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北京广播专科学校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广播作为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有力工具在这段时期得到了高度重视。1958年05月0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开播后,地方台急需培养电视技术干部。经教育部同意,成立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并纳入1958年招生计划。同年9月2日,中央广播事业局直属的第一所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在原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
1958年10月02日,北京广播专科学校正式开学。10月04日,首批357名学生入学。
北京广播学院时期
1959年2月13日,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在给中央广播事业局局党组的书面汇报中,倪正义提出关于建立北京广播学院的问题;2月21日下午,局党组扩大会决定在1954年成立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和1958年成立的北京广播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北京广播学院;2月23日,北京广播专科学校给中央广播事业局的书面报告中,提出《关于建立北京广播学院的问题》;7月15日,学校对外开始使用“北京广播学院”的名称。9月4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周新武在全体工作人员会议上宣布北京广播学院正式开办。
1961年6月20日,中央广播事业局根据中央关于调整高等院校的指示,决定北京广播学院停止招生,并被列为“调查裁撤”的范围。1963年5月24日,国务院下达《关于恢复北京广播学院的通知》,同意恢复北京广播学院。
1965年9月,定福庄北京石油学校成为北京广播学院新校址。
1966年5月10日,因文革的政治风气,北京广播学院被点名,随后受到株连。1970年5月12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军管小组向中央报送《关于北京广播学院停办的请示报告》;同年7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北京广播学院试行撤销。至此,北京广播学院完全停办。
1972年12月21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向国务院正式报送《关于继续开办北京广播学院的请示报告》。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北京广播学院恢复重办。1974年11月,北京广播学院恢复招生,原有专业逐步恢复。
1979年,北京广播学院首次招收新闻理论和广播史两个专业硕士研究生两名,开创了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先河。1980年,学校招收新闻理论、外国广播电视、广播与电视技术、播音理论、广播与电视等五个专业硕士研究生9人。1988年,北京广播学院举办各类短训班26期,还首次接受国家教委安排的苏联留学生,首次从少数民族地区招收预科学生。
2000年,学校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划转教育部管理。2001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2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东校园(原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整体并入北京广播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时期

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入选了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2019年6月14日,中国传媒大学整合多个学部、学院的学术资源和师资力量,正式成立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同年11月,中国传媒大学正式被批准为“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依托单位。
2022年2月,中国传媒大学入选了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同年7月20日,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成立。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5月,中国传媒大学共设有21个教学单位,包括84个本科专业。
教学单位 | 本科专业 |
新闻学院 | 新闻学、新闻学(数据新闻方向)、传播学、传播学(计算传播方向)、传播学(舆情分析方向) |
电视学院 | 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国际新闻与传播、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数字出版、广播电视编导(全媒体摄制方向) |
戏剧影视学院 | 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方向)、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表演、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环境设计(光影空间艺术方向)、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表演(音乐剧双学位班) |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 数字媒体技术(游戏设计技术方向)、动画、动画(游戏艺术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数字娱乐方向)、漫画、新媒体艺术 |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智能装备与系统(演艺工程与智能技术方向) |
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 | 录音艺术(录音工程方向)、录音艺术(音响导演方向)、音乐学(音乐传播方向)、音乐学(音乐编辑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电子音乐方向)、音乐表演(声乐演唱方向) |
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 |
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 | 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人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 |
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 | 行政管理(公共事务与传播治理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方向) |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 尼泊尔语、翻译、日语、土耳其语、印地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匈牙利语、法语、德语、孟加拉语、斯瓦希里语、普什图语、英语、马来语、播音与主持艺术(中英双语播音主持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中朝、中韩双语播音主持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中西双语播音主持方向)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经济学(传媒经济方向)、数字经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品牌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跨境电子商务 |
广告学院 | 广告学、公共关系学、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方向)、网络与新媒体(智能融媒体运营方向)、广告学(计算广告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 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 |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 | 传播学(中外合作办学)、广告学(中外合作办学) |
海南国际学院 | 智能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
传播研究院 | - |
艺术研究院 | - |
体育部 |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5月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5月,中国传媒大学有专任教师1149人,其中具有教授及其他正高级职称349人,具有副教授及其他副高级职称483人,讲师及其他中级职称28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到专任教师的72.41%。学校有110余人次入选国家和北京市各类重要人才项目,20余人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国家级和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3人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学校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市级教学名师24人、市级青年教学名师3人。
全国优秀教师 | 高晓虹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张颂、高晓虹 |
市级教学名师 | 李鉴增、张颂、曾庆瑞、高晓虹、路盛章、刘剑波、刘丽文、李大康、罗莉、鲁景超、王晓红、柴剑平、曾志华、丁迈、李兴国、潘桦、周涌、陈晓鸥、吴敏苏、郑月、康瑾、秦瑜明、赵俐、曾祥敏 |
市级青年教学名师 | 曾祥敏、曹培鑫、张弛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胡正荣、胡智锋 |
“四个一批”人才 | 胡智锋、何苏六、胡正荣、廖祥忠、何辉、倪学礼、周涌、段鹏、彭文祥、王晓红、刘大年 |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5月,中国传媒大学有2个国家一流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专业硕士类别。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
国家级一流学科 | 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
国家重点学科 | 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传播学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中国语言文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设计学、戏剧与影视、艺术学理论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 |
专业硕士类别 | 国际商务、法律、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电子信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艺术 |
教学情况
截至2023年5月,中国传媒大学有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8个、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5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22个、北京市特色专业9个,入选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5个,入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立项”专业10个。有16门课程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2门、线下一流课程7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4门,1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门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7门获北京高校优质课程,5门获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9个,北京市优秀育人团队4个。
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 | 传播学、文化产业管理、录音艺术、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工程、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
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 | 广播电视新闻学、动画、基地语种 |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文化产业管理、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工程、录音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视觉传达设计、英语、数字媒体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汉语言文学、音乐学、汉语国际教育等 |
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 | 汉语言文学、音乐表演、音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汉语言、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学、西班牙语、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环境设计、意大利语、法语、智能装备与系统、葡萄牙语、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表演 |
北京市特色专业 | 文化产业管理、广播电视新闻学、基地语种、新闻学、广播电视工程、动画、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 |
入选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 | 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 |
入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立项”专业 | 编辑出版(新媒体方向)、影视摄影与制作、新闻传播、传媒艺术、经济学、动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学、广播电视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摄影艺术创作、传播心理学、融合新闻学、播音主持创作基础1.2、电视采访报道、设计概论、数字短片创作1.2.3、电视文艺晩会创作、影视导演艺术、游戏心理学、实践:社会调查、媒体融合传播实践、实践:联合创作、数字电视演播室技术、服饰艺术传播与创新设计 |
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融合新闻学、电视节目导播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动画实验教学中心、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 |
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播音主持实验教学中心、动画实验教学中心、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验中心、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影视实验教学中心、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广告实践教学中心 |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 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团队、传播学教学团队 |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 数字游戏设计教学团队、语言传播教学团队、电视与摄影教学团队、网络新媒体技术教学团队、传播学教学团队、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团队、广播电视工程教学团队、播音主持艺术教学团队、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团队 |
北京市优秀育人团队 | 广播电视学育人团队、数字媒体艺术本科育人团队、网络与新媒体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国际新闻与传播教学团队 |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5月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5月,中国传媒大学与200多所国际院校、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发起成立了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建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由学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底,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累计拥有纸本图书180多万册(包含8万册外文原版图书及4.3万册古籍图书),累计订购报刊2000余种(含外文期刊100余种),数据库44个(其中中文25个,外文15个,自建4个),累计包含电子期刊3.7万种(其中外文期刊1.5万种,中文期刊2.2万种),电子图书290余万册,中外文学位论文1000余万篇,音像资料3万余件。
学术期刊
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文学术期刊四个,分别是《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出版》《艺术传播研究》和《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学术期刊一个,为《Global Media and China》。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9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期刊荣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优秀级别),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文权威学术期刊(A+级)。
《现代出版》
《现代出版》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主办。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该刊设有“本刊特稿”“理论前沿”“媒体融合与传播”“出版名家”“出版经营与管理”“出版史研究”“出版教育研究”“实践视域”“出版人圆桌论坛”等栏目,并不定期推出专题研究。
《艺术传播研究》
《艺术传播研究》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承办,是中国首创的专注于艺术传播研究领域的专门期刊。于201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的艺术类学术期刊2016年度转载率排名中获得第15。在2021年,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2021-2022)。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术期刊是教育部主管、中国传媒大学主办、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学术支持的、面向媒体融合相关学术领域,实现新工科与新文科学科交叉的高层次学术期刊。
《Global Media and China》
《Global Media and China》(《全球媒体与中国》)由中国传媒大学与传播领域的国际权威出版社——SAGE出版集团合作,是一本全英文的国际学术开源期刊。是中国第一本被ESCI收录并自动进入SSCI观测程序的同行评审新闻传播类期刊。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5月,中国传媒大学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智能融媒体学科创新引智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国际中文教育传播研究中心、中外人文交流宣传研究中心等12个其他高级别科研平台和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等34个校级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 | 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
省部级科研机构 |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
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广播电视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舆情实验室 |
中国传媒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
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 |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基地 |
中国传媒大学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 |
数字动画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现代演艺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融合出版与文化传播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 |
其他高级别科研机构 |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
中国传媒大学全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研究基地 |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传播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孔子学院传播研究中心) |
中国传媒大学中外人文交流宣传研究中心 |
中国传媒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 |
中国传媒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 |
中国传媒大学坦桑尼亚研究中心 |
智能媒体微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 |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美育与文明研究基地 |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广告研究院 |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 |
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基地 |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5月
校园文化
校徽

中国传媒大学校徽由三个分别为红绿蓝颜色的钢笔尖和三个半径不等的同心圆构成,外环上方是英文校名“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下方是中文校名“中国传媒大学”。
校训
中国传媒大学的校训是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中国传媒大学校训是黄勇老师1993年任中传校党委副书记期间主持制定的。“立德”出自《左传》,讲的是为人要立德,坚持德以所谓,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功德和职业道德;“敬业”是职业要求,是每个从业人员必备的精神品质,要敬重事业,热爱专业,专心学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博学”出自《中庸》,讲的是学识渊博、理论基础深厚,还要有足够的后劲;“竞先”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具备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进取精神,要开拓进取,敢为人先。
校旗
中国传媒大学校旗为红绿蓝三色长方形旗帜,中间区域印有白色中、英文校名,左边配以标志徽,使用时三色旗帜同时出现。

校歌
中国传媒大学的校歌名为《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由叶延滨作词,刘天礼作曲。
校园里大路两旁
有一排年轻的白杨
早晨你披着彩霞
傍晚你吻着夕阳
啊
年轻的白杨
汲取着大地的营养
汲取着大地的营养
啊
年轻的白杨
树叶沙沙响
年轻的白杨
你好像对我讲
要珍惜春光
珍惜春光
珍惜春光
珍惜春光
我们是年轻的白杨
我们是未来的栋梁
枝条捧出朝阳
绿叶伴着星光
啊
我们在成长
汲取着大地的营养
汲取着大地的营养
啊
年轻的白杨
树叶沙沙响
年轻的白杨
你好像对我讲
要珍惜春光
珍惜春光
珍惜春光
珍惜春光
珍惜春光
珍惜春光
珍惜春光
珍惜春光
校园风貌
中国广告博物馆

中国广告博物馆实体馆位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45号楼)的前面,是一个三层楼体,根据既有场馆的基本结构,结合博物馆实体馆的功能需求,务实创新、因地制宜地建设的,设计风格兼具传统与现代。建筑总体外附加一个玻璃外罩,形成方形玻璃展柜的大意向,具有极强的统一性和整体感。寓意整个广告博物馆就是一个既有历史积淀,又有时代感的珍贵展品,也从总体上展示它的标志性的展览装置性功能。
孔子广场
中国传媒大学孔子广场位于一号教学楼南面,是学校的一道人文精神教育的标志性景观。孔子铜像由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捐赠,他在世界各地已先后捐立了300多尊孔子铜像。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廖祥忠 |
校长 | 张树庭 |
党委副书记 | 张树庭、王达品 、李众 |
纪委书记 | 王达品 |
副校长 | 刘守训、李新军、段鹏、 王晖、杨懿 |
党委常委 | 廖祥忠、张树庭、王达品、李众、刘守训、李新军、段鹏、王晖、杨懿、徐红梅 |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5月
历届领导
2020年09月28日,廖祥忠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
2018年03月23日,廖祥忠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2016年09月27日,胡正荣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2012年08月27日,陈文申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
2012年03月24日,苏志武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高福安、袁军、胡正荣、吕志胜、廖祥忠任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2008年12月16日,李培元同志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
杰出校友
姓名 | 职务/成就 |
白岩松 |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主持人、记者 |
崔永元 | 中国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
鲁健 | 中央电视台时政新闻节目主持人 |
杨宇军 |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高级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院兼职教授 |
于蕾 | 中央电视台《开门大吉》栏目制片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 |
杨正泉 | 武汉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我与广播》、《书刊外宣散论》等书 |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5月
所获荣誉
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被朝阳区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2008年度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贡献单位”荣誉称号。
2011年12月30日,中国传媒大学荣获2011年度首都统一战线创新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21年8月,中国传媒大学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授予“理想照耀中国——第四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扶持创作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誉称号。
2022年8月,中国传媒大学获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