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夫·斯特普尔斯·刘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1898年11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英国文学家。刘易斯的代表作为系列儿童小说《纳尼亚传奇》。其他作品包括《爱情的寓言:对中世纪传统的研究》(1936)以及太空三部曲《沉寂的星球》(Out of the Silent Planet)《漫游金星》(Perelandra)《那股邪恶的力量》(That Hideous Strength)等。1956年凭借《最后一战》获卡内基文学奖。

1898年出生于北爱尔兰,1916年进入牛津大学深造。1917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25年被牛津大学抹大拉学院选为院士,并在牛津大学任莫德林学院英语语文及英国文学系讲师。1931年信仰基督教,1938年创作太空三部曲,1941年8月在BBC广播电台制作基督教节目“超越个人”。1950年正式开始创作《纳尼亚传奇》系列文学作品。1954年离任并接受剑桥大学颁授的教授教席,执教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1956年4月与乔伊·海伦结婚,同年12月举行婚礼。1963年11月22日因心脏病去世。

刘易斯作为上世纪著名的文学家、基督教学者、科幻小说和儿童文学作者,影响的后世很多奇幻文学的创作模式;刘易斯在文学研究方面,对欧洲中世纪宇宙观进行了系统描摹和揭示,被当代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泰晤士报将刘易斯列为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克莱夫·斯特普尔斯·刘易斯的:人物生平​、人物关系、主要作品​、相关作品、文学贡献​、创作特点​、人物轶事​、人物评价​、人物影响、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克莱夫·斯特普尔斯·刘易斯

外文名

Clive Staples Lewis

笔名

Clive Hamilton、N. W. Clerk

国籍

英国

性别

语言

英语

出生地

北爱尔兰

出生国家

英国

出生日期

1898年11月29日

去世日期

1963年11月22日

职业

文学家

所获奖项

卡内基文学奖(1956年)

代表作品

《纳尼亚传奇》、《太空三部曲》等

毕业院校

牛津大学

人物生平​

童年经历​

1898年,刘易斯出生在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律师家庭。原本童年时期的刘易斯生活平和安定,平日里喜欢躲在阁楼上读书。童年时代他一度非常喜欢毕翠克丝·波特(Beatrix Potter)的小说,并且试着自己创作关于动物的幻想小说。刘易斯和哥哥沃伦·汉密尔顿·刘易斯(Warren Hamilton Lewis)经常听他们祖父的讲道,他们祖父讲道时时常情绪激动,在讲台上流泪。教会的一切让刘易斯和沃伦常常感觉不舒服,甚至觉得难堪,有时候必须忍着不让自己笑出声来。刘易斯童年安定幸福,平时喜欢躲在阁楼上读书,各种儿童文学或者奇幻作品均有所涉及,例如《格列佛游记》《寻宝人的故事》和北欧神话,但并不喜欢和身边人打交道。

刘易斯的母亲在他9岁时去世,童年的快乐戛然而止。随后他也被父亲送往英格兰管理严格的寄宿学校温亚德寄宿学校(Wynyard School)就读,与父亲也日渐疏远。两年后温亚德寄宿学校关闭,刘易斯在坎普贝尔学院就读了半学期。1910年因呼吸系统出现严重疾病被送返回家,后在查特尔斯学校读了一学期的课。

青年时期​

15岁时,刘易斯在父亲的校长柯克·派崔克先生指导下,文学和哲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这时期,他摒弃了基督教信仰,宣称自己为无神主义者。1916年考入牛津大学。

1917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足19岁的刘易斯应征入伍,9月在牛津基布尔(Keble)接受军训,担任索姆赛特轻步兵第三营的中尉,在十九岁生日那天到达法国前线索姆河谷的战壕投入堑壕战。1918年阿拉斯战役被己方炮弹误伤,遣返伦敦疗养。10月伤愈复职并被调派至汉普郡的路德格镇(Ludgerhall, Andover)。12月退役,回到牛津继续学业。

1919年以笔名Clive Hamilton发表第一本诗集Spirits in Bondage。探访诗人W. B. Yeats,期间的谈话对刘易斯产生直接影响,由此写下长篇叙事诗Dymer。这次会面对后来刘易斯在信仰上的转变有着重大的意义。

执教牛津​

1925年被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Magdalen College)选为院士。之后的29年成为莫德林学院英语及英国文学系讲师,直到1954年离任转往剑桥大学任教。1926年一次英语系会议上结识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1929年,托尔金与刘易斯分享《精灵宝钻》手稿,两人友谊逐渐加深,托尔金邀请刘易斯加入自己组建的读书会“烫煤人”(Coalbiters)共同研究冰岛史诗。1954-1963年进入剑桥大学担任教授,进行中古和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期间刘易斯发表了大量有关英国中世纪文学研究和批评文学类的作品,包括《爱情的寓言》、 《重评及其他论文》、《〈失乐园〉序》、《文字研究》、《批评试验》等。

1931年9月的一个晚上,刘易斯与托尔金和N.柯格希尔促膝长谈,受他们二人的影响最终信仰基督教。同年,墨象社成立,刘易斯和托尔金为社团主要成员。社团活动主要是每周四晚上九点以后,社团成员们赶到莫德林学院,在刘易斯的房间里相聚,分享自己的文学作品。二次大战期间,墨象社的成员们经常在“鹰和小孩”的小酒馆(The Eagle and Child)内举行聚会。刘易斯归信后,于1933年模仿班杨《天路历程》写作《天路归程》。

1941年5月2日至11月28日,英国卫报每星期刊登一篇刘易斯撰写的《地狱来鸿》,共31篇。每篇稿费2英镑,刘易斯悉数用作慈善捐献。

1938年刘易斯创作奇幻文学作品《太空三部曲》:《沉寂的星球》(1938年)、《漫游金星》(1943年)、《那股邪恶的力量》(1946年)。

克莱夫·斯特普尔斯·刘易斯

宣扬宗教​

1941年8月刘易斯应英国广播公司(BBC)宗教节目的邀请,就核心的基督教信仰发表了四个系列的广播讲话,取名为“超越个人”。每次听众平均为60万人,在他们眼里,“他就像坎特伯雷大主教一样成为宗教的代名词。”刘易斯用基督教信仰为士兵以及深陷战乱的民众带去信仰的希望,同时在基督教领域中确立了自己宣扬者和传教士的地位。刘易斯在节目里发表的专题讲话后汇总成《返璞归真》一书,并于1958年出版。此书被认为是刘易斯最受欢迎的宗教著作,也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宗教著作之一。

1950年刘易斯开始创作的系列文学作品《纳尼亚传奇》。在发表第一部《狮子、女巫和魔衣柜》之后广受读者好评。此后每年都创作一部《纳尼亚传奇》的作品。《纳尼亚传奇》的第七本,也是收官之作名为《最后一战》,1956年出版后卡内基文学奖。

克莱夫·斯特普尔斯·刘易斯

个人生活​

1950年,刘易斯开始和他的美国读者乔伊·海伦·戴维德曼·格雷莎姆(Joy Helen Davidman Gresham)通信 。1952年9月与刘易斯在牛津大学第一次见面,同年和刘易斯兄弟在“窑屋”共度了圣诞节。由于乔伊的丈夫酗酒、脾气暴躁、对妻子不忠,1954年乔伊与丈夫离婚。

为了使乔伊及其子女获得居住英国的签证,1956年4月23日,58岁的刘易斯与乔伊在牛津的婚姻注册处注册结婚。不久之后乔伊发觉患上末期骨癌,12月两人在病榻旁以圣公会圣礼仪式举行婚礼。1960年7月12日乔伊去世。

1963年11月22日,克莱夫·斯特普尔斯·刘易斯在睡梦中心脏病发作去世,终年65岁,遗体被安葬在海丁顿圣三一教会的墓地。

人物关系

父亲

阿尔伯特·詹姆斯·刘易斯(Albert James Lewis)(1863-1929)

一位律师

母亲

弗洛拉·奥古斯塔·汉密尔顿.刘易斯(Flora Augusta Hamilton Lewis)(1862-1908)

一位牧师的女儿,曾获得贝尔法斯特女皇大学的学士学位。1908年因癌症去世

哥哥

沃伦·汉密尔顿·刘易斯(Warren Hamilton Lewis)(1895年6月16日-1973年4月9日)

一名士兵兼历史学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是英军的补给军官。1932年退休后,他和弟弟住在牛津,迹象文学社的创始成员之一。撰写法国历史,并在C·S·刘易斯晚年担任他的秘书

妻子

乔伊·海伦·戴维德曼·格雷莎姆(Joy Helen Davidman Gresham)(1915年4月18日-1960年7月13日)

原是一位无神论者,1948年她带着两个孩子受洗,1952年到达伦敦拜访刘易斯。1953年与前夫离婚,为获得留在英国的签证,1956年4月,与刘易斯举行公证结婚,12月举行婚礼,1960年7月病逝

主要作品​

小说

太空三部曲:

《沉寂的星球》(Out of the Silent Planet)

1938年

《漫游金星》(Perelandra)

1943年

《那股邪恶的力量》(That Hideous Strength)

1946年

《地狱来鸿》(The Screwtape Letters)

1942年

《梦幻巴士》(The Great Divorce)

1945年

《纳尼亚传奇》系列

《狮子‧女巫‧魔衣橱》(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1950年

《凯斯宾王子》(Prince Caspian)

1951年

《黎明踏浪号》(The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

1952年

《银椅》(The Silver Chair)

1953年

《奇幻马和传说》(The Horse and His Boy)

1954年

《魔法师的外甥》(The Magician's Nephew)

1955年

《最后一战》(The Last Battle)

1956年

《裸颜》(Till We Have Faces)

1956年

《致马尔肯书》(Letters to Malcom)

1963年

宗教文学

《痛苦的奥秘》(The Problem of Pain)

1940年

《神迹初研》(Miracles: A Preliminary Study)

1947年

《返璞归真》(Mere Christianity)

1958年

《诗篇撷思》(Reflections on the Psalms)

1958年

《四种爱》(The Four Loves)

1960年

《卿卿如晤》(A Grief Observed)

1960年

文学评论和文学史方面

《爱的寓言:中世纪风俗研究(The Allegory of Love: A Study in Medieval Tradition)》

1936年

《重评及其他论文》

1939年

《〈失乐园〉序》

1942年

《牛津英国文学史》中的《十六世纪英国文学》卷

1954年

《文字研究》

1961年

《文学批评的实验》(An Experiment in Criticism)

1961年

克莱夫·斯特普尔斯·刘易斯

相关作品

《影子大地》(Shadowlands),1985年上映,改编自刘易斯晚年的爱情故事,导演诺曼·斯通,编剧威廉姆·尼克尔森,主演乔斯·雅克兰德、克莱尔·布鲁姆。

克莱夫·斯特普尔斯·刘易斯

文学贡献​

刘易斯的作品除了广为人知的奇幻小说之外,还包括诗集、阐述基督教教义的作品、文学批评作品等等。因他涉猎的范围广,影响力大,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具地位的作家之一,被当代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1956年获得卡内基文学奖。由于刘易斯涉猎广泛,他在文学领域上做出的贡献被人誉为“三个刘易斯”。

“三个刘易斯”的第一重含义​

主要代指刘易斯担任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教授期间,在英国古典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方面的杰出造诣。这一时期刘易斯的代表作为《牛顿英国文学史.16世纪卷》。由于在奇幻文学和宗教领域的杰出成就,刘易斯在文学分析和批评方面的学术成果经常被人忽视。在文学研究领域,刘易斯的中世纪模型及其隐含的美学观念为现当代文学批评做出了独特贡献。在这类文学作品中,他强调藏匿作者的主观自我和认识,接受并且尊重立场不同的读者。他试图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产生与作者思维的碰撞。除了上述提到的《牛顿英国文学史.16世纪卷》以外,此领域其他杰出的作品有《爱情的寓言》、 《重评及其他论文》、《〈失乐园〉序》、《文字研究》、《批评试验》等。其中《爱情的寓言》被认为是研究英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三个刘易斯”的第二重含义​

指刘易斯在奇幻文学这一领域中备受读者欢迎。作为一位儿童文学奖、奇幻作家、科幻作家,刘易斯影响了许多奇幻文学创作者。刘易斯科幻小说的代表作是1938年创作的《来自沉默的行星》等三部小说。其中刘易斯运用借喻和隐喻的文学手法在字里行间中表露出自己基督教的信仰,最为著名的作品就是以魔鬼书信的形式,引诱基督徒离开真正的基督教,从反面的角度提醒基督徒警醒的《地狱来鸿》。刘易斯奇幻文学的巅峰是1950年开始创作的系列文学作品《纳尼亚传奇》。在发表第一部《狮子、女巫和魔衣柜》之后广受读者好评。此后刘易斯延续自己第一部中的设定,每年都创作一部《纳尼亚传奇》的作品。最后一部名为《最后一战》,于1956年正式出版并获得英国儿童文学的最高奖项:卡内基文学奖。此外,刘易斯在奇幻文学领域中的代表作品还有科幻小说“太空三部曲”(《沉寂的行星之外》、《皮尔兰德拉》和《骇人的力量》)等。

克莱夫·斯特普尔斯·刘易斯

“三个刘易斯”的第三重含义​

指刘易斯同样是用文学宣扬基督教的信徒。他本是一位无神论者,但在自己好友的影响下,最终于1931年正式信仰基督教。刘易斯擅长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使用了大量借喻和暗喻的手法表达基督教的宗教主张。《返璞归真》作为刘易斯在基督教领域最著名的作品,主要来源于刘易斯在1942年制作的BBC广播节目“超越个人”的内容。除此之外,刘易斯在宗教方面的作品还包括《痛苦问题》、《纯粹信仰》、《天路回归》,《四种爱》等。

创作特点​

在文学研究和批评文学方面,刘易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作为读者认识和审美的对象,应该具有一定的客观独立性。当作者、读者在进行创作和阅读,甚至是批判时可以暂时放下自己的立场和主观意愿,对其进行更加精准、深刻地关注和审视,同时基于这种本质,读者能够收到某种情感上的影响,与作者进行某种程度上的交流。这一理念一直贯穿刘易斯所有文学研究与批评文学的作品与实践中。

刘易斯的所有奇幻文学著作都富含浪漫色彩。虽然刘易斯的作品中夹杂了很多元素,但想象力带来的浪漫一直是主旋律。刘易斯孩提时期对世界上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这种发现新鲜事物带来的“惊喜”是刘易斯最为珍视的创作源泉。他认为:这种“惊喜”就是来自于想象力和对世界美好的喜爱,所以在刘易斯的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的由“惊喜”引发的浪漫,这些浪漫元素也影响着刘易斯的在小说中的修辞手法。他大量运用比喻和类比的手法,让整个故事带着一种轻松幽默的气氛,也充满灵气与活力。最重要的是,刘易斯在创作的过程中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的重要性,这其中隐藏着刘易斯对基督教教义的思考。以人的救赎为主题,直面苦难,最终完成人对自我的认识与回归。

人物轶事​

《魔戒》(又译《指环王》)的作者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与刘易斯早年是好朋友,二人结识于1926年,真正开始深交则是在1929年,托尔金与刘易斯分享《精灵宝钻》手稿。在1931年9月的一天晚上,刘易斯与托尔金进行了一番促膝长谈之后,重新选择信仰基督教。此后,以托尔金和刘易斯为核心的文学团体“墨象社”(Inklings)成立,影响了二人在创作之路上的创新。

在刘易斯创作出《纳尼亚传奇》之后,托尔金极其反感这部作品,二人开始逐渐疏远,直至1963年刘易斯去世。

克莱夫·斯特普尔斯·刘易斯

人物评价​

《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的作者大卫·巴勒特(David Barratt)评价纳尼亚的故事:“是在宗教世俗化的年代给基督教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赋予它新的现实关联性,在人类价值观分崩离析的关头发出了饱含良知和责任的呼声。”

2008年英国《泰晤士报》“1945年以来英国最伟大的50位作家”名单中,刘易斯排在第十一名。

于1988年发现的小行星7644被命名为“Cslewis”,以此纪念刘易斯。

人物影响

克利夫·斯特普尔斯·刘易斯既是英国著名文学家,学者,杰出的批评家,也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基督教作家之一。在文学研究领域,也对现当代文学批评起到了重大作用。除了文学创作,这些作品在他于1963年逝世后,仍持续再版发行,盛况至今不衰。他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杰出的文学教授,是二十世纪最具领导地位的作家兼思想家,也是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真正最喜爱的作者。在刘易斯百年诞辰的1998年11月,于东贝尔法斯特竖立了一尊刘易斯开启“魔衣橱”的雕像,是由艺术家罗斯·威尔森(英语:Ross Wilson)按照刘易斯青年时的样子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