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前621年),也称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人。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德公嬴嘉的儿子,秦宣公嬴恬、秦成公嬴载的弟弟。死后谥号“穆”(又作“缪”)。

秦成公四年(公元前660年),秦成公逝世,弟弟嬴任好继位,即秦穆公。秦穆公以周王朝为尊,借助周王室来赢得中原国家的认可。在周襄王被其弟赶出王城后,秦穆公积极帮助周襄王复位。为了能够使秦国获得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秦穆公积极处理邻国晋国国事,先后拥立晋惠公和晋文公即位。秦穆公一边与各诸侯国结盟,一边多次对外战争。秦穆公即位之初便击败茅津一带的戎狄人,后又与晋国多次产生摩擦,胜多败少。秦穆公二十年(公元前640年),又灭梁、芮等国,打通了秦国进出东方的通道。晚年攻打西戎,为秦国增加了十二个附属国。秦穆公采用仁政治理国家,对百姓仁爱,善于任贤纳才,任用了百里奚、蹇叔、丕豹等诸多能臣。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葬在雍城。秦穆公的陪葬者有一百七十七人。秦国人哀悼殉葬者,为他们作了《黄鸟》一诗。随后,太子罃继位,即秦康公。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所作所为获得了后世的称赞,明代文学家杨循吉认为秦穆公是一位贤君。明代学者凌稚隆认为,正因为有“穆公之贤”,因而秦国强大了起来。清代历史学家高士奇称赞秦穆公为“春秋之贤诸侯也”“天资仁厚,举动光伟”。当代史学家张分田认为,在秦穆公的开疆拓土之下,秦国已经基本占据关中。为秦国争霸中原、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秦穆公的:人物生平、为政举措、人物关系、轶事典故、人物评价、人物成就、人物争议、墓葬及相关遗址、影视形象、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嬴任好

别名

秦穆公、秦缪公

所处时代

春秋

国籍

秦国

籍贯

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

出生日期

不详

去世日期

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

陵墓

秦穆公墓

谥号

在位时长

38年

都城

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

登基时间

秦穆公元年(公元前659年)

退位时间

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

父亲

秦德公嬴嘉

兄弟

秦宣公嬴恬、秦成公嬴载

秦康公嬴罃

人物生平

继位娶妻

秦成公四年(公元前660年),秦成公逝世,他的弟弟嬴任好继位,即秦穆公。秦穆公元年(公元前659年),秦穆公亲自带兵征伐茅津一带的戎狄人,获胜。秦穆公四年(公元前656年),秦穆公从晋国迎娶了晋献公的女儿。

招贤纳才

秦穆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灭了虞国,俘虏了虞国大夫百里奚,将他当作女儿的陪嫁奴仆送到了秦国。当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寻找机会逃到了楚国,被楚国人抓捕。秦穆公听说百里奚很有才能,就用五张黑公羊皮从楚国赎回了百里奚,并向他咨询国家大事。两人畅谈了三天,最后秦穆公认为百里奚是个人才,将国家大事都交给百里奚来处理。百里奚向秦穆公举荐自己的朋友蹇叔。于是秦穆公用重礼迎接蹇叔,请他做了秦国的上大夫。

插手晋事

秦穆公五年(公元前655年)秋,秦穆公亲自率军讨伐晋国,在河曲与晋军交战。晋献公的妃子趁机在晋国制造内乱,迫使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夷吾逃出晋国。秦穆公九年(公元前651年),夷吾求助于秦国,希望秦穆公能够帮助他,让他回到晋国做国君。并允诺事成之后,将会用晋国河西的八座城邑来感谢秦国。秦穆公答应了,派百里奚率军护送夷吾回晋国。夷吾成为晋国国君晋惠公后,却不肯按照约定将八座城邑送给秦国。晋国卿大夫丕郑趁机和秦穆公商量,晋国人不想让夷吾做国君,他们希望重耳回国继位。现在夷吾违背约定,这都是大夫吕甥、郄芮的计策。丕郑还建议秦穆公用利益诱惑吕甥、郄芮,将他们召到秦国来,这样护送重耳回晋国就方便了。秦穆公同意了,派人护送丕郑回到晋国,提出召见吕甥、郄芮。吕甥、郄芮怀疑丕郑做了离间之事,提议杀死丕郑。丕郑的儿子丕豹逃到秦国,说晋国的百姓不支持晋惠公,鼓动秦穆公讨伐晋国。秦穆公认为,既然晋惠公能够诛杀大臣,就说明他能够协调国内各方的势力,可见晋国百姓中,还是有很多人支持晋惠公的。于是,秦穆公没有听从丕豹的建议,不过暗中却开始重用丕豹。

俘获晋惠公

秦穆公十三年(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旱灾,向秦国请求救济粮食。百里奚和公孙支建议提供粮食给晋国,丕豹却认为应该趁此机会讨伐晋国。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和公孙支的建议,将粮食从秦国运送到晋国。

秦穆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秦国发生饥荒,想向晋国买粮,晋国拒绝了。晋国卿大夫虢射建议利用这个时机去讨伐秦国,晋惠公采纳了他的建议。秦穆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晋惠公调集军队攻打秦国,秦穆公亲自出征迎战。晋国连败三次,一直退到韩地。晋惠公再一次迎战秦军之前,派大夫韩简去探听秦军的虚实。韩简回来后,告诉晋惠公,秦军人数比晋军少,但是拼死敢斗的士兵却比晋军多一倍。晋国多次忘恩负义,现在要征伐秦军,晋军士气不高,而秦军士气高涨。晋惠公不以为然,随后秦军和晋军在韩地开战。最终秦穆公俘获晋惠公返回秦国。秦穆公号令全国斋戒沐浴,声称要用晋惠公来祭天。周天子听说后,以晋惠公和自己是同姓为由,为晋惠公求情。晋国的大夫们披头散发,露宿在野地里,跟随着晋惠公。秦穆公的夫人是晋惠公的姐姐,她领着太子罃、儿子弘、女儿简璧登上堆着柴草的高台,派使者拿着丧服去见秦穆公,秦穆夫人告诉秦穆公,天降灾祸,秦、晋两国兵戎相见,如果秦穆公将晋惠公带进都城,她就一死了之。于是,秦穆公只好将晋惠公安置在郊外的灵台。

秦国的大夫们请求秦穆公将晋惠公带进都城,论罪处罚。秦穆公担心闹出丧事,又怕杀了晋惠公会引起晋国人的怨恨。因此决定放回晋惠公。于是,晋国的吕甥前来负责谈判,双方签订盟约后。秦穆公将晋惠公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用诸侯之礼对待他。晋惠公回到晋国后,将河西的土地献给秦国。秦国开始在晋国的黄河东部征收赋税,并安排了官吏负责管理。这一年,晋国又发生饥荒,秦穆公虽然怨恨晋惠公,却怜惜晋国的百姓。因此又给晋国送了粮食。晋惠公派太子圉到秦国做人质,秦穆公把黄河东部的土地归还给晋国,又把一名宗室女子嫁给了太子圉。

拥立晋文公

秦穆公二十年(公元前640年),秦国灭掉梁国、芮国。秦穆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晋惠公生病,晋太子圉担心,如果晋惠公死了,其他人会趁机继承王位。因此晋太子圉将妻子留在秦国,自己逃回了晋国。第二年,晋惠公去世,太子圉继任国君,即晋怀公。秦穆公对晋太子圉私自逃回晋国非常气愤,就从楚国迎回晋公子重耳。秦穆公将五个宗族女子嫁给重耳,其中就有晋太子圉留在秦国的妻子。重耳接受了这五个妻子,秦穆公非常高兴,用隆重的礼节对待重耳。秦穆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召集群臣,谈及自己与晋献公的交情,又感慨晋献公去世十年,继位的儿子不成器,恐怕以后晋国的宗庙无人洒扫祭祀。因此秦穆公想要辅助重耳回到晋国,使晋国能够安定下来。大家都认为这样做很对,于是秦穆公发出兵车五百辆,派出骑兵两千人,步兵五万人,护送公子重耳回到晋国。随后,重耳被拥立为国君,即晋文公。晋文公上位后,派人杀死了晋怀公。

晋怀公原来的大夫吕省、郤芮想要杀死晋文公。晋文公刚刚回到晋国,担心身边有奸细,于是穿上便服,瞒过众人,在王城与秦穆公相会。不久后,吕省、郤芮等人果然谋反。秦穆公将吕省、郤芮引诱到黄河边,杀死了他们。晋国恢复了平静,晋文公从秦国接回夫人。秦国送来三千人做为晋文公的护卫,以防有人作乱。

秦晋交好

秦穆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秋,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勾结翟人围攻周襄王,周襄王出逃住在郑国。秦穆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周襄王派人到秦国、晋国通报祸乱情况。秦国军队驻扎在黄河边上,准备护送周襄王回朝。晋国大臣狐偃认为,想要称霸天下就应该起兵救援周襄王,这样既可以得到诸侯的信任,又合乎大义。大夫赵衰认为,周王室与晋国是同姓,晋国如果不先送回周襄王,而是让秦国送回周襄王,以后晋国就无法号令天下。尊奉周王,是晋国以后称霸的资本。于是,晋文公辞退秦军,护送周襄王回到王城。

不久后,秦国和晋国一起攻打鄀国。楚国派申公斗克、息公屈御寇率军戍守鄀国都城商密。秦军路经析地时,把自己的士兵捆绑起来,冒充被俘虏的析地人。黄昏时,秦军包围了商密。夜晚,秦人挖地杀牲,假装与申公、息公歃血为盟。商密人误以为秦军攻占了析地,戍守商密的楚国人已经反叛,于是投降了秦军。秦军俘虏了楚国申公斗克、息公屈御寇。

秦穆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秦国、齐国、晋国、宋国的军队在城濮与楚国人作战,楚军被打败。冬季,秦国与晋、齐、鲁、宋、蔡、陈、莒、邾等国诸侯,在温地会见,商议讨伐不驯服的国家。秦穆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31年),秦穆公派小子憖和鲁僖公、王子虎、晋国的狐偃、宋国的公孙固、齐国的国归父、陈国的辕涛涂在翟泉会盟,重温了践土之盟,并谋划攻打郑国。秦穆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穆公帮助晋文公围攻郑国。郑国派烛之武游说秦穆公,他告诉秦穆公,灭掉郑国对晋国有好处,可是秦国却得不到利益。晋国强大了就会成为秦国的忧患。秦穆公认为有道理,于是与郑国订立盟约,撤回了军队,晋文公也随之撤军。

秦晋相争

崤山之战

秦穆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穆公报告,郑国人让他掌管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秦穆公派兵偷袭,就可以占领郑国国都。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阻,执意派兵出征。

秦穆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军东征。经过了晋国,路过周朝都城北门。周朝的王孙满年纪还小,看到秦军后,认为这支军队不守规矩,必败。秦国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秦军经过周天子的都城,应该收藏起盔甲兵器,战车上左右的甲士都应该下车,以此表示对天子的恭敬。现在这支军队兵车上标志混乱,将士们不仅不表示恭敬,反而很多人从车上跳上跳下,缺少礼仪,必然会遭受挫折。

秦军进入晋国的边境城市滑邑时,郑国商人弦高假装应郑国国君所托,在此迎接秦军。秦军将领认为郑国已经有所防备,无法取胜。于是灭掉滑邑,班师回朝。当时,晋文公还没有安葬,晋襄公大怒。认为秦国欺负自己这个孤儿,趁晋国有丧事攻破滑邑。于是他把丧服染成黑色,调集军队在崤山截击秦军,秦军全军覆没。秦军的三位将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都被俘获。晋文公的夫人是秦国宗室女,她对晋襄公说,秦穆公深恨这三个将领,不如将他们放回秦国,让秦穆公亲自杀了他们。于是晋襄公将三位将领放回秦国。秦穆公穿着白衣亲自迎接三位将领,面对三位将领,秦穆公表示自己没有听从蹇叔的话,让他们蒙受耻辱,很是后悔。此后秦穆公继续重用三位将领。

彭衙

秦穆公三十四年(公元前626年),秦国将领孟明视率军攻打晋国,以报崤山之仇。晋襄公亲率军队抵抗秦军。双方在彭衙交战,秦军大败。后来,晋国又派兵攻打秦国,夺取汪地和彭衙后回国。

王官

秦穆公三十六年(公元前624年),秦穆公再次派孟明视带兵攻打晋国。秦军渡过黄河后就把渡船都烧了,随后攻占了王官和鄗地,报了崤山之仇。晋国人守着城池不敢出战,于是秦穆公就指挥军队从茅津渡河,到崤山埋葬了战死将士的遗骨,为他们追悼发丧,痛哭了三天。秦穆公反思自己不听蹇叔的劝告,才有了崤山之战的失误。他当着全军的面,发誓说今后一定要多向年长之人请教,让后人记住这个教训。

灭戎哀江

西戎派大夫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认为由余是个人才。于是一方面赠送歌舞艺人给戎王,使他沉溺于享乐,不理政事,一方面对由余以礼相待,终于使得由余归降了秦国。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用由余的计谋攻打西戎,大胜。秦国增加了十二个附属国。周天子派人带着金鼓向秦穆公道贺。

这一年秋季,晋襄公为报王官之战的战败之仇,攻打秦国,占领了邧地、新城。楚国人灭掉了江国,秦穆公身穿素服,搬出正室,移居到侧室居住,减少了膳食,禁止奏乐,所用的礼数超过了常规。秦国大夫劝阻他,秦穆公却表示,同盟国家被灭亡,不能救援,只能哀悼,这样可以警示自己。

与世长辞

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葬在雍城。陪葬者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秦国的良臣子舆奄息、子舆仲行、子舆针虎。秦国人哀悼他们,为他们作了《黄鸟》一诗。秦穆公有四十个儿子,太子罃继位,即秦康公。

为政举措

政治

秦穆公执政后,始终把人放到了首要的位置,把人作为了立国的根本。他身边的能臣诸如百里奚、蹇叔、丕豹、由余等,都不是秦国人,却能获得秦穆公的信任和重用。这些能臣尽心竭力,多谋善断,先后帮助秦穆公制定各类重大的国家政策。秦穆公还能够开张圣听,广开言路。例如在处理西戎的问题上,秦穆公能够采用内史王廖的建议,最终兼并了西戎。

对于百姓,秦穆公采用仁政,以仁爱治国。当自己的良马被岐山下的乡下人吃了后,官吏想要对这三百人依法论处。秦穆公却认为,不能因为畜生而伤害了人。不仅没有怪罪这些乡下人,反而赐他们酒水,以此得到了民心。这才会有后来秦晋相争时,这些乡下人冒死相救遇险的秦穆公一事。当晋国遭遇饥荒,向秦国买粮时,虽然有大臣建议趁机消灭晋国,也有人抱怨晋惠公出尔反尔,秦穆公依然出于对晋国百姓的怜惜,把粮食借给了晋国。

军事

秦穆公在位期间,多次对外用兵。秦穆公元年(公元前659年),秦军击败了茅津一带的戎狄人。秦穆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晋惠公调集军队攻打秦国,秦穆公亲自出征迎战。晋国连败三次,一直退到韩地。双方在韩地进行决战,最终秦穆公俘获晋惠公返回秦国。秦穆公二十年(公元前640年),秦国灭掉梁国、芮国。秦穆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晋两国在崤山发生战争,秦军全军覆没。秦军的三位将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都被俘获。秦穆公三十四年(公元前626年),秦、晋双方在彭衙交战,秦军大败。秦穆公三十六年(公元前624年),秦国攻打晋国,攻占了王官和鄗地。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攻打西戎,大胜。秦国增加了十二个附属国。

外交

秦穆公即位后,以周王朝为尊。在周襄王被其弟赶出王城后,秦穆公积极帮助周襄王复位,借此获得其他诸侯国的认可。对于邻国晋国,秦穆公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就非常谨慎小心。在与晋朝的外交中,秦穆公几次调整策略。最初秦穆公以联姻的方式结两国之好,他本人求娶了晋献公的女儿为妻。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晋怀公、晋文公。后来,秦穆公扶植晋惠公、晋文公成为晋国君主,以求得两国交好。秦穆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秦国与晋、齐、鲁、宋、蔡、陈、莒、邾等国诸侯,在温地会见,商议讨伐不驯服的国家。秦穆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31年),秦国与周王室、晋、齐、宋、陈等国家在翟泉会盟,重温践土之盟,商议攻打郑国。在与郑国的两国关系中,秦穆公最初在秦穆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时,帮助晋文公围攻郑国。郑国派烛之武游说秦穆公,使秦穆公认识到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于是秦国与郑国签订盟约,并撤回了军队。秦穆公曾经与西戎来往密切,西戎派使臣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一方面赠送歌舞艺人给戎王,使他沉溺于享乐,不理政事。另一方面将由余争取到秦国阵营中。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用由余的计谋攻打西戎,大胜。秦国增加了十二个附属国。

人物关系

关系

姓名

简介

父亲

秦德公

名嘉,秦国第六任国君

伯父

秦武公

秦国第五任国君

叔父

秦出子

秦国第四任国君

妻子

穆姬

晋献公之女,太子申生之姊

兄弟

秦宣公

名恬,秦国第七任国君

秦成公

名载,秦国第八任国君

儿子

秦康公

名罃,穆姬所生,秦国第十任国君

公子弘

穆姬所生

女儿

简壁

穆姬所生

怀嬴

先嫁晋怀公,后嫁晋文公

轶事典故

轶事

重礼纳贤

秦穆公欣赏百里奚的学识,将国家大事交给他处理。百里奚向秦穆公举荐了朋友蹇叔,他认为蹇叔比自己更贤能。百里奚在齐国游历时,因为生活困顿向铚邑人乞讨,被蹇叔收留。百里奚当时想去为齐国国君无知效力,蹇叔阻止了他,百里奚这才躲过了齐国的灾难。后来百里奚想去周王室任职,周朝的王子颓非常喜欢牛,百里奚就凭借养牛的技术去求见他。等到王子颓想要任用百里奚的时候,蹇叔又阻止了百里奚。百里奚离开周都,得以没有和王子颓一起被杀掉。后来,百里奚去侍奉虞君,蹇叔还是阻止他。可是百里奚虽然知道虞君不会重用他,却贪恋财利、俸禄和爵位,暂且留在那里。百里奚两次听从蹇叔的劝告,两次脱险,只有一次没听从蹇叔的劝告,就遇到虞君的灾难,所以百里奚认为蹇叔非常有见识。秦穆公闻听后,立即派人带着厚礼去请蹇叔,将他任命为上大夫。

食马之恩

秦穆公曾经丢失过一匹好马,岐山下的三百多个乡下人抓到了这匹马,一起吃掉了它。官吏捉住了这些人,准备惩处他们。秦穆公拦住了官吏,认为君子是不会因为畜生而杀人的,于是赦免了这些乡下人,还以吃了马肉不喝酒会对身体不利为由,赐酒给他们。秦穆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晋国准备攻打秦国。秦穆公调集军队,亲自迎战,曾经偷吃马肉的三百个乡下人都请求随军出征。秦、晋两国的战争在韩地进行,晋惠公抛开大部队,独自向秦军冲去,没想到车马陷在泥沼中,难以起步。秦穆公和部下纵马追赶,没有捉到晋惠公,反而被晋军包围。在战斗中,秦穆公受伤。这时,三百个乡下人驱车冲向晋军,解除了晋军的包围,秦穆公得以脱险,并且活捉了晋惠公。

泛舟之役

秦穆公十三年(公元前647年),晋国因连年天灾引起饥荒,向秦国请求购买粮食。秦穆公问大夫公孙支的意见,公孙支认为,如果秦国帮助了晋国,晋国又报答了秦国,对双方都有好处。如果秦国向晋国施恩,而晋国不报答秦国。百姓必然会离心,那时候再去讨伐晋国,失去百姓支持的晋国必然会失败。秦穆公又问百里奚,百里奚认为,各国都会有天灾,救济灾荒,施援邻国,本是正道,实行正道,国家就会有福。丕豹却有不同意见,他劝说秦穆公,不要给晋国粮食,应该利用这个机会讨伐晋国。最后,秦穆公说,大家厌恶的是晋国国君,晋国的百姓却没有什么罪过。于是,秦穆公同意给晋国粮食。运送粮食的船只和车辆从雍城到绛城的路上连绵不绝。这一事件被称作“泛舟之役”。

烛之武退秦师

秦穆公帮助晋文公攻打郑国,郑国大夫佚之狐感觉国家形势危急,于是建议郑文公派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烛之武推辞说,自己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其他人,现在老了不能胜任此事。郑文公为没有早些重用烛之武表示道歉,恳请烛之武为国家出份力,否则国家亡了,烛之武也不能独善其身。这天夜里,郑文公派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墙上吊下去。见到秦穆公后,烛之武讲了一番道理。他认为,郑国灭亡后,秦国要管理遥远的郑国,就得越过其他国家,十分困难。而灭亡郑国,秦国的邻国晋国就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邻国实力雄厚,对秦国是一个威胁。如果不灭亡郑国,秦国使臣来往经过郑国,就可以得到食物和住宿上的方便。烛之武又提醒秦穆公,以往秦国施恩与晋惠公,可是却屡次遭到背叛,晋国是个贪得无厌的国家。因此,灭亡郑国损害了秦国的利益,却有利于晋国。秦穆公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与郑国订立盟约,撤回军队。晋国的军队也随之撤退。

蹇叔哭秦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穆公报告,郑国人让他掌管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秦穆公派兵偷袭,就可以占领郑国国都。秦穆公向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很反对这样的作法,他的理由是,辛辛苦苦调动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简直闻所未闻。军队疲劳,战斗力衰竭,远方的国家又有了防备,这不可行。行军千里,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劳苦却一无所获,士兵将会产生懊恼怨恨的情绪。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劝告,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令他们从东门外出兵。蹇叔哭着送他们,呜咽着说,再也看不到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讽刺他,说他如果只活到六、七十岁的话,现在他坟墓上的树木都可以长到一抱粗了。意即蹇叔老而不死,昏聩不可信。蹇叔的儿子也在这次出征队伍中,蹇叔哭着对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秦军。肴山有南北两座山陵,南面的山陵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的山陵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他预言儿子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他准备到那里去收儿子的尸骨。秦穆公责备蹇叔,军队刚刚出征,还不知道胜负如何,蹇叔大哭涣散军心。蹇叔回复道,自己已经老了,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等到军队回来的时候,不是儿子战死了,就是自己老死了,所以才伤心痛哭。  

弦高救国

秦军进入晋国的边境城市滑邑时,郑国商人弦高、奚施正准备去周朝国都做买卖,路上遇到了秦军。弦高意识到秦军是来偷袭郑国的,于是让奚施回郑国报告,自己迎上秦军,假称郑国国君早就知道秦军要来,特地让自己在这里犒劳秦军,并献上十二头牛做为秦军的膳食。秦军的三位主帅认为郑国已经知道秦军前来偷袭,一定是做好了准备。于是决定撤军回国。 

计取由余

西戎国王听说秦穆公贤德,于是派由余出使秦国去考察。秦穆公让由余参观了秦国的宫室和财物。由余感叹说,这些东西就是让鬼神来打造,他们都会觉得劳心。如果让人去制作,那就太辛苦了。秦穆公向他询问,为什么中原用诗书、礼乐、法度来治理国家,然而还是经常有混乱局面。西戎没有规范和法制,如何治理国家。由余认为,规范和法制恰恰是中原经常陷入乱局的原因。上古黄帝制定了礼乐、法律,他自己率先遵守,却只能维持小规模的安定局面。后人逐渐腐化,统治者自己阻碍了法律的威严,却用法律责罚监督下级,下级就会怨恨上级不仁义,上下相斗,篡位弑君,诛灭宗族的事情都会经常出现。然而西戎就不会这样,上级用美德来对待下级,下级用忠诚和信用来侍奉上级,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治。秦穆公回到宫中后,询问内史王廖,由余非常贤能,如果他辅佐戎王,将会对秦国有威胁,该怎样对待由余。王廖提议说,戎王身处偏僻闭塞的地方,从没听过中原的音乐。秦国可以送他一些歌舞艺人,以此削弱戎王的心志,荒废戎王的政务。再拖延由余回西戎的时间,戎王怪罪由余,就一定会怀疑他,以此离间戎王和由余。秦穆公采纳了这个建议,派王廖将十六名歌舞艺人送给戎王。戎王接受后很高兴,一整年也不理朝政。而秦穆公对待由余非常亲切,常和他席垫相连而坐,共享餐具而食,向他询问西戎的地理形势和兵力配备。由余回到西戎后,多次劝谏戎王,戎王都不听从。秦穆公又暗中多次邀请由余,由余终于归降了秦国。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问伯乐,他的年纪大了,是否子孙中还有人会挑选良马。伯乐推荐了一个叫做九方皋的朋友,九方皋曾经和伯乐一起挑担卖柴,很会挑选良马。于是,秦穆公派九方皋外出挑选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向秦穆公汇报,已经挑选好了一匹良马,是毛色纯黄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牵马,牵回来的却是一匹毛色纯黑的公马。秦穆公责备伯乐,他推荐的挑选马匹的人,竟然连马的毛色、公母都分辨不出。伯乐却用敬佩的语气夸奖九方皋,认为这正是九方皋的高明之处,他所看到的是马的本质而非外表,他重视蕴藏在体内的力量,忽略了外在的现象。不必看的那些地方,九方皋根本不在乎。九方皋的相马本事可以寻找到马匹与众不同的妙处。后来,秦穆公发现,九方皋选中的马匹果然是难得的良驹。

典故

五羖大夫

秦穆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灭了虞国,俘虏了虞国大夫百里奚,将他当作女儿的陪嫁奴仆送到了秦国。百里奚到了秦国后不久,就找机会逃到了宛城,被楚国防守边境的官吏逮捕。秦穆公听说百里奚很有才能,就想用重金赎回他。怕楚国不肯放人,秦穆公就对楚国人提出,愿意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回夫人的陪嫁小臣百里奚。楚国人同意了。当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回到秦国后,秦穆公就释放了他,并和他谈论国家大事。百里奚连连推辞,直说自己是亡国之臣,没有资格谈论治理国家的策略。秦穆公却告诉他,虞国之所以灭国,恰恰是因为虞国君主不肯重用百里奚的缘故。于是,秦穆公和百里奚畅谈了三天,最后秦穆公认为百里奚是个人才,将国家大事都交给百里奚来处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秦穆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秦国发生饥荒,想向晋国买粮,晋国不同意。大夫庆郑感叹道,背弃恩惠,就会失去亲人;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图财物就是不祥;激怒邻国就是不义,这样无法守卫国家。卿大夫虢射却认为,皮已经不存在了,毛无处附着。庆郑斥责他,丢弃信义,背弃邻国,以后遇到祸患的时候就会孤立无援。没有信义,祸患就会出现;失去援助,结局必然会失败。虢射反驳道,就是给了粮食,也不会减少秦国的怨恨,反而增加了秦国的力量,不如不给。庆郑认为,忘恩负义,幸灾乐祸,百姓也不会支持的。国内百姓将君主和官员们当作仇敌,实在是太危险了。晋惠帝不以为然,依旧不同意将粮食卖给秦国。

厉兵秣马

秦国派兵偷袭郑国,却被郑国发觉。郑穆公派人去视察秦将杞子等人居住的馆舍,发现他们已经捆绑好行装,磨好了兵器,喂饱了马匹。郑穆公派人去跟他们告别,言明郑国已经没有干肉、粮食、牲口可以供给秦军食用。不过可以开放郑国的猎场,秦军可以在猎场中猎取麋鹿。杞子赶紧带兵跑到齐国,大将孟明视认为郑国已经有防备了,袭击郑国无法取胜,围困郑国也没有后援。于是,秦军灭掉了滑邑,班师回朝了。 

拜赐之师

秦穆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军与晋军在崤山对战,秦军全军覆没。三位将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都被俘获。后来,晋襄公将三位将领放回秦国。获释时,孟明视对晋襄公说,三年后会拜他所赐。秦穆公三十四年(公元前626年),孟明视再次率军攻打晋国,以报崤山之仇。晋襄公亲率军队抵抗秦军。双方在彭衙交战,秦军大败。晋国人讥讽秦军是“拜赐之师”。后用“拜赐之师”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人物评价

秦穆公任用贤能治理国家,并且能够根据他人的意见检查自己的过错,在历史上受到过多次肯定。春秋时期的孔子这样评价他: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换了百里奚,让他做秦国大夫,与他谈了三天,将国家大政交给他处理。秦国虽然地处偏僻,却政令适当。用这样的办法别说称霸,就是统治天下也未尝不可。春秋时期左丘明认为,秦穆公做为一个国君,选拔人才能够全面考量,任用人才能够深信不疑。战国时期思想家公羊高认为,秦穆公非常贤能,是因为他能“变”。“变”指的是秦穆公在崤山之战后,痛改前非,并检讨己过。秦国著名政治家李斯认为,秦穆公招纳贤才,从西部戎地选得由余,东方宛城物色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接了蹇叔,在晋国寻求到丕豹和公孙支。因此,秦国得以兼并二十多个封国,称霸西戎。西汉经学家匡衡认为,“秦穆贵信,而士多从死”,意即秦穆公信任下属,下属愿意为他而死。清代历史学家高士奇认为,孟明视最初在崤山之战战败后,秦穆公认为是自己的错,不是孟明视的错,因此继续重用孟明视。其后孟明视又在彭衙之战中失败,秦穆公依然不换掉孟明视,对他信任有加,这才让孟明视更为强大,令对手惧怕。百里奚本是虞国的囚徒,却被举荐为重臣。蹇叔没有名气,却被迎为上大夫。由余是西戎的臣子,他归降秦国后,秦穆公也对他非常客气。就因为秦穆公“改过不吝,用人惟己”,秦国这才能“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跻身于春秋的强国之列。

秦穆公以人为本,仁爱治国,也得到了后人的肯定。战国时期政治家尸佼曾经评价过秦穆公对于刑狱的态度,他认为秦穆公并不喜欢用刑罚来约束人民,只是不得已而为之。明代文学家杨循吉认为,秦穆公是一位贤君,他怨恨晋惠公,却怜悯晋国人民,不忍心让他们因饥饿而死。崤山之战失败后,秦穆公“自悔其过,不忍杀败军之三大夫”。

秦穆公压制了强大的晋国,征服了西戎,其丰功伟绩得到世人称颂。其后人秦孝公在国中下令说,秦穆公立足于岐山、雍地,励精图治。向东平定了晋国之乱,以黄河划定国界。向西称霸于戎翟等族,占地广达千里。被周王称为霸主,各诸侯国都前来祝贺,他所开辟的基业是多么光大宏伟。西汉政治家贾谊认为,从秦穆公到秦始皇,秦国经历了二十多个君主,常在诸侯中称霸。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评价说,“秦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却并不做诸侯的盟主,这是很好的事。明代学者凌稚隆认为,正因为有“穆公之贤”,因而秦国强大了起来。清代历史学家高士奇称赞秦穆公为“春秋之贤诸侯也”“天资仁厚,举动光伟”。

然而,秦穆公听信杞子之言,又不听蹇叔劝告,以至于崤山之战中大败,令人遗憾。北宋文学家苏辙评价说,秦穆公听信杞子之计,“违蹇叔而用孟明,千里袭郑,覆师于殽。”虽然悔过,却失去了东征的机会。清代历史学家高士奇认为,秦穆公生平的过失就是相信郑国烛之武的话,背叛了晋国。后来又听信杞子的话,袭击郑国,简直就是“利令智昏”。然而崤山之战中失败后,秦穆公穿着素服,深为后悔。后来终于大仇得报。

秦穆公死后,多位良臣殉葬,后世对此事多持批评态度。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认为,秦穆公死后残害民众,让良臣陪葬。古代贤明的君主死后还会留下美好的道德,秦穆公却夺走百姓心目中的良臣,因此可以预知秦国不会再东征了。清代历史学家高士奇认为,秦国地处偏僻的西北部,其风俗习惯与中原不同,用能臣殉葬,是秦穆公美德中的污点。也有历史学家为秦穆公辩解,认为三位能臣殉葬秦穆公,并非秦穆公的遗命。秦穆公不忍心让晋国人因饥荒而死,也不忍心杀死崤山之战中战败的将领,不可能让无罪的三位能臣陪他一起死去。明代学者凌稚隆、杨循吉都是这样的观点。

人物成就

秦国的地位和实力大幅度提升发生在春秋时期,起点就是秦穆公的称霸。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任贤使能,敢于任用来自其他国家的能臣良将,勇于公开检讨自己的政治失误,善于及时调整政策方向。秦穆公两次参与平定周王室之乱,积极融入中原,从而为秦国争霸中原创造了条件。他施展军事、外交手段,采用与晋国联姻,两次拥立晋君,为饥荒的晋国人民提供粮食等方式,基本实现了与晋国的和平相处。在受到晋国冒犯时,秦穆公并不软弱,而是恩威并施,使得秦国与强晋能够平起平坐,为秦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秦穆公执政期间,他进攻茅津一代的戎狄人,取得胜利,将秦国的势力范围推进到黄河一带。又在与晋国的战争中取胜,俘虏了晋惠公,获得河西之地,秦国得以在河西设置政权机构,秦国东部的国境首次到达黄河岸边。向西,秦穆公兼并西戎,为秦国增加了十二个附属国。秦国西部扩展到陕甘边境,北部拓展到陕西北部。他又东灭梁国、芮国,打通进出东方的通道。在秦穆公的开疆拓土之下,秦国已经基本占据关中。使得地处偏僻西北部的秦国有了争霸中原的基础,也使得秦国成为少数几个有可能统一中国的国家之一。

人物争议

殉葬之争

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葬在雍城。陪葬者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秦国的良臣子舆奄息、子舆仲行、子舆针虎。秦国人哀悼他们,为他们作了《黄鸟》一诗。这首诗描述了三位良臣死去前“临其穴,惴惴其懦”的形象。

世人多对此采用批评的态度,秦代名将蒙恬评价说,秦穆公杀掉三位能臣为自己陪葬,因而他的谥号是“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秦穆公死后残害民众,让能臣陪葬。古代贤明君主死后还会留下美好的道德,秦穆公却夺走百姓心目中的良臣,因此可以预知秦国不会再东征了。东汉学者应劭认为,秦穆公让子舆氏这三位能臣殉葬,秦人作《黄鸟》记录此事,因而他的谥号为“缪”。

也有人认为,三位良臣及陪葬者并不是因为秦穆公的命令而死,而是心甘情愿追随秦穆公于地下。明代文学家杨循吉认为,春秋时期秦穆公是最为贤能的君主。三位良臣殉葬后,世人留下了《黄鸟》一诗。有人认为这是秦穆公的遗命,其实不是这样的。秦穆公虽然怨恨晋惠公,却能够怜悯晋国的人民,不忍心让他们因饥饿而死。秦穆公也经常自悔其过,即使孟明视等三位将领在崤山之战中战败,秦穆公也不忍心惩罚他们。他不可能命令无罪的三位良臣为他殉葬。明代学者凌稚隆认为,秦穆公去世后,三位良臣都因为感恩而自愿殉葬主人,并非有人下令让他们赴死。

谥号争议

在有关秦穆公的记载中,对秦穆公的谥号争议颇大。如《左传》等一些史书中将他写为“秦穆公”,《公羊传》等一些史书中将他写为“秦缪公”,《史记》中则更为复杂,时而用“秦穆公”,时而用“秦缪公”。《逸周书·谥法解》中写道,“布德执义曰穆”,意即“穆”是个好字眼,是美好的谥号。而从后人对“缪”的评价上来看,“缪”是恶谥。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在《秦穆谥缪论》中认为,晋献公死后,秦穆公立“不仁”的夷吾,却不立贤能的重耳。晋国发生的内乱,百姓受到的伤害,都归罪于秦穆公,认为秦穆公违背圣人的准则,做事荒谬。因此秦穆公的谥号是“缪”。秦代名将蒙恬评价说,秦穆公杀掉三位能臣为自己陪葬,因而他的谥号是“缪”。东汉学者应劭认为,秦穆公让子舆氏这三位良臣殉葬,秦人作《黄鸟》记录此事,因而他的谥号为“缪”。也有人认为,“穆”与“缪”两字因为发音一样,因此混淆,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古书中“昭穆”之“穆”,与谥法之“缪”,二字相乱。

墓葬及相关遗址

秦穆公墓

秦穆公

秦穆公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城东大街毡匠巷南端。汉晋之后,历代有人在此刻碑立石,栽松植柏,岁时祭祀,渐成规模。秦穆公墓占地近十亩,墓冢在园内中心部位,坟丘呈覆斗型,高约5~6米。墓区有大面积夯土和先秦瓦片堆积。大门外竖有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秦穆公墓”碑,民国时凤翔县长毛炳文所立之碑,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及凤翔县人民政府所立石碑。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将秦穆公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经创作《凤翔八观·秦穆公墓》,其中这样写道:“橐泉在城东,墓在城中无百步。乃知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泉识公墓。昔公生不诛孟明,岂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乃知三子徇公意,亦如齐之二子从田横。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伤。”

雍城遗址

秦都雍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是东周列国都城中保存较好的一处都城遗址。雍城城址南北长3300米、东西宽3200米。已经发现的各类文化遗存包括残断的城墙、城内道路、宫殿建筑、作坊、聚落及各种自然环境如河流等。秦穆公执政时期(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城址面积约七平方公里,中心在马家庄一带,由内、外两条环壕围成“回”字形结构,区分出内城和外城。内城是秦国君主和贵族的居住场所,其中有大型礼制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分布区。外城是平民生产、生活的聚居区,各种手工业作坊遗址分布其中。雍城遗址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已经被列入大遗址保护开发名单。

秦穆公

影视形象

影视剧

上映日期

导演

演员(饰演秦穆公)

《东周列国·春秋篇》

1996年

沈好放

谭宗尧 

《春秋祭》

2010年

张浩岚

鄂布斯

《重耳传奇》

2019年

赖水清、赵箭

林永健

注释

[a]

秦国祖先姓嬴,他的后代分封各地,用封国做为姓氏。秦穆公的祖先造父封在赵国,称为赵氏。

[b]

音同“英”

[c]

今山西平陆县西南古茅城南

[d]

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e]

今山西省忻州市西北部

[f]

音同“雨”

[g]

音同“细”

[h]

北方游猎部族

[i]

河南省西峡县西北

[j]

今山东省濮县南

[k]

今河南温县

[l]

今河南省洛阳市内

[m]

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土大会诸侯,宣布盟约,共同辅佐周天子,结盟互不伤害,一致对外。

[n]

今陕西省白水东北

[o]

今陕西省澄城西

[p]

今山西省闻喜南

[q]

今山西省闻喜西

[r]

今陕西省澄城

[s]

今陕西省澄城西北部

[t]

今安徽濉溪县临涣镇

[u]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联合他人杀害了堂兄弟齐襄公,自立为齐国国君。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公孙无知被齐国大夫雍廪杀害。

[v]

今山西省翼城东南

[w]

今河南省南阳市,苑城在春秋时期,位于楚国和魏国、韩国的交界地带

[x]

音同”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