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东吴大学
1900年,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在苏州葑门内天赐庄创办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1903年,美籍教授司马德到东吴大学任教后,建立了田径队。不久,东吴大学又联合华东有 关学校成立了华东体育联合会。1924年,东吴大学创办了两年制体育专修科。1926年,增设了四年制的体育本科。
1915年,东吴法科在上海创办,创办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通晓三种不同的法律体系:英美法、罗马法以及希伯来法体系。1927年东吴法科改为法律学院,学院设有法律系和会计系。
1927年杨永清先生当选首任中国籍校长,订“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董事会决议,文理学院设在苏州分文理两科。文学院曾设有中文系、历史系、经济 系、政治系、社会系、教育系,理学院曾设有物理系、化学系、化工系、生物系、体育系,并附 设医学预科、神学预科、化学研究所、生物研究所及生物材料处。同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私立 大学及专门学校立案条例》。
1928年2月,国民政府大学院颁布《私立学校条例》,表明了中国政府关于在中国开办私立大学,包括教会开办大学的基本政策。1929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东吴大学在国民政府教育部注册立案。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在苏州的东吴大学文理学院辗转浙江、福建、安徽、湖南、四川等地,边走边教,边走边学,直至抗战结束回苏州复校。
1941年12月,日寇侵入上海公共租界,东 吴大学停办,经浙江、福建至广东曲江办学,后撤至桂林。部分法学院师生西迁重庆,与沪江大 学商学院联合组建了联合法商学院。部分留沪师生借华龙路中华职业教育社教室继续办学,为不 引起敌伪注意,临时改名“懂法记”(即东法),后又迁重庆路新寰中学。1942年夏,在南洋路爱国女子中学开学,以“中国比较法学院,名称办学。
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东吴大学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按照对私立学校 “积极维持,逐出改造,重点帮助”的方针,对东吴大学进行改造。1951年3月,东吴大学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设立的登记处登记,与教会割断联系。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东吴大学文理学院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改名江苏师范学院。东吴大学法学院大部分并入华东政法学院,法学院的会计学并入上海财经学院。
江苏师范学院
1952年10月,根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制定的调整方案,东吴大学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和江南大学数理系调整合并,建立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院 址为苏州天赐庄东吴大学文理学院原址。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江苏师范学院在一大批有事业心的干部和教师的努力,在尹山湖农场、庞山湖农场、东山杨湾、西山等地先后建立教学基地。
1981年江苏师范学院成为国内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
苏州蚕桑专科学院的前身是1903年在上海高昌庙桂墅建立的上海女子桑业学堂,1911年,上海女子桑业学校改为公立,1912年迁址浒墅关,次年定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1924年改为江苏省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1935年改为江苏省立制丝专科学校,1937年改为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1953年大专部分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1958年,学校恢复大专,保留中专,更改校名为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并入苏州大学。
苏州丝绸工学院
苏州丝绸工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03年建立的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1912年迁址至苏州浒墅关,更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1956年,江苏省浒墅关蚕丝学校一分为二,蚕桑与制丝专业正式分离,组建江苏省丝绸工业学校。
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创办成立苏州丝绸工学院,归纺织工业部直属。1964年,国务院决定将华东纺织工学院的制丝专业组、无锡轻工业学院的纺织系并入苏州丝绸工学院,建立苏州纺织工业学院。1972年,苏州纺织工业学院重新改称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并入苏州大学,组建成立苏州大学丝绸学院。
苏州医学院
苏州医学院的前身是1912年创办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56年更名为南通医学院,1957年迁址苏州后更名为苏州医学院。2000年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成立苏州大学医学院。
苏州大学
1982年6月25日,经教育部批准,江苏师范学院改建为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
1993年,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苏州大学全面按照“211工程”标准建设学校。1996年,苏州大学通过了江苏省人民政府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通过了江苏省人民政府的立项审核:1999年,国家发展规划委员会正式批准将苏州大学作为“211工程”项目院校。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职业大学联合成立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文件通知,确定苏州大学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
2009年,学校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2012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并入苏州大学。
2013年,学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
2014年3月,苏州大学与剑桥大学联合建立剑桥—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
2016年,学校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张晓宏教授领衔 的 “光 功 能 纳 米 材 料 创 新 引 智 基 地 ”入 选 国 家 外 专 局 正 式 公 布 的 2016 年 度 地方高校“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计划”)立项名单。
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7月,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经过苏大倡议最终成立,并由苏州大学担任首届理事长。
2019年8月,全球首个红十字国际学院在苏州大学挂牌成立。9月,苏州市教育局与苏州大学共建的“苏州大学师范学院”揭牌。
2020年,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委宣传部、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大学共建)签约揭牌仪式举行。
2021年,省教育厅、省卫健委、苏州市与苏州大学签约四方共建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及附属医院。
学校规模
院系与专业设置
截止2022年11月,学校有36个学院(部),包含书院、独立书院以及境外合作办学,学校共有132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范围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
院系 | 专业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
社会学院 | 历史学(师范)、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社会学、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哲学、管理科学、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
商学院 | 经济学 ·财政学 ·会计学 ·工商管理 ·金融学(中外合作办学) ·金融学(金融+计算机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会计学(会计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
文学院 | 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基地)、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 |
传媒学院 | 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英语(师范)、日语、朝鲜语、德语、西班牙语、翻译、俄语、法语 |
王健法学院 | 法学、知识产权 |
教育学院 | 教育学(师范)、教育技术学(师范)、应用心理学 |
艺术学院 | 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美术学(师范)、美术学、数字媒体艺术 |
音乐学院 | 音乐表演、音乐学(师范)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师范)、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康复 |
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基地)、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数学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物理学、物理学(师范)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能源学院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中外合作办学) |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 化学类 (化学、化学(师范)、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类(功能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
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 纳米材料与技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中外合作办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
电子信息学院 | 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类(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 |
沙钢钢铁学院 | 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 |
金螳螂建筑学院 |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 轻化工程、纺织类(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
轨道交通学院 | 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
医学院 | 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法医学、临床医学、放射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药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护理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制药、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医学)、儿科学 |
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 | 统计学、机械电子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 |
师范学院 | - |
东吴学院 | - |
巴斯德学院 | - |
红十字国际学院 | - |
海外教育学院 | - |
继续教育学院 | - |
附属医院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三家附属医院。
附属医院 | 等级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三级甲等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
师资情况
截止2022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5847人,专任教师3319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9位发达国家院士,3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3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4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各类国家级人才近300人次。
类别 | 名单 |
诺贝尔奖获得者 | 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学校首位讲席教授,苏州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
两院院士 | 阮长耿、王志新、潘君骅、李述汤、柴之芳、刘忠范、李永舫、于吉红、迟力峰、陈晓东 |
发达国家院士 | John Michael Kosterlitz(美国科学院院士)、凌晓峰(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晓东(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郎建平(欧洲科学院院士)、时玉舫(欧洲科学院院士)、迟力峰(欧洲科学院院士)、长海博文(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孙立宁(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张晓宏、康振辉、张晓宏、刘庄、严锋、钟志远、郎建平、李斌、蒋建华等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 陈罡、唐建新、冯博、汪勇、潘臣炜、陈新建、崔超华、汪超、吴华、葛翠翠、应征等 |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康振辉、陈罡、张晓宏、刘庄、唐建新、严锋、何耀等 |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 康振辉、冯博、赵应声等 |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钟志远、刘庄、郎建平、姚喜双等 |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有5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6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学校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综合交叉学科、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共17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4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类别 | 名单 |
一级学科硕士点 |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机械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
专业学位硕士点 | 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金融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会计硕士、法律硕士(领域: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学〕)、教育硕士(领域: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历史〕;职业技术教育)、应用心理硕士、体育硕士(领域: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领域:英语笔译、英语口译)、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电子信息硕士、机械硕士、材料与化工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交通运输硕士、艺术硕士(领域:艺术设计;美术;音乐)、社会工作硕士、应用统计硕士、风景园林硕士、临床医学硕士(领域: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全科医学;临床病理学)、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农业硕士(领域:养殖、渔业、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信息化、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旅游管理、图书情报 |
一级学科博士点 |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设计学、工商管理、教育学、生物学、信息与通信工程 |
专业专业学位博士点 | 临床医学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哲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特种医学、护理学、药学、工商管理、设计学 |
国家一流学科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国家重点学科 | 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外科学(骨外科)、纺织工程 |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 软件工程、设计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药学、工商管理、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
“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 | 哲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中国史、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 |
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 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综合交叉学科、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
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 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 |
教学情况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2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类别 | 名单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体育教育、新闻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纳米材料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纺织工程、临床医学、药学、服装与服饰设计 、法学、教育学、汉语言文学、英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服装设计与工程、建筑学、放射医学、法医学、护理学、档案学、美术学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行政管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放射医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技术、宪法入门——基本权利篇 药剂学、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推荐虚拟仿真实验、强激光下材料超快动力学虚拟仿真实验、高端钢铁材料转炉冶炼虚拟仿真实验、中国地方文化英语导读、中级英/汉笔译、药理学(一)、体育科研方法(含体育创新创业)、中国现代文学(一)(上、下)、设计美学、数学分析(I、II、III)、量子力学、有机化学(一)(双语)(上、下)、电路分析、数字信号处理、设计素描与色彩(一、二、三、四)、织物组织学等 |
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 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纺织与服装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纺织与服装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理工结合模式培养化学化工科技创业人才实验基地 |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 苏州大学-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学校交流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拥有来自全球的来华留学生千余人。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全球首家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020年,学校获批建立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有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类别 | 名称 |
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 省部共建教育部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环保功能吸附材料制各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 | 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检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基因组资源国际联和研究中心 |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 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苏州大学) |
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 | 国家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国家化学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
国家大学科技园 | 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
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 | 江苏省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 江苏省血液学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放射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纳米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人文社科领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5项,其中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艺术学年度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14项;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4项。自然科学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防重大项目1项;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第一合作单位),第八届树兰医学奖1项,第三届“科学探索奖”1项;2021年度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1位、全国高校第14位;23人次入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0年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774篇,其中SCIE收录308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6位;授权知识产权139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81项、国际专利授权29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210件。
领域 | 类目 | 名称 |
自然科学领域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 | 高效高精度多功能激光增材制造系列熔覆喷头研发 |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缺血性心脏病细胞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 |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雅克·冈教授) |
第八届树兰医学奖 | 詹启敏院士 |
第三届“科学探索奖” | 刘庄教授 |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底,学校藏书有中外文纸质图书419万余册、纸质期刊(含合订本)38万余册;另有古籍14万余册,善本7000多册。图书馆购置了多种数据库资源,至2022年底,可提供利用的电子全文包括:中文图书220万余册,中文期刊6万余种,外文图书16万余册,外文期刊3万余种,学位论文1500万余册。
学术期刊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是由苏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在原有“明清近代诗文研究”“吴文化研究”和“城镇化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又新增设了“哲学与时代问题”“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法治与社会发展”和“汉语言文字研究”等专栏及“社会保障专题研究”和“学术关注”等系列专题。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刊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91篇次。学报先后入选最新版北图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武汉大学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社科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南京大学的“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四大权威数据库。2014年1月,《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明清近代诗文研究”专栏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名栏”建设工程。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是苏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2013年12月,却可以溯源于中国第一份大学学报。开设的主要栏目包括“学术关注”、“学术访谈”、“理论前沿”、“实证研究”、“史海钩沉”、“域外比较”等,欢迎教育科学各领域(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史、比较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教育技术学、教育神经科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历史、教育心理学等)。该刊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新刊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9—2020),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创刊于2014年初。开设的主要栏目包括:“本期聚焦”、“学术专论”、“域外译文”、“东吴法学先贤文录”、“学术争鸣”、“经典判例”,主要刊载法学理论研究成果,重大热点思考探讨,中外法律著作赏析和案例评析等,努力打造切磋法学思想、交流学术成果的对话平台,实现海内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合作与共享。该刊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1-2022)(扩展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语言与符号学研究》)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语言与符号学研究》)是苏州大学主办的全英文国际学术期刊,于2015年年初创刊。该刊为季刊,常设栏目包括符号学理论、语言研究、文学研究、文化研究等。
《代数集刊》
Algebra Colloquium《代数集刊》创刊于1994年的一份国际数学刊物,2004年起改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与苏州大学合办,每年1卷4期(3月、6月、9月、12月)用英文出版。对《代数集刊》进行索引或摘要的有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即SCI的扩展版或SCIE)、Research Alert,CompuMath Citation Index (CMCI),MathSciNet, Mathematical Reviews (MR),Zentralblatt Math (Zbl),AJ VINITI(俄罗斯数学文摘),Scopus,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数学文摘等。代数集刊已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中学数学月刊》
《中学数学月刊》由苏州大学、江苏省数学学会主办,面向中学数学教学,是国内有影响的普及性学术期刊。该刊介绍、交流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论、新经验、新信息和初等数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辟有数学教育、新课程园地 、名师教坛、教学设计、高考热线、信息技术、数学应用、试题研究、复习之友、解题方法、一题一议、专题研究、正误辨析、竞赛之窗、集锦、学生习作、国内外试题选登等栏目。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主要刊发丝绸行业技术与管理、设计与工艺、产品与市场等方面研究成果和信息资讯,反映丝绸科技、生产、贸易发展趋势,服务丝绸行业的创新与发展。主要栏目包括:研究探讨、技术与管理、服装、设计与流行、品种花色、综述与评介、国内外信息。由《中国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1年10月创刊,该刊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为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论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收录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物理教师》
《物理教师》(Physics Teacher)期刊是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1980创刊。该刊2010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11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该刊面向中学物理教学与研究,辟有“专家教育论坛、教育理论研究、教材与教法、物理实验、问题讨论、教师进修园地、现代教学技术、物理·技术·社会、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复习与考试、竞赛园地”等栏目。
校园文化
校徽

苏州大学校徽徽志是双圆套圆形徽标,中间是中英文的校名,周围是中英文的校训。校徽标志采用红黑二色原是法学院的院徽颜色。
校训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杨永清校长于1929年在原英文校训“UNTO A FULL GROWN MAN”(为社会造就完美人格)的基础上,增添中文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校歌
《苏州大学校歌》
编曲:亨利•S•汤普森
作词:嵇长康
葑溪之西,胥江之东,广厦万间崇。
恁栏四望,虎丘金鸡,一例眼球笼。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宝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皇皇母校,共被光荣, 羡我羽毛丰,记取古吴东。
天涯兄弟,一旦相逢,话旧故乡同。
相期努力,敬教劝学,分校遍西东。
苏州大学校歌沿用的是东吴大学1935年之前的校歌,校歌选用康奈尔大学校歌《远在卡尤加湖之上》的旋律,由嵇长康先生重新填词。其中葑溪、胥江唱的是东吴大学在灵山秀水的风韵古城的地理位置,天涯兄弟唱的是校友之间的手足情谊。
校园环境
文物旧址
东吴大学旧址在天赐庄校区本部内,占地约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1万平方米,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
钟楼为苏州大学主楼,由英国建筑师设计,是为纪念东吴大学最早的创办人之一林乐知而修建的一幢建筑,最早称为“林堂”。钟楼以红砖勾勒框架和窗楣,青砖填充墙面,而柱式、线脚和花饰则为石制,顶部置有报时大钟,是苏州大学的标志建筑之一。

文星阁
文星阁阁高四层,下承6.5米高的三级青石台基,南西有八字型石阶,可从两侧拾级而登。楼顶翼角起翘,葫芦结顶,通高约28米。阁身平面是正方形,各层四面辟拱门,层间无腰檐平座。塔中第三层与顶层间无楼板形成四方空井,中置横梁,悬以铸有“文星宝阁”铭文的一口清代铁钟。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截止2023年6月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江涌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张晓宏 |
党委副书记 | 邓敏、王鲁沛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 宫向阳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沈明荣、姚建林、李孝峰、查佐明、洪晔 |
副校长 | 吴嘉炜 |
参考资料 |
历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任职时间 |
校长 | 张乃康 | 1982年6月至1983年9月 |
陈克潜 | 1983年11月至1989年1月 |
姜礼尚 | 1989年1月至1996年6月 |
钱培德 | 1996年6月至2006年6月 |
朱秀林 | 2006年6月至2016年1月 |
党委书记 | 张乃康 | 1982年6至7月 |
张影 | 1983年11月至1985年1月 |
程肖彭 | 1986年5月至1993年12月 |
周炳秋 | 1994年8月至2001年8月 |
闵春发 | 2001年8月至2006年6月 |
王卓君 | 2006年6月至2017年7月 |
参考资料: |
校区情况
截至2022年11月,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
天赐庄校区
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包括本部、东区、北区、南区。本部位于姑苏区干将东路333号,东区位于姑苏区东环路50号,北区位于姑苏区干将东路178号,南区位于姑苏区人民路48号。天赐校区主要院系专业有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科学院、外国语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王健法学院、东吴商学院、能源学院、护理学院。
独墅湖校区
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主要院系专业有医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教育学院、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金螳螂建筑学院、音乐学院、功能纳米与与软物质研究院。
阳澄湖校区
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位于苏州市相城区济学路8号,主要院系专业有轨道交通学院、土木系与环境调控工程系、交通运输工程系、车辆工程系、信号与控制工程系等。
未来校区
2019年11月28日上午,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在吴江区太湖新城正式开工建设。根据中国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和“双一流”学科发展的需要,苏州大学将在未来校区重点布局打造数据与人工智能、新工科、生命科学、新纺织、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等学院、科研院所、原创中心及人文学科平台,计划以“艺术+工科”形成未来校区首期特色。
校友情况
截止2023年6月
姓名 | 职务 |
马寅初 | 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
金善宝 | 农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
谢少文 | 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
高尚萌 | 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
陈衍 | 近代诗人 |
金松岑 | 诗人、教育家 |
吕思勉 | 历史学家 |
黄人 | 文学家 |
吕凤子 | 书画家 |
章太炎 | 民主革命家、思想家 |
吴梅 | 词曲学家 |
雷沛鸿 | 教育家 |
梁漱溟 | 哲学家、教育家 |
郭绍虞 | 语言学家、文学家 |
钱基博 | 国学家 |
洪深 | 戏剧家 |
潘慎明 | 化学教育家 |
陈调甫 | 化工专家,化工实业家 |
顾颉刚 | 历史学家 |
林语堂 | 文学家 |
参考资料: |
所获荣誉
2010年,苏州大学获“江苏省平安校园”称号。
2011年,苏州大学获2009-2010年度“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称号。
2012年,苏州大学获“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
2013年,苏州大学获“江苏省高校节能工作先进院校”和“苏州市节能示范单位”称号。
2014年,苏州大学获“江苏省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2015年,苏州大学获“苏州市消防安全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2016年,苏州大学获2013-2015年度 “江苏省文明单位(社区、校园)”称号。
2018年,苏州大学获 “江苏省201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考核优秀单位”。
2019年,苏州大学获2019中国年度最佳高校“就业最受欢迎奖”。
2020年,苏州大学获“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22年,苏州大学获江苏省涉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注释
[a]保密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