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1881年3月28日-1969年8月22日),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提倡中西医结合,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新成药,献出700个验方。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施今墨的: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个人生活、人物事件、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施今墨

别名

施毓黔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籍贯

浙江萧山

民族

汉族

性别

出生地

贵州

出生日期

1881年3月28日

去世日期

1969年8月22日

职业

医生、中医学家

研究领域

中医临床

获得荣誉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政党

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代表作品

施今墨对药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81年3月28日生于贵州,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坎山镇施家台门。外公为清末大吏李秉衡。

13岁时跟随舅父河南安阳名医李可亭学习中医。

20岁左右已经通晓中医理论,可以独立行医。

1902年随父到山西,入山西大学堂读书。后因参与反对校长之学运而遭开除。

1903年就读于山西法政学堂。

工作经历

1906年从山西法政学堂毕业,因成绩优秀被保送京师法政学堂,并开始业医。

1912年以山西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后留在陆军部帮助黄兴制定陆军军法。

1917年应顺直水利督办熊希龄邀请,出任北京香山慈幼院副院长之职。

1925年为孙中山先生诊病。

1929年汪精卫提出《取缔中医案》,其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联合各省中医到南京请愿,获胜。

1930年应邀赴陕西为杨虎城将军治病,药到病除,载誉而归。何香凝、溥仪、载涛、李宗仁、郭德洁都多次延请看病。与萧龙友、孔伯华等名医创办北平国医学院,任副院长。

1932年中央国医馆成立,任副馆长。与魏建宏、刘肇甑、陈公素等人创立华北国医学院并任院长。

1941年任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董事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在一次中医中药展览会上献出了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神经衰弱、肝硬变、肝脾肿大、气管炎等十大验方。以后十大经方中的“高血压速降丸”、“神经衰弱丸”、“感冒丹”、“气管炎丸”被制做成药,畅销海内外。后来又献出了上百个验方,均被国家收藏。

施今墨

在治疗外感温热病上,提出凡内有蕴热,便易招致外邪,表证不可只知发汗,还应注意“清里热”,在“解”与“清”二字上仔细推敲,创立了“七解三清”、“五解五清”、“三解七清”等法,使用得当,便效果极佳。

论文著作

1940年《祝选施今墨医案》一书出版。

1982年由祝谌予、翟济生、施如瑜(施今墨之女)、施小墨(原名施如雪、施今墨之子)修编的《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出版。同年学生吕景山加工整理,出版了《施今墨药对临床经验集》。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有一子一女,女儿名曰施如瑜、子名曰施小墨(原名施如雪)。

健康状况

1969年8月22日病逝于北京,遗嘱火化并捐献遗体作医学解剖。

施今墨

1971年骨灰安放八宝山革命公墓。后在万安公墓修建衣冠冢。

人物事件

1966年“文革”开始后遭受迫害,后得周恩来保护。

人物关系

施今墨
施小墨儿子
施今墨
祝肇刚外孙
施今墨
祝谌予学生
施今墨
吕仁和学生
施今墨
李辅仁学生
施今墨
吕景山学生
施今墨
刘韵远学生

条目合集

北京四大名医
施今墨
施今墨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
施今墨
萧龙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施今墨
孔伯华中国中医学家查看全部 4 个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