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由来
太原,即大平原(古“大”与“太”通用)。《诗经》《尚书》《左传》等典籍中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中的大原皆如此。台骀降服汾河黑龙,洪水退去,露出平坦的土地,人们给这块沃野起名“太原”,很久以后,这块“龙”的土地上逐渐形成城市,于是太原又有了“龙城”的说法。
太原有大平原的意思,“广平曰原”太原就是“原之大者”。山西全境不少崇山峻岭,唯汾河两岸,形成几块盆地,所以古代汾河流域泛称为“太原”。“太原”成为太原地区的专名。
历史沿革
周至秦朝
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地区的无终及赤狄别族咎(音皋)如,太原地区始入于晋国版图。
春秋末期,晋公室势力渐弱,智、韩、魏、赵、范、中行氏六卿专权。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鞅向邯郸大夫赵午索取卫国贡献的五百户人口,准备迁入晋阳(故址在今太原南郊古城营一带)。赵午虑及与卫国的关系,迟疑延宕,为赵鞅所杀。赵午之子赵稷联合范氏、中行氏围攻赵鞅。史载:“秋,赵鞅人于晋阳以叛。”晋阳虽为晋国邑,实则已为赵氏占据,成为日后立国根本。公元前403年,晋大夫赵籍自立为侯,即赵烈侯,初都晋阳,后迁至邯郸。至公元前248年秦伐赵取狼孟(今阳曲黄寨东)等三十七城之前,太原地区一直为赵国疆土。
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攻打赵国,取榆次、狼孟三十七城,太原地入于秦。次年,于晋阳置太原郡,为太原设郡之始。秦王嬴政元年(公元前246年),晋阳叛秦,蒙骜再次率兵平定,复置太原郡如初,郡治所设在晋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除周王朝分封诸侯国的制度,改设郡县,以郡统县。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太原郡为其中之一,辖三十七县,治所晋阳。
汉朝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楚王项羽分封诸侯国,徙魏王豹于河东,为西魏王。分原赵国地为二,以张耳为常山王,都信都(今河北冀县);以赵歇为代王,都代(今河北蔚县境内)。旧志载,此时太原地属赵歇。次年(前205年),魏豹降汉,旋复降楚。汉将韩信灭魏豹,平定魏地,仍设河东、太原、上党三郡。太原地属汉。 六年(公元前201年),以太原郡二十一县和雁门郡辖县改置韩国,徙韩王信(韩襄王之孙)为韩王,都晋阳。文帝刘恒二年(公元前178年),分代国为代、太原二国,立皇子刘参为太原王,都晋阳,太原国辖原太原郡故地。四年,徙代王刘武为淮阳王,合代、太原二国为代国,以刘参为代王,都城仍设在晋阳。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废除代国,复置太原郡,辖二十一县,治所晋阳。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州刺史,以监察郡国。并州刺史监察太原、上党、西河、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上郡九郡。
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汉改周封诸侯、秦设郡县的制度,推行郡国并行、以郡国统县的建置。六年,以太原郡二十一县和雁门郡辖县改置韩国,徙韩王信(韩襄王之孙)为韩王,都晋阳,以防备北方匈奴族南下。 西汉,并州及太原郡辖境、治所均无变化。太原郡所辖二十一县为晋阳、葰人(今繁峙境内)、界休(今介休南)、榆次(今榆次北)、中都(今平遥西北)、于离(不详)、兹氏(今汾阳南)、狼孟(今阳曲黄寨东)、邬(今介休北,一说在平遥北)、平陶(今文水西南平陶村)、汾阳(今静乐西)、京陵(今平遥京陵村,或说在祁县西)、阳曲(今定襄境内)、大陵(今文水东北)、原平(今原平南)、祁(今祁县东)、上艾(今平定南)、虑虒(今五台东北)、阳邑(今太谷东)、广武(今代县西南)、盂(今阳曲大盂)。
建武元年(25年),并州刺史部仍监察太原等九郡,州、郡治所仍设在晋阳。建武二年(26年),改太原郡为太原国,都晋阳。
东汉,太原郡辖晋阳、界休、榆次、中都、于离、兹氏、狼孟、邬、盂、平陶、京陵、阳曲、大陵、祁、虑厩、阳邑十六县。
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并州为公孙瓒的势力范围。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占据并州。袁绍以甥高幹领并州牧。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征伐高幹,并州及所辖太原郡地归于魏。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后又废国复置郡。
三国至魏晋南北朝
东汉末世,外戚、宦官争权,军阀割据,战火又起。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并州为公孙瓒的势力范围;建安三年(198年)又为袁绍占据。袁绍以甥高斡领并州牧。
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征伐高斡,并州及所辖太原郡地归于魏。十八年(213年),魏为了扩大势力范围,省并州,合并其地于冀州,太原郡县属冀。二十年(215年),分太原郡北部置新兴郡,后又分东部地置乐平郡。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后又废国复置郡。并州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及新设置的新兴、乐平六郡。并州、太原郡治所皆在晋阳。三国魏时,太原郡辖晋阳、阳曲、榆次、盂、祁、京陵、中都、大陵、平陶、狼孟、阳邑、邬十二县。
魏咸熙二年(265年),改太原郡为太原国,都晋阳。并州刺史部统太原国、西河国及上党郡、乐平郡、雁门郡、新兴郡六郡国。太康五年(284年),废太原国,改置为郡。
西晋,太原郡辖晋阳、阳曲、榆次、于离、盂、狼孟、阳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邬十三县。州刺史部、太原国、太原郡治所皆设于晋阳。
麟嘉元年(316年),前赵将军石勒攻打乐平(今昔阳),太原地为前赵所占据。光初二年(319年)冬十一月,太原地归后赵。后赵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属并州刺史部辖领,都晋阳。前燕光寿二年(358年),太原地区为前燕据有。后燕建兴九年(394年),慕容垂遣龙骧将军张崇攻晋阳,西燕守将弃城而逃,太原地复为后燕所得。
十六国,太原地区先后为西晋、前赵、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占据。兵祸连年,境土屡分,国号几易,治所时迁,建置不能悉详。
北魏皇始元年(396年)九月,太原地归属于北魏。普泰元年(531年)七月,太原地复归北魏。北魏,仍置并州,领太原、上党、武乡、乐平、襄垣五郡。并州、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
隋、唐和五代十国时期
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设并州总管府于晋阳,以晋王杨广为并州总管。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废州设郡。太原郡治所晋阳,领十五县。
唐初建置,废置分合频繁。武德元年(618年),废太原郡,复设并州总管府,治所晋阳,辖县沿隋太原郡十六县。旋又分隋阳直县地先后置抚城县、乌河县(今阳曲凌井店),复析晋阳县地置清源县,划榆社县属韩州。
武德元年(618年),废太原郡,复设并州总管府,治所晋阳,辖县沿隋太原郡十六县。武德二年(619年)九月,鹰扬校尉刘武周据马邑作乱,并州总管李元吉惧,逃奔长安,太原地区一度被刘武周占据。三年四月,秦王李世民征伐刘武周,并州复定。随之废并州总管府,改置并州。析阳直县地置汾阳(今太原北部阳曲镇);以盂、寿阳二县置受州;以太谷、祁二县置太州;以文水属汾州;以乐平、辽山、平城、石艾四县置辽州。并州辖县缩减为九。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并州总管府于晋阳,其年改为上总管府,领辖并、介、受、辽、太、榆、汾七州。天寿元年(690年)武则天加号晋阳为北都,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改并州大都督府为太原府。
唐开元盛世,太原府治所晋阳,领辖晋阳、太谷、祁、文水、榆次、盂、寿阳、乐平、广阳、清源、交城(先天二年即713年析置卢川县于今古交炉峪口,开元二年即714年省)、阳曲十三县,终唐季而未改。
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以太原为西京。十月灭梁,复称太原为北京。后唐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称帝于晋阳,建国号晋,史称后晋。后晋迁都洛阳,以晋阳为北京,置太原府。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刘知远于晋阳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仍设太原府,治所晋阳。
宋元明清时期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率兵亲征北汉。四月,北汉帝刘继元以晋阳城降宋,北汉遂亡。赵宋深恨晋阳人民负隅顽抗,便下令毁晋阳城,降太原府为并州(紧州,即四等州)军事,移州治所于榆次;废晋阳县,于汾河东新置平晋县;撤销太原县并入榆次县;割交城县隶属大通监;以广阳、乐平二县属平定军。经此一番改置省并,并州领辖阳曲、平晋、文水、祁、太谷、榆次、清源、寿阳、盂九县,以及大通、永利二监。七年(982年)二月,因榆次“地非要会”,将治所迁至唐明镇(今太原城区内)。
淳化四年(993年),效法唐朝制度,分全国为十道,太原属河东道。至道三年(997年),分全国为十五路,太原属河东路。嘉祐四年(1059年),改并州为太原府。
北宋徽宗宣和八年(1126年)九月,金亡北宋,仍称太原为府。天会六年(1128年),分宋河东路为河东北路、河东南路,各置兵马都总管。河东北路兵马都总管治所设于太原。改太原府为并州太原郡河东总管(简称太原府)。
金统,太原府领辖忻州、平定军两个支郡和阳曲、太谷、平晋、清源、徐沟、榆次、祁、文水、交城、盂、寿阳十一县,同时还领八个军事镇,在阳曲境内有阳曲、百井、赤塘关、天门关、凌井驿五镇;在平晋县境内有晋宁、晋祠二镇;在祁县境内有团柏镇。
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元将木华黎伐金,攻陷太原,遂废除金朝建置,置太原路总管府,治所阳曲(在今太原城区)。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太原路发生地震,长达年余。因此,九年颁诏改太原路为冀宁路,仍属中书省。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国号为元。二十七年(1290年),实行中书省、路、州、县四级建置。分全国为一个中书省,十一个行中书省,一百八十五路:山西、河北、山东三地二十九路地处腹里,直属中书省辖领: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太原路发生地震,长达年余。因此,九年颁诏改太原路为冀宁路,仍属中书省。
元,冀宁路直接领辖十县、十四州,以及设在太原城内管理在城民事的录事司。州下又领有九县,境域远较前代广大。直辖十县为阳曲、文水、平晋、祁、榆次、太谷、清源、寿阳、交城、徐沟。所辖十四州及所领县为汾州、石州、忻州、平定州、临州、保德州、崞州、管州、代州、台州、兴州、坚州、岚州、孟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将军徐达等攻取太原,败扩廓帖木儿,山西全境平定。洪武二年(1369年)为太原府,属山西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山西等处行中书省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辖领府、州、县,管理民籍,治所皆在阳曲(今太原市城区)。
明代前期,太原府辖领六州、二十二县。其中府直辖十三县,州辖九县。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割永宁州(元石州)及其属县归新置的汾州府。至明末,太原府实辖五州二十县,其中府直辖十三县,州辖七县。
清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八日,李自成率大顺起义军攻克太原。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十三日,清军围攻太原,守卫太原城的大顺将领陈永福顽强抗击。十月三日,清军用大炮击破太原城西北角城墙,占领太原城。清初,改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为山西行省,同时保留冀宁道和太原府建置,治所皆在阳曲。沿袭明朝制度,太原府仍辖五州二十县,其中州下辖七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对地方建置进行了较大变动。太原府所属保德、平定、代、忻四州升为省直隶州。
清末,太原府辖一州十县,其中府直辖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徐沟、交城、文水八县。
中华民国
清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八日,太原举义,攻克省会,击毙清山西巡抚陆钟琦。
民国二年(1913年),对清代建置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废除了道、府、直隶州、州的建置,改州为县,地方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建置。于太原置中路观察使,原太原府所属岢岚州改置为县,并恢复清源县建置。
民国三年,5月23日,改中路观察使为冀宁道,治所阳曲,下辖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县、交城、文水、徐沟、清源、岢岚、岚县、兴县、汾阳、孝义、介休、平遥、临县、中阳、石楼、离石、平定、寿阳、盂县、昔阳、长治、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平顺、壶关、黎城、晋城、榆社、和顺、武乡、沁县、沁源、高平、阳城、沁水、陵川、辽县四十三县。
民国五年,废除清源县并入徐沟县,六年复置清源县,七年析离石县地置方山县,冀宁道辖县增为四十四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太原确定市的建置,隶属山西省政府直辖。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一月十八日,日本军队侵占太原。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三十日,民国山西省政府返回太原市,仍沿日军侵占太原时期划定的市区范围,东至港道,西至虎峪,南至嘉节,北至新城。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晋中各县,兵临太原城下。十月十七日,于榆次成立太原市政府。次年3月1日,太原市政府与晋中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太原市政府,仍驻榆次县,隶属于华北人民政府领导。太原市政府辖三个专区十九个县和尚待解放的太原市十六个区。一专署驻盂县,辖盂县、忻县、阳曲、平定、寿阳、五台、定襄七县;二专署驻汾阳,辖汾阳、孝义、文水、交城、清源、徐沟、晋源七个县;三专署驻榆次,辖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五县。
1949年3月1日,太原市政府与晋中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太原市政府,仍驻榆次县,隶属于华北人民政府领导。太原市政府辖三个专区十九个县和尚待解放的太原市十六个区。一专署驻盂县,辖盂县、忻县、阳曲、平定、寿阳、五台、定襄七县;二专署驻汾阳,辖汾阳、孝义、文水、交城、清源、徐沟、晋源七个县;三专署驻榆次,辖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五县。
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当日下午,太原市政府由榆次迁入太原市区,驻精营东边街。5月6日,太原市政府更名为太原市人民政府。27日,将市辖内八区、外八区十六个区合并为八个区,同时将“区公所”名称更为区人民政府。太原市辖八区、三专区十九县。1949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太原市人民政府管辖的三个专区十九个县交由省人民政府直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72年,太原市辖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古交工矿区(1988年改为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
1997年,撤销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改设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底,太原市下辖9个区、县,代管一个县级市,55个街道、46个乡镇、758个社区、634个行政村、1340个自然村。现辖县(市区)分别为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古交市、清徐县、娄烦县和阳曲县。
地名 | 行政区划代码 | 下辖乡镇(街道)、社区(村) | 参考资料 |
杏花岭区 | 140107 | 11个街道1个镇,125个社区、20个行政村 | |
小店区 | 140105 | 1个镇2个乡7个街道2个街道筹备组,共29个农村、151个社区 | |
迎泽区 | 140106 | 6个街道1个镇,101个社区、10个行政村 | |
尖草坪区 | 140108 | 3个乡2个镇9个街道,55个行政村、73个社区居委会 | |
万柏林区 | 140109 | 14个街道,15个行政村、121个社区 | |
晋源区 | 140110 | 3个镇3个街道,共有55个行政村、54个社区 | |
古交市 | 140181 | 3个镇6个乡4个街道,146个行政村、37个社区居委会 | |
清徐县 | 140121 | 4个镇5个乡1个街道,139个行政村、31个社区委员会 | |
阳曲县 | 140122 | 4个镇5个乡1个社区办,98个行政村、30个居委会 | |
娄烦县 | 140123 | 3镇4乡,共105个行政村、11个社区 | |
表格数据截至2022年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北部地区,介于北纬37°27′~38°25′,东经111°30′~113°09′之间。
太原市东、东北与榆次区、寿阳县、盂县为邻,南与交城县、文水县、祁县、太谷区接壤,西、西北与岚县、方山县毗连,北与静乐县、忻府区、定襄县交界。太原市轮廓呈簸箕形。最北端为阳曲县天翅垴,最南端为清徐县韩武堡,东端为阳曲县贾庄,西端为娄烦县大村沟。东西宽114.25千米,南北长107千米,周长约560千米。总面积6909平方千米,约占山西省总面积的4.50%。

地质
太原地处山西断隆中部,位于吕梁断拱、大宁台陷、五台台拱、沁水台陷的交汇处,新生代晋中断陷盆地的北端,包括西山凹陷的大部。太原断陷盆地是山西省中部一个大型新生代断陷盆地,位于陆台与汾渭断陷带的中部。盆地呈北东向展布,内部沉积有巨厚的新生界地层。盆地内新生代沉积层厚一般为1000米~2000米,最厚达3800米。基底所见地层大部分地区为二、三叠系砂页岩,祁县凸起有侏罗系火成岩侵入。盆地周边出露和深埋的地层主要是古生代奥陶系地层、二叠系、石炭系煤系地层以及三叠系陆相地层。
太原盆地是叠加于中生代构造背景上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在中生代燕山运动时期,山西地块受中部离石—阳泉纬向构造带的影响,形成了北部以北东向复背斜为主、南部以北北东复向斜为主的构造格局。此时形成的断裂带构成了太原盆地构造的基础格局。盆地的雏形基本形成。晚新生代以来,太原盆地进入成熟发展时期,大致经历了上新世充填超覆和第四纪披盖两个发展阶段。上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显著地改变了盆地准平原面的原始形态,是控制盆地内松散地层沉积过程的主导因素。
地形地貌
太原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北靠系舟山、云中山,东据太行山,西依吕梁山晋西黄土高原,南接晋中平原,汾水自北向南纵贯全境。中南部为汾河河谷平原,整个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谷地五种。山地452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4.79%;丘陵904平方千米,占12.94%;平原1093平方千米,占15.64%;盆地279平方千米,占3.99%;谷地184平方千米,占2.63%。
境内地势起伏较大,高低悬殊,最高点位于境西北娄烦县的赫赫岩山主峰,海拔2708米;而位于清徐县西青堆的汾河漫滩,海拔760米,是全市最低处,两者高差1948米。
水文水利
水文
太原市市内河流分属黄河流域以及滹沱河流域。黄河流域以汾河为区内最大的河流,汾河为山西的母亲河、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汾河干流全长694千米,由北向南纵贯太原全市,太原市内流域面积6331平方千米,占全市流域总面积的90.60%。海河水系滹沱河流域则依阳曲县轿顶山、文昌山、水头岭、两岭山一线以北温川河、乌河和泥屯镇岔上北部及高村乡西北部区域。流域面积657平方千米,占全市流域总面积的9.40%。
水利
太原市地处汾河中游,城区紧傍汾河兴建。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记述最早可追溯至史前三皇五帝时期。《尚书·禹贡·冀州章》和《史记·夏本记》记载大禹治水“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晋祠灌区是境内最为古老的灌区之一。从春秋时期(公元前453年)筑智伯渠引晋水(即晋祠泉)算起,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现今太原市共2座大型水库,2020年末蓄水总量19873万立方米,其中汾河水库年末蓄水量11080万立方米,汾河二库年末蓄水量8793万立方米。2020年实施水利工程建设有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太原段治理工程,总投资16.92亿元。
烈石渠——汾河一坝
始建于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的烈石渠遗迹,即现汾河一坝渠首工程,又称汾河一坝枢纽鱼嘴式滚水坝,位于太原市上兰村,是汾河中游干流河道唯一的堆石溢流坝,也是最早的固定灌溉引水工程设施,最初为解决兰村以及下游诸村的用水纠纷修建(《烈石渠记》碑文)。坝址最初位于寒泉(即兰村泉)以下(坝址上游300~400米),遗迹保存状况较好。汾河一坝拦河坝长359米,坝高2.1米,坝顶高程810.895米;鱼嘴坝中设泄洪壑称中壑,高1.5米,宽8米,并设有鱼嘴、溢流堰、东壑与西壑,河道中水小时闸往中壑逼水进入东西引水口,水大时打开壑口南泄,另又建有东西渠进水口,之前建闸控制引水流量。工程用于蓄水灌溉,由省汾河灌溉管理局管理。
智伯渠——晋祠灌区
晋祠灌区是本省境内最为古老的灌区之一。从春秋时期(公元前453年)筑智伯渠引晋水(即晋祠泉)算起,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晋祠灌区位于太原市南郊汾河以西,水源取自晋祠泉水,即难老、鱼沼、善利3泉。工程遗迹概况:灌区灌溉渠道系统中包括南北两条干渠,北渠即智伯渠遗迹,南渠源自隋开皇年间开凿南河、中河以及后建陆堡河。灌区干渠全长17.3千米,干渠上有建筑物146座。附属支渠82条,总长88.4千米。另有工农退水渠16.5千米,设计最大排水量12秒立方米。至2015年,灌区灌溉面积已发展至2.61万亩。晋祠古泉已于1994年断流,智伯渠遗迹以景观形式存在。灌区使用循环用水系统、地下水井、地表蓄水塘坝等多种水源,对工业、农业、渔业等多目标进行供水。
气候
太原市地处大陆内部,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春秋短促、昼夜温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夏季受东南海洋湿热气团影响。随着季节的推移,两大气团在太原交互进退、此消彼长,发生着规律性的周期更替,形成冬季干冷漫长,夏季湿热多雨,春季升温急剧,秋季降温迅速,春秋两季短暂多风,干湿季节分明的气候特点。
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每平方米4927.90兆焦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285~258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90~423毫米,气温8.10℃~11℃,积温2375℃~3121℃,地面温度10.50℃~13.40℃,风速为每秒1.40~2.20米,地面气压887.10~927.80百帕,相对湿度为54%~58.20%,蒸发量为1459~1991毫米。无霜期153~178天。
太原的春季气温回升快,光照充足,降水少,蒸发大,大风日数较多,占全年的40%~60%;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7月和8月是一年中降水最集中的两个月,这两个月的降水占全年降水的60%左右;秋季气温下降快,多晴朗天气;冬季寒冷干燥、晴朗大风天气较多,1月是全年的最冷月,降水也很少,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左右。

土壤
太原市位于山西省腹部,太原盆地北端,汾河中上游地段,土壤类型包括褐土、潮土、粗骨土、石质土和水稻土,市境中部、南部的平原和丘陵区为主要农耕区,农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麦、谷子、高粱为主,果园多以种植苹果、梨、枣、葡萄、核桃为主,另外还有一部分退耕还林的土地。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据调查,截至2021年太原市土地利用总面积为691246公顷。其中耕地116598公顷,占利用土地总面积的16.90%;园地18101公顷,占2.60%;林地278073公顷,占40.20%;草地168062公顷,占24.3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4659公顷,占9.40%;交通运输用地13779公顷,占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6467公顷,占2.40%;其他土地15507公顷,占2.20%。
水资源
汾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市,其间有大小几十条支流汇入,流域面积6331平方千米,占全市流域总面积的90.60%;依阳曲县轿顶山、文昌山、水头岭、两岭山一线以北温川河、乌河和泥屯镇岔上北部及高村乡西北部区域属海河水系滹沱河流域。流域面积657平方千米,占全市流域总面积的9.40%。太原市的水资源总量包括河川径流量3.09亿立方米和地下水资源量5.66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计算水量2.15亿立方米,共计水资源总量6.60亿立方米/年。
矿产资源
太原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锰、铜、铝、铅、锌等金属矿和煤、硫黄、石膏、钒、硝石、耐火黏土、石英、石灰石、白云石、石美砂等非金属矿,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45种,其中已编入《山西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有12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3地78处,其中,大型31处,中型19处,小型28处。已开发利用的有59处。在矿物资源中以煤蕴藏最丰,铁矿次之,石膏居三。
山西以盛产煤而有“煤海”之称,太原处在“煤海”中部,地质上称太原的煤藏为“太原系煤”,基础储量居全省第四位,是山西煤炭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太原系煤储量丰富、煤种齐全,焦煤、肥煤、瘦煤、贫煤、气煤、无烟煤均有分布。市域含煤面积1368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58%。已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太原市东、西山及古交市、阳曲县、清徐县、娄烦县境内。分属沁水、西山、宁武三大煤田,东山、阳曲、西山、古交、清交、龙泉六大矿区。
能源矿产
太原市的能源矿产以煤为主,主要赋存于石灰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地层中,主要分布于东山、西山及娄烦的北部一带。有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瘦煤、贫煤、无烟煤等,煤种齐全,煤层稳定。截止2000年底,查明储量产地50处(大型32处,中型7处,小型11处),累计查明储量6136936千吨、基础储量10952533千吨、资源量6594637千吨、资源/储量17547170千吨,资源/储量占全省的6.8%。2000年底,全市拥有煤矿开采企业543个,其中特大型矿山6个,大型矿山4个,中型矿山11个,小型矿山522个。全年原煤产量2544万吨,洗精煤1436万吨,焦炭836万吨。产品主要销往河北、山东、天津等地,部分销往国外。
金属矿产资源
金属矿产资源以铁矿为主,其次为铝土矿。铁矿查明储量产地15处,其中上表产地8处(大型4处,小型4处),共查明储量211974千吨、基础储量254760千吨、资源量40553千吨、资源/储量660298千吨。矿石按成因分为:沉积变质型(鞍山式)铁矿、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铁矿、沉积型(山西式和屯留式)铁矿。查明储量中以沉积变质的贫铁矿为主,占总储量的98.72%;接触交代型铁矿次之,占1%;沉积型铁矿仅占0.2%。查明储量的铝土矿产地2处(中型1处,小型1处),资源/储量为6287千吨。目前开采的仅为铁矿一种。2000年底,全市共有铁矿30个,其中大型矿山仅太钢尖山铁矿1个,小型29个。2000年产量439.32万吨,为全省铁矿年产量的28.83%;钢产量250万吨,为全省的52.9%。生铁、钢主要销往河北、天津、上海等23个省(区、市)。
非金属矿产资源
太原市非金属矿产比较丰富,经地质调查已发现的矿种有:石膏、熔剂用灰岩、玻璃用灰岩、电石用灰岩、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灰岩、白云岩、砖瓦粘土、河沙等。目前开采的非金属矿产有耐火粘土、石膏、熔剂用灰岩、水泥用灰岩、电石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水泥配料用粘土、玻璃用灰岩等。全市有各类非金属矿山企业321个,其中:耐火粘土矿3个、石膏矿38个、石灰岩矿118个、砖瓦粘土矿131个、白云岩矿7个,采沙场18个,长石、石英矿6个。2000年石膏产量为300.6千吨,熔剂用灰岩413千吨,水泥用灰岩4133千吨,建筑用灰岩2002千吨,白云岩242千吨,砖瓦粘土1678千吨,其它矿产用量有限,开采量较小。
分布范围较广,储量丰富。查明储量的产地共有4处(中型3处,小型1处),累计查明储量16208千吨、基础储量28840千吨、资源量34363千吨、资源/储量63203千吨。分布于西山、东山及阳曲县等地。上表产地为西山讫嶛沟、狼虎寺、晋祠和王兴坪4个矿区,均作过地质勘探工作。
分布较广泛,储量丰富。主要分布于阳曲县及西山地区,查明储量的矿产地共12处,其中:水泥用灰岩6处(中型2处、小型4处),熔剂用灰岩3处(大、中、小各1处);电石用灰岩(小型)、玻璃配料用灰岩(小型)、建筑石料灰岩(中型)各1处。建筑用灰岩资源/储量为1080万立方米,其余石灰岩资源/储量193064千吨,其中水泥用灰岩91940千吨,玻璃用灰岩390千吨,熔剂用灰岩100126千吨,电石用灰岩608千吨。查明储量的矿产地灰岩矿层为稳定厚层状,厚度及质量变化不大,延伸较远,构造简单,产状平缓。
资源丰富,产地多,分布广泛,矿种齐全。主要分布于东山、西山及娄烦县新开村一带,已查明的矿产地共4处(中型2处,小型2处),查明资源/储量12491千吨。
水气矿产
全市水资源较为贫乏。2001年全市用水总量5.47亿m,地下水取水量为4.52亿m,其中孔隙水取水量为2.3亿m,岩溶水为2.01亿m,砂岩裂隙水为0.21亿m(包括煤矿排水)。地热资源除神堂沟热矿水初步形成洗浴、疗养、旅游为一体的渡假基地外,其它地热资源未得到较广的开发利用。天然饮用矿泉水的开发利用程度偏低,生产工艺、规模及宣传管理和保护力度等需进一步加强。
全市天然水资源总量为5.33亿m/年。其中地下水总量4.9亿m/年,可采量3.45亿m/年,开采深度为50~1200m。矿山采矿疏干基岩裂隙水面积1211.2km,总排水量688万m3/年。
目前发现的地热水有三处,即神堂沟地热田、平泉地热田和省计统学校地热井。神堂沟地热田位于西山山前地带,水温43℃,水量为2520.3 m/d,为含锶硫酸钙镁型温泉水。平泉地热田位于西南西边山山前地带,面积3.75km,水温25℃,单井最大自流量达3500m/d。省计统学校地热井位于东山山前倾斜平原,水温31℃,水量1328.16m/d。
市内通过省级以上(含省级)鉴定的矿泉水点有9处,按达标组份可分为锶矿泉水和锶、偏硅酸复合型矿泉水两大类,后者主要分布在小店区。
植物资源
太原市有维管束高等植物140科、658属、1347种。其中,蕨类植物13科、15属、25种,种子植物127科、643属、1322种,具有植物资源丰富、植物起源古老、单种属植物较多等特点。
动物资源
太原野生动物资源,有鸟纲16目、37科、1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7种、中日保护候鸟80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鸟类8种;哺乳纲6目、17科、4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兽类1种、国家二级保护兽类5种、山西省重点保护兽类3种;爬行纲动物3目、4科、8种;两栖纲1目、2科、5种;鱼纲2目、4科、21种;甲壳纲动物1目、2科、2种;昆虫纲13目、70科、177种;蛛形纲2目、3科、10种。
自然灾害
太原市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等。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多发于6~8月,易引发山洪、河水泛滥、城市积水;冻灾易使农作物受灾,城市水管、供暖管、油管冻裂;雪灾影响交通和生活生产秩序;雹害、雷击毁坏庄稼、破坏房屋、工业设施、通讯设备;风沙害和沙尘暴;干旱等其它灾害。
地震
太原在历史上是一个地震频发、震灾比较严重的地区。据统计,从北魏至清代,见诸史籍的并州、太原府、冀宁路地震有80余次。其中北魏9次,东魏2次,北齐1次,唐2次,北宋10次,元11次,明37次,清10次。太原市依据现代地震观测台网的仪器记录和地震现场调查资料确定的现代地震,始于1970年。1970年~1996年间,记录到2级及其以上的地震852次,其中3级及其以上地震9次。
其他地质灾害
太原市地处太原盆地,黄土高原东部这一特殊的地质环境,山地丘陵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加上长期的矿业开发、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工程建设等原因,是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裂缝、地面沉降、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和砂土液化等。
“十四五”时期气候变化和地震均趋于活跃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局地暴雨频发、地震活动增多等可能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仍将呈高发、频发态势。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0340处,其中崩塌6257处、滑坡1440处、泥石流550处、地面塌陷1818处、地裂缝270处及地面沉降5处,共威胁人员37.2万人,威胁财产142.1亿元。
人居环境
太原市共有综合性公园21个,专类公园17个,社区公园49个,街头游园255个,广场10个。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6117.2公顷,园林绿地14270.4公顷,公园绿地面积5487.2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77%,绿地率39.64%。
太原市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山西大学早在1982年成立黄土高原研究所,以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为研究特色,重点开展工矿区生态恢复重建、水土流失防治和土地荒漠化控制等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2021年太原市在东、西山环城森林公园完成营造林46万亩;全市全年完成雨污分流改造149.3公里,6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农村地区清洁取暖覆盖率达到91%。全年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11.3%。
人口
人口数量
2021年末太原全市常住人口为5390957人,比上年增加72435人,增长1.36%;出生率为7.83‰,死亡率为5.8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1‰。男性为2757901人,占常住人口的51.16%;女性为2633056人,占常住人口的48.84%,性别比为104.74。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810087人,占常住人口的89.2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80870人,占常住人口的10.77%。
太原市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据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市有4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5个,少数民族2.4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57%。在少数民族中,回族最多为11725人,其次是满族5685人,蒙古族1660人。
语言
作为山西方言的典型代表,太原方言具有山西方言的一般特征。比如,在语音方面保留着古汉语的入声;在词汇中残存有中古时期的“切脚语”;在句法上选择疑问句使用频率很高。就整个太原地区的方言来看,内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城区及近郊与清徐、阳曲、古交、娄烦等远郊县市区区别明显。特别是娄烦方言,由于娄烦地处深山区,交通和经济开发较其他县区迟滞,因而其方言早期状态保存更好,是极珍贵的研究资料。
20世纪中叶以后,城市居民所使用的语言,也逐渐地弱化方言特点而日益与普通话趋同。这方面表现最明显的一点是“入声”字的变化:年龄在50岁以下的人,语言中入声字已经没有“阴入”与“阳入”的区别而统统发声为“阴入”。
民族
太原市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据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市有4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5个,2.4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57%。在少数民族中,回族最多(11725人),其次是满族(5685人),蒙古族(1660人)。
宗教信仰
太原市宗教历史悠久,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年)兴建的普光寺,是太原市现存最早的佛寺。北魏时道教兴起,唐代道教、佛教达到鼎盛时期。唐朝中叶伊斯兰教传入太原,现存的清真古寺据说建于唐代。明崇祯七年(1634年),比利时耶稣会金尼格来太原建堂,设立会口,传播天主教。清光绪三年(1877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太原设立基督教浸礼会,传播基督教。
政治
单位 | 职位 | 名字 | 参考资料 |
中国共产党太原市委员会 | 书记 | 韦韬 | |
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主任 | 魏民 | |
太原市人民政府 | 市长 | 张新伟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太原市委员会 | 主席 | 操学诚 | |
表格数据截至2023年
经济
太原市有着2500多年的建城史,隋朝时期,晋阳城已经是全国的第三大城市,地位仅次于长安和洛阳;明、清两代,太原经济迅速发展,其矿业、商业、手工业,对全国的经济影响很大,有“晋商执全国牛耳”之誉。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军事,文化重镇,中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
太原市的第一产业具有大城市小农业的特点,现今主要发展优质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主要有阳曲的小米和国光苹果、清徐的葡萄和沙金红杏等区域特色品牌。现今太原市第二产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门类配套齐全,园区产业集聚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太原市第三产业集聚优势非常明显,六味斋、双合成、宁化府等本土品牌发展迅速。2021年毕马威、安永等国际顶尖会计师事务所落户太原,太原加工贸易产业园进入首批国家认定名单,太原市入选全国物流枢纽建设和智慧物流配送示范城市,获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城市,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称号。
2022年,太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5571.17亿元,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第一产业增加值48.07亿元,增长4.0%,拉动GDP增长0.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466.10亿元,增长5.8%,拉动GDP增长2.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3057.00亿元,增长1.7%,拉动GDP增长1.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0.9%、44.2%、54.9%。

第一产业
太原市具有大城市小农业的特点,因耕地面积少,现今主要发展优质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主要有阳曲的小米和国光苹果、清徐的葡萄和沙金红杏等区域特色品牌。
2022年,太原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69亿元,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40.00亿元,增长6.2%;林业产值18.78亿元,增长1.1%;牧业产值16.65亿元,增长4.8%;渔业产值0.55亿元,增长12.5%;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4.71亿元,增长5.0%。
第二产业
工业是太原经济的主体。“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项目太原有11项,依托冶金、化工、煤炭和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太原成为仅次于北京、天津的华北工业重镇,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现今太原市工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门类配套齐全,园区产业集聚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采矿业增加值增长8.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9.3%;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1%,占比为64.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3.1%,占比为6.7%。建筑业总产值4219.91亿元,增长11.6%,比上年(10.8%)加快0.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太原市服务业集聚优势非常明显,六味斋、双合成、宁化府等本土品牌发展迅速。2021年毕马威、安永等国际顶尖会计师事务所落户太原,太原加工贸易产业园进入首批国家认定名单,太原市入选全国物流枢纽建设和智慧物流配送示范城市,获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城市,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称号。文旅产业:方特、晋阳里开业,太原古县城、双塔公园建成开放,千年古街钟楼街繁荣发展,柳巷商圈荣列全国国庆消费热门商圈第二名。
2022年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35.5%的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085.60亿元,增长8.5%;占比17.3%的金融业增加值529.82亿元,增长6.1%;占比16.7%的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511.19亿元,下降7.6%;占比13.4%的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410.10亿元,增长2.5%;占比9.8%的房地产业增加值296.66亿元,下降8.5%;占比7.2%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20.82亿元,下降2.8%。
经济功能区
太原市的国家级开发区 |
开发区 | 批准成立时间 | 概况 | 参考资料 |
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1992年 | 国家批准的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2022年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百强园区里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列63位 | |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 | 2001年6月 | 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打造汽车配套园、孵化基地高新技术创业;促进开发区内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 |
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 | 2012年8月26日 | 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批准规划面积2.94平方公里。作为山西省先行先试、对外开放和示范的重要功能区,重点发展加工贸易、口岸作业、保税物流、保税仓储、保税服务、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产业。打造电子信息、航空产业、轨道交通、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 | |
表格数据截至2022年
重要企业
太原市拥有太钢、太重、西山煤电、富士康等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大型企业,其中,富士康(太原)工业园是全球重要的3C产品制造基地;晋西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火车轴生产基地;太原重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大型起重机和大型挖掘设备生产制造基地;西山煤电是全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太钢集团一直保持全球最大的特种钢(不锈钢)生产基地的地位。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和不锈钢产业一体化运营的平台公司。始建于1934年,被国家定位于发展特殊钢,先后生产出中国第一炉不锈钢、第一张热轧硅钢片、第一块电磁纯铁。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重”)始建于1950年,是党中央投资7亿5千万斤小米(折合人民币6075万元)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重型机械制造企业。作为“共和国长子”,太重累计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了3000余种、40000多台套、约1000万吨装备产品,创造了500多项中国和世界第一,为新中国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国民经济的开路先锋”。
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的重要骨干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和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人文
饮食
太原人的传统饮食习俗以面食为主,副食是蔬菜和少量的肉类。长期重主食、轻副食。太原面食品种丰富,制作精美,尤以煮食类面食为代表,有“河捞”“拨鱼儿”“抿圪蚪”“揪片”“削面”“拉面”“剔尖”“溜尖”“擀面”“擦尖”“圪垛儿”“蘸片子”“擦圪蚪”“抿尖”“圪搓搓”“包皮面”“煮疙瘩”,等等。民间有“一面百样吃”和“七十二样家常饭”的说法。太原面食花样之多和制作之精,令人称奇。
特产
序号 | 特产 | 内容 | 图片 | 参考资料 |
1 | 太原宁化府老陈醋 | 太原饮食老字号—宁化府老陈醋,宁化府益源庆醋场,开业于清朝,被评为山西十大名特产品之一 | 
| |
2 | 太原阳曲国光苹果 | 阳曲国光苹果以其着色鲜艳、小巧玲珑、甜酸适口等独特性状,在一九八九年全国果品鉴定会上荣登榜首,一举获得全国优质水果奖 | 
| |
3 | 太原阳曲小米 | 阳曲盛产的小米称为“白马掌小米”,已注册为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09年8月经国家农业部门检测它富含人体所需的5种维生素高于其他地方同类产品 | 
| |
4 | 太原龙须拉面 | 龙须拉面的源头是始于唐朝的小拉面,2017年全晋会馆作为传承单位的龙须拉面,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 |
5 | 太原清徐沙金红杏 | 沙金红杏是享誉三晋名扬海外的珍稀果品,被排为山西三大名杏之首。清徐沙金红杏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 |
6 | 太原清徐葡萄 | 清徐县地处省城太原市城郊,清徐葡萄的特点是:皮薄、粒大、糖分高,色彩鲜艳。是全国四大葡萄名产地之一,素有“葡乡”、“醋都”之称 | 
| |
7 | 太原晋祠大米 | 在晋祠东部,是山西省最大的水稻生产基地,清代许荣用"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楹联、宋代范仲淹用"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的诗句来描绘晋祠稻田生产的盛大景象。晋祠大米与天津小站大米一起列为华北名产 | 
| |
传统习俗
晋祠庙会是流传于山西太原晋源区的一种汉族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它是以晋祠为载体、以祭祀圣母诞辰为由头举办的赛神会。
太原社火是山西省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社火,太原人俗称的红火。主要的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等等。这一民俗形式延伸到山西南北部地区的很多地方,在每年民间节庆日都会有类似的活动。
龙天庙会是太原市晋源南街村民在农历二月、七月、九月连续举办三次的祭祀刘氏父子的传统民俗活动。
小店牺汤源于周朝“牺牲祭祖”的古老习俗。是晋阳(今太原)一带群众民间祭祀求雨的主要形式,传达着百姓渴望风调雨顺的信息。
红色文化
1924年5月太原地方党组织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开赴山西,多次实施战略展开,建立晋察冀、晋冀豫、晋西北(晋绥)抗日根据地,至解放战争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太原战役,太原都是党领导人民革命斗争的重要依托地,留下大量的革命史实,革命传统以及活动遗址与纪念建筑。太原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革命遗址的挖掘、保护、利用。20世纪50年代先后修建双塔革命烈士陵园、牛驼寨烈士陵园等一批烈士纪念建筑。之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太原解放纪念馆、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等一批纪念馆先后布展开馆。全市红色景点中,2个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被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3个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4个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丰富红色资源,大力发展以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的红色旅游,在贴近历史和生活的大课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文化遗产
文物古迹
太原市有晋祠、天龙山石窟、永祚寺、纯阳宫、崇善寺、窦大夫祠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1年末太原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8项、省级保护项目65项、市级保护项目160项
类别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公布时间 | 参考资料 |
传统医药 | 中医养生(药膳八珍汤) | 2008(第二批) | |
民俗 | 清徐徐沟背铁棍 | 2008(第二批) | |
民俗 | 晋祠庙会 | 2008(第二批) | |
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 | 风火流星 | 2008(第二批) | |
曲艺 | 莲花落 | 2011(第三批) | |
传统戏剧 | 晋剧 | 2008(第二批) | |
传统技艺 | 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 | 2006(第一批) | |
传统技艺 | 琉璃烧制技艺 | 2008(第二批) | |
传统技艺 | 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 | 2008(第二批) | |
传统技艺 | 老陈醋酿造技艺(美和居) | 2008(第二批) | |
传统技艺 |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龙须拉面和刀削面制作技艺) | 2008(第二批) | |
传统技艺 |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抿尖面和猫耳朵制作技艺) | 2008(第二批) | |
传统技艺 | 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 | 2008(第二批) | |
传统音乐 | 太原锣鼓 | 2008(第二批) | |
传统美术 | 砖雕(山西民居砖雕) | 2008(第二批) | |
传统美术 | 清徐彩门楼 | 2011(第三批) | |
表格数据截至2022年
药膳八珍汤
傅山药膳八珍汤俗名“头脑”,是一种对养生健体有良好功效的清真食品。自明代崇祯年间由名医傅山创立以来,在太原地区传承了三百七十多年,是太原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名吃。八珍汤是以羊肉、粮食和八种中草药为原料,经过精细复杂的工艺制作而成的一种汤糊状食品,经常食用可起到舒筋活血、养心益肾、补血生阳、健脾开胃、益气调元、滋虚补亏的作用。八珍汤选料讲究,工艺复杂,要求精选成块的上等肥嫩羊肉做原料,经过清洗、净肉、加辅料煮炖、出锅晾存等诸道工序将肉加工好,并将羊汤、羊油撇出备用;同时将诸种辅料严格按照既定制法或煨、或腌、或煮、或蒸,做好备用。制作八珍汤时将上述材料按照既定的程式、比例上火熬煮,并加入黄酒调制。近年来八珍汤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困难。掌握传统工艺的老师傅都已年逾古稀,后继乏人,这一地方名吃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风火流星
晋阳风火流星俗称“火流星”,是一门融民间杂技与中华武术为一体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主要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一带流传。其表演一般在晚上进行,由单人或多人做“背花”“馒头花”等动作,使绳子两端的铁笼在空中由慢到快旋转起来,笼中火花四溅,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风火流星表演中演员可做出行、站、坐、卧、翻滚等多种动作,人在火中,火随人转。其表演套路与武术套路大致相似,有双龙开道、火龙缠身、悟空舞棍、火龙十八滚等样式。表演时用小锣鼓配乐,在不同的鼓乐声中变换动作,扣人心弦。风火流星要求演员有武术功底,所以表演比一般的杂技更具观赏性,是古晋阳民间社火文化的一枝奇葩。发掘、抢救、保护火流星,可以促进地区民间社火文化的发展。由于风火流星本身具有危险性大、习练难度高等局限性,这一神奇的杂技艺术正面临难以维系的尴尬境地,急需抢救、保护。

莲花落
莲花落是广泛流行于山西各地的古老曲艺品种,别称“晋中落子”。20世纪以来,其发展和演出以太原为盛,在其他地区相继衰落,故又常作“太原莲花落”。莲花落约在清代中叶传入山西。发展至今,通行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竹板(两大五小,俗称“七件子”)伴奏韵诵,唱诵为主,间有夹白。也有双人对口和多人演出的方式。唱词基本以七言四句为一段,讲求合辙押韵。传统节目有长篇的《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呼延庆打擂》和短篇的《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等。已知山西较早的莲花落艺人是20世纪上半叶的李连根,擅演节目为《大八义》和《小八义》等。抗日战争时期,交城县米家庄的莲花落盲艺人任五儿编演了大量新节目,如《收复孝义、文水》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城县的吕著在县文化馆的指导下,改编演出了长篇新节目《吕梁英雄传》,影响很大。20世纪60年代初期,太原曲艺联合会青年相声演员曹强师从李连根学习莲花落表演,并致力于挖掘和整理莲花落的艺术资料。他本人的莲花落编演以现实生活题材为主,讲求幽默机趣,自成一派。

砖雕
从清徐境内保留的隋、唐、宋、元各代的诸多寺庙砖瓦中可以看到雕刻痕迹,显示山西清徐砖雕技艺在当时已经成熟。明后期至清前期的两百余年中,随着晋商的崛起,清徐境内各村各社民居建造蔚然成风,脊领、影壁、花墙门楼等砖雕工艺品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到清代中后期,清徐境内平均四个村庄便有一座小砖窑,每座窑均可烧出当地俗称为“花货”的砖雕。直至如今,尚有许多清徐砖雕作品完整存世。清徐民居砖雕所用材料质地好,经久耐用,制作技艺花样繁多,套路复杂,画工精细,刀工别致。明代早期的砖雕承袭秦汉遗风,简单粗犷,用线平刻较多,人物形象少有变化,画面较为单纯。后来逐步发展为现在的艺术风格,用线简练挺拔、劲健粗放,显得稚拙而朴素,整个作品以浮雕和浅圆雕为主,借助线刻造型,构图缺乏透视变化,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

地方象征
市花市树
1987年6月18日,太原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确定国槐为太原市市树,菊花为太原市市花。同年9月20日~10月10日 太原市第十四届菊花展览在迎泽公园举行。参展花卉的总量达5万盆,设9个展区,7个景点,可观赏路线1.2千米。其中菊花有500个品种1.2万盆。布置的景点:东篱秋色、玉兔凌空、金龙腾飞、吉祥献瑞、胜似春光、秋菊佳色、菊花大观。观众达35万人次。展出期间,西安、阳泉、晋城、长治、忻州、榆次等地同行均派人前来参观。
太原市地标
双塔位于双塔寺最高之处,均在寺之东南,名宣文塔。两塔均为八角13层,高约54.7米。砖筑楼阁式,塔表仿木结构,用砖磨刻成斗拱、坊和檐椽,塔内设踏阶可盘旋而上,直达最上层。两塔相距60米,塔高54.85米,十三层,底层高7米,八角形,砖石结构。塔表面,用精美的砖雕、斗供、琉璃、飞檐装饰。飞檐上,嵌饰各色鸟兽、花卉、人物。塔顶,为八角攒尖式。塔内有梯踏道,可登顶层,凭窗远眺,太原风光历历在目。

社会事业
教育
封建社会时期,太原私塾、蒙馆就遍布城衢乡间;明清两代,书院,学塾林立;近代,山西大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院校开创了全国高等教育的先河。
截至2021年底,太原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0所(其中高职院校19所),成人高等学校6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6所,普通高中92所,普通初中130所,小学417所,幼儿园799所。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5.90%;小学、初中巩固率均达到国家标准;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80%。2019年高考一本、二本达线率和录取率在全省稳居前列。
坐落太原市的部分知名高校 |
学校 | 学校概况 | 参考资料 |
太原理工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前身是创立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为中国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堂之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 | |
山西大学 | 山西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中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部省合建大学 | |
山西医科大学 | 山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山西医学传习所,1996年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学校是全国第三批、山西省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全国首批恢复儿科学本科专业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 | |
表格数据截至2022年
医疗
截至2021年末,太原市共有卫生机构3221个(不含村卫生室),医疗床位45589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9868人,其中:执业(包括执业助理)医师26328人,注册护士34251人。2021年太原市一次性增配救护车45辆、重症床位128张,救护车配置标准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前列。市疾控中心、市人民医院新院区一期先后投用,太原市成功入选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第二批国家级示范城市。
太原市主要三甲医院 |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太原市中心医院 |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
山西省肿瘤医院 |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山西省眼科医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五医院 | 山西省针灸医院 |
山西省儿童医院 | 山西白求恩医院 | 太原市妇幼保健院 | | |
科技
截至2021年太原市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8家,省级技术中心124家。全年技术市场共登记技术合同3138项,成交金额264亿元。年末累计建成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10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个、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4个、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150家,拥有院士工作站74个。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14家。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比上年增加3项,占全省获奖总数90%。获得省科技奖150项,占全省获奖总数74%2021年“基于超冷费米气体的量子调控”“煤矸石煤泥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等9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太钢集团长期专注发展以不锈钢为主的特殊钢,建有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理化实验室、山西省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铁道车辆用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拥有800多项以不锈钢为主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和专有技术,主持或参与完成我国超过70%的不锈钢板带类产品标准。目前形成了以不锈钢、冷轧硅钢、高强韧系列钢材为主的高效节能长寿型钢铁产品集群。不锈钢产品涵盖板带型线管全系列、超宽超厚超薄极限规格,笔尖钢、手撕钢、核电用钢、铁路用钢、双相不锈钢、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硅钢等高精尖产品享誉国内外。
体育
截至2021年太原市改造滨河体育中心,新建水上运动中心、网球中心场地,建成社会足球场81块,在汾河景区建成汾河健身长廊、8.5公里智慧健身步道和85公里自行车骑行道,在自行车骑行道沿途13处配建健身器材。到年底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17平方米,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初步形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达38.6%。
2021年东京奥运会太原市共有3名运动员代表国家出战,其中武桐桐作为中国女篮队员,随队获得第五名成绩。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山西省代表团获得10金10银21铜,太原市运动员获得其中的6金5银10铜,取得历史最好成绩。2021年太原市承办的场地自行车、排球、赛艇、中国式摔跤、滑轮、高尔夫等6项省十六运会资格赛。举办太原市男子篮球联赛等3项篮球赛事。
社会保障
2021年太原全市新建改造社区食堂140个,建成全国老年友好型示范社区7个。全市各类生产安全亡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3.63%、26.22%,在全省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中排名第一。
截至2021年末,太原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96.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9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9.60万人,增加0.7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86.13万人,增加7.61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82.39万人,增加5.8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03.75万人,增加1.7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4.32万人,增加14.5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35.00万人,增加3.0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23.36万人,增加6.90万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1年末,太原全市共有各类专业院团及具备规模的民营艺术表演团体18个。群艺文化馆11个,博物馆21个。公共图书馆12个,馆藏图书679.36万册。全年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推出晋剧《庄周》、红色话剧《新报童》,编排太原莲花落《合浪浪许家》,完成晋剧《于成龙》全国巡演和晋剧电影《于成龙》的出版发行工作。举办太原市第五届艺术新秀比赛,组织全市基层院团戏曲调演。以山西省交响乐团为班底,成立太原市交响乐团。
交通
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北部地区,作为山西中部城市群核心城市,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京津冀一体化”重要节点,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之一,航空、铁路、公路交通便利,交通区位优越。2019年,太原市公路线路里程累计达到7621千米,其中高速公路287千米。公路密度109.10千米/百平方千米。太原地区铁路客运量3096.38万人次;铁路货运量3886.57万吨。航空客运量1400.26万人次;航空货运量5.76万吨。2020年年底,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太原正式跨入了“地铁时代”。2022年,地铁1号线项目全线21座新建车站均已开工建设。未来将重点推进县县通高速、打通“出省口”、贯通“断头路”,加快新规划国高网建设和交通繁忙拥堵国高网项目扩容改造。加快推进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加快建设朔州机场、晋城机场,完善“一干八支”运输机场布局,与京津冀蒙共建华北机场群,支撑山西省对内对外扩大开放。同步推进太原等机场联通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一体换乘。
公路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公路桥梁建设进展迅速。1990年,全市拥有各级公路1795公里(其中高级和次高级路面677公里),公路桥梁240座8535延米。1996年,在册各类公路1879公里(其中高级和次高级路面1068公里),永久性桥梁294座10589延米。南内环桥、漪汾桥、贯中桥、南安桥等大型跨汾桥梁的问世,武宿大型交通枢纽和太原至旧关、太原东山过境高速公路的建成,标志着太原公路建设已进入现代化阶段。
十三五期间太原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2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已形成“一环、七射”的高速公路网格局,总里程达到286.9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6743公里,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里程2774公里,安防工程544公里,危桥改造44座;完成旅游公路建设410公里。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新建改建快速路、主次干路227条770公里,小街巷303条218公里,城市路网总长度达到2802公里。其中快速路389公里、主干路640公里、次干路698公里、支路1075公里。路网密度8.24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7.5平方米。
未来要着力将广泛、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提质升级,“四纵十五横”高速公路网建成“两纵八横”,总里程突破7000公里,出省口达到32个,一级公路达到5000公里,总规模1.28万公里的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提前建成,实现设区市城际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双贯通。
铁路
太原市是太原铁路局所在地,在中国铁路网和山西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太原市十三五期间铁路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基本形成9干线2支线的铁路网格局,大西客专(太原—原平段)、郑太高铁、太原铁路枢纽西南环线建成投用。太原南站是山西最大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太原市火车站分别是太原站,太原南站,太原东站,汾河站。
截至2021年6月4日24时,太原地铁2号线共计开行列车44019列次、运送乘客1670.71万人次、运营里程达603.04万车公里,各项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2021年末太原地区铁路客运量2242.15万人次,增长23.0%;铁路货运量4390.02万吨,增长6.4%。
航空
太原市作为区域性航空枢纽中心,截至2021年太原市通用机场体系逐步形成,尧城通用机场建成通航,成功举办尧城(太原)国际通用航空飞行大会2021年末航空客运量999.53万人次,增长10.9%;航空货运量5.56万吨,增长9.6%。2021年8月25日,太原市正式获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试验基地)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开通客运航线达到112条通航城市73个初步形成了辐射国内、布局东亚和东南亚、连接莫斯科的空中航线网络布局。2019年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400万,同时决策部署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努力打造武宿机场成为区域性枢纽机场。
尧城通用机场是山西的通航名片之一,作为山西省内唯一的A类通用机场,2019年、2020年成功举办尧城(太原)国际通用航空飞行大会。尧城机场是国内通航短途运输旅客增速最快的通用机场。
公共交通
截至2021年末,太原市公交线路长度4021.23公里;常规公交车保有量3713辆,其中电动公交车1916辆,无轨电车76辆;中心城区公交场站达到35个;年客运量3.02亿人次;公共自行车服务点1285个,累计投放自行车4.1万辆;新增公共停车位1.3万余个,获批“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市六城区8292辆出租车已全部更换为纯电动车,并同步配套建设充电桩及售后服务点,成为全国首个纯电动出租车城市。
2020年12月26日太原地铁2号线通车,全长23.38公里的太原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是山西省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历经4年9个月建成,设23座车站,全部为地下车站,列车采用6节编组A型列车,时速最高可达80公里,并运用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2号线的开通,使太原成为华北地区第5个拥有地铁的城市,中国大陆第40个开通地铁的城市。2021年,地铁1号线项目已开工建设。
旅游景观
太原旅游资源有晋祠、天龙山石窟、永祚寺、纯阳宫、崇善寺、窦大夫祠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
太原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部分4A级景区 |
序号 | 景观 | 概况 | 参考资料 |
1 | 晋祠 | 晋祠始建于北魏386年,现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筑百余座、雕塑百余尊、碑碣四百余座,千年古树二十余棵。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景区 | |
2 | 天龙山石窟 | 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东峰8窟,西峰13窟。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自东魏至唐,历魏、齐、隋、唐四个朝代。以唐代最多,达15窟。宋代改名圣寿寺,寺宇已毁 | |
3 | 永祚寺双塔(双塔寺) |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高僧福登奉敕建造。现存寺内主要建筑,全为砖构。高54.7米。人们出入太原首先看到双塔故成为太原的标志。寺内牡丹遍地,传为明代所植 | |
4 |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纯阳宫) | 又称吕祖庙;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晋藩王朱新扬对宫内重新规划。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增筑后院巍阁3层。该院整个建筑布局,类似八卦形式,为国内少见,1996年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5 | 窦大夫祠 | 现存山门、献亭、大殿等都是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建,祠旁清泉水温较低,人称“寒泉”。“烈石寒泉”为太原名胜之一 | |
6 | 太原市蒙山景区(蒙山大佛) | 蒙山大佛位于太原市西南约20千米处,系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551年)开凿的高63米的摩崖石刻大佛,也称西山大佛,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它脚下埋着的寺院,曾是佛教净土宗早期道场,4A级景区 | |
7 | 崇善寺 | 原名白马寺,位于太原市上马街中部南侧,是一处隋末唐初创建的佛教寺庙,历史上称之为“三晋名刹”。寺内的大悲殿,是一处标准的明代建筑,内塑有千手千眼11面观音、千钵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 |
8 | 晋阳古城遗址 | 遗址面积大约20平方千米,分西城、东城、中城、太原府、晋阳宫城、大明宫城、仓城、罗城等。晋阳古城建成于春秋末年(公元前476年),毁于宋初(979年),历时1500余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其遗址被列入中国十大遗址保护范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开发保护中 | |
9 | 太原市汾河旅游区(汾河景区) | 汾河公园是太原城市建设的民心工程,建成于2000年10月。4A级景区 | |
10 | 太原市动物园 | 太原动物园位于太原市东北隅的卧虎山上,距市中心6公里,占地面积79.36公顷,4A级景区 | |
11 | 太原市东湖醋园旅游区 | 2004年“东湖醋园”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010年由国家旅游局颁发“国家4A级旅游景区” | |
12 | 太原市中国煤炭博物馆 | 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煤炭行业博物馆,是全国煤炭行业历史文物、标本、文献、资料的收藏中心,4A级景区 | |
13 | 太原森林公园 | 森林公园,占地224公顷,4A级景区 | |
14 | 太原市台骀山滑世界景区 | 台骀山滑世界景区位于太原市迎泽区小山沟村城郊森林公园,占地面积1960亩,是集生态、文化、娱乐、参观、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4A级景区 | |
15 | 太原市清徐宝源老醋坊景区 | 宝源老醋坊已被太原市教育局定为“太原市青少年传承教育基地”,被太原市旅游局评为“太原市首批工业旅游示范景点”、“2011年度优秀旅游景区(点)”、被山西省文化厅评为“山西省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博物馆”,4A级景区 | |
表格数据截至2022年
晋祠
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叔虞封唐,子燮因晋水更国号,后人因以命祠名。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温17度,清澈见底。祠内贞观宝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序》。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隋槐在关帝庙内,与难老泉和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天龙山石窟
在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四周山峦起伏,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东峰8窟,西峰13窟。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自东魏至唐,历魏、齐、隋、唐四个朝代。以唐代最多,达15窟。石雕体态生动,刀法洗练,具有丰富的质感。宋代改名圣寿寺,寺宇已毁。寺前蟠龙古松苍翠蔽日。

窦大夫祠
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上兰村、汾河峡谷左侧。祠内古柏苍翠。晋国大夫窦犨封地太原,曾开渠兴利,后人在此立祠祀奉。历代都留有碑记。现存山门、献亭、大殿等都是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建,局部还保留宋金时期风格。其中献亭甚大,后檐柱,用大殿明间廊柱代替,结构简练而严谨,为金元建筑中所罕见。祠旁清泉自烈石山苍崖下涌出,水温较低,人称“寒泉”。“烈石寒泉”为太原名胜之一。
人物
太原市历史人物 |
时代 | 人物 | 身份 | 生平 | 参考资料 |
西汉 | 常惠(?—公元前46年) | 外交家 | 常惠奉命以副使身份随苏武出使匈奴。期间恪守民族气节和信念,坚持19年而不屈。圆满地完成使命,维护了乌孙的安宁,保证了汉朝与西域通道的畅行,因功被封为长罗侯 | |
唐 | 白居易(772年-846年) | 诗人 |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 |
明 | 王琼(1458年—1532年) | 朝臣 | 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代皇帝,曾连进“三孤”(少保、少传、少师)、“三辅”(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治理漕河(运河)三年,平定宁王叛乱,总制西北边防 | |
明末清初 | 傅山(1607年—1684年) | 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文学家 | 在明清之际奋起反抗异族压迫,捍卫中原文化观,一生为捍卫三晋文脉的传承而执著斗争 | |
清 | 刘璋(1667年—?) | 画家、小说家 | 任深泽县令期间,勤政爱民。他一生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在清初的小说界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 |
对外交流
太原市友好城市:
序号 | 城市 | 缔结友好城市关系时间 | 参考资料 |
1 | 英国纽卡斯尔市 | 1985年4月14日 英国纽卡斯尔市是改革开放后与太原市缔结的第一个友好城市 | |
2 | 日本姬路市 | 1987年5月19日 | |
3 | 乌克兰顿涅茨克市 | 2012年8月25日 | |
4 | 俄罗斯瑟克特夫卡尔市 | 1994年9月1日 | |
5 | 澳大利亚朗塞斯顿市 | 1995年11月28日 | |
6 | 俄罗斯萨拉托夫市 | 1995年12月8日 | |
7 | 德国开姆尼茨市 | 1999年5月17日 | |
8 | 非洲喀麦隆杜阿拉市 | 1999年10月12日 | |
9 | 美国纳什维尔市 | 2007年4月18日 | |
10 | 法国圣但尼市 | 2012年3月2日 | |
11 | 美国圣伯纳迪诺郡 | 2016年8月签署建立友好城市意向书 | |
12 | 塔吉克斯坦索格特州胡占德市 | 2017年9月签署建立友好城市意向书 | |
13 | 葡萄牙维塞乌市 | 2022年8月签署建立友好城市意向书 | |
表格数据截至2022年
荣誉
太原市城市荣誉 |
日期 | 荣誉 | 授予单位 | 参考资料 |
2009 | 国家园林城市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
2011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国务院 | |
2014 |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 中央电视台 | |
2019 | 第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 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 | |
2019 | 2019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省会城市及地级市) | 商务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 | |
2019 | 中国(太原)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 国务院 | |
表格数据截至2023年
注释
[a]太原市常住人口是普查登记的202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不包括居住在太原市的现役军人、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b]巨轮、三桥、鼓楼、杏花岭、坝陵桥、大东关、职工新街、敦化坊、涧河、杨家峪、享堂
[c]中涧河镇
[d]含27个村改居社区
[e]金胜、晋祠、姚村3个镇,义井、罗城、晋源3个街道办
[f]22个村改居
[g]分别是河口镇、镇城底镇、嘉乐泉乡、马兰镇、梭峪乡、邢家社乡、岔口乡、原相乡、常安乡、屯兰街道、东曲街道、西曲街道和桃园街道
[h]其中12个城市居委会、18个农村居委会
[i]大致在晚侏罗纪前后
[j]主要表现为盆地边缘的断裂活动
[k]在植物学,凡是有维管系统的植物都称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三大类群
[l]指男性人口数与女性人口数之比,通常用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