先锋。……陈死可以瞑目九泉,盖彼与宋教仁同为共和之守护神矣。”

国民党元老蔡元培评价:“陈其美智仁勇三者具备”[31]“其可与历代侠士齐名列传,堪称民国第一豪侠”。

《上海民国日报》短文评价:“陈其美的离世,使中华民国失去一位“诙奇陈毅之君子”“身先救国之英雄”,革命党们失去一位贯彻主义之哲人。”

人物故事

筹办精武

公元1909年秋,陈其美结识了来上海传武的天津著名武术家霍元甲,他很敬佩霍元甲的高超武艺和爱国思想,便与上海崇尚武术的同志筹办精武学校,储备军事人才。陈其美计划挑选50名志向坚定、体格强健的同志,由霍元甲教授拳术和军事学,以六个月为期,然后以毕业的50人分到各地去组织同样的学校,每人再担任教授50人,照这样下去,不到十年,可以练成数十万或百余万体力强健并有军事学识的青年。这一举动引起日本人的注意,日本柔道会挑选了十余名选手同霍元甲较量,结果日本选手被霍元甲击败,日本人觉得颜面尽失而对霍元甲产生怨恨。日本人暗中探知霍元甲患有热症,便给霍元甲配的药中暗地下药,结果使得霍元甲病情恶化并撒手人寰。陈其美通过设立精武学校以培育革命军事人才的计划也因此失败。

杨梅都督

陈其美的私生活不检点向来为当时人所诟病。上海光复之后,有位采访过陈其美的记者回忆,陈其美主持江浙两省革命运动期间,将总机关设置在马霍路德福里,将清和坊琴楼别墅和粤华楼十七号设为附属机关。陈其美表面则酣歌狂饮,花天酒地,外人以为这是他醉生梦死的表现,实则借此避开满清的耳目而酝酿革命。但据革命党人张奚若和陶成章等人的描述,陈其美吃花酒嫖妓的行为确实存在,而且将陈其美戏称为“杨梅都督”和“花酒大王”。在陈其美行将卸都督任之际,6月29日的《新闻报》披露陈其美嫖妓: “去年南省起义,有某恶少忽为都督,狂嫖不已,亦染花柳之毒,猝害杨梅,曾经遣人至三马路某药室,密购珠黄下疳散,闻至今亦溃烂未愈。”7月1日的《申报》某作者发表“都督乘轩带局来”的诗句,暗讽陈其美吃花酒一事。7月2日,一篇仿照《论语》句式的戏文在坊间流传,意在公开羞辱陈其美: “都督曰: ‘吾日三省吾身。吃花酒而不勤乎,从妓女游而不密乎,利不贪乎?’”。

枪杀二陶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2月2日南京光复后,镇江都督府总参谋、江浙联军镇军参谋长陶骏保建议林述庆取消镇军都督和南京临时都督,公推程德全为江苏都督,以统一江苏的军政。但此前陶骏保抢占总督公署,排斥联军司令部,又怂恿林述庆自称宁军都督,阴谋争权,同时主张取消陈其美的沪军都督一职,对革命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于是陈其美与黄兴、宋教仁等人商议处决陶骏保。陶骏保同年12月11日,前赴上海访谒宋教仁和黄兴,并与之商谈公事,两天后前往都督府拜会陈其美。陈其美先请他在客厅坐候,不一会便派卫兵将陶骏保逮捕,反剪双手,并用布包其面,当场在沪军都督府大堂上开枪将他杀害。

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思想激进,对陈其美逛妓院颇有微词,因此两人的矛盾逐渐产生。由于陶成章在浙江籍人士中威信很高,大家有意让陶成章主事浙江,这样就使得陈其美很难当上浙江都督,再加上陶成章在上海频繁利用光复会经费操练军队,这给陈其美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陈其美对陶成章逐渐由怨生恨,下决心除掉陶成章。陈其美将刺杀陶成章的秘密任务交给蒋介石,之后蒋介石找到旧友王竹卿,在蒋介石恩威并施的情况下,王竹卿决定帮助其杀害陶成章。陶成章为防不测而深居简出,后因治病才迁往法租界金神父路广慈医院。1912年1月12日午夜,蒋王二人发现陶成章的行踪,并用自己的马车把陶成章送回广慈医院,默记下陶成章的病房号码,次日以探视为名勘察陶成章的病房环境及进出路径。1月14日凌晨,蒋介石和王竹卿来到广慈医院二楼,顺着房门找到205号病房,假装护士敲门为其拿药,之后推开房门一枪击中陶成章的胸部,随之二人又补上几枪,陶成章经抢救无效去世。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年份

影视剧

饰演者

类型

地点

2011年

《建党伟业》

聂远

电影

内地

2011年

《辛亥革命》

王往

电影

内地

文学作品

年份

书名

作者

出版方

1928年

《陈英士》

李警众

上海震亚图书局

1928年

《陈英士先生纪念全集》

何仲箫

上海某出版社

1946年

《陈英士先生年谱》

何仲箫

中国文化服务社

1946年

《陈英士》

孔繁霖

青年出版社

1947年

《陈其美》

潘公展

胜利出版社

1949年

《陈其美传》

国民党

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 

1956年

《陈英士传》

杜呈祥

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

1977年

《陈英士先生文集》

国民党

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

1980年

《民国陈英士先生其美年谱》

徐咏平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5年

《陈其美传》

莫永明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7年

《陈英士》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年

《陈英士评传》

姚辉、朱馥生

不详

1991年

《陈英士纪年》

莫水明、范然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不详

《挽陈其美先生楹联辑》

不详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年

《陈其美传论》

陈梅龙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2年

《陈其美与辛亥革命》

张学继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后世纪念

墓葬

陈英士墓位于湖州市南郊岘山东麓,距市区约两公里,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18年。1917年5月,值陈其美逝世一周年之际, 孙中山发动党人集资将其灵柩护送回湖州厚葬。1984年3月,湖州市人民政府按原样复修“文化大革命”中毁掉的陈其美墓,其墓为方形凿山而造,墓顶砌有国民党青天白日党徽。“陈公英士之墓”和碑前正中大石碑的祭文均为孙中山手笔,另有书画大家王震(一亭)之子、时年16岁的王传煮所书“气壮山河”四个颜体大字。墓道长20米,宽12米,墓道前的牌楼平台为12米见方,其石牌楼高6.25米,宽72米。牌楼正中横额为孙中山手笔“成仁取义”; 左横额为林森手笔“浩气长存”; 右横额为蒋介石手笔“精神不死”。

其他

1929年,地处杭州西湖之滨的湖滨公园,铸建了一座陈其美戎装骑马铜像。平海路也改名“英士街”。1930年,在上海特别市市长张群的主持下,上海西门中华路修筑“陈英士先生纪念塔”。同年,由陈霭士组织的湖社委员会将上海公共租界北京路的寿圣庵改为“陈英士纪念堂”。萨坡赛路在收回法租界后也改名“英士路”。1932年,湖州陈英士墓扩建,同年浙江省崇德县,在建中山公园时,专门于园内建造了“陈英士先生纪念塔”。1939年,先年成立的浙江战时大学改名省立英士大学。1990年1月17日,湖州民间学术团体“陈英士研究会”成立。同年5月18日,该会举行了“纪念陈英士殉难74周年学术报 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