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璋(1859-1919年),字华符,亦作华甫直隶河间县西诗经村(今河北河间)人。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与段祺瑞、王士珍并称为“北洋三杰”,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中华民国副总统、代理大总统,为官显赫后尊称为“冯诗经”或“冯河间”。

冯国璋七岁入私塾,因家贫辍学,投身大沽口的淮军军营。后入北洋武备学堂求学,毕业后因成绩优秀留校任教。跟随淮军将领聂士成入朝,参与中日甲午战争,累迁至军械局督办。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受袁世凯赏识,改任为步兵学堂督办兼督操营务处帮办,累任督操营务处总办、练兵处军学司司长等职务,参与小站练兵,镇压义和团。武昌起义爆发后,担任统制及第一军总统,率部攻打武昌起义部队。曾协助袁世凯力劝清帝退位,后率军对抗“二次革命”;攻占南京后,出任江苏都督,坐镇东南。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封为宣武上将军、参谋总长,但并未赴任。袁世凯复辟时不肯接受拉拢,并以“五将军密电”通电全国,力劝袁世凯取消帝制。袁世凯病逝后,成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并被国会补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入京复辟帝制时,冯国璋通电谴责,并于1917年7月6日在南京就任代理大总统,布置攻打张勋的军事行动。复辟平息后,黎元洪辞去总统之职,冯国璋进京就任代理大总统;因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引发“护法运动”,冯国璋提出“和平统一”,并消极对抗护法军。

1918年皖系组成“安福国会”,操控选举,以冯国璋代理大总统到期为由,最终徐世昌取代冯国璋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辞去代理大总统后,返回河间居住,后再次返回北京,并于1919年12月28日病逝于北京帽儿胡同,终年61岁。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立真认为,冯国璋为北洋军阀中比较稳健的中坚人物,其在推进军事现代化、推动“和平统一”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冯国璋的: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评价、典故轶事、墓地故居、个人关系、影视形象、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冯国璋

华甫、华符

别名

冯诗经、冯河间

性别

身份

中华民国副总统、代理大总统

所处时代

清末民初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直隶河间县

出生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籍贯

直隶河间县

民族

汉族

语言

汉语

出生日期

1859年1月7日

去世日期

1919年12月28日

终年

61岁

去世地点

北京市

主要成就

“北洋三杰”之一、直系军阀首领、代理大总统等

人物生平

晚清经历

寒门少年

冯国璋于1859年(咸丰九年)1月7日出生于直隶(今河北)河间县西诗经村。据冯氏家谱记载,河间冯氏源自周文王之子毕公一脉,明朝永乐年间冯国璋始祖因江苏、安徽等地大旱北迁而来,传至第十一代冯家便成为诗经村最大的地主,后分为东西南北四大院,冯国璋祖父冯丕振居住于南院,曾是晚清的太学生。冯丕振唯一的儿子便是冯国璋之父冯春棠,其本是勤奋好学之人,因岁考试卷被其他考生污损,引发斗殴被除名,从此荒废学业、不务正业,将殷厚家业败光。冯国璋之母孙氏勤俭持家,依靠女工维持生活;冯春棠与孙氏育有四子,长子冯佩璋经营戏班,二子冯蕴璋考取拔贡,为候选州判,三子冯琥璋为文庠生,教书为主,幼子便是冯国璋。冯国璋七岁入私塾读书,开蒙学习《百家姓》和《千字文》等书籍,后以“四书”为主,因其知书达礼、学习刻苦,成为家人的期望。

冯国璋

屡试不第

12岁时,冯国璋前往毛公书院读书,教学内容涉及经书、《史记》、射、御、数等,并特别喜好史书以及算学,这段求学经历为其打下良好的算学基础。冯国璋于毛公书院读书四载,成绩名列前茅,受到师长的好评。1875年(光绪元年),冯国璋迎娶毛公书院教授经史的吴震先生的妹妹吴凤。同年,冯国璋于毛公书院毕业后便参与河间岁试,因不擅长八股文而名落孙山;婚后冯国璋学习更加刻苦,但其仍旧偏爱史学与算学。三年后,21岁的冯国璋再入考场,依旧落榜,欲寻求高级学府求学,后因得到堂叔资助才前往保定莲池书院求学。因家境贫苦,无力支撑学业,冯国璋选择辍学归家。

投笔从戎

1884年(光绪十年),冯国璋经过叔父介绍前往天津大沽口的淮军当兵;次年,因直隶总督李鸿章于天津创办北洋武备学堂,前往淮军军营挑选官兵入学。冯国璋因知书达礼,受到统领刘祺器重推荐进入北洋武备学堂求学;9月,冯国璋成为武备学堂第一期步兵学员,并结识了同期生段祺瑞、王士珍、王占元等人,因成绩优秀,深受中外教员的好评,并与炮兵科学员段祺瑞并称为“武备双秀”。

冯国璋虽身处军校,却并未完全放弃科举考试,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备考。1888年(光绪十四年)2月,冯国璋乘年假之际返回河间县参加岁试,位居榜首,但年底参与顺天府乡试,仍旧名落孙山。后返回武备学堂,彻底放弃科举之路。次年夏天参与武备学堂毕业考试,因其成绩名列前茅,文史与算术优秀留校任教。1893年(光绪十九年)夏,冯国璋转任淮军聂士成帐内幕僚,后随聂士成前往东三省边境地区考察,因其精通测绘受到重用,为其编撰的《东游纪程》进行注说,返回军营后,被委以筹备军械与粮饷的重任。

1894年(光绪二十年),聂士成率部抵达朝鲜牙山,冯国璋负责押送粮草;7月25日,日军偷袭清军运兵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聂士成部孤立无援,冯国璋建议其与清军叶志超合兵,但叶志超弃城而走,聂士成退守平壤。平壤保卫战失败后,聂士成部退守至摩天岭,并利用有利地形打击日军,夺取连山关和分水岭。李鸿章为保存淮军,将聂士成调回直隶,驻守芦台;冯国璋在战争中圆满办理后勤问题,并亲身参与多次战斗与出谋划策,战后获得后补知县、加五品顶戴的虚衔。

北洋三杰

甲午战败后,冯国璋向聂士成提出编练新军,未获肯定;后担任军事随员跟随其在武备学堂的老师裕庚出使日本,期间走访军校与部队,并与日军要员建立私交。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冯国璋返回国内,担任聂士成武毅军军械委员。冯国璋将在日本搜集整理的资料编成兵书,呈送给聂士成,未受到重视;转而呈送给正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的袁世凯,受到重视,后被袁世凯任命为督操营务处帮办兼步兵学堂监督,不久后提升为督操营务处总办。此后,冯国璋与王士珍、段祺瑞等人合作编撰《训练操法详晰图说》,成为随营学堂的标准教科书。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将新建陆军改称为武卫右军;袁世凯升任山东巡抚后,冯国璋跟随武卫右军前往山东,并根据袁世凯的命令,将山东旧军一万余人改编成武卫右军先锋队。因参与进攻义和团有功,冯国璋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表奏为补用知府。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为编练北洋常备军,于保定设置军政司,下辖教练、参谋与兵备三处,冯国璋、段祺瑞和刘永庆分别担任总办。后因冯国璋精通军事理论以及军事教学经验,让其负责筹办将弁学堂、武备师范学堂、参谋学堂和测绘学堂。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举荐冯国璋出任练兵处军学司,常驻保定督办北洋各武备学堂,兼任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和陆军师范学堂督办,冯国璋精心操办,为北洋六镇及北方各省新军输送大量人才。人们将冯国璋、段祺瑞和王士珍并称为“北洋三杰”。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冯国璋被任命为署正黄旗蒙古副都统兼陆军贵胄学堂总办,任职期间冯国璋与满洲亲贵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次年改任陆军部军谘出正使;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冯国璋晋升为清西陵梁各庄值班大臣。慈禧太后及光绪帝去世后,溥仪继位,载沣以摄政王名义监国,为削弱北洋集团势力,以袁世凯患“足疾”为由,命其回家养病;并对冯国璋进行拉拢;冯国璋以坠马受伤及原配妻子吴氏病逝为由,多次请辞,全部没有获得允许。

辛亥硝烟

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任命陆军大臣荫昌率军前往武汉;冯国璋被委任统帅第二军增援湖北。冯国璋南下前,曾前往河南袁世凯处求策,后遵照袁世凯的指示缓慢进军。10月下旬,同盟会领导人黄兴等人赶赴武汉,随后湖南、陕西相继宣告独立,清政府岌岌可危,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军队,同时任命冯国璋接任第一军军统;袁世凯赶赴湖北前线后,命令冯国璋率部攻打汉口。29日晚,冯国璋命令部将攻打刘家庙的革命军,因革命军前敌指挥张景良投降清朝,并放火烧掉革命军的军火库,冯国璋部攻占刘家庙等阵地并火烧汉口。11月27日,冯国璋智取汉阳,袁世凯令其暂缓进军,只准隔江炮轰武昌,后清政府封其为“二等男爵”。袁世凯与革命军进行接触,打算“南北议和”,因冯国璋主张进军,将其调离武昌,改任察哈尔都统;军谘府大臣载涛辞去禁卫军的职务,袁世凯又将冯国璋改任为第二军军统,并委任为禁卫军总统官。

1912年2月,清室同意袁世凯与南京商谈退位条件,禁卫军闻之准备“暴动”,冯国璋深入军营,凭借军中威望,劝导欲闹事者,集合全体禁卫军官兵,并提前透露清帝退位的条件,优待禁卫军,保证其俸禄不变;临时公推两人作为其随身副官,作为监督,彻底平息了这场风波。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冯国璋继续统领禁卫军,兼任总统府军事处处长;9月出任直隶都督兼民政长。

民国生涯

坐镇江宁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于上海火车站被杀,造成南北双方矛盾冲突的升级。6月9日至30日,袁世凯先后免去李烈钧、胡汉民及柏文蔚的都督职务,孙中山决定武力讨袁,“二次革命”爆发,南方的安徽、广东、上海、福建、重庆等地纷纷宣布独立。7月23日,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江淮军宣抚使兼第二军军长,负责指挥江苏方向的作战。冯国璋将北洋军主力集中于徐州一带,同时修整铁路,后率军沿津浦线南下临淮,并派遣部将沿水路攻占镇江。冯国璋率军先后攻占宿县、蚌埠、滁县等地,8月11日率部抵达浦口,第二日张勋也率部抵达南京的龙潭附近。后冯国璋的女婿、第8师师长陈之骥渡江过归顺,冯国璋得知南京城内群龙无首,便率部于8月25日渡江攻打下关,并于9月2日汇合张勋等人攻占南京,后于9月10日返回北京。

10月19日,冯国璋以宣抚使名义南下视察江苏各地的军情;抵达南京后,移驻浦口,并设立江淮宣抚使行辕,负责分配军队驻防以及裁撤无用的军队。12月16日,因江苏都督张勋部下误伤日本人,引起了国际纠纷,袁世凯任命冯国璋接替张勋出任江苏都督;次年六月,裁撤江苏都督,授予冯国璋为宣武上将军,继续署理江苏军务。1913年到1915年期间,冯国璋多次通电支持袁世凯解散国会,撕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攻击责任内阁制度,主张实行总统制等。冯国璋担任江苏都督期间,直接或间接掌控的军队达到2万余人。为了进一步笼络冯国璋,袁世凯在知晓其欲娶妻时,将他的家庭教师周砥介绍给冯国璋;袁世凯亲自操办婚礼,派江苏长韩国钧代替其为证婚人,三夫人金氏与长子袁克定前往南京送亲。1914年1月17日,冯国璋亲率人员前往下关迎亲,场面异常隆重。冯国璋为维护其在江苏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从天津调来受过训练的巡警,用以维护南京的治安;为提高军队素质,在南京建立陆军讲武堂、水师学堂、陆军警察学校和军事研究所;同时冯国璋还注重协调与江苏地方势力的关系。

反对帝制

随着袁世凯逐渐掌控政权,称帝之心也高涨起来,日本利用袁世凯称帝之心,欲让其签署了“二十一条”。1915年2月,冯国璋联合19省将军通电反对签订“二十一条”;袁世凯正式接受“二十一条”时,冯国璋再次发表通电,再次劝说。6月,曾进京试探袁世凯的称帝之心。11月全国各地举行国体投票,袁世凯的“国民代表”前来举行投票时,冯国璋暗示公署人员拒作监督代表,也不参加投票。袁世凯称帝后,调任冯国璋担任参谋总长,同时“遥领”江苏督军;冯国璋称病没有接受。蔡锷、唐继尧发动“护国运动”时,袁世凯欲任命冯国璋担任总司令征讨滇军,其依旧称病没有接受。因冯国璋于南京经营多年,袁世凯无法将其调离江苏。

“护国运动”展开后,西南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冯国璋认为袁世凯大势已去,暗中联系山东将军靳云鹏、江西将军李纯、浙江将军朱瑞和长江巡阅使张勋联名密电袁世凯,劝说起取消帝制。在全国人民的反对中,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但仍想继续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派人前往南京请冯国璋出面疏通调停,让其继续继续担任大总统,冯国璋婉言拒绝,认为这不利于解决问题,愿意居中调停。后冯国璋联络张勋与倪嗣冲联名通电,邀请未独立各省派遣代表于5月15日前往南京商讨国是,但代表直到18日才正式召开,公推冯国璋为大会主席;先后举行三次会议,冯国璋于6月1日最后一次会议上宣布调解失败。5月下旬,袁世凯的亲信四川督军陈宦和湖南督军唐芗铭通电宣布独立,袁世凯一病不起,最终于6月6日病逝于北京新华宫。

代理总统

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继任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经国会补选为副总统,仍兼任江苏督军,于南京办公。11月8日,冯国璋于南京官邸举行副总统就职仪式,并设立副总统办事机构。随着袁世凯的去世,“北洋军阀”分成两大部分,冯国璋成为直系首领,皖系首领为段祺瑞。在对德国宣战问题上,黎元洪与段祺瑞的争论逐渐激烈,段祺为达到对德宣战的目的,需要取得北洋督军的支持;黎元洪坚持对德独立,需要取得南方省份的赞成,而冯国璋成为左右“府院之争”的关键。后冯国璋于次年2月北上,抵达北京后受到热烈欢迎;但冯国璋在黎元洪面前不肯表态,反而前往高等学府演讲,谈论“教育救国”的问题。3月3日,段祺瑞向国会提交对德绝交谘文,黎元洪拒绝,段祺瑞宣布辞职离京,后在冯国璋等人斡旋下,黎元洪同意通过对德绝交案。7月1日,张勋等人在北京拥戴溥仪复辟,黎元洪任命冯国璋为“匡复军总司令”,次日,接到黎元洪请其代行大总统职务的来电。7月3日,冯国璋通电斥责张勋的行为,后于6日就职代理大总统,部署征讨张勋的军事行动。

张勋复辟失败后,黎元洪辞去中华民国大总统职务,冯国璋在段祺瑞派人南下迎接之下于8月1日赴京代理大总统,入京前,为维护直系军阀的势力,冯国璋安排李纯出任江苏督军、陈光远出任江西督军。因冯国璋入京,其与段祺瑞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起来。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为反对北洋政府,联合西南军阀于广州成立军政府,代理大总统冯国璋主张和平解决问题,但段祺瑞决心通过“武力”解决,并派兵攻打湖南、四川。后因范国璋、王汝贤消极怠工并通电要求停电,导致“武力”解决失败,段祺瑞因此辞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的职务。冯国璋推举王士珍接替段祺瑞的国务总理及陆军总长的职务。

段祺瑞辞职后,不甘心失败,暗中指使皖系督军团向代理大总统冯国璋施压,继续使用“武力”解决“护法军”;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兵入关支持皖系。冯国璋于12月18日特派段祺瑞为参战督办;段祺瑞以参战督办的名义掌控军队;12月25日,冯国璋发布弥战布告。后因督军团要求攻打荆襄,冯国璋只能下令进攻。1918年1月下旬,北洋军贡献荆襄,冯国璋认为继续呆在北京只能为人所制,打算返回南京;25日发出南巡阅军通电,26日离开北京,28日行至蚌埠时为倪嗣冲所阻,只能转回北京。后命令曹锟出任两湖宣抚使,张敬尧为攻岳前敌总司令,率军攻打湖南,同意王士珍辞职,并再次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段祺瑞继续使用“武力”攻打湖南,北洋军于4月连续攻克长沙、衡山;后吴佩孚于8月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再次失败。

晚年病逝

1918年8月12日,新国会开幕,冯国璋通电表示不愿再当总统,并让段祺瑞履行一同下野的前约;后吴佩孚通电请冯国璋下令主和,直系长江三督响应。段祺瑞的皖系为速选总统,便于8月31日通电表示愿同冯国璋一并下野。9月4日,徐世昌高票当选总统;退休前夕,发表离职通电,陈述代理总统的经过。为平息冯国璋的不满,徐世昌仍然允许其节制第十五师和十六师。冯国璋退休后返回家乡河间县,创办“冯氏养正学堂”,编写《河间县志续编》;并在家乡开办贵恒当铺和义庆和钱庄。此行返乡冯国璋不足一个月便返回北京,于12月18日返回北京,欲与徐世昌商讨南北对话问题;4月3日,冯国璋再次返乡,静待国内局势的发展。1919年9月,冯国璋由天津入京,名义上为解决第十五师和十六师的待遇,实际欲联络直系将领,以图东山再起。1919年12月28日,病逝于北京帽儿胡同,临终前留有遗言,希望能够实现和平统一。1920年2月,葬于家乡河间县诗经村。

主要成就

军事

完善新军军制

冯国璋在完善新军制度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制定了营规操法,辅助袁世凯编练新军时,冯国璋通过邀请外国专家,使新军营制操典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与王士珍、段祺瑞合作,编撰兵法、操典、营规以及各种图说,而且多是由冯国璋修定。其次新建陆军军制,改编山东地方兵勇时,采用一军两翼制度,每翼下设营、队、哨、棚四级;哨为最基本作战单位,更接近西式军制,后成为军国陆军军制的基础。再次,首创常备军制度,仿照德军制定《北洋常备军营制饷章》,规定常备军三年期限,三年后退为后备军。此外冯国璋还严格执行军官考试择优选拔制度。

培养军事人才

冯国璋参与主办的第一个军事学堂,为新建陆逊行营学堂,1902年出任军政司教练处主办后,兴建将弁学堂、陆军师范学堂、讲武堂、陆军速成学堂、军械学堂、京师贵胄学堂等,教学上主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基础军事课的重要性,同时注重从实际出发培养军事人才,并派遣陆军留学生,储备大量现代化人才;完善学科设置,积极倡导和发展辎重科,注重教学管理与考核。

政治

冯国璋代理大总统后,段祺瑞组阁上台,企图以临时参议院取代国会,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组建军政府,段祺瑞主张武力征服西南,实现国家统一,冯国璋提出“和平统一”的政策。冯国璋不满意段祺瑞的武力政策,拒绝在段祺瑞内阁递交的讨伐令上签字,认为应该“大事化小”,直到湖南战事爆发,讨伐令依旧没有颁布;后发布战争弥战布告,3月23日段祺瑞重新组阁,继续执行武力统一的政策,随着冯国璋不再参与总统选举,宣告“和平统一”政策失败。虽然冯国璋的“和平统一”政策失败了,却代表了民众的愿望。

冯国璋主政江苏期间,积极打击盗匪,根据《惩治盗匪法》规定,严格执行,统制水警及盐捕营,加强对太湖土匪及盐枭的巡捕;注重维护经济秩序,与民政长官共同筹旗民生机,扶植江苏交通和商贸发展,维护江苏金融秩序。冯国璋督苏三年半的时间,以安定社会秩序,维护北洋派在江苏的统治为出发点,对江苏军政及民政的治理措施,一定程度上提升江苏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维护了江苏的社会稳定。

人物评价

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接受冯国璋的兵书后,夸赞其为“军界之学子无逾公者”。认为军界学子没有人能够超过冯国璋的。

冯国璋去世后,段祺瑞送来亲拟的挽联,“兵学砥砺最相知,忆当拔剑狂歌,每兴誓澄清揽辔;国事纠纷犹未已,方冀同舟共济,何遽伤分道扬镳。”

民国政府在冯国璋去世后,对其进行表彰,认为他在南北纠纷之际,能够苦心规划,终日劳苦,临终之时仍关注时局,力求促进统一,爱国之情,值得称赞。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曾于《哭冯国璋》中写道,“冯国璋死了!我对于他的死十分哀痛!冯氏一生的成绩,遗留在世界上的,除去汉阳的焦土,新华宫的残梦,和些累赘子孙的金钱,还有什么!冯氏的人生,也是一幅很洁白的画幅,怎么糟蹋到这样!而且就是这样结局了!回头看来,我们总觉得他是空空的掷掉了一生,我们总觉得他的身后,只剩了空虚和寂寞。什么丧礼咧,国丧咧,大人先生的哀吊咧,全国公私机关的下旗咧,那里和冯国璋的真人生有丝毫的关系!我真不禁为冯国璋痛哭!更为别的冯国璋痛哭!”

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立真认为,冯国璋是中国早期军事现代化的开拓者之一,对中国军事教育与训练、军制改革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为推动“和平统一”,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国民军阀中是难能可贵的,他身上既有军阀的特性,也有自身的个性,应该实事求是给予公正评价。

中国作协作家季宇认为,冯国璋早年投笔从戎,是从中日大战中死里逃生之人,也是一位具有军事造诣之人,所以黄兴在汉阳与冯国璋交锋,是存在失败的可能性的。

当代诗人梁剑章曾观赏冯国璋府邸和冯国璋墓时写过一首七律诗歌,“残砖碎瓦细巡看,往事浮沉在眼寒。画栋雕梁经岁逝,强兵劲勇沐风残。虽怀立国千年梦,可叹繁华几度难。高矗荒茔衰草里,雄魂不泯令人酸。”

典故轶事

卖鱼事件

直系军阀冯国璋是民国时期出名的嗜钱如命的守财奴,1917年7月6日当上代理大总统后,在某次视察中南海时,看见湖中竟然有许多鱼儿跳出水面,这个场景让他顿生谋财之心,于是一声令下,将中南海的鱼全部捕捞出来,随后便高价卖给了酒馆老板,将钱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偷泄试题

1902年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时,准备新成立三个协的军队,但袁世凯一向标榜自己“用人唯公”,便采用考试的办法来提拔人才,考试之前,袁世凯害怕让他看中的冯国璋考卷不能及格,所以便将冯国璋提前叫了过去,随后将试题悄悄塞给了他,最终冯国璋果然被录取,并且做到了统领的位置,而冯国璋也认为这份恩情,终身不能遗忘。

难测真情

“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冯国璋下达总攻汉口的命令,使用炮兵轰打市区,将整个汉口都陷身于一片火海之中;1911年10月31日,袁世凯在信阳车站与陆军大臣荫昌交接手续后便继续乘坐火车南下,最终在11月1日达到湖北孝感的肖家港车站停车,并在这里建立了前站指挥所。冯国璋等人前来拜见袁世凯,报告军情、作战计划以及汇报全军战功,他认为袁世凯一定会非常高兴,给予他特别的嘉奖,但袁世凯却是一副眉头紧锁并不高兴的样子,冯国璋非常纳闷,根本就猜不透袁世凯的心思。等待汇报完毕后,袁世凯才说出他的看法,“现在问题不在南方而在北方。”冯国璋不能理解,后面袁世凯返回北京,并逼迫清室内逊位之后,冯国璋这才恍然大悟,这才算明白了袁世凯当时所说话语的真正意思。

五将军密电

1915年8月时,袁世凯已经开始宣传帝制了,在与冯国璋的谈话中,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并说无论帝王还是总统,都不是他愿意留恋的东西;还向冯国璋保证他是不肯做皇帝的。后面全国掀起反对帝制的时候,冯国璋联合李纯、浙江将军朱瑞、山东将军靳云鹏、济南将军汤芗铭一起通电,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密电传到直隶将军朱家宝手中,并将之传给袁世凯。袁世凯看后非常生气,但还想要借助冯国璋的势力。冯国璋也不肯为袁世凯卖命,想要与南方各省建立联系,提升自己的地位,于是便以调停为名,在南京召开未独立各省代表会议,左右国内局势,此后冯国璋佣兵观望,袁世凯也在一片反对声中病逝了。

墓地故居

冯国璋墓

冯国璋墓有两座,一座位于西诗经村东北,一座在半截河。西诗经村的冯国璋墓,占地百亩,墓高约25米,下层为高5米,直径30米的方形三合土墓基,南向墓门采用五楹红墙绿琉璃瓦宫廷式建筑,四周有绿瓦红墙围绕,墙外有小河环绕,通过白石桥连通,墓道南端建有三孔白石坊,后有两座石碑,上面分别刻有徐世昌书写的“河间冯公之神道”和“中国民国副总统代理大总统冯公国璋之墓”。后遭到破坏,2007年在原址重修,2008年11 月28日河间市政府成立冯国璋故居及国葬墓筹建领导小组,对其进行管理与保护。

冯国璋

冯国璋故居

冯国璋故居位于奥租界二马路与沿河马路(今河北区民主道50-54号和海河东路花园巷),最初为冯国璋于1913年从奥地利工程师布吕纳手中购得,后于1915年委托德国工程师进行扩建,并修建庭园式花园,该故居为砖木结构,整体呈奥式风格,典雅朴实。现为河北区文物宝物单位。

冯国璋

北京市东城区帽儿胡同13号的冯国璋故居,如今一半为民居,另一半呈残垣断壁;当年帽儿胡同东头的所有房屋,都属于冯国璋的房产,1919年底冯国璋病逝于这里。

个人关系

关系

姓名

简介

祖父

冯丕振

太学生

父亲

冯春棠

嗜酒无度、游手好闲

母亲

孙氏

贤惠勤俭

兄弟

冯佩璋

候选知县

冯蕴璋

候选州判

冯琥璋

文庠生

冯家遂

字伯崇,捐县丞、后补知县,民国后为议员

冯家迪

字仲吉,早亡

冯家遇

字叔安,创办保定电灯公司、天津大陆银行等企业

冯家迈

字季远,解放后曾任北京东城区人大代表

冯家周

曾为天津市河西区政协委员

冯家逊

嫁陈之骥

冯海岱

冯家遂长子

冯海嵊

冯家迪之子

冯海岩

冯家遂二子

冯海岛

冯家遂之子

冯海巍

冯家遇二子

冯海山

冯家迈长子

冯海岂

冯家周之子

曾孙

冯巩

相声演员

(注:所列为冯国璋部分家庭关系)

影视形象

年份

片名

类型

扮演者

2003年

《走向共和》

电视剧

姚刚

2009年

《蔡锷与小凤仙》

电视剧

王俊棠

2011年

《建党伟业》

电影

冯巩

2011年

《辛亥革命》

电影

多布杰

2011年

《辛亥革命》

电视剧

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