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唐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李白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其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李白的作品想象丰富,浪漫奔放,意境独特,才华洋溢,在诗歌的艺术成就上,他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同时,李白也是乐府诗的继承人,使许多流失的乐府诗回归本题,并革新古体诗,使其升华到新的高度。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李白的:人物生平、人物关系、主要作品、创作特色、影响与成就、文人评价、后世纪念、相关争议、人物轶事、艺术形象、人物关系等介绍

姓名

李白

太白

青莲居士、谪仙人

别名

李十二、李翰林、李供奉、李拾遗、诗仙

性别

朝代

唐代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祖籍

甘肃天水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701年2月28日

去世日期

762年

去世地点

安徽当涂

代表作品

《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

人物生平

幼年时期

李白的出生地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龙元年(705年)二月,唐中宗在太平公主等人的帮助下复位,将国号重新定为“唐”。同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此时李白尚幼,但李白五岁便展示出了文学天赋:《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也就是说,年仅五岁的李白,已经能够背诵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上的内容了。

青年游学

开元三年(715年),十五岁的李白开始撰写诗赋,有意识地向有社会地位的人递送作品以获得求见的机会,得到了一些社会名流的认可和奖赏。青年时的李白在临近的郡县游学,包括江油、剑阁、梓州等地。李白在游学过程中受到了道家思想、侠客思想的影响,于是在他十八岁的时候(718年)前往戴天大匡山隐居,学习剑术、结交侠客。在匡山读书十年期间,他跟从空灵法师学剑术,师从赵蕤学纵横术,与道士交往特别密切。李白后来用诗追忆当年的生活,还表现出无限的怀恋:"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寸心无疑事,所向非徒然。”(《留别广陵诸公》)

李白

东辞故土

开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决心离开故乡,顺江而下前往东方漫游。李白从江油出发,途径成都、峨眉山等地,舟行至渝州(今重庆)后短暂停留。在登峨眉山之时,他写下两首诗,其一是《登峨眉山》,其二是《峨眉山月歌》。尤其是第二首,展示了他入蜀时的畅快以及对前途坦荡的自信:“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两年后,李白离开四川走向更远的地方,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春天到达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该年秋天,李白在扬州卧病。冬时启程北上,前往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短暂停留。最后将目的地定于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返程时途径陈州,结交了好友孟浩然、李邕、汪伦等人。次年,李白观云梦,李白与唐朝旧相许圉师的孙女成亲,寓于安陆寿山。同时,他也上书名流,希望得到赏识和推荐,见于《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上安州李长史书》。

开元十六年(728年)早春,李白在江夏改葬吴指南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暮春,与孟浩然交游后送其前往广陵,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后寓居安陆,从此便以安陆为中心,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期间虽然多次出游,但是还是返回安陆。

蹉跎岁月

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岁。春在安陆。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李白决心走入政治中心,西入长安,谒宰相张说,并结识其子张垍。寄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次年,李白从终南山离开,下山时,李白写下《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登新平楼》《赠新平少年》表达自己踌躇满志之情,渴望大展宏图。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开元二十年(732年),三十二岁的李白又从坊州返回终南山,但仍未收到名流的赏识和推崇,在长安周围闲游,是年,李白归家安陆,隐居的思想有所抬头。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李白三十三岁之时便赴嵩山隐居,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结识道士元丹丘等人,往来于洛阳、襄汉、安陆之间。次年,李白再次出游江夏,遇见宋之悌,又与崔宗之同游南阳。从总体上看,李白还是坚持自己独特的仕进道路:一方面以隐居访仙学道标识自己的高蹈夸俗,树立声誉,为仕进做准备,另一方面在牢骚之后,还是不忘给达官显贵上书,请求引荐。从这时期写就的《题元丹丘颍阳山居并序》《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江上吟》《梁甫吟》可见一二。

声震京城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三十五岁的李白写下《与韩荆州书》请求引荐。同年,唐玄宗在西游狩猎,李白顺势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在《大猎赋》中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唐朝远胜汉朝。但仍未能仕进。是年,李白结识了贺知章,向其呈送《蜀道难》《乌栖曲》。贺知章看罢称李白为谪仙人。但李白仍未能因此仕进。此后几年,李白在其“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里,辗转安陆、嵩山、任城、巴陵等地,写下多首表达对友人王昌龄、孟浩然的思念之情。

天宝元年(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终于等来了他的诏书:时经过他的朋友道士吴筠的推荐,唐玄宗命李白进京供奉翰林。李白也难掩兴奋,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的任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来向后人夸耀展示这样的盛况。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非常羡慕,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李白受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在长安的三年里,李白写下了许多诗歌,但玄宗只把他当做御用文人,毫无实职。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他”仿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感到苦闷,开始放纵地喝酒来让自己神昏形秽。后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唤他,他却不上朝。李白曾经奉诏在醉酒时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

李白

李杜交谊   

天宝三年(744年)的夏天,李白既因酒后狂放惹怒玄宗及其近臣,也因目睹官僚腐败进取不得离开了京城,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困顿失意的杜甫。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还,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安史入幕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春在当涂。不久李白听说洛阳失陷,中原溃乱,于是从当涂返回宣城,在刻中(今浙江省嵊州)避难。到了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市),与张旭相遇。夏至越中。听闻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回金陵。这年秋天,李白听闻玄宗逃往四川一带。

至德元年(756年),李白五十六岁,在庐山隐居。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五月,郭子仪、李光弼大胜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六月,安禄山率部攻破潼关,生擒哥舒翰。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即位。九月,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使,江陵大都督永王璘到了江陵(在湖北)准备起兵。肃宗命令他“扫觐于蜀”,他不听。十二月,肃宗起兵东下,过庐山时,请他参加他的幕府。

至德二年(757年),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李白在浔阳入狱。被宋若思、崔涣营救。成为宋若思的幕僚后,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是年杜甫四十六岁,四月,从贼营逃出,谒肃宗于风翔,授右拾遗。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明反。五月,肃宗罢张镐宰相,出为荆州大都督长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李白五十八岁。李白自寻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经西塞驿(今武昌县东),至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峡。是年杜甫四十七岁,为华州司功参军。

凄凉暮年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流放途中,李白经过巫山,朝廷大赦,李白重获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作《早发白帝城》。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三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宝应元年 (762年),李白六十二岁,客死在安徽当涂县令李阳冰处。

人物关系

父母

父亲李客,富商。

母不详,有学者认为非中原人。

兄妹

李白的排行名叫李十二,足见他的兄弟辈很多。李白《万愤词》:“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郭沫若认为,李白至少有一兄一弟在长江沿岸的重要码头上经商。

李白还称李浩、李舒、李锡等为从兄,称李昭、李冽、李凝、李令问、李幼成、李之遥等人为从弟。

传说李白有一个妹妹,名叫月圆。

配偶

第一任妻子:许氏,宰相许圉师孙女,与李白育有一子一女。李白《上安州表长史书》:“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魏颢序:“白始娶于许。”

第二任妻子:农妇刘氏,与李白同居,后分手。魏颢序:“又合于刘,刘诀。”《南陵别儿童入京》:“会稽愚妇轻买臣”中之“愚妇”当指此人。

第三任妻子:某氏,东鲁一妇人,与李白同居,生李颇黎。魏颢序:“次合于鲁一妇人。

第四任妻子:宗氏,武后时的宰相宗楚客之孙女,宗璟之姊,后与李白隐居庐山。李白流夜郎时,她曾设法营救李白出狱。魏颢序:“终娶于宋(宋字当为宗之误)。”

后代

儿子李伯禽,又名明月奴,原配许氏所生,一生未入仕途,贞元八年(792年)去世。有一子两女。

儿子李颇黎,李白在东鲁时和一女子所生。亦有学者认为李颇黎即李伯禽。

女儿李平阳,原配许氏所生,出嫁后不久即去世。

李白有一个孙子、两个孙女,均为儿子李伯禽所生。孙子,长子年轻时出游,不知所踪。两女分别嫁给当涂农户陈云和刘劝。

主要作品

李白一生创作大量诗歌,绝大多数已经散失,他的诗歌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在许多题材都有名作出现,而且因为人生遭遇的不同,他在每个时期的诗歌风格也不同。李白钟好古体诗,擅长七言歌行、五言古诗、乐府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诗。

诗歌

古体诗

李白的古体诗代表了初盛唐诗歌体裁古体诗多的发展实情,他本人也是唐代古体诗的集大成者。这种诗体更易于表达初盛唐人的人生探寻和追求、青春浪漫和豪情,李白长于古体,不仅是个人爱好和才情所致,更是时代使然,因此李白古体 “景少而情多”。宋本《李太白文集》载李白现存总诗量近千首。李白古体诗总约 640 首,约占总诗量的 64% ,其中七古 161 首,五古总 479 首。

代表作有:《春思》《侠客行》《古朗月行》《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春日醉起言志》《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望鹦鹉洲怀祢衡》《赠何七判官昌浩》《月下独酌》四首、《古风》五十九首、《拟古》十二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把酒问月》《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留别》《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江上吟》《扶风豪士歌》《梁园吟》《鸣皋歌送岑征君》《南陵别儿童入京》《金陵西楼月下吟》《三五七言》。

乐府诗

李白乐府诗创作是其复古诗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他对初唐以来复古诗学的深化。除了《古风》类的写作之外,古乐府写作也是李白终生追求的事业,《唐诗纪事》有这样一个记载:韦渠牟,韦述之从子也,少警悟,工为诗,李白异之,授以古乐府。权载之叙其文曰 :初, 君年十一,尝赋《铜雀台》绝句,右拾遗李白见而大骇,因授以古乐府之学。 由“授以古乐府之学”可见,李白的古乐府写作内部包含着有成熟的诗学系统。

代表作有:《关山月》《子夜吴歌》四首、《长干行》《妾薄命》《远别离》《蜀道难》《将进酒》《长相思》二首、《行路难》三首、《梁父吟》《乌夜啼》《乌栖曲》《襄阳歌》《上留田》《战城南》《饮马长城窟行》。

绝句

乐府诗,尤其是盛唐诗的普遍特点是用自然流露的表现形式去融汇前代文人的绝句,但各家诗人也又各自所擅长的境界和领域。李白的七绝往往能在短篇中以最明快粗放的线条勾勒宏篇壮景,同时又把长时间、长距离的游览过程浓缩在短短四句之内,把需要长篇论述的时间和空间用绝句充分宣泄。此外,李白善用修辞手法和意向塑造,他笔下的桃花潭水、长江碧流、春风明月仿佛能通人情,时时在和离人较量着别情的深浅和长短。

代表作有:《静夜思》《玉阶怨》《怨情》《独坐敬亭山》《秋浦歌》十七首、《送陆判官往琵琶峡》《自遣》《劳劳亭》《哭宣城善酿纪叟》《重忆贺监》《夜宿山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峨眉山月歌》《长门怨》二首、《望庐山瀑布》其二、《春夜洛城闻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赠汪伦》《望天门山》《清平调》三首、《横江词》六首、《山中问答》《客中作》《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中吹笛》《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山中与幽人对酌》。

律诗

李白所作的律诗不多,流传下来的七律只有《登金陵凤凰台》《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等为数不多的几首。 除《登金陵凤凰台》外,没有其它的精品。但李白的五言叙事诗可以与杜甫并驾齐驱,只是李白的五律诗缺少杜甫《三吏》、《三别》的辉煌史诗,也缺少像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等五言排律。 杜甫的五言排律,气势流畅,对仗工整,间有名言警句闪烁其间,不但李白不能及,后世诗坛亦无人能望其项背。两人各有所长,优势互补,故能相交甚好。

代表作有:

《太原早秋》《赠孟浩然》《渡荆门送别》《听蜀僧濬弹琴》《送友人》《夜泊牛渚怀古》《塞下曲》六首、《宫中行乐词》十首(今存八首,序亦亡佚)、《谢公亭》《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送友人入蜀》、《访戴天道士不遇》《金陵》三首、《过崔八丈水亭》《赠钱征君少阳》《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别中都明府兄》《别匡山》。

欧阳炯的《花间集序》中能标示出词人名字的正是李白的宫廷应制词:“在明皇朝则有李太白应制 《清平乐》词四首。” 这是目前关于词体发生的最早纪录也是最为接近历史真实的纪录。有学者据此研究认为李白正是词体发生的奠基人。但词在唐代尚未普及,《忆秦娥》与《菩萨蛮》有人怀疑这不是李白所作。

辞赋

李白的辞赋是他文学创作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甚至比他的诗论更为明确。因为赋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赋论较诗论更早成熟,宗旨更为明确。李白的辞赋,正是在继承历代赋论的批评传统中展开的,其主旨仍是强调赋与古诗的渊源关系,提倡丽则,批评丽淫。李赋通过非凡的想象,笼括宇宙、广大无垠者如《大鹏赋》《明堂赋》《大猎赋》; 深入天地变化之气,抒发感物之思者如《惜余春赋》等,都可以说是体现“感天动神”的宗旨的。

作品有:《大鹏赋》《明堂赋》《大猎赋》《剑阁赋》《拟恨赋》《惜余春赋》《愁阳春赋》《悲清秋赋》。

散文

李白以诗名家,其文不大为人所称道,甚至被认为:“李、杜、王、孟之不能文也,其心思有所专注耳”。李白虽能诗善赋,但也要以文章为进身之阶,显露其王佐之才,故对为文之道不能不有所留意。他的文章所存不多,艺术成就难望其诗之项背。

李白之文,现存大约篇,其中表书篇,序篇,记赞颂篇,碑铭祭文篇。李白的书、序类文字,最具特色。其所为表、书,意在炫夸自售,故负才使气,极尽铺陈,意气如虹,激昂青云。他的宴集记序,虽为事而作,往往也意在自抒怀抱,以清新之语写旷达之心,意气之盛,不逊于干渴之文。序文代表作有:《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表文代表作有:《与韩荆州书》。

书法

《上阳台帖》是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释文:“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纵28.1厘米,横38.5厘米。草书5行,共25字,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

收笔处一放开锋,宋黄庭坚评李白:“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

李白

创作特色

艺术风格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丰富生活经历对于他思想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这和他的思想的复杂性是分不开的。天宝三年(742年)秋天,由于道士吴筠和贺之章的推荐,李白奉诏供奉翰林。在长安的三年,耳闻目睹,对政治腐败、奸臣弄权、宫廷的荒淫、官场的黑暗都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这时的李白正值盛年,他的诗歌创作也步入了成熟期。他空怀“用世”之心而不被世用,报国无门、英雄气短的满腹悲愤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一腔忿懑到了无以复加、无法宣泄的地步。此外他的“排圣贤、反封建、鄙权贵、轻礼教”的思想同他在艺术中反抗传统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并且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有时他甚至把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此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所谓“以武犯禁”、“不爱其躯”、“羞伐其德”这种游侠精神,在李白身上也是存在的。所以他又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陈子昂就曾经慨叹于“儒道两相妨”,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了。这就是他在诗文中再三重复着的“功成身退”。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所以他非常钦慕范蠡、鲁仲连、张良等历史人物。主观上的结合并不等于事实,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李白这种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始终在追求,矛盾、冲突、以及遭受打击后的愤、狂放等便都产生了。

在诗歌创作方面,出于“将复古道,非我而谁”的强烈使命感,李白大量创作古乐府诗。在初盛唐诗坛上,李白创作乐府的数量最多。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初盛唐诗人创作的全部乐府诗(郊庙歌辞和燕射歌辞不计在内)计450首左右,李白作149首,占三分之一。李白的乐府无论是从体制、内容还是表现艺术来看,都体现了他在恢复汉魏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全面总结历代乐府的成就,拓展和提高乐府境界的努力。李白的复古不是单纯的拟古和仿古,而是指引创作归于真朴的一种精神导向。所以尽管他在理论上不免受儒家正统文艺观的局限,但在创作中却能继承前代一切优秀的文化,输入盛唐的时代精神,从而使他的古乐府复中有变,形成“文质相炳焕”的理想风貌。

作品主题

指斥时弊,怀才不遇

怀才不遇是李白诗中最常见、名篇最多、内容最深刻的主题,他常常通过抒发一己之穷通来反映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赋予作品以深广的社会内涵。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在长安蹉跎一年,备受权贵冷落,政治上找不到一点出路。他不惟愤慨自己的不遇,以劈空而来的气势和排山倒海的诗句宣泄郁积于心的不平和忿懑,还深入思考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诗人自称羞与长安的市井少年为伍,不愿像他们一样,以斗鸡走狗谋取荣华富贵,实则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好佚乐不及好贤才的唐玄宗。

如《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匐震天鼓。帝傍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修炼晦冥起风雨。闾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闭者怒。”借鉴屈原《离骚》的表现手法,将神话传说和现实世界杂糅柔在一起,通过营造悄恍迷离的诗境反映他欲见明主而不得的遭遇:凶恶的雷公月用震耳欲聋的鼓声恐吓他,明主只顾着跟近旁的玉女们玩投壶的游戏,天空因他们的喜怒而明暗不定,他拼死求见竟毫无结果,反而触怒了守卫天门的阍者。

在入京后,李白与更多权贵有了直接或间接的接触,真正品尝到四处碰壁的苦涩滋味,更加深刻认识到封建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时,李白怀才不遇的诗歌表现出了更雄浑的力量和深广的内涵。

自致青云,及时行乐

政治失意催生出了及时行乐的诗歌主题。实际上,在李白的人生中,及时行乐跟学道求仙一起,成为李白平复失志创痛最常见的方式和反复歌吟的主题,离开长安后,李白漫游梁、宋、洛阳,黄金买醉,以及时行乐疗治内心的创痛。然而,行乐非真乐,它往往与怀才不遇的苦闷茫然相相伴相生,连一斗十千钱的金樽美酒和价值万钱的玉盘珍馐也不能让他解颐,他割舍不下"济苍生"的政治宏愿。李白常常在诗里以"达者"自居,登高楼,咦杨梅,饮美酒,遣愁放怀,高视一切。他将以往的追求通通否定,既不要学伯夷、叔齐执着于"耻食周粟"的所谓"高洁",也不再系恋无常的功名富贵,毕竟豪贵如信陵君,如今连丘墓也不保,富贵如梁孝王,当年的华丽宫室倾圮荒芜,满堂的宾客也已作古,不如在饮豪博,尽情享受人生。

李白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慷慨悲歌,感情从忧郁沉痛、纵酒狂放陡转为满怀信心的期待,他没有让自己陷入无尽的消沉,激情宣意泄之后,他总会留给生命一个巨大的希望:"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峴屼当安之",且去归隐待时,伊尹应汤的征兆线冬会应验,吕尚与文王的遇合还会再现,高卧东山的谢安终将出山拯济苍生。此时,政治上的一时失意于李白而言,不过是腾飞前的等待,他从未放弃对大空间、大未来的向往。值得注意的是,李白用以自比的吕尚、伊尹、谢安等人,走的都是"天道暗合"的君臣遇合模式,这也是李白最为向往的入世之路,他自言"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坚信不因人依然能成事。

影响与成就

浪漫主义新的高峰

李白的诗歌一方面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重振乐府诗

李白的乐府诗,从数量上讲,他写下了超过230首乐府诗,几占他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创作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也是宋人郭茂倩所辑《乐府诗集》中存诗最多的诗人,《蜀道难》《乌栖曲》《长干行》《江夏行》等篇都是他的代表作。在继承乐府诗方面,李白让许多失去本义、流失的乐府题目回归本题。例如汉魏六朝乐府的部分题目,在齐梁时是新体诗,到沈佳期演变为律诗,至李白又转为古体。李白拟写这些乐府古题都是尽量承袭古辞原意,或在原辞的基础上再加发挥,同时在艺术表现上也尽量接近古诗风味。李白不但通过综合古题原辞及后人拟作的内容、来言志述怀,而且善于融合汉魏与南北朝乐府的表现艺术,创造含蕴深厚的意境,使古题升华到更富有概括力的高度。

革新古体诗

李白对唐代诗歌的革新也有杰出的贡献。他继承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在理论和实践上使诗歌革新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他在《古风》第一首中,回顾了整个诗歌发展的历史,指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并以自豪的精神肯定了唐诗力挽颓风,恢复风雅传统的正确道路。在《古风》第三十五首中,又批评了当时残余的讲求模拟雕琢、忽视思想内容的形式主义诗风:“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在创作实践上,他也和陈子昂有相似之处,多写古体,少写律诗,但他在学习乐府民歌以及大力开拓七言诗上,成就却远远超过陈子昂。他这些努力对诗歌革新任务的完成起了巨大作用。

启发中国后世诗人

李白诗歌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他的诗名在当代已广泛传扬,到贞元时期,他的没有定卷的诗集已“家家有之”。中唐韩愈、孟郊大力赞扬他的诗歌,并从他吸收经验,以创造自己的横放杰出的诗风。李贺浪漫主义的诗风更显然是受过他更多启发的。宋代诗人苏舜钦、王令、苏轼、陆游,明清诗人高启、杨慎、黄景仁、龚自珍等也莫不从他的诗中吸收营养。此外,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的词,也受过他的影响。他那些“戏万乘若僚友”的事迹传说,被写入戏曲小说,流传民间,更表现酷爱自由的人民对他的热爱。

影响海外文人

1999年5月,浙江新昌召开了“李白与天姥”国际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德国、俄罗斯、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的学者。德国科隆大学教授吕福克表示 “李白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诗人,同时也是属于全世界的诗人。他的诗歌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罗纳德说,李白是“被世界公认 的产生于中国的伟大诗人”,其诗“容纳着无限的时间与空间,形成了令人感奋的豪爽的风格,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而早在十八世纪,西方的学者就开始研究李白的诗歌。如英国诗人索如母·詹尼斯(1707-1787)是较早接触李白诗歌者。他在阅读、熟悉李白诗歌的基础上,将其一些诗篇译成英文。1940年于伦敦出版的《唐诗三百首选读》及1944年于伦敦出版的《唐诗三百首选读续集》中。而在亚洲很多国家,尤其是日本,受李白影响颇深。日本的李白研究者很早就渡过翻译李白作品阶段,进一步转入到专题研究阶段。他们对李白的传说故事、家世、生平、思想及其作品进行了探讨。如日本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吉川幸次郎,生前就对李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还曾为武部利男所写的《李白》等做序言,撰写过《牡丹花李白的故事》等,后收入《吉川幸次郎全集》第11卷。

文人评价

唐代文人评价

唐代诗人贺知章:“谪仙”(《本事诗》),这是李白将《蜀道难》呈给贺知章请求斧正时贺知章对李白的称赞,遂向皇室推荐李白。这也是最早对李白“谪仙”的别号。

唐代进士魏颢十分崇拜李白,曾多年打听李白的去处,追随李白走过大半个中国,最终二人在江南相见。相见后,二人相谈甚为投机。魏颢平生自负,但却称李白是:“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

诗圣杜甫把诗歌世界最让人惊叹的赞颂给了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评价李白为:“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此外,韩愈还在《石鼓歌》里说:“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这里的谪仙,也是指的李白。

宋、明代文人评价

北宋词人苏轼誉他为:“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北宋哲宗期间宰相吕居仁表示:“唐自李、杜之出,昆耀一世,后之言诗者,皆莫能及。”(《江西宗派图序》)

南宋著名诗词大家辛弃疾这样表达对李白的怀念和崇敬:“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忆李白》)

南宋文学理论家严羽: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沧浪诗话》)

元代名儒傅若金评价李白为: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写下“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明代文化名人杨升庵把李白也称作诗圣:李太白为古今诗圣。(《周受庵诗选序》)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称赞李白: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艺苑卮言》)

明代文学家、“闽中十子”之一的高棅写到: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或谓其始以《蜀道难》一篇见赏于知音,为明主所爱重,此岂浅材者徼幸际其时而驰骋哉!不然也。白之所蕴,非止是。今观其《远别离》《长相思》《乌栖曲》《鸣皋歌》《梁园吟》《天姥吟》《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虽少陵犹有让焉,余子琐琐矣。(《唐诗品汇》)

现、当代文人评价

当代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余光中这样称赞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中国文学批评史奠基人之一罗根泽先生认为:乐府中有李白,如词中之有苏轼。

当代收藏家、书画家黄锦祥总结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后世纪念

李白诗歌节

1989年10月,第一届李白诗歌节在马鞍山市正式举办,这个盛大的节日可追溯至1987年11月,中国李白研究会成立,会址设在马鞍山市,这也是当时唯一总部不在北京的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奠定了马鞍山市作为全国李白研究的中心地位。自此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李白诗歌节便拉开大幕,盛大的开幕式后,到大青山李白墓前祭拜成为吟诗节的标志性环节。诗歌节期间的大型文艺演出、诗歌创作、朗诵比赛、李白研讨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受欢迎。自2013年起,在马鞍山李白诗歌节期间,马鞍山联合中国诗歌学会,每年举办全国诗歌大赛。

江油李白故居

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701年,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白出生在今江油的青莲镇,在此地渡过了二十五年的青春时光。其故居位于绵阳江油市青莲镇,前有匡山如屏,后倚天宝、太华诸山,峰峦蜿蜒,山明水秀。主要景点有陇西院、太白祠、李白衣冠墓、磨针溪、洗墨池、粉竹楼、月园墓等,已列为省级文物单位。景区内建有以李白诗歌为主线规划的太白碑林,由现代书法名家书写李白诗歌,以艺术碑林为载体,再现李白诗歌艺术。太白碑林将把诗歌艺术、书法艺术、园林艺术有机结合起来,是一座特色鲜明的主题公园。江油李白纪念馆位于江油市区昌明河西岸,1962年6月开始筹建,至1982年10月23日,主体建筑太白堂和太白书屋完工后,正式开馆。经过多年建设,李白纪念馆已成为融学术研究、陈列收藏、文化交流、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纪念馆,后来还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为仿唐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大门匾额上的“李白纪念馆”,是郭沫若1963年所题,大门正对面的照壁上是邓小平手书的“李白故里”四个大字。馆内的太白书屋内陈列着碑刻、古籍等文物,展示了李白的生活历程,太白书屋后的一泓碧潭,是根据李白《赠汪伦》诗修建的桃花潭,潭外碑廊内陈列着宋、明、清三代的碑刻。太白书屋北面是杜甫堂,内中有杜甫汉白玉雕像及其生平事迹、诗作展。再向北是“诗苑”,展示馆藏的历代书画精品以及古今著名书画大师的杰作。其中有仇英、祝枝山、杨慎、张大千、傅抱石、潘天寿等明清以来的名家作品。特别以祝枝山的《蜀道难》草书长卷,仇英的《山水长卷》,张大千的《李白行吟图》等最为珍贵,可称无价之宝。2017年入选“四川十大历史文化地标”。

李白

李白

安陆李白纪念馆

位于国家4A景区的湖北省安陆市白兆山,为三重檐庑殿式仿唐建筑。它东临涢水,西屏京山,北接襄阳,南望荆州,气势恢宏,巍峨壮观。馆名“安陆李白纪念馆”七个大字,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题写。安陆李白纪念馆已经建设成为集文博收藏、学术研究、陈列宣教、文化交流、旅游服务于一体的李白专题博物馆。2010年,为整体开发白兆山旅游风景区,于山体东坡新建李白纪念馆,主楼为3层斗拱飞檐的仿唐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楼高20余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

李白墓

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太白镇青山西麓的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完整的保存了唐代名人墓葬形制,太白祠、享堂集中展现了明清宗族祠堂式的建筑风格,墓志碑刻详细地记载了李白生平身世和诗歌成就。762年李白病逝后,先是被安葬在城南的龙山,到817年被迁葬到大青山。

相关争议

故里之争

2009年下半年以来,四川江油与湖北安陆两地展开了关于“李白故里”的争论。2010年3月,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又发表《李白“故里”在甘肃秦安》一文,经网络转载后,在甘肃天水引发了一场由万名网友自发组织的“李白故里在秦安县、为李白故里正名”的签名活动。

李白故里应该分三个地点:出生地、少年生活地、中年隐居,三者是不同的。李白出生地有三种说法,分别是中亚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绵州昌隆(四川江油青莲乡)、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李白少年生活地(约5岁时)有2种说法:绵州昌隆(四川江油的青莲乡)、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李白中年以后,“酒隐安陆(湖北安陆白兆山)、蹉跎十年”基本上无争议。

在这场争夺战中,最激烈的是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四川江油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李白文化体系硬件建设步伐,以李白故居为核心,以城区李白纪念馆、大小匡山、戴天山、窦圌山、乾元山、佛爷洞为重点,打造“李白之旅”旅游线路,并在李白故居修建了360亩的太白碑林。而湖北安陆在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安陆初步建设成李白文化展示传播基地”,且规划背后同样有着大项目的身影———白兆山旅游风景区项目,该项目亦是安陆所在的湖北孝感地区投资最大的旅游发展项目。安陆则抓住机会乘势上马了“李白纪念馆续建工程项目”。

故里之争对并非李白生平之争,实质不在于学术,而在于地区区域的经济利益。

身世之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对其祖父、曾祖父,史料无一记载。李白自己很少谈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远祖,讳言近亲。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纪念,接着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明末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载有碑文内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

关于家世问题,第一种说法为李白是李暠之后。第二种说法是李白为李贤、李穆之后。第三种说法为李白是李抗之后。刘伯涵认为李白应出生于陇西李氏的一般平民家庭。第四种说法为李白是太子李建成之后。徐本立《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一文认为李白应为太子建成玄孙。第五种说法为李白是李瑗之后。徐本立在写了《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后,很快又发表了《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补正》,认为李白也可能是李瑗的后代。第六种说法为李白是李轨之后。周维衍认为李白是与李渊抗衡失败被诛的李轨的第四代或第五代孙。第七种说法为李白是李伦之后。胥树人的《李白和他的诗歌》认为李白是陇西李氏丹阳房始祖李伦之后。除汉人说以外还有非汉人说。范伟的《关于李白氏族的研究》认为李白是汉之苗裔、胡之身躯的中原和北地的混血儿。陈寅恪断言李白为"西胡族类之深于汉化者"。陈寅恪的考辨既是基于实证经验,也鲜明体现了其中古历史研究中所持的种族文化观念。詹锳、松浦友久等人亦认同此说。 胡怀琛、幽谷更力证李白“突厥化”程度很深,是“从碎叶突厥家庭中出来的”。此外还有杨宪益等提出“李白是氐人”等等。

人物轶事

姓名由来

而关于李白姓名的由来,民间有两种传说。

第一种说法

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第二种说法

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为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黄鹤楼搁笔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友挚情

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汪伦之情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为白写序

唐肃宗时李白曾投身于永王李璘幕府帐下,因李璘丹阳起兵叛乱兵败,李白受到牵连,被治罪流放。后虽被大赦,但居无定所,穷困潦倒,流浪到当涂,李阳冰时任当涂县令,仰慕李白的文才和人品,得知李白遭遇后,毅然把李白在当涂安置下来,生活上给予多方照顾。[6] 李白死于当涂,终前,把一生诗作托付给李阳冰。李阳冰不负重托,便用精美的书法把书稿重新抄录编成《草堂集》20卷,还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言。流传于世。李白的诗作所以能广为流传,除诗本身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外,李阳冰编辑整理之功也是功不可没。

流放夜郎

天宝年间,安禄山起兵反唐而引发“安史之乱”。李白满怀对悲苦平民的同情也为施展自己远大抱负而投奔永王李璘成为其幕府一员。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因“附逆”而被长流夜郎。

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王琦在《李太白年谱》将李白赦放的明确时间定于乾元二年( 759 年)的说法。至于李白长流夜郎,究竟是在巫山遇救还是在贬所夜郎获释,这是文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之悬案。正史对于李白流放事记载较为简略。《新唐书·李白传》只有"有诏长流夜郎,会赦"一语。<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也只以客寥数言记载此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这些记载均未交待李白遇赦获释之地点。唐人撰写的李白之《墓志》《碣记》《慕碑》《集序》等,对于此事,更是未置一语。

李白关于夜郎写作过《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南流夜郎寄内》《放后遇恩不沾》《上皇西巡南京歌》《避地司空原言怀作》等诗,这也是李白个人生平和诗歌风格的重大转折点之一。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年份

饰演者

剧名

1981

石维坚

《飘然太白》

1983

刘松仁

《剑仙李白》

1992

石维坚

《杨贵妃》

1993

石维坚

《唐明皇》

1994

郁思捷

《东方小故事》

2009

黄新德

《诗仙李白》

2010

王洛勇

《杨贵妃秘史》

2017

辛柏青

《妖猫传》

2022

赵擎

《大唐诗圣》

相关话剧

名称

主创团队

类别

《李白》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大型话剧

文学形象

名称

作者

《李白不是神:启示》

陈夫

《大唐李白》

张大春

《天生我才一一李白传》

韩作荣

《李白之死》

闻一多

《寻李白》

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