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Cold food festival),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节期为冬至过后105或106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寒食节的起源争议主要有“禁火说”“改火说”“子推说”这三种,子推说被普遍认可并广泛流传。寒食节兴起于两汉,兴盛于唐宋,至宋代后开始衰落,后与清明节逐渐融合。寒食节的习俗活动在禁火寒食的基础上,随着后世的不断发展增加了扫墓、 踏青、蹴鞠、插柳、拔河与打秋千等。寒食节从艺术价值层面看,为传统诗词文化提供了许多重要史料;从历史价值层面看,承载了中国传统的忠孝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文化价值的层面看,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寒食节的:历史沿革、节日习俗、文化影响、相关传说、相关作品等介绍

中文名

寒食节

英文名

Cold food festival

别名

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禁火节

起源事件

祭祀

相关人物

介子推

节日活动

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拔河

相关饮食

只吃冷食

农历日期

冬至过后105天或106天

历史沿革

起源

寒食节起源在史学和民俗学的研究中争议颇多,其中讨论最多的有:禁火说、改火说、子推说。

禁火说,认为寒食节的起源来自周代的禁火制度,最早出现在《周礼·司烜氏》中,认为禁火的“火”是大火星。由于星宿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对星宿的崇拜,禁火便成了人们祭祀大火星的一种仪式。

改火说,认为火是有生命的,用了一年的旧火需要熄灭,新的一年要点燃新火种,于是就有了古代的换火仪式。在换火的过程中要先把旧火熄灭,再点燃新的火种,新火和旧火不能同时出现,而改火的最佳时间就在寒食节之后。

子推说,认为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而产生的,最早出现于两汉学者桓谭的《新论·离事》中,提到太原郡的百姓在严寒时节五天不得生火做吃食,这是最早的关于寒食节和介子推有关的记载;其后东汉中期的官员周举在《后汉书·周举传》中提到的,寒食节在太原郡流行,这一习俗与介子推焚死有直接关系;接着在魏武帝曹操的《明罚令》、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都有寒食节与介子推的相关记录。寒食节为纪念介子推而产生的说法,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推崇和认可。

寒食节

发展与衰落

寒食节于两汉时产生,据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寒食节节期为清明节前一二日,冬至后105日或106日。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流传于中国北方太原附近的地区,节俗主要为禁火和冷食,属于地方性的民间节日。到魏晋南北朝时,寒食节的节俗变得丰富起来,据宗懔《荆楚岁时记》、陈元靓《岁时广记》十五引《岁时杂记》、陆翙《邺中记》 中所记载,此时期的寒食节节俗除禁火寒食之外,还增加了一些具有娱乐性的项目,后却因寒食节起源是由纪念介子推演变成的祭祀活动,却又缺少儒家学说的正统理论渊源支持,因此受到朝廷的明令禁止,一度衰落,在《后汉书》和曹操的《明罚令》中都有相关记载。

直到唐代,寒食节才得到极大地发展,也是寒食节最兴盛的时期,寒食节得到了朝廷的承认,寒食节成为了法定节假日,唐玄宗时,还将寒食节上墓纳入了国家律法,据陆龟蒙《新定陪太守一百五夜南馆玩月》和元稹《连昌宫词》中记载,寒食节节期为冬至后第105天前后,第105天为官寒食,第106天为小寒食,假期由原来的四天改为七天,寒食节的节俗也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宋代寒食节成为与冬至、元旦并重的三大节日之一,寒食节时除了延续唐代寒食节的活动内容外,更注重娱乐活动,至宋代寒食节发展到了顶点。

到元代寒食节承袭了宋代节俗,假期仅有三天, 直至清代,寒食节慢慢衰落,最终与清明节融合。民国后,寒食节渐渐被世人淡忘。发展至今,寒食节已经完全被清明所取代,虽保留了寒食节的习俗,但是寒食节的衰落至消失确是显而易见的。

节日习俗

活动

禁烟火:禁火和颁赐新火,是寒食节的标志之一。寒食节期间禁火三日,各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 到唐代每次寒食节后帝王都会向王侯将相之家赐予火种。

拜扫祭祖:寒食节人们于先祖坟前致祭、填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等祭品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插柳:古人在寒食节的重要习俗,每到寒食节,将发新芽的柳枝插放在门上房檐下,称“寒食插柳”。唐代,人们会将柳枝插于房檐、衣襟;清代,寒食节与清明完全融为一体但仍保留了插柳的习俗。寒食节插柳在民间有避邪之说,有辟邪驱鬼、清污去秽的功用。

踏青:寒食节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祭完祖坟后会采花摘野菜,游逛风景,慢慢就演变为寒食节的“踏青”。

打秋千:原是寒食节宫内嫔妃喜欢的游乐项目。从唐代起寒食节打秋千也在民间流行起来,深得大户人家闺阁小姐的喜爱,故秋千又称为“释闺闷”的游戏。

蹴鞠:寒食节时一种踢足球类的运动,在民间、宫中、军队都很受欢迎,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中记载:“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描绘的就是军中的情景。

咏诗:唐宋的文人墨客也会在寒食节这天借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也会用诗歌来描述节日的盛况,咏诗也成了唐代寒食节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

食俗

吃冷食是寒食节的重要习俗,冷食主要有饧大麦粥、子推饼、干粥(又叫糗)、杏粥、醴酪、煮熟的鸡蛋等。一般在节日前一天制作面食,山西寒食节有蒸“寒燕”的习俗,将“寒燕”用刺条串起来,吃时用木棍打下,称作“打燕”。山东人在这一天都要吃鸡蛋,不同的是即墨吃冷饽饽,莱阳、长岛吃冷高粱米饭,泰安则吃煎饼卷生苦菜。北京人则以小吃为主,最出名的就是“北京寒食十三绝”,主要是“三蒸、四烤、六炸”,对应的小吃分别为:豆面糕、芸豆卷、艾窝窝;烧饼、硬面饽饽、火烧、螺丝转;炸三角、姜汁排叉、蜜麻花、卷果、炸糕、馓子麻花。寒食这天也有的地方会食凉拌菜,比如南方地区,寒食节会吃凉拌荠菜;北方地区吃柳芽拌豆腐。

寒食节

文化影响

寒食节的形成及演变,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和精神文化,对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历史上,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义产生的节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延续至今,寒食节的核心忠孝以及诚信思想,对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起连接作用,对先进文化的发展起奠基作用,对民族、社会、家庭团结起维系作用。艺术上,寒食节在历史发展中作为写作题材出现了很多的作品。涉及的诗词,仅唐诗宋词中题咏寒食节的有几百首;涉及的著名诗人有:韩愈、白居易、王安石、杜甫等;涉及的历史名人有:唐玄宗、曹操等。为中国诗词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文化上,寒食节饮食文化和娱乐文化,都表现了中国从古至今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发展至今,通过缅怀先烈,对青少年起到教育的意义,寒食节成为传承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

寒食节的文化传入越南后,得到越南人的重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便是越南人的寒食节。节日当天,越南人会扫墓祭拜,制作传统食物元宵和汤圆,用于祭祀先祖,上供后方能食用。越南人的元宵以冰糖作为馅料,而越式汤圆则是有绿豆和红糖两种,煮熟后倒入糖水后再吃。在越南,这天又称为“汤圆节”。

相关传说

关于寒食节,有这样-一个传说。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儿子争夺王位,用计毒害太子申生,其弟重耳被迫离乡,漂泊在外。随着不断离开的追随者,重耳身边仅有少数忠心之人。重耳历经苦难,忍饥挨饿,严重时曾饿晕过去,大臣介子推为救他,割股奉君。长达19年的流亡后,重耳成功复国,成了晋文公。在之后的论功行赏时,晋文公忘记了介子推,经大臣提醒后,派人多次去请介子推上朝封赏。介子推为躲晋文公,携母一起躲入介山,晋文公找不到人后,下令放火烧山,火灭后仍不见介子推,后于山中找到烧死的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为纪念子推,晋文公下令在介山修建祠堂,并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相关作品

作品名称

作者

朝代

内容

《寒食看花》

张籍

早入公门到夜归,不因寒食少闲时

颠狂绕树猿离锁,踊跃缘冈马断羁

酒污衣裳从客笑,醉饶言语觅花知

老来自喜常无事,仰面西园得咏诗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

白居易

寂寞清明日,萧条司马家

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

欲别能无酒,相留亦有花

南迁更何处,此地已天涯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晨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寒食上冢》

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浣溪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寒食帖》

苏轼

寒食节

《宋太祖蹴鞠图》

钱选

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