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据古籍记载,余杭区地名由来有三种说法,其一为相传大禹治水时要和诸侯在会稽相会,在此地弃舟航登陆,所以此地称为禹杭。“禹杭者 ,夏禹东去 ,舍舟航登陆 ,因以为名 。——司马彪《郡国志》 ”;其二也跟大禹相关,称此地山顶有石洞,相传为大禹治水时系船的地方,所以此地称为禹杭,世人误将“禹”讹传为“余”,所以将此地称为余杭。“《郡国志》、《寰宇记》、本朝郡县志皆云:杭因禹得名。且谓山顶有石穴 ,相传禹维舟处 。又谓本禹杭,俗讹“禹”为“余” 。——《咸淳临安志》 ”;其三为夏朝君主少康册封他的儿子无余于越地 ,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所以称作余杭 。“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 ,以主禹祀 ,因曰余杭 。——《万历县志》”。
历史沿革
秦汉时期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钱唐县、余杭县。
西汉元始四年(4年),改钱唐县为泉亭县。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余杭县为进睦县。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余杭、钱唐。建武六年(30年),钱唐县并入余杭县。光和二年(179年),复钱唐县。建安十六年(211年),析余杭县西部地置临水县(西晋太康六年,280年改临安县)。
隋唐五代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改置杭州,州治设余杭,次年设钱唐。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钱唐县为钱塘县。
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划钱唐、盐官两县各半及富春县两乡置钱江县,与钱塘县同城设治。
宋元明清时期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钱江县更名仁和县。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路,钱唐、仁和、余杭属杭州路。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攻下杭州,改杭州路为杭州府。
明、清两代,余杭、钱塘、仁和三县均属杭州府。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2月,废杭州府,原钱塘、仁和县合并置杭县,与余杭县同属钱塘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划杭县城区、西湖、会堡、江干、皋塘、湖墅等地,建立杭州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8年4月,杭县撤消,划为杭州市郊区。10月,余杭县撤消,并入临安县。
1959年3月,杭州市郊区分为半山、拱墅联社。
1960年1月,合并为钱塘联社。
1961年3月,原余杭县地域从临安县析出,并入钱塘联社,4月,钱塘联社改名余杭县,县城设临平镇。
1994年4月,撤消余杭县,设立余杭市。
2003年3月,撤消余杭市,设立杭州市余杭区。
2021年3月,撤销余杭区,设立新的余杭区,以原余杭区的余杭街道、仓前街道、闲林街道、五常街道、中泰街道、仁和街道、良渚街道、瓶窑镇、径山镇、黄湖镇、鸬鸟镇、百丈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余杭区的行政区域。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余杭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在地理上介于北纬30°9'~30°33',东经119°40'~ 120°8'之间,区域总面积942平方公里,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44公里。东与临平区接壤,西与临安区为邻,西南与富阳区相接,北与德清县毗连,西北与安吉县相交。东与拱墅区、西湖区接壤。

地质
余杭区隶属扬子地层区的江南地层分区,基岩地层发育较为齐全,除三叠纪地层缺失以外,元古代(距今10 亿年)至第三纪(距今300 万年)地层均有分布,共划分为6个群48个组级岩石地层单元。元古界由浅变质的碎余杭区景区屑岩、火山岩组成,震旦系和古生界由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组成,中、新生界由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组成,地表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奥陶纪、石炭纪灰岩及侏罗纪火山岩。
区内第四纪松散层从中更新世(距今78.1 万年)到全新世(距今2500年)的地层均有发育。根据区内第四系结构、沉积物特征、成因类型和地貌形态,将其划分为平原区和山麓沟谷区。山麓沟谷区主要以洪积、坡洪积地层为主,少量为残积、残坡积地层,常在山前、坡麓及沟谷见及,结构松散,通常具有二元结构,及上部为棕红(黄、灰黄)色粘土、粉质粘土、粉砂等,下部为棕黄色砂砾石、砂砾石混粘性土等。局部含较多的碎石、砾石。厚3~10m。平原区第四纪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物厚度变化大,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岩相变化剧烈,岩性组合复杂。
地形地貌
余杭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和浙西丘陵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大致以东菩溪为界,西部多山地丘陵河谷,东部为平原。境内西北与西南部属天目山脉东麓和千里岗山脉之余脉,山体顺南、中、北3条菩溪谷地两侧,呈马蹄形展布,分布在沌鸟、百丈、黄湖、径山等地。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窑头山(1095米)和红桃山(1026米),分别位千鸽鸟西端与临安和安吉交界处。丘陵也分布于西南、西北两翼,包括中泰、闲林、径山、瓶窑、黄湖、鸿鸟、百丈等镇街。境内平原属杭嘉湖平原,其中东部为水网平原,分布在京杭大运河流域;河谷平原分布在南、中、北3条菩溪谷口至东材溪一带,北接低山丘陵,南连水网平原,三者呈渐变过渡。
气候
余杭区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 冬夏长春秋短,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因境内地形不同,小气候差异明显,春、冬、夏季风交替,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春雨连绵,风向多变,天气变化较大。多年平均气温15.6~17.6℃;其中1、2月份为全年最冷,多年平均温度3~12℃;7、8月为全年最热月,多年平均气温26~35℃。年平均降水最 1550~1700毫米,年降水日150~180天。 5、6月受梅雨影响,8、9月受台风暴雨影响,降水强度大,5~9月占全年降水景的2/3以上。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主要灾害性天气以暴雨、台风、高温、低温、冰雹和干旱等为主。
水文水利
水文
余杭区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流经余杭区境内的主要河流为东苕溪、京杭运河,划分为东苕溪、运河二大水系。西部为山区性河流,以东苕溪为主,多为天然河流,支流众多,呈羽状汇集。东部为平原河网地区,以京杭运河为骨干,河港交错,湖荡密布。

东苕溪水系
东苕溪由南、中、北三溪汇合而成,其干流南苕溪发源于天目山脉南麓的水竹坞,境内河道全长41.9公里,河道比降约为0.1‰,德清以上流域面积1588平方公里。支流中苕溪发源于临安区境的东天目山东北的姜岭坑,河道全长(从发源地至汤湾渡)47.8公里,境内河长18.85公里,河道比降约为17.9‰,中苕溪在长乐以上流域面积229平方公里。另一支流北苕溪发源于余杭区毛坞塘,河道全长(从发源地至龙舌嘴)46.5公里,河道比降约为16.9‰,北苕溪在张堰村以上流域面积310平方公里。
运河水系
余杭区境内苕溪以东、上塘河以南为运河水系,河网水系发达,河道交错,塘漾棋布,水源充沛,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易涝不易旱。主要河流有京杭运河、余杭塘河、西塘河、内排港等。承受平原本地产流及大部分余杭塘河以南丘陵来水,通过河网调节,由京杭运河杭申甲、乙线流入太湖和黄浦江。水域功能以排涝、灌溉为主。
京杭大运河在进入杭州市区之前 ,穿越余杭区境内,经运河镇 、塘栖镇 、仁和镇 、崇贤镇 、五常街道 ,与杭州拱墅区相接 ,本区境内全长 31.27 公里 ,流域面积 667 平方公里。 加上运河故道上塘河所贯穿的临平 、星桥等地 ,和运河尾段的余杭塘河所经过的仓前镇余杭镇 ,它的流域范围几乎布及大半个余杭区。
水利
2022年余杭区开工实施“五水共治”重点项目179个,累计完成投资19.6亿元。2022年8月31日,余杭区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开工建设。项目全长52.9公里,总投资58亿元。建成后防洪标准可提高到200年一遇,将全面提升杭州及杭嘉湖东部平原防洪减灾能力。截至2023年7月,余杭区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先行段工程基本完工。省重点水利工程——新陡门闸站改建工程机组通过验收。改建后闸站最大分洪流量900立方米/秒,泵站设计排涝流量19立方米/秒。该工程是完善苕溪流域规划防洪排涝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苕溪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实践。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2年底,余杭区共有耕地面积19.36万亩,已建高标准农田21.09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6.88万亩。共有森林面积64.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73%;湿地面积8574.82公顷,湿地率9.07%。
矿产资源
综述
截至2020年底,余杭区储量上表矿种12种(不包括乙类矿产),其中金属矿产4种,非金属矿产6种,能源矿产1种和矿泉水矿;查明矿产地近30处。“十三五”规划期间,余杭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种仅矿泉水1种,其余冶金用白云岩、水泥用灰岩、膨润土矿山在“十二五”初期已全部关停。

矿泉水
分布于鸬鸟镇仙佰坑村施家边和全城坞,主要生产偏硅酸盐矿泉水。区内目前有矿泉水生产企业2家,分别为:杭州维希矿泉饮品有限公司和杭州东恒饮品有限公司。年设计生产能力为2万立方米/年。
地热
根据《杭州市余杭区矿产资源规划(2021-2025年)》,余杭区西部百丈镇、鸬鸟镇、径山镇等地具地热成矿潜力,是余杭区后期潜在优势矿产。截至2022年底,“余杭区鸬鸟镇地热资源勘查”探矿权的DR3井每天出水366.24立方米,井口出水温度为37.5℃,在水量、水温、水质等方面均达到地热温泉的条件。拟开采规模12万立方米/年。
水资源
余杭区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为二个水资源分区,即东苕溪区(东苕溪流域,集水面积568.6平方公里)和杭嘉湖平原区(运河水系,集水面积373.2平方公里)。根据《杭州市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成果,按2021年3月余杭区新行政区划面积调整,余杭区2021年原余杭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8.809亿立方米,并根据流域面积拆分,现余杭区水资源量为6.765亿立方米。
地表水
通过蓄满产流模型,经1956~2016年长系列分析,余杭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53亿立方米(2021年3月余杭区行政区划调整前)。就余杭区空间分布而言,东苕溪区人均水资源量较为丰沛,杭嘉湖平原区人均水资源量较少。
余杭区地表水资源量空间分布表(多年平均) 分区 | 面积(km2) | 降水量(mm) | 径流深(mm) | 水资源量(亿m3) |
东苕溪区 | 568.6 | 1484.8 | 757.7 | 4.31 |
杭嘉湖平原区 | 373.2 | 1336.9 | 594.8 | 2.22 |
全区 | 941.8 | 1405.8 | 693.2 | 6.53 |
地下水
余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0.94亿立方米,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为0.64亿立方米,平原区河道排泄量为0.35亿立方米,余杭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93亿立方米(2021年3月余杭区行政区划调整前)。
余杭区地下水资源量空间分布表(多年平均)分区 | 总面积 | 山丘区 地下水资源量 (亿m3) | 平原区 降水入渗补给量 (亿m3) | 平原区 河道排泄量 (亿m3) | 合计 (亿m3) |
东苕溪区 | 568.6 | 0.94 | 0.00 | 0.00 | 0.94 |
杭嘉湖平原区 | 373.2 | 0.00 | 0.64 | 0.35 | 0.99 |
全区 | 941.8 | 0.94 | 0.64 | 0.35 | 1.93 |
林木资源
竹业
余杭区依托竹林资源已形成三个竹业集聚区,分别为:以百丈镇、黄湖镇、鸬鸟镇为重点的竹制品加工集聚区,主打产品竹席、竹窗帘、装饰材、基质;以径山镇、瓶窑镇为重点的早竹笋业生产培育集聚区,主要产品早竹笋、白哺鸡笋、野山笋干;以中泰街道为重点的苦竹笛竹加工集聚区,主要产品为笛、萧。三大集聚区产业细化分工,2022年实现全年竹业产值40.13亿元,同比增长3.67%。

生物多样性
2021年,余杭区发布杭州市首个区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余杭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年)》,2022年,完成省级森林公园、良渚遗址公园、北湖湿地、三白潭湿地等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
动物
截至2022年,余杭区境内有野生动物140科411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穿山甲、青头潜鸭、东方白鹳、朱鹮、彩鹮、黑脸琵鹭、白尾海雕、白鹤、白枕鹤、白头鹤、黄胸鹀;二级保护动物貉、中华鬣羚、中国癳螈、鸿雁、小天鹅、鸳鸯、勺鸡、白鹇、白琵鹭、林雕、凤头鹰、水雉、小鸦鹃、斑头鸺鹠、红隼、短尾鸦雀等61种。哺乳类以西部山区为多,鸟类以湿地及植被较好的山区为主,鱼类多分布在平原溪河湖中。
植物和菌类
余杭区内自然植被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竹林和灌草6个类型。有维管束植物183科1326种(含亚种、变种、变型),有大型野生真菌95种,隶属3个亚门36个科。其中食用真菌 36种 ,药用真菌 44种,有毒真菌7种,食用药用两用菌21种,木腐真菌5种。
自然保护地
余杭区径山镇和鸬鸟镇于2023年入选浙江省林业局公布的第二批33个“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示范镇(村)”。
余杭区径山镇
径山镇位于余杭区西部,地处径山(山沟沟)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五山一水四分田地形风貌,集竹海、茶田、森林、古道、溪流等资源于一身。宋代大诗人苏轼曾描述“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镇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小古城遗址、“江南五山十刹之首”的径山寺,唐代茶圣陆羽曾在此游历并著写《茶经》。同时这里也是日本临济宗祖庭、日本茶道之源。

余杭区鸬鸟镇
鸬鸟镇位于余杭区西北部,境内山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87.9%。境内有余杭第一高峰海拔1095米的窑头山及次高峰海拔1025米的红桃山,也有重点水源保护地四岭水库。截至2023年,鸬鸟镇先后获得国家森林乡村、省级森林城镇、省级康养名镇称号,辖下六个村全都获评“森林人家”荣誉称号。

自然灾害
余杭区地处杭嘉湖平原与浙西山区的过渡地带,西部山区及上游天目山脉系浙江省暴雨中心之一。地理位置特殊,导致历来洪涝台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由于境内东苕溪由南苕溪、中苕溪、北苕溪汇合而成,溪道坡陡流急,每逢雨季,洪水暴涨而不能急泄,往往堤决闸崩,造成灾害。东部平原离杭州湾沿海较近,常遭台风侵袭,且河网交错,地势低平,易洪涝成灾。《余杭通志》记载自南朝430年至2001年的1572年里,杭州有92年发生大规模水灾,平均17年一次。1996年6月30日暴雨成灾,最高降雨量达到343毫米,余杭水位达到11.08米,超过警戒水位2.57米。1999年6月30日,43万人受灾,8.3万人被洪水围困,受灾农作物3.13万公顷,1.07万公顷绝收。
行政区划
余杭区现辖7个街道,5个镇。余杭区人民政府驻仓前街道文一西路1500号。
余杭区下辖街道及镇名单街道 | 镇 |
余杭街道 | 瓶窑镇 |
仓前街道 | 径山镇 |
闲林街道 | 黄湖镇 |
五常街道 | 百丈镇 |
中泰街道 | 鸽鸟镇 |
仁和街道 | |
良渚街道 | |
注:表格最近更新于2023年8月1日 |
政治
现任领导 |
区委领导 |
市委常委、区委书记 | 刘 颖 |
区人大常委会领导 |
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 阮文静 |
区政府领导 |
区委副书记、区长 | 王 牮 |
区政协领导 |
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 沈 昱 |
参考资料来源: |
注:表格最近更新时间为2023年8月1日 |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余杭区户籍人口72.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7万人。年末总户数22.6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0.98万户。全区人口出生率12.3‰,人口自然增长率7.6‰。户籍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5.30。
民族
余杭区以汉族为主,有少量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如五常街道和径山镇等。区内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壮族、蒙古族、彝族、瑶族、土家族、苗族等多个民族。其中,径山镇共有少数民族近533人。
语言
余杭区方言属于吴语太湖次方言。
南宋时期,由于外来移民以开封人较多,临安(今杭州)普遍流行开封话。虽然一二百年以后开封话已逐渐融合到南方语言中,但其影响直到明代仍清晰可见。明人郎瑛说:杭州“城中语言,好于他郡。盖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与汴音颇相似。如呼玉为玉(音御),呼一撒为一(音倚)撒,呼百零香为百(摆)零香,兹皆汴音也。惟江干人言语噪动,为杭人之旧音。”甚至现代杭州的方言中,还可以看到宋代开封话的痕迹。当代历史语言学家指出:南宋建都杭州达148年,“越中方言受了北方话(中州音)的影响,明显地反映在今日带有浓厚‘官话’色彩的杭州话里。杭州话属吴语,可是文白异读的字较少(如‘问味’声母只读V—,不读M—),儿尾词很发达,人称代词完全采用北方话的,都是北方话影响的结果。”
宗教
余杭区历史上存有佛教、道教等宗教活动。最先传入的是道教,于东汉末年传入。佛教于东晋时传入,自五代吴越国兴起,宋代鼎盛,一直成为民众信仰的主要宗教。至元明,方有基督教、天主教传入余杭地区。
佛教
东晋咸和初,印度僧人慧理来钱塘结庵,兴建寺院,是为佛教传入余杭之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提倡佛教,佛寺渐多。唐、五代至宋的历代帝王以朝廷名义支持佛教传播者为多,一时梵刹林立,名僧辈出,有贞观、法钦、鉴宗、文益、延沼等。唐太宗大历三年(768年)下诏遂建的径山禅寺,至宋元时已为杭州禅林之冠,有“东南第一禅寺”之誉。明代限佛,佛教渐见败落。1998年余杭佛教协会在径山寺成立。至2008年,余杭区有开放寺院5所,规模较大的有径山万寿禅寺、青莲禅寺、慧日禅寺,佛教场所共48处,有僧人200余人,信徒超过10万人。
道教
道教于东汉开始在余杭出现。东晋时道教发展较快,流传较广。葛洪辞官后,曾在余杭天柱山游历、修炼。许迈于余杭悬羀山立精舍。东晋太元二十年(375年),于法华山建东岳庙。唐、宋时期,道教宫观增多,宋时道教鼎盛,县境内观院林立,香火极盛。明清时期,第十一代高道沈轻云住持大涤山洞霄宫,传门下陈樵云立余杭三元宫支派。清代,余杭道教趋于衰落。民国16年(1927年),民国政府废除道教天师称号,次年又颁布神祠除留标准。民国21年(1932年),余杭县有道馆11所,道士25人,以洞霄宫最为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教活动极少,职业道士多散居民间,少数以替丧家斋醮为生。至2005年,余杭未设立道教活动场所,道教信徒很少。
经济
概述
2022年余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51.25亿元,可比价增长1.0%。排名全市第一。从GDP构成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1.83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339.25亿元,增长0.1%;第三产业增加值2270.16亿元,增长1.1%。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21年的1.6:13.5:84.9调整为1.6:12.8:85.6。其中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698.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4.1%。
余杭区以第三产业尤其是数字经济为核心产业,区内知名企业有阿里巴巴、字节跳动、vivo、oppo、钉钉、菜鸟等。区内第一产业以都市农业、智慧农业为依托,以茶叶产业为主导,第二产业着力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
第一产业
余杭区以都市农业、智慧农业为依托,以茶叶产业为主导。2022年全年,余杭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3.93亿元,增长2.4%。农业总产值67.14亿元,增长3.0%,其中,种植业产值35.55亿元,增长2.6%;林业产值9.50亿元,增长6.2%;畜牧业产值3.92亿元,增长13.4%;渔业产值12.12亿元,下降0.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05亿元,增长8.3%。新认定省级未来农场、数字农场5家,总数位居全市第一,全区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蝉联全省优秀、全市第一,获评全市唯一的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第二产业
余杭区着力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2022年全年,余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94.44亿元,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242.62亿元,下降0.4%。规模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05.48亿元,增长1.8%,占规模工业比重为84.7%。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率43.3%,居全市前列。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43.19亿元,下降0.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21.06亿元,增长4.0%。健康制造业增加值36.33亿元,增长2.8%。规模工业营业收入1073.69亿元,同比下降0.7%;利润总额104.11亿元,同比增长19.2%。入选全省首批人工智能“新星”产业群和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创建名单,6家企业入选省级未来工厂、数字工厂培育名单。
第三产业
余杭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产业。2022年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698.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4.1%。2013年,阿里巴巴落户余杭,带动当地数字产业发展。并先后引进字节跳动、vivo、oppo、钉钉、菜鸟等数字经济前沿企业。
余杭区的优质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为旅游业和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先天条件。2022年全年余杭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90.6万人次,同比增长22.0%;实现旅游总收入119.9亿元,同比增长12.9%。
2022年全年,余杭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70.16亿元,增长1.1%。连续四年蝉联浙江省服务业发展综合评价同类地区全省第一,获评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入选省数字化示范小微企业园2家,数量全省第一。
2022年全年,余杭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0.61亿元,增长17.0%。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22年,余杭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共177所,专任教师10959人。其中,高中(含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5所,专任教师1214人;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22所,专任教师1989人;小学37所,专任教师4037人;幼儿园103所,专任教师3719人。2022年,推动53所学校开展名校集团化办学,杭州第二中学余杭学校(余杭第一中学)、杭州学军中学余杭学校(余杭中学)揭牌运转,瓶窑中学被授予中国美术学院生源基地,成功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省级评估,入选省义务教育作业改革试验区。
余杭区普通高校名称 | 地址 | 办学层次 |
浙江大学医学院 | 余杭区余杭塘路866号 | 双一流 |
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 | 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 浙江省重点高校 |
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航空研究院 | 余杭区前程路与瓶仓大道交叉口东南侧 | 全日制本科 |
注:表格最近更新时间为2023年8月1日 |
浙江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前身是由1912年创办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国人最早自办的西式医学院校)和1945年创设的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而成的浙江医学院,1960年升格为浙江医科大学,1999年,在浙江大学并校发展次年,重组成立了浙江大学医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一流医学院校。
学院设有基础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妇产科学院、儿科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系11个院系,拥有7家直属附属医院。

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
杭州师范大学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传统、文理并重、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前身可追溯至创建于1908年的全国六大高等师范学堂之一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1978年建立杭州师范学院,2000年前后杭州教育学院等五校相继并入,2007年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
学校现有仓前、玉皇山、下沙三个校区,其中仓前校区位于余杭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92.34万平方米。学校下设24个学院(部)、1个直属附属医院(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j。

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航空研究院
2023年5月29日,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航空研究院正式揭牌。学院,是在中法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合作举办的,由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共同支持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北航中法航空校园一期占地1000亩,于202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院采用本硕贯通六年弹性学制,中、法、英三语教学,实行我国“本科-硕士”和法国“预科-工程师”相融合的培养模式。

医疗
截至2022年末,余杭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65家,其中区属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全区各医疗机构实际开放床位2897张,其中区属医院1533张。区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754人,其中执业医师1624人,注册护士1394人。全年家庭医生为29.51万人开展签约服务。浙大一院良渚分院(区第一人民医院)顺利投用,基层就诊率和县域就诊率居全市第一,复评通过国家级健康县,获评健康浙江建设先进区。
余杭区三级医疗机构名录机构名称 | 机构地址 | 机构类别 | 机构级别 | 经营性质 | 床位数 | 牙椅数 |
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 | 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运城街101号 | 中医(综合)医院 | 三级 | 非营利性(政府办) | 450 | 12 |
杭州市余杭区妇幼保健院 | 杭州市余杭区南苑街道人民大道359号 | 妇幼保健院 | 三级 | 非营利性(政府办) | 150 | 2 |
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 | 杭州市余杭区南苑街道迎宾路369号 | 综合医院 | 三级 | 非营利性(政府办) | 600 | 21 |
注:表格最近更新于2023年8月1日 |
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浙大一院良渚分院)
位于良渚街道康良街1260号。医院占地85.06亩,总建筑面积约17.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4亿元,核定床位600张,设置内科、外科、骨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中医科、皮肤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多个临床科室。
余杭一院是按照国家三级医院标准建设的现代化智慧型综合医院,定位为集临床、预防、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2022年10月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增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良渚分院”,正式成为浙大一院良渚分院并由浙大一院全面负责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和日常运行管理。2022年12月22日余杭一院(浙大一院良渚分院)正式启用。医院实行全年无休开放门诊,急诊、发热门诊24小时接诊。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余杭区建有1座文化馆,13座图书馆,2座博物馆,12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余杭区入选浙江省戏曲之乡,黄湖青山村入选省级美育示范村。文艺戏剧作品获“映山红奖”“群星奖”等省市奖项90余个。
良渚博物院
良渚博物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美丽洲公园内,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良渚文化的考古遗址博物馆,2008年10月对外开放。博物院总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由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建筑荣获由《商业周刊》和《建筑实录》评审的“最佳公共建筑奖”。博物院常规展览面积4000余平方米,分为“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共展出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石器、陶器和漆木器等各类珍贵文物600多件(组)。

余杭区图书馆
2022年,余杭区图书馆新馆建设完成。新馆位于余杭区瓶窑镇崇北街9号,功能面积约11819.61平方米,目前有书架约430组,座位数约800个,是一座集数字化阅读与传统阅读于一体的公共图书馆。图书馆设置少儿绘本区、少儿文学区、少儿主题区、成人红色主题区、成人自修区、特色主题区、休闲主题区,为市民提供图书借阅、文艺活动、亲子活动等文化活动。

传梭博物馆
传梭博物馆位于百丈镇溪口村,是国内唯一一个以纺梭为主题,集收藏、传习、研学、展示于一体的宣传乡村文化和活化手工技艺的乡村博物馆,2022年5月对外开放。博物馆常态展览面积1500余平方米,以“手工艺是一门世界语言”为展览主题,分为“梭影共见”“岁月如梭”“小梭大美”“梭之律动”“梭梭不息”五个展厅,展示了馆长郑芬兰二十年的寻梭旅程,以及她作为当代手艺传承人如何践行初心、活化手艺、振兴乡村的心路历程。博物馆内,共展出2002~2022年二十年间郑芬兰寻访村落或接受他人捐赠的各类纺梭共计20000多件(组)。

杭州农历博物馆
杭州农历博物馆位于百丈镇溪口村,是国内第一座农历主题乡村博物馆,用形式多样的展陈方式,在20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以当代视角呈现农历的历法经纬、节气物候、吉祥节庆、美学通感、文创体验等多元主题,为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时令规律打造可观可感的传统文化展示空间。

体育
截至2022年,余杭区共有体育场地面积23万平方米,嵌入式体育场地76983平方米,66片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和1291片社会体育场地低免开放,完成区内74公里环浙步道主线建设,建成环浙步道西线零起点和6.8公里的径山示范段,开展994场群众体育赛事活动、700场课后服务专项体育课进校园、60场全民健身大讲堂,新注册余杭籍青少年运动员1029人,新成立体育协会5个,参加第二十届市运会,获得奖牌221枚,其中金牌105.8枚,总分2333.75分,奖牌和总分均位列全市第四。
嵌入式体育场地——欧美金融城南侧健身广场

良渚运动公园
位于良渚新城,北起上塘高架,南至拱墅区界,西至规划道路,东至京杭大运河,绿化面积2.08万平方米。

人居环境
2022年,余杭区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0天,优良率84.3%,同比上升5.6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6%。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区控以上断面水质Ⅰ-Ⅲ类比例100%。2021年余杭区生态质量指数(EQI)为56.4,全区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5.31%。
2022年,区内获评省级风貌样板区3个、省级未来社区6个,数量均列全省第一;创建省市美丽城镇样板5个,实现市级美丽城镇全域覆盖;全域推进未来乡村建设,启动创建未来乡村示范带5条、示范村5个;成功创建省级未来乡村5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个、特色精品村3个、水美乡镇1个。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余杭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9.29万人,其中,职工医保70.7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9.22万人。全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1.28万人,比上年末净增4.5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2.56万人,比上年末净增3.0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7.71万人,全区养老保险参保率99.78%。月平均发放养老金3.88亿元。
截至2022年,余杭区已建立全省首家灵活就业服务中心,获评浙江省唯一新时代政法楷模集体,夺得全省平安建设最高荣誉“一星平安金鼎”。建立全省首个区县级大调解协会。
交通
综述
余杭区作为杭州市北部门户枢纽,位于浙江省域1小时航空交通圈及杭州都市圈1小时公路交通圈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穿境而过的有两条铁路(杭宁高铁、湖杭铁路);地铁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10号线、 16号线、19号线;五条高速公路(杭宁高速、杭徽高速、绕城高速、杭长高速、二绕西复线);六条快速路(运溪高架路、上塘高架路、莫干山路高架、 文-西路(在建)、留祥快速路西延(在建)、天目山路(在建));四条国道(G329、G320、G235、G104) ;两条省道(S214、S305) ;两条主要河流(东菩溪、京杭大运河)。此外区内的杭州西站,是杭州铁路枢纽的西冀核心。
公路
截至2022年底,余杭区共计公路总里程1721.788公里。国道175.273公里,省道77.171公里,县道297.651公里,乡道277.738公里,村道893.95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5.557公里,一级公路167.038公里,二级公路82.25公里,三级公路154.292公里,四级公路1202.651公里,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100%。
在建交通重点工程有:104国道改建工程、320国道改建工程、东西向快速通道下穿杭徽高速段工程等。在建老余杭互通改建项目有:东西向快速通道文一西路互通、良祥路互通、杭徽高速等,共计完成国省道大中修G104京岚线、G235新海线、G320沪瑞线、G329舟鲁线合计20.12公里。
铁路
2022年9月22日杭州西站正式投入运营,站场规模为11个站台20道铁路,引入湖杭、沪乍杭、杭临绩、杭温等新建铁路,通达上海、南京、黄山、武汉、长沙和省内各个方向。
杭州西站枢纽目前配套了2条地铁线路以及9条公交线路,旅客乘坐高铁抵达杭州西站后,可乘坐公交、地铁快速前往全市各地。
航运
杭州港余杭港区2022年完成货运吞吐量2743.24万吨,根据《杭州港总体规划(2021-2035年)》,杭州港总体上将呈“一港、十一区、六个重要公共作业区、二十二个一般公用作业区、二十二个水上客运中心码头、十个游艇基地”的总体空间格局。余杭港区为杭州港十一区其中的一区。
公共交通
地铁
余杭区已开通地铁线路线路 | 线路长度 | 起始站 | 终点站 |
杭州地铁2号线 | 18.3公里 | 朝阳站 | 钱江路站 |
杭州地铁3号线 | 21公里 | 潮王路站 | 星桥站 |
杭州地铁5号线 | 56.21公里 | 金星站 | 姑娘桥站 |
杭州地铁10号线 | 11.7公里 | 翠柏路站 | 逸盛路站 |
杭州地铁16号线 | 35.12公里 | 绿汀路站 | 九州街站 |
杭州地铁19号线 | 57.5公里 | 火车西站 | 永盛路站 |
注:表格最近更新于2023年8月1日 |
公交
余杭区公交系统共有营运车辆1352辆,拥有营运线路209条,线路单程总长3615.35公里。按区域可分为进杭线路43条,区内线路166条。公交线覆盖余杭各镇、街、行政村,实现了余杭区“村村通公交”,并承担起余杭区5000余名中小学生上、下学的接送任务和完成政府临时性指令任务。
人文
概述
余杭拥有5000年“良渚文化” 、2000年 ”运河文化” 和1000年 "径山禅茶文化” ,是 “中华文明圣地,创新活力之区” 。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明清杰出学者陈元赞和近代民主革命先驱章太炎的故里,留下了唐代 “茶圣“ 陆羽、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等名家的踪迹。特别是2007年 “中华第一城” — — 良渚古城的发现,将杭州建城史前推了3000年。余杭素有鱼米之乡、花果之地、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具有余杭特色的习俗。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余杭区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89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点41处。
余杭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 称 | 时 代 | 地址 | 类别 | 公布时间 | 公布文号 |
良渚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良渚街道、瓶窑镇 | 古遗址 | 1996年 | 国发〔1996〕47号 |
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瓶窑镇彭公村、奇鹤村、塘埠村、西安寺村、南山村 | 古遗址 | 2019年 | 国发〔2019〕22号 |
章太炎故居 | 民国 | 仓前街道太炎社区仓前塘路59号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2006年 | 国发〔2006〕19号 |
独松关和古驿道 | 宋至清 | 百丈镇半山村 | 古建筑 | 2006年 | 国发〔2006〕19号 |
大运河 | 春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 仁和街道、良渚街道 | 古建筑 | 2013年 | 国发〔2013〕13号 |
小古城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径山镇小古城村内 | 古遗址 | 2013年 | 国发〔2013〕13号 |
南山造像 | 元 | 瓶窑镇南山东南石壁上 | 石窟寺及石刻 | 2013年 | 国发〔2013〕13号 |
仓前粮仓 | 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 仓前街道灵源村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2013年 | 国发〔2013〕13号 |
注:表格最近更新于2023年8月1日 |
良渚遗址
良渚是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个地名,地处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良渚”意即“美丽的水中之洲”。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首次公开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考古学家发现,良渚古城,城分三重,占地630多公顷;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出土的诸多精美玉器,是中国玉文化史前高峰的遗产,也见证了阶层分化;埋藏地下、储量可观的炭化稻米,印证了兴旺的稻作农业,和手工业遗存共同成为社会分工复杂化的写照。

章太炎故居
章太炎故居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仓前镇老街市中段,共四进一弄,前三进建于晚清,第四进建于民国初年,占地面积625平方米。故居每进主体建筑均面宽三间,第一进为临街房,第二进“扶雅堂”,第三进卧室,第四进现辟为陈列室,第二、三进东侧分别是厨房和书斋。章太炎是我国近代国学大师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章太炎故居系章太炎出生之地,并在此度过了他青少年时代的22个春秋,投身革命后也曾几度回家探亲、避难。章太炎(1869~1936年),名炳麟,一名绛,子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和思想家,一代国学大师。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余杭区部分非遗项目级别 | 门类 | 项目名称 | 保护单位 | 公布时间、文号 |
国家级 | 民俗 | 端午节 | 五常街道 | 第一批国家扩展项目名录(2008年6月公布) |
国家级 | 民俗 | 径山茶宴 | 径山万寿禅寺 | 第三批国家名录 |
国家级 |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十八般武艺 | 五常街道 | 第三批国家名录 |
国家级 | 传统技艺 | 伞制作技艺 | 杭州宋记绸伞有限公司(黄湖镇) | 第二批国家名录 |
省级 | 民间文学 | 杨乃武与小白菜传说 | 余杭街道 | 第二批浙江省名录 |
省级 | 传统舞蹈 | 鸬鸟鳌鱼灯 | 鸬鸟镇 | 第二批浙江省名录 |
省级 | 传统技艺 | 余杭纸伞制作技艺 | 瓶窑镇 | 第二批浙江省名录 |
省级 | 传统舞蹈 | 竹马(仁和高头竹马) | 仁和街道 | 第一批浙江省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6月公布) |
省级 | 传统技艺 | 雕版印刷术 | 余杭街道 | 第二批浙江省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6月公布) |
省级 | 传统美术 | 殿堂壁画 | 余杭街道 | 第三批浙江省名录 |
省级 | 传统舞蹈 | 大陆花灯 | 良渚街道 | 第四批浙江省名录 |
省级 | 传统技艺 | 中泰竹笛制作技艺 | 中泰街道 | 第四批浙江省名录 |
省级 | 民俗 | 传统婚礼(水乡婚礼) | 五常街道 | 第四批浙江省名录 |
省级 | 传统技艺 | 绿茶制作技艺 | 径山镇 | 第四批浙江省名录 |
注:表格最近更新于2022年6月28日 |
径山茶宴
径山茶宴起源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径山寺。唐代法钦禅师在径山开山种茶,茶宴逐渐形成。唐代“茶圣”陆羽曾在此游历,著写《茶经》。宋代,茶宴已融入僧堂生活和禅院清规,径山茶宴的仪式规程被严格规范下来,成为日本茶道和近现代茶话会的共同起源。
径山茶宴又称“径山茶礼”“径山茶会”,是径山寺接待贵宾时的大堂茶会,从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到谢茶退堂,有十多道仪式程序,融合了禅院清规、儒家礼法和点茶新技法而自成一体、独具一格。2011年,径山茶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并于2022年12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余杭纸伞
余杭纸伞的历史可追溯至230余年前,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余杭有董文远九房开设伞店,世代相传。旧时,余杭纸伞是上好的礼品,外地香客途经余杭,半夜叩门购伞者甚多。1952年底,余杭镇建立“雨伞手工业合作社”,成为全省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余杭纸伞更是全国闻名。
余杭纸伞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特殊的地貌特征,加之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调节,层峦叠嶂、茂林修竹,余杭纸伞因地制宜,选用毛竹、桃花纸、柿漆、桐油、发线、木等当地的原材料,以传统工艺,全手工制作,有鱼船伞、文明伞等多个品种。纸伞制作极为复杂,制作工具需请铁匠专门打制,从选竹到上油,至少需要经过70多道工序,从大项来分,主要有制伞骨、糊伞两大工艺。制伞骨先要将毛竹根据雨伞的规格锯成长短不一的竹筒,一个竹筒再经几十道工艺制成一把伞的伞架。伞架制好后,就是糊伞。糊伞也有几十道工序,将上过漆的桃花纸糊在伞架上,钉上铆头。再装上用余杭苦竹制成的伞柄,就算大致成型。

民俗
节日习俗
青塌饼
农历二月初二吃青饼的习俗,在余杭民间源远流长。做青塌饼的原料,极其简单,糯米、梗米、釉米磨成粉即可。 但蚕豆叶的来源, 有些讲究。一般要采七个地方七户人家地上的蚕豆叶, 并要挑选生长最旺盛的蚕豆叶子。
娘看女
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农历四月初八日, 旧时在余杭西部山区一带,有 "娘看女” 的习俗,民间称 “四月初八娘看女”。
女歇夏
出嫁女的第一个农历六月初三,在余杭水乡,则有女儿回娘家的习俗。因农历六月初三时值盛夏,故此俗有的称 "歇夏” ,有的叫 “消夏” 。
点地灯
余杭民间,农历七月三十夜,除了点地灯、插地香祭拜地藏王菩萨外,还有一个出嫁女给年迈的父母亲点地灯的习俗。
节日食俗
余杭民间过节,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时令节日,都有不同的节日食俗。
春节先尝甜
春节,余杭民间称过年。过年有先吃甜食的习俗,大年初一睁开眼睛,就得先吃颗糖甜甜,一年甜到头。过年有吃年糕的习俗,讨年年高的彩头。
腊八节吃腊八粥
旧时,余杭民间有不少寺院庙堂,一进入腊月,就派出僧人手持钵盂,沿街进村化缘,将收集来的豆、米、枣等物于腊八节煮成腊八粥分发给当地百姓。 说是吃了僧人亲手煮成的腊八粥,不仅可以祛鬼迎祥,还可得到佛祖的保佑。
元宵节吃乌子食
旧时临平人过元宵节, 有吃 “乌子食”的习俗。 乌子食” 是以年糕、冷饭、青菜、粉丝加豆腐合煮成的大杂俭。说是吃了乌子食“ 能健壮无病, 百无禁忌。

清明节吃螺蛹和清明团子
清明节这一天, 余杭几乎家家户户都吃螺蠕,名为 “吸懒虫” ,告诫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节还做 “清明狗”。清明狗不在清明节食用, 而是把它存起来,或放在小篮里悬挂在梁上, 任其干燥, 等到立夏节烧在饭里吃。说是吃了清明狗 ,整个夏天会像狗一样健康。

立夏节吃野米饭
余杭民间, 立夏节这一天, 除了吃乌糯米饭外, 还有吃野米饭之习俗。 吃野米饭所用的食品, 大多需要野外去采集, 故称野米饭, 而且, 成年人不准参与, 吃野米饭是少年儿童的专利。

端午节吃 “ 五黄 ”
端午节余杭民间流行吃 五黄” (黄瓜、黄鱼、黄鳍、咸鸭蛋、雄黄酒),说是吃了 “五黄” 可以避邪。
夏至节吃夏至饭
夏至节,旧时余杭民间有外甥到娘舅家吃夏至饭的习俗。夏至饭有两只菜必备。 一是炒活芦。 寓意孩子吃了活芦, 全身也会像活芦一样光滑无疵;二是炒宽菜。 因宽菜不怕热, 天越热它长得越快,寓意孩子天越热长得越快。
茶饮习俗
吃咸茶
吃咸茶是仁和、 塘栖、 崇贤、 良渚等地盛行的一种茶饮习俗。“吃咸茶” ,又名 “烘豆茶” ,它采用本地炒青春茶, 加烘青豆以及盐渍过的橙子皮、野芝麻、香干丁等作料冲泡而成, 色香味齐全, 是当地农家爱喝的一种特制茶, 是联络乡亲、招待客人的佳品。

径山茶宴
径山茶宴, 本名茶礼, 是径山古刹以茶代酒的一种聚集食俗, 属禅茶。 它诞生于径山万寿禅寺, 源于唐, 盛于宋, 流传至今, 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 闻名千世的日本茶道就源于径山茶宴。
径山茶宴由僧人、施主、香客共同参加的茶宴。僧客团团围坐,边品茶, 边议事叙景。举行茶宴有一定的仪式:上宾驾到, 请至摆设整洁并配有诗、 画、盆花的明月堂, 宾主在茶桌前就坐;知客(寺内专门接待客人的和尚)按盏(先客后主)奉茶, 主人接茶行至客前, 各注半盏;注茶毕, 宾主互相致礼。 然后各人举盏闻香 ,放盏观色,再捧盏呻茶半口,尝品细味,这一动作一连四次;饮完四个半盏后,客人品论茶味,并向主人道谢, 主人答礼谦让;此后, 知客再向客人注茶, 宾主始开怀畅饮。

吃早茶
吃早茶是余杭城乡较为普遍的一种茶饮食俗。是指未吃早饭就去茶店喝茶。有的上了年纪的老人,凌晨三、四点钟就去喝早茶。 旧时的茶店, 大都开在临街面的地方, 茶店临街的一排茶桌, 半只伸到街面上, 称之为 “马头桌"。
旧时一些地方的茶店,还有 “吃讲茶”的习俗。所谓 “吃讲茶” ,是把民间一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民事纠纷, 带到茶店里去讲公理。茶店里喝早茶的,大多是德高望重的老者。评理时茶客们先听双方的各自诉说, 然后由茶店老板向通道理者征求意见,接着便作出谁对谁错的决定,理亏的一方支付这天所有茶客的茶钱;若是双方都有错的, 则由双方或三七、或四六、或对半支付茶钱。
民居
余杭民间的住宅,旧时,前厅后楼, 为富家居住房;平房, 为中等人家居住房;草房,为贫困人家居住房。余杭民间建房选址一般都选坐北朝南, 偏东向阳, 临活水者为最佳。 因而,从古至今,余杭民居大都沿河、沿港、沿溪、沿洪、沿塘而建。在径山、良渚、崇贤一带选房基,很看重 “青龙茂盛,白虎空旷"。 “青龙茂盛”即是住房东面最好有高房子,有大树;“ 白虎空旷",即是房子的西面须开阔,无房无树。而在运河、塘南一带,恰恰相反看重“青龙空旷",“ 白虎茂盛"。西部山区民间造房选址,讲究屋后有靠山” , "屋前避山峰”。
在余杭民间建房选址要请风水先生来看一看, 同时请他选定破土动工的良辰吉日。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农村建房一般均由镇、乡(街道)、村统一规划,农户自行选择宅基地的权力削弱。但镇、乡(街道)村各级政府,大都善解民意,入乡随俗,因而,“朝南偏东向阳,临活水者为最佳” 等选址习俗仍沿用。 进入 21 世纪后,余杭各地普建乡村公路,加之自来水相继进村入户,新农居点选择在沿乡村公路两旁的渐渐多了起来。

特产
径山茶
全区现有径山茶加工企业87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6家。初步形成了径山毛峰绿茶为龙头,径山红茶、龙井茶、蒸青茶、径山抹茶及各类茶衍生产品共同发展的茶系列产品格局。2022年,径山茶销售总额13亿余元。

鸬鸟蜜梨
余杭区鸬鸟镇被命名为“浙江蜜梨之乡”,鸬鸟蜜梨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其地理标志产地保护区域面积1000.5公顷,现有生产规模533.6公顷,年产量1.5万吨。

风景名胜
综述
余杭区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有佛教圣地径山、日本茶道之源径山禅寺、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 山沟沟风景名胜区、双溪竹海漂流、东明山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章太炎故居、良渚遗址公园、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展示馆等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 截至2023年,余杭区共有AAA级以上旅游景点10个。
余杭区A级旅游景点景点名称 | 等级 | 地址 |
杭州双溪竹海漂流景区 | AAAA | 径山镇双溪竹海路7号 |
杭州市良渚博物院 | AAAA | 良渚街道美丽州路1号 |
杭州市余杭山沟沟景区 | AAAA | 鸿鸟镇太平山沟沟村 |
梦栖小镇景区(特色小镇) | AAAA | 良睦路1399号 |
径山景区 | AAAA | 径山镇 |
梦栖小镇景区(特色小镇) | AAA | 良渚街道莫干山路3111号 |
杭州江南慢村景区 | AAA | 中泰街道中桥村后殿 |
遇见鸬鸟景区 | AAA | 鸿鸟镇 |
竹意百丈景区 | AAA | 百丈镇 |
人工智能小镇景区(特色小镇) | AAA | 文一西路1818-2号 |
注:表格最近更新于2023年8月1日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是全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良渚文化最直接的载体,有目前已发现的中国乃至世界上距今五千年且同时拥有城墙和水利系统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都邑遗址,是东亚和中国5000多年前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公园内有城门与城墙、考古体验区、河道与作坊、雉山观景台、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西城墙遗址、凤山研学基地、大观山休憩区和鹿苑等十大片区。

径山寺
径山寺创建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相传因法钦禅师在径山之顶传法修行、名声日隆。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唐代宗下诏赐建径山寺。南宋时孝宗亲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额。当时寺院规模宏大,香火鼎盛,有寺僧1700余众,寺庙建筑1000多间,为江南五大禅院之首,深受历代皇帝的重视。史书记载吴越国王钱镠、北宋徽宗、南宋高、孝二宗、清康熙都曾亲临拜谒并多次敕赐。有学者统计,历代对径山寺的敕赐不下30次,其中仅南宋一朝便有11次之多。
宋后,径山寺由盛转衰。至1963年,终因年久失修,全部坍塌,仅剩钟楼一座,内悬明永乐元年大钟一口,宋代铁佛三尊和元至正年山历代祖师碑一块。1989年,浙江省政府批准重建径山寺,2017年完工并重新对外开放。新建成的径山寺占地64亩,山门巍峨,门上悬挂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径山万寿禅寺”的匾额。再现了江南名刹之风貌。

东明山森林公园
东明山森林公园位于余杭区良渚街道,面积450万平方米,为省级森林公园。公园内有沈括墓、群仙观、康门瑶山祭坛遗址及明朝的东明寺等景点。设有民俗风情苑、戏水乐园、山塘垂钓等休闲娱乐项日,还有森林狩猎、自助烧烤等旅游项目。

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展示馆
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展示馆位于余杭区余杭街道。震惊全国的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当年就发生在余杭古镇。1994年,余杭镇政府在镇西门外新辟的“小西湖“公园内建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陈列馆。2003年,开发修建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展示馆。馆内以场景式展示形式将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设置成三十组场景,使观众身临其境;以声光电高科技手法,逼直再现该案始末。馆内陈列大量史料,80多尊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仿真雕塑,几可乱真。

双溪竹海漂流
杭州双溪漂流景区,位于杭州西北30多公里处的余杭区径山镇双溪。交通便利,可以东去西湖,南登径山,西攀天目山,北往莫干山,森林覆盖率为93.8%,有竹海氧吧之美誉。景区由竹筏漂流、皮筏漂流和双溪乐园三大区块组成。

对外交流
余杭区国际友好交流关系城市(区县(市 )级)城市名称 | 所在国家 | 签署时间 |
安德森市 | 美国 | 2010.10.15 |
奥本市 | 美国 | 2017.04.13 |
韦尔特市 | 荷兰 | 2013.03.17 |
莎拉巴特曼市 | 南非 | 2019.09.09 |
注:表格最近更新于2023年8月1日 |
著名人物
姓名 | 人物简介 |
陆羽(733—约804年) | 唐代复州竟陵人,唐上元初(760年),隐于余杭苎山,著《茶记》1卷,后隐苕溪,于吴山双溪著《茶经》,是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被尊为茶圣 |
沈括(1032—1096年) | 北宋杰出科学家、政治家、改革家、外交家和军事家,著有《梦溪笔谈》,被后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
洪昇(1645—1704年) | 清代著名戏曲家和诗人,创作戏曲作品40余种,著作《长生殿》被称为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 |
俞樾(1821—1907年) | 曾为《临平记补遗》作序。清咸丰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出任河南学政。同治至光绪年主讲杭州诂经精舍,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著作汇集为《春在堂全书》五百卷 |
章太炎(1869—1936年) | 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36岁因《苏报》案被捕,入狱3年。39岁赴日本,与孙中山结盟,主办《民报》。45岁时因辛亥革命成功归国。46岁冒危入京,被袁世凯软禁3年。50岁与孙中山联合开展护法运动。64岁呼吁全民抗日,69岁逝世。 |
重要荣誉
荣誉称号 | 授予时间 |
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 2017年 |
获评2017年工业百强县区 | 2017年12月 |
当选2018年中国百强区 | 2018年9月 |
入选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 | 2018年10月 |
荣获2018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 2018年10月 |
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 2019年9月 |
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行榜(全国百强区)第7名 | 2019年10月 |
入选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排名第一 | 2020年6月 |
余杭区入选第五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 2020年6月 |
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名单 | 2021年1月 |
入选“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 2021年9月 |
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 2021年10月 |
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二批试点名单(改革探索类试点) | 2022年6月 |
入选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 2022年8月 |
入围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 2022年10月 |
中国信通院“2022年中国工业百强区”排名第27 | 2022年12月 |
注:仅代表部分荣誉称号 | |
注释
[a]大运河 ,即京杭运河,简称运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 、最长由人工开凿的运河。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 ,经北京 、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 、江苏 、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 钱 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1794 公里。始凿千公元前 5 世纪(春秋末期),后经 7 世纪(隋)和 13 世纪(元)两次大规模扩展 ,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凿连接而成。全程分七段 :北京市区到通县段称通惠河 ,通县至天津段称北运河,天津至临清段称南运河 ,临清至台儿庄段称鲁运河,台儿庄至清江段称中运河 ,清江至扬州段称里运河(古代祁沟),镇江至杭州段称江南运河。向为历代漕运要道 ,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重要作用。19 世纪(清中叶)后,因南北海运兴起,津浦铁路通车,其作用逐渐缩小。黄河迁徙后 ,山东境内段运河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解放后 ,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截弯取直,增建船闸,已可通航。并建有江都 、淮安等水利枢纽工程,使大运河成为 “南水北调”的主要通道之一。
[b]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地下水是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本次评价的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水体中参与水循环且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
[c]注:因2021年3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余杭区,设立新的余杭区,故不适用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