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英文名称: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英文简称:SAU),简称川农大或者四川农大,由坐落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的雅安本部校区,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的成都校区和坐落于成都市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的都江堰校区共同组成,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由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的全日制省属公办性质的普通高等学校。四川农业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入选1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先进设备、优秀教师和良好研究环境的高等学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该校拥有完善的教学研究体系,在各学科领域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特别是在生物科技和农业科技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学校现有雅安、成都(温江)和都江堰3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4500亩,馆藏文献资源1491万册(件)。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共建),教育部、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截止2022年,学校有全日制本科生37000余人,研究生8100余人,专职教师3600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四川农业大学的:历史沿革、学校规模、学术研究、校园文化、行政管理、特色发展、校区情况、校友情况、校园风貌、所获荣誉等介绍

中文名

四川农业大学

英文名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别名

川农大或者四川农大(SAU)

成立日期

1906年

所属地区

四川雅安

地址

雅安校本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成都校区: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都江堰校区:成都市都江堰市建设路288号

办学性质

公办大学

主管部门

四川省人民政府

占地面积

雅安校本部:2240亩

学生人数

本科生:37000余人

教师人数

3600人

前身

四川通省农业学堂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庄天慧、校长吴德

创办者

许涵度

校庆日

9月6日

校训

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

校歌

《相聚在桂花飘香的时节》

主要院系

生命科学学院等26个本科学院

院校代码

10626

专业数量

76个

博士后点

科研流动站8个

博士点

11个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硕士点

20个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历史沿革

四川通省农业学堂时期

1906年,四川通省农政学堂开办,随后改名为“四川中等农业学堂”。这是四川近代第一所专门性的农业专科学校,由四川农政总局在成都设立的该学堂,开办之初,以培养农政官员为主,学生由各县限额申送,设农别科、蚕别科,学制3年。

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时期

1912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后,经四川省军政府批准,四川通省农业学堂改名为四川高等农业学校,设大专部和中专部。

1914年,改名为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增设农本科、蚕本科。

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时期

1927年,经四川省长公署决定,四川的法政、国学、工业、农业、外国语等5所专门学校被合并改组为公立四川大学。原5所专门学校,分别改为川大的5个学院,即法政学院、中国文学院、工科学院、农科学院、外国文学院。由五院学长(即院长)组成“大学委员会”,共同代行校长职权。

四川省立农学院时期

1932年,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由教育部定名的“国立四川大学”正式建立。国立大学组建过程中,原三大学院除公立川大工、农两院独立建校外,其余院系合并。

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时期

1935年,教育部根据入川视察教育的特派员的汇报,制定四川各大学院校整理办法。1935年7月2日,特派员向教育部汇报的四川教育情况。1935年7月4日,教育部对川省各大学校院特定整理办法6项。电令川大及教育厅遵办。国立川大理教、政经两系合并,文院各系依旧,增设农院;省立农院并入川大,由教育厅先行接受。

四川大学农学院

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四川大学共文、理、法、工、农、师范6个学院、25个系,十余个专修科,文科、理科两个研究所,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

四川农学院时期

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迁雅安独立建校,定名为四川农学院。初由高等教育部主管,首任院长杨开渠。

四川农业大学时期

1985年,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1985第216号)批复,学校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

学校规模

院系情况

截止到2022年7月,四川农业大学学院共开设本科专业76个26个本科学院。从专业分布上看,工学门类共有28个专业分布,比例为35.00%;管理类专业有11个,所占比例为13.75%;经济学类有4个,所占比例为5.00%;教育学类有2个,所占比例为2.50%;艺术类专业有4个,所占比例为5.00%;文学类3个,所占比例为3.75%;法学专业有2个,所占比例为2.50%。

四川农业大学

师资情况

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近3600人,其中教授474人,副教授603人,博士生导师328人,硕士生导师83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优秀高级专家1人,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特设岗位1人,青年学者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会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人才计划10人入选者14人。百万人,领军人才5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国家973项目负责人1人,青年科学家9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5人,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15人。

知名学者

姓名

备注

荣廷昭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荣誉所长、教授、博导

周开达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导

李仕贵

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国家杰青、教授、博导

吴德

长江学者、教授、博导

陈学伟

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教授、博导

方正锋

长江学者、教授、博导

何军

长江学者、教授、博导

王际睿

长江学者特岗学者、教授、博导

李明洲

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优青、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授、博导

贺闽

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教授、博导

李伟滔

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教授、博导

陈舜

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教授、博导

卢艳丽

国家优青、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授、博导

吴福忠

国家优青、教授、博导

冯琳

国家优青、教授、博导

王静

国家优青、教授、博导

学科建设

截止2022年,四川农业大学有26个学院、15个研究所、中心和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涵盖农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文学、教育、法学、艺术等十个门类。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60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其中11个一级学科,49个二级学科,12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其中20个一级学科,100个二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76个本科招生专业。

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4个,部省重点学科20个。2005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根据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综合计分,学校在全国农林高校、在川高校中分别居第7和第4。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学7个学科ESI排名近年持续稳定保持世界前1%,农学、兽医学2021年分别入围软科一流学科排名世界前40强和前51-75强。2017年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2018年作物学入选全国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

生物学

风景园林学

作物学

园艺学

植物保护

农业资源与环境

畜牧学

兽医学

林 学

草 学

农林经济管理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9个)

植物学

动物学

生理学

水生生物学

微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

遗传学

发育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物理学

风景园林学

作物遗传育种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

果树学

蔬菜学

茶 学

土壤学

植物营养学

植物病理学

农业昆虫与病虫害防治

农药学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特种经济动物科学

基础兽医学

预防兽医学

临床兽医学

林木遗传育种

森林培育

森林保护学

森林经理学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草 学

农业经济管理

林业经济管理

药用植物学

烟草学

园艺产品采后科学

畜产品质量与安全

生物资源化学

农村与区域发展

农业环境保护

森林生态学

土地资源学

资源经济与土地管理

动物生产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

应用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生物学

农业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风景园林学

作物学

园艺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

植物保护

畜牧学

兽医学

林 学

水 产

草 学

工商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88个)

国民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财政学(含税收学)

金融学(含保险学)

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

劳动经济学

统计学

数量经济学

国防经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植物学

动物学

生理学

水生生物学

微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

遗传学

发育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物理学

农业机械化工程

农业水土工程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

食品科学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风景园林学

作物遗传育种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

果树学

蔬菜学

茶学

土壤学

植物营养学

植物病理学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农药学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特种经济动物科学

基础兽医学

预防兽医学

临床兽医学

林木遗传育种

森林培育

森林保护学

森林经理学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水产养殖

捕捞学

渔业资源

草 学

会计学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

林业经济管理

药用植物学

烟草学

园艺产品采后科学

畜产品质量与安全

生物资源化学

农村与区域发展

农业环境保护

森林生态学

土地资源学

资源经济与土地管理

马克思主义法学

城乡环境与视觉设计

城乡景观规划与设计

木材科学与家具设计

农业信息工程

人力资源管理

动物生产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序号

专业

获批年份

备注

1

动物科学

2019

2

动物医学

2019

3

林学

2019

4

农学

2019

5

食品科学与工程

2019

6

草业科学

2020

2019年获批省级

7

环境工程

2020

2019年获批省级

8

金融学

2020

2019年获批省级

9

旅游管理

2020

10

农林经济管理

2020

2019年获批省级

11

农业资源与环境

2020

2019年获批省级

12

生物技术

2020

2019年获批省级

13

土地资源管理

2020

2019年获批省级

14

园林

2020

2019年获批省级

15

园艺

2020

2019年获批省级

16

植物保护

2020

2019年获批省级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序号

专业

获批年份

1

茶学

2019

2

风景园林

2019

3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2019

4

土木工程

2019

5

城乡规划

2020

6

法学

2020

7

化学生物学

2020

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20

9

经济学

2020

10

木材科学与工程

2020

11

农村区域发展

2020

12

农业水利工程

2020

13

食品质量与安全

2020

14

视觉传达设计

2020

15

水产养殖学

2020

16

药学

2020

17

种子科学与工程

2020

教学情况

四川农业大学被评为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拥有省首批高校公共创业创新示范基地5个,省首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6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批准年限

1

动物营养学

陈代文

2004

2

饲料学

张克英

2006

3

动物传染病学

文心田

2007

4

作物育种学

牛应泽

2009

5

家畜育种学

李学伟

2010

省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批准年限

1

动物生理学

黎德兵

2003

2

普通生物学

周永红、丁春邦

2003

3

土地资源学

邓良基

2003

4

农业经济学

傅新红

2004

5

生物统计附实验设计

黄碧玉

2004

6

农业植物病理学

黄云

2004

7

生物化学

陈惠

2004

8

兽医病理学

汪开毓

2004

9

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

张新全

2005

10

土壤学

王昌全

2005

11

无机及分析化学

赵茂俊

2005

12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胡庭兴

2005

13

公共体育

邓跃宁、黎勤

2005

14

普通遗传学

傅体华、帅素容、汤浩茹

2005

15

文献检索与利用

杨长平

2005

16

果树栽培学

廖明安

2006

17

食品卫生学

胡滨

2006

18

家禽学

朱庆、杜晓惠

2006

19

植物学

丁春邦

2006

20

作物栽培学

杨文钰、任万军

2007

21

植物育种学

牛应泽

2007

22

植物生理学

徐正军、文涛

2007

23

农业微生物学

张小平

2007

24

有机化学(基础)

黄乾明

2007

25

管理学原理

吴秀敏

2007

26

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

秦文

2008

27

农业推广学

李首成

2008

28

农学概论

李天

2008

29

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周小秋

2008

30

金融学

蒋远胜

2008

31

植物营养

李廷轩

2009

3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殷焕举

2009

33

果树育种学

汤浩茹

2009

34

森林土壤学

宫渊波

2010

35

畜牧学概论

张红平

2010

36

普通植物病理学

龚国淑

2010

学生学习效果

学校始终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的理念,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每年的工作要点,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具体抓的工作格局,持续实施就业“三个百万工程”,就业数量持续稳定,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好评和社会普遍认可,跟踪调研发现,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均在90%以上。

2021-2022学年,学生参加校外竞赛获奖687项,其中国家级357项,省级330项;文艺、体育类竞赛83项,其中国家级40项,省部级43项。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9篇;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累积通过率47.29%,大学生英语六级考试累积通过率26.79%;学生参加国家级创新项目56项,创业项目6项;省级创新项目85项,创业项目3项。

2021-2022学年在第八届“互联网+”大赛中,89支团队入围省赛,参赛规模和晋级省赛项目位居全省第三。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省级金奖6项、银奖10项、铜奖2项,再捧“优胜杯”并获优秀组织奖,5件作品晋级国赛。

设施使用情况

基础设施方面,学校总占地面积484.01万m²,产权占地面积为295.57万m²,总建筑面积128.29m²。学校现有行政用房74977.33m²,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共491343.48m²,其中教室面积159182.59m²(含智慧教室面积516.44m²),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228182.43m²。拥有体育馆面积17816.00m²。拥有运动场面积119837.00m²。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131.93(m²/生),生均建筑面积为34.97(m²/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2.90(m²/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6.22(m²/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49(m²/生),生均运动场面积3.27(m²/生)。

实验教学设施方面,学校现有本科实验设备35136台(套),资产总值6.12亿元,生均1.46万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设备1034台(套),总值34138.50万元。2022年新增本科实验设备值4587.18万元,新增值达到本科实验设备总值的7.15%。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7个。

学校交流

学校与国外有着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拥有省部级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是中国首批有条件接受留学生的200所高校之一,被中国外专局评为引进国外智力先进集体和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也是“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员高校。

领导关怀

2008年5月,有同志到我校看望慰问5.12受灾师生,对学校的受灾情况表示深切的关注,并勉励师生们要志向远大,勇敢地重建5.12地震灾区。在科学发展的推动下,2001年10月,李岚清同志亲自到我校考察,高度评价了四川农业大学的精神,肯定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1991年4月和2002年5月,江泽民同志两次到学校考察,对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到永丰村考察。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我校马军教授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水稻育种和种植推广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对以马军教授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表示赞赏。

学术研究

馆藏资源

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形成了三地三馆的格局,即雅安校区成都校区都江堰校区图书馆。馆舍面积44607m²,其中雅安校区馆舍面积19544m²,成都校区馆舍面积16363m²,都江堰校区馆舍面积8700m²。图书馆现有藏书总量1491万册,电子期刊中外文全文44770种,其中外文全文19050种。截止2022年,有82个国内外资料库,11个自建特色资料库,涵盖各学科专业,构建了学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保障有力系统。

学术期刊

创刊于1983年的《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曾用名为《四川农学院学报》,主办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主编为任正隆,国际刊号1000-2650,国内刊号51-1281/S。《四川农业大学学报》已正式被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即CSCD-C刊2017-2018年),入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2014年版(即第7版)之综合性农业科学类的核心期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季刊。主要反映作物生产、草科学等农业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目标是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农业科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和进展,促进中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实拍农业科技人员感受创新,服务四川省乃至中国农业现代化。

科研平台

四川农业大学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共建),教育部、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科技部条件平台1个,农业农村部科学观测实验站等部省级科研站点5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中心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3个。

名称

批准时间

批准部门

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

科技部

全国重点实验室

猪禽种业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2022

科技部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8)

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2016

教育部

动物抗病营养实验室

2007

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实验室

2005

畜禽生物组学重点实验室(共建)

2022

农业农村部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2022

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2011

动物抗病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

2011

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2011

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2008

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

2021

自然资源部

长江上游森林资源保育与生态安全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2018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精制川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020

四川省

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018

畜禽遗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013

动物抗病营养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010

长江上游林业生态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008

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实验室

2006

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004

厅局级重点实验室(24个)

“作物重大病害”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2015

四川省教育厅

牛低碳养殖与安全生产实验室

2015

农业信息工程实验室

2015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

2013

木材工业与家具工程重点实验室

2013

鱼类营养与安全生产

2010

果树栽培与生态实验室

2009

农业环境工程实验室

2008

环境公害与动物疾病实验室

2008

畜禽品种资源发掘与利用

2006

无公害农药研究实验室

2006

四川省风景园林工程重点实验室

2006

茶叶科学与工程实验室

2004

农产品加工与储藏工程实验室

2004

土地资源信息实验室

2001

草业工程实验室

2001

园艺植物种质改良实验室

2001

森林保护学实验室

2001

动物营养与饲料工程实验室

1999

生态林业工程实验室

1999

作物生物工程实验室

1995

动物生物技术中心

1995

植物遗传和育种实验室

1995

四川省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2012

四川省教育厅、环保厅

厅局级长期科研基地(3个)

都江堰灵岩山常绿阔叶林省级长期科研基地

2022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四川崇州禾本科草种质资源及育种利用省级长期科研基地

2022

华西雨屏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省级长期科研基地

2019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

西南动物疾病防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2022

教育部

动物抗病营养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2007

西南作物育种工程研究中心

2006

西南玉米技术创新中心

2007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草原西南森林与草原生态防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2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林业草原红豆杉西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20

四川省中药材育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2021

四川省发改委

四川省畜禽营养与饲料工程实验室

2019

四川省风景园林花卉工程实验室

2015

四川省新型饲用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5

四川省科技厅

四川省作物带状复合种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5

四川省动物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

2013

四川省农业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2000

四川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

2012

四川省环保厅

“农村水安全”四川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2015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风景园林艺术设计工程研究中心

2013

村镇建设防灾减灾工程研究中心

2013

协同创新中心(6个)

川猪产业升级与猪肉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2019

教育部

西南城镇风景园林协同创新中心(培育)

2015

四川省教育厅、财政厅

耕地保护与农产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2015

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2014

川粮丰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

2014

西南区生猪优质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2013

社科研究基地(5个)

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2007

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教育厅

西部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2021

四川省社科联

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

2015

四川省教育厅

德国研究中心

2013

四川农业特色品牌开发与传播研究中心

2013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

国家粮食安全与天府粮仓重点实验室

2022

四川省社科联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

小麦遗传育种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2023

四川省科技厅

四川省动物疫病防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2015

水稻遗传育种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013

玉米遗传育种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012

科学观测实验站(5个)

农业农村部四川大豆综合科研试验基地

2022

农业农村部

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四川科学观测实验站

2011

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四川科学观测实验站

2011

四川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2011

自然资源部成都平原国土生态与土地利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共建)

2011

自然资源部

条件平台(1个)

国家实验猕猴种源基地

2005

科技部

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3个)

葡萄资源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2020

四川省科技厅

特色药用植物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2020

樱桃资源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2021

农产品全程控制技术中心(1个)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雅安中心

2022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学术成果

四川农业大学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项,四川省科学技术特等奖3项、一等奖73项。70%左右的获奖成果得到推广转化,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先后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Science》等发表高水平论文。

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

序号

成果名称

完成人/单位

时间

1

籼型杂交水稻

四川农学院(主研单位)

19

81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1

小麦高产、抗锈的优良种质资源繁六及姊妹系

颜 济、张显志、王世光、杨俊良、孙福珍、邹应龙

1990

2

籼亚种内品种间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冈·D型杂交稻

周开达、李实贲、黎汉云、李仁端、孙晓辉

1988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

程安春、汪铭书、朱德康、贾仁勇、陈 舜、黎 渊

2013

2

西南地区玉米杂交育种第四轮骨干自交系18-599和08-641

荣廷昭、潘光堂、黄玉碧、曹墨菊、高世斌、兰 海

2008

3

玉米高配合力、高产、高抗多种病害新自交系48-2和S37

荣廷昭、刘礼超、倪昔玉、雷本鸣、黄玉碧、潘光堂

1996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

促菌生的研究

何明清等(主研)

1987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小麦族种质资源研究

颜 济、杨俊良、郑有良、周永红、刘登才

2000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图解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系列丛书

朱 庆,王之盛,王继文,张红平,颜景辰,杨在宾,谢晓红,林 燕,丁雪梅,尹华东

2020

2

草鱼健康养殖营养技术创新与应用

周小秋、邝声耀、冯 琳、戈贤平、刘辉芬、姜维丹、米海峰、吴 培、刘 扬、唐 凌

2019

3

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

陈代文、车炼强、詹 勇、吴 德、余 冰、虞 洁、张克英、何 军、韩继涛、张 璐

2018

4

青藏高原特色牧草种质资源挖掘与育种应用

马啸等(主研)

2017

5

大恒肉鸡培育与育种技术体系建立及应用

朱 庆、刘益平、赵小玲等(主研)

2014

6

豫综5号和黄金群玉米种质创制与应用

黄玉碧等(主研)

2014

7

小麦种质资源重要育种性状的评价与创新利用

郑有良等(主研)

2014

8

建鲤健康养殖的系统营养技术及其在淡水鱼上的应用

周小秋、邝声耀、戈贤平、王尚文、冯 琳、刘 扬、唐 凌、高启平、姜维丹、唐 旭

2013

9

猪鸡病原细菌耐药性研究及其在安全高效新兽药研制中的应用

邹立扣等(主研)

2012

10

母猪系统营养技术与应用

陈代文、吴 德、杨 凤、张克英、余 冰、方正锋、罗旭芳、李芳溢、何 健、李 勇

2010

11

骨干亲本蜀恢527及重穗型杂交稻的选育与应用

李仕贵、马 均、李 平、黎汉云、周开达、高克铭、王玉平、陶诗顺、吴先军、周明镜

2009

12

四个南方重要经济林树种良种选育和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

陈其兵、张 健等(主研)

2007

13

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与应用

郭万柱、娄高明、徐志文、孙迎中、石 谦、王 琴、王 印、王小玉、季永诚、汪铭书

2005

14

高配合力优良杂交水稻恢复系蜀恢162选育与应用

汪旭东、吴先军、李 平、杨文钰、高克铭、何 礼、马玉清、马 均、龙 斌

2003

15

大穗型高配合力水稻优良不育系冈46A的选育与应用推广

黎汉云、刘代银、周开达、龙 斌、李仁端、黄世超、李仕贵、杨 林、朱建清、马 均

2000

16

猪、鸡营养参数及配方新技术研究

王康宁、赵 玲等(主研)

1997

17

西藏自治区土地资源综合调查与利用研究

刘世全等(主研)

1995

18

家畜家禽品种资源调查及《中国畜禽品种志》的编写

邱祥聘等(主研)

1987

19

西藏作物品种资源考察

徐廷文等(主研)

1987

20

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

杨 凤等(主研)

1985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

纸浆竹林集约栽培模式研究

江 心等(主研)

1998

2

凉山半细毛羊新品种选育

陈圣偶等(主研)

1998

3

杂交中稻培育再生稻的研究和应用

孙晓辉、李实贲、张景国、梁禹九、田彦华

1991

4

九省市主要经济自然区土壤及粮食作物污染元素环境背景值的研究

刘世全等(主研)

1987

5

四川省玉米杂交种区域化选育布局及配套应用研究

赖仲铭、荣廷昭等(主研)

1987

校园文化

大学精神

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

四川农业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铸就了学校独有的精神财富,即"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川农大精神"贯穿学校办学全过程,成为学校文化最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

办学理念

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社会服务是兴校之策,文化传承创新是荣校之魂。

四川农业大学传承"兴农报国、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紧紧围绕"心系‘三农’、振兴中华"主题,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学风建设,形成了"心系三农、追求真理、自强不息、学而不厌"的学风;

治学理念

学生为本,学术为天,学科为纲,学者为上。

四川农业大学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以密切同群众的联系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形成"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廉洁自律"的领导干部作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对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学生全面成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校徽

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徽志为圆形造型,中心花状主体图案由古象形字“羊”和叶片图形组成,其上方是数字1906,下方是学校雅安校区第一办公楼(原西康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办公大楼旧址)图案,两侧是书本环绕的穗状图案,外环文字为学校中英文名称。徽章为印有徽志的圆形证章,教职工佩戴的徽章底色为红色,学生佩戴的徽章底色为绿色,图案和字体均为金色。徽志和徽章图案,表示学校诞生于1906年,1956年迁雅安独立建校,是一所以农动林为优势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校训

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

校歌

歌名:相聚在桂花飘香的时节

作词:朱凤霞,肖奎等

谱曲:幺晓霞

行囊里装满父辈的期望,脚步中踏着年轻的向往。

How are you朋友,请伸出你的手。

相逢在桂花飘香的时候,友谊的歌声飞上枝头。

相逢在桂花飘香的时候,友谊的歌声飞上枝头。

啦……啦……啦,啦……啦……啦。

相逢是一首诗,写不完浓浓的情。

相逢是一首曲,唱不尽青春的歌。

相逢在桂花盛开的时候,美好的时光我们共同拥有。

相逢在桂花盛开的时候,美好的明天我们共同拥有。

美好的时光我们共同拥有。

日记里写满多彩的梦想,书本中自有绿色的希望。

TRY YOUR REST朋友,TRY YOUR REST朋友。

请伸出你的手。

相逢在桂花飘香的时候,金色的硕果挂满枝头。

相逢在桂花飘香的时候,金色的硕果挂满枝头。

啦……啦……啦,啦……啦……啦。

相逢是一首诗,写不完浓浓的情。

相逢是一首曲,唱不尽青春的歌。

相逢在桂花盛开的时候,美好的时光我们共同拥有。

相逢在桂花盛开的时候,美好的明天我们共同拥有。

我们共同拥有,拥有。

文化建设

在美育教育方面,川农大突出了爱国爱校主题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校园精品文化活动。通过课程教学、艺术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和艺术展演等形式,让师生感受到川农人坚守兴农报国使命的爱国情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和校本资源,通过原创校史剧、诗朗诵、情景剧、RAP、音乐MV等作品的网络播放,让思想教育入脑入心,并且通过庆祝建团100周年、115周年校庆、“青春奋进新征程”校园艺术展演季等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及邀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讲座,以及在“明月寄相思”文艺晚会、“鼓乐齐鸣”民乐专场、“古风填词”原创歌曲大赛、“书香川农”校园诗词大会、“阳光下的川农”趣味运动会、“金桂飘香”校园歌手大赛、“银杏之声”校园器乐大赛、“梧桐飞舞”校园舞蹈大赛等群众性校园品牌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提升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影响力,受到师生和观众的好评。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庄天慧

校长

吴德

党委副书记

张强,刘鹏

副校长

刘登才,李明洲,卢艳丽,丁林

党委常委

庄天慧,张强,刘鹏,刘登才,李明洲,卢艳丽,丁林,杨锦秀,江英飒

数据截止2022年

历任领导

四川通省农业学堂(1906—1911年)

许涵度

四川布政使、学堂创办人

洪守汝

监 督(1908一1909年)

屈德泽

监 督(1909一1911年)

张 璞

监 督(1911一1912年)

四川高等农业学校(1912一1914年)

江书祥

校 长(1912一1913年)

杜用选

校 长(1913一1914年)

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4—1926年)

凌春鸿

校 长(1914年3月—1916年8月)

   (1925年10月—1927年2月)

陈彰海

校 长(1916年8月一1917年9月)

江书祥

校 长(1917年9月一1919年8月)

   (1921年9月一1922年7月)

高 巍

校 长(1919年8月—1921年8月)

   (1923年2月—1924年2月)

李振旧

校 长(1922年8月一1923年2月)

郑 良

校 长(1924年2月一1925年2月)

董仁清

校 长(1925年2月—1925年10月)

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1927一1931年)

邓崇德(微心)

学 长(1927年2月一1930年1月)

佘耀彤(季可)

学 长(1930年2月一1931年)

四川省立农学院(1931一1935年7月)

佘耀彤(季可)

院 长(1931年一1932年5月)

温 良

院 长(1932午5月—1933年10月)

高 巍

院 长(1933年10月—1935年8月)

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1935年7月一1956年8月)

曾 省(省之)

院 长(1935年一1938年7月)

董时进

院 长(1938年7月一1939年1月)

王善佺

院 长(1939年7月一1942年8月)

彭家元

院 长(1942年11月一1949年底)

程复新

院 长(1950年1月一1956年8月)

四川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1956年9月一)

王亦山

副院长(1957年11月一1958年11月))

杨开渠

院 长(1956年10月一1962年2月)

郝笑天

副院长(1956年10—1962年8月)

林 云

副院长(1960年1月—1965年10月)

郝计有

副院长(1964年5月一1966年3月)

叶 萍

党委副书记(1964年5月一1968年5月)

杨允奎

院 长(1962年8月一1972年)

赵光荣

党委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组长(1956年12月一1977年)

罗 凯

革委会副主任(1968年12月一1977年)

吴明甫

革委会副主任,副院长(1974年9月—1977年9月)

夏 戎

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革委会副主任,党委书记(1975年12月一1980年)

罗曦辄

革委会副主任、副院长、党委副书记(1974年5月一1982年3月)

刘正挺

革委会副主任,副院长(1974年7月一1982年6月)

谢云雪

党委副书记(1977年6月一1982年8月)

李科瑞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纪委书记(1978年10月—1983年9月)

高之仁

副院长(1980年10月一1983年9月)

杨玉石

党委副书记(1983年9月一1988年6月)

叶震业

副院长(1983年9月一1985年6月)

副校长(1985年6月一1989年4月)

王绍虞

党委副书记(1980年11月一1983年9月)

代理书记(1983年9月一1984年12月)

党委书记(1984年12月一1990年3月)

孙晓辉

副院长(1980年10月一1985年6月)

副校长(1985年6月一1986年12月)

校 长(1986年12月一1992年4月)

唐朝纪

党委书记(1990年2月一1996年7月)

李代玺

党委副书记(1990年2月一1996年7月)

兼任副校长(1990年5月一1996年7月)

正校级调研员(1996年7月一1997年4月)

颜学仁

副校长(1988年4月一1998年2月)

胡祖禹

副校长(1986年12月一1992年4月)

校 长(1992年4月一1998年5月)

李洪福

党委副书记(1992年2月一2000年7月)

兼任纪委书记(1996年11月一2000年7月)

于 伟

副校长(1993年8月一1996年7月)

党委书记(1996年7月一2002年4月)

刘克惠(女)

党委副书记(1996年7月一2002年4月)

兼任纪委书记(2000年7月一2002年4月)

正校级调研员(2002年4月一2004年1月)

文心田

副校长(1992年9月一1998年5月)

校 长(1998年5月一2008年12)

党委副书记(2000年9月一2002年4月)

党委书记(2002年4月一2008年11月)

任正隆

副校长(1996年7月一2008年11月)

正校级调研员(2008年11月—2010年2月)

张广博

副厅级调研员(2009年8月—2011年1月)

杨 凤

副院长(1979年7月一1982年7月)

院 长(1982年7月—1985年6月)

校 长(1985年6月—1986年12月)

名誉校长(1986年12月一2015年12月)

秦自强

党委副书记(2002年4月—2016年1月)

兼任纪委书记(2002年4月—2016年1月)

何临春(女)

副厅级调研员(2009年8月—2016年12月)

王曙光

副校长(2010年5月—2017年6月)

邓良基

副校长(1996年7月-2004年9月)

党委副书记(2004年8月-2008年11月)

党委书记(2008年11月—2018年6月)

杨文钰

副校长(2004年9月--2004年12月)

党委常委、副校长(2004年12月—2019年1月)

朱 庆

副校长(2004年9月—2004年12月)

党委常委、副校长(2004年12月—2019年10月)

郑有良

副校长(1999年2月—2008年12月)

党委副书记、校长(2008年12月—2020年2月)

王 斌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16年1月—2020年11月)

省纪委监委驻四川农业大学纪检组组长(2019年1月—2020年11月)

朱占元

副校长(2019年4月—2022年6月)

党委委员、常委(2019年3月—2022年5月)

陈代文

副校长(2010年2月—2022年9月)

党委委员、常委(2010年1月—2022年8月)

管理机构

党群部门

党政办公室

党委组织部

党委统战部

党委宣传部

巡察办公室

纪委办公室

纪检监察室

教师工作部

行政部门

教务处

学生处

招生就业处

研究生院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科技管理处

乡村振兴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服务部门

图书馆

档案馆(校史办公室)

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

后勤管理处

后勤服务总公司

特色发展

耕读教育

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中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创新“亦耕亦读”大学生劳动教育特色育人,助力将新时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学农为农”情怀深厚、“强农兴农”能力突出和“知农爱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耕读教育试点的成功实施,为今后更多涉农高校的耕读教育提供了可借鉴之处,更多涉农高校可以借鉴耕读教育试点的经验,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农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农业实践能力,努力打造更加具有实力的涉农高校。

耕读教育受到了很多媒体的关注,学生也从中受益匪浅,不仅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认识到了农业现代化紧迫感和使命感,以及学农为农的初心使命和强农兴农的责任感。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耕读教育非常满意,未来耕读教育的发展前景也是值得期待的。

课程思政

学校为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出台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实施细则》等政策,制定了《四川农业大学课程育人教案编写指导意见》等,以及修订《专业建设支持计划》和《四川农业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开展了多种类型的课程思政活动,营造全员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建设氛围,调动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性。

校区情况

雅安校区

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占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三分之一个雅安市区。学校的所有机关职能部门均设置在雅安校区,是学校的“政治”中心。雅安校区拥有四川乃至全国先进的动物疾病检测仪器、动物疾病研究控制室、动物医院。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机电学院、食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体育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研究所设于雅安校区。

四川农业大学

成都校区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占地面积600余亩。始于1988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2005年,建立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科学研究院。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根据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批复的灾后重建规划,学校将都江堰分校灾后重建项目纳入温江实施异地重建。2010年7月,学校撤销成都科学研究院,成立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2010年10月10日,成都校区正式启用。

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林学院、园艺学院、风景园林学院、资源学院、环境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学院、水稻研究所、小麦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态农业研究所、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预防兽医研究所、生态林业研究所、果蔬研究所、园林研究所、资源与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所、区域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四川省农业发展研究中心设于成都校区。

四川农业大学

都江堰校区

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位于世界旅游文化城市都江堰,占地面积166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2余万平方米。其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四川省林业学校,2001年4月整体并入四川农业大学设立都江堰分校,2009年11月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2012年2月原小麦研究所地块整体置入都江堰校区)。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商旅学院、基础教学部设于都江堰校区。

四川农业大学

校友情况

科教界

周开达

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遗传育种学专家

荣廷昭

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遗传育种学专家

许为钢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高级技术人才,小麦育种专家

颜济

国家杰出高级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国际小麦族协作组成员,川农首位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博导

杨凤

著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家

邱祥聘

家禽遗传育种学,中国家禽研究协会创始人

任正隆

小麦遗传育种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田大成

南京大学教授,世界生物研究界领军人物,对破解生物多样性起源有杰出贡献

孟江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院长,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

工商界

陈育新

希望集团总经理,华西希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刘永刚

世界第三大维生素公司安迪苏亚太区技术经理(兼任南京大学教授)

鱼鳞

成都大地公司老总

刘永钢

ADISSEO公司

周悦

方正集团西南区总经理

郭黔龙

龙威房产集团

龙 波

成都市新都区普兰克猪业合作社理事长、高级技师

校园风貌

伴随学校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图书馆紧紧围绕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农业生物科技领域的卓越人才为目标,不断拓展和深化文献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和队伍建设,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和服务创新,逐步建成以收藏生物科学文献为特色,农业科技文献为优势的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图书馆。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川农九曲桥,坐落于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横跨在杨柳湖上,位于校活动中心的侧对面,宛如天神不小心遗落在巴蜀之风里的一处江南水榭,小桥流水,如诗如画,是川农都江堰校区的地标型建筑。

四川农业大学

所获荣誉

1993年,学校党委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此后于2001年、2006年再获此殊荣。

1999年6月,经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同意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学校正式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

2008年5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指挥长李克强来到“5.12”地震重灾区之一的都江堰市,专门视察了都江堰市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我校都江堰分校校园,详细询问了分校师生和安置点受灾群众的状况,高度赞扬了分校师生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

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学校1个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三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1个案例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志愿者扶贫50佳案例”。

2020年,学校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以“十大育人工程”构建川农大特色育人格局。

2021年8月,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2022年2月14日,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