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红楼梦》中重要人物,花姓,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二位,贾宝玉房里四个大丫鬟之首。

袭人原名珍珠,自小因家贫被父母卖入贾府为婢,先服侍贾母、史湘云几年,后服侍贾宝玉,成为贾宝玉的首席丫鬟。与贾宝玉“偷试云雨情”。在与院中年纪大些的婆子争执中,多采取息事宁人的方法。她家中要为她赎身,她却不愿,并以此要挟贾宝玉答应她三件事情。袭人见别人服侍贾宝玉,因此气恼。贾宝玉不知缘由,也暗自怄气。次日贾宝玉摔断玉簪,二人和好。袭人被贾宝玉无意踢中,当夜便口吐鲜血,贾宝玉亲自照顾她。袭人还向王夫人进言,让贾宝玉搬出住,好和林黛玉、薛宝钗等遵守男女之别,得到王夫人重视,拥有姨娘待遇。母亲病重时,也是以姨娘排场前去探亲。贾宝玉因紫鹃话语生病,袭人不顾林黛玉正在吃药,也要冲进去带走紫鹃救治宝玉。向王夫人进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意,王熙凤因此建议哄骗贾宝玉娶林黛玉,实娶薛宝钗。贾宝玉出家后,袭人有实无名,本想以死回报贾宝玉,但认为与蒋玉菡有前缘,且对她很好,便安心生活。庚辰本脂砚斋批注中,袭人夫妇资助了贾宝玉。

历来对袭人的评价褒贬不一,清代文学家刘履芬、姚燮皆认同“狐媚子”之语。现代学者金实秋认为袭人不是一个令人喜爱的人,却是一个可以使人们同情的人。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袭人的:形象设定、重要经历、关系设定、形象分析、形象映射、人物原型、相关评价、影视内容、人物关系等介绍

中文名

花袭人

本名

花珍珠

身份

侍女

所处时代

清朝

出身

普通人家、奴婢

蒋玉菡

兄弟

花自芳

形象设定

身份

袭人本是寻常人家的女儿,因家中生计困难,遂签了死契,卖于贾府作丫鬟。

姓名

袭人本姓花,名珍珠。宝玉因她本姓花,以“花气袭人知昼暖”之诗句,为她更名袭人。

外貌

贾宝玉曾表示:素喜袭人柔媚姣俏。

贾宝玉干儿子贾芸找贾宝玉说话时,描写袭人:细挑身材,容长脸面,穿着银红袄儿,青缎背心,白绫细折裙(《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袭人回家看母时,书中描写:袭人头上戴着几枝金钗珠钏,倒也华丽;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皆是贵族妇人才能穿戴的。

性格

袭人初登场时,描写她:袭人倒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只有贾母;如今跟了宝玉,心中又只有宝玉了。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

王夫人赏赐袭人时,薛姨妈在旁说道:模样儿自不用说,只是她那行事儿的大方,见人说话儿的和气,里头带着刚硬要强,倒实在难得的。

王夫人向贾母禀明想要以后纳袭人为填房时,称:若说沉重知大礼,莫若袭人第一。虽说贤妻美妾,然也要性情和顺举止沉重的更好些。就是袭人模样虽比晴雯略次一等,然放在房里,也算得一二等的了。况且行事大方,心地老实,这几年来,从未逢迎着宝玉淘气。凡宝玉十分胡闹的事,他只有死劝的。

贾母要为贾宝玉娶薛宝钗时称:袭人也还是个妥妥当当的孩子。

重要经历

入府为婢

袭人原先侍奉贾母、史湘云,贾母认为她心性纯良,便安排侍奉其孙贾宝玉。贾宝玉在梦中学会云雨之事,使裤腿一片湿润,袭人为他穿衣时瞧见,便问贾宝玉缘由。贾宝玉红着脸将梦中之事告知袭人,袭人展露娇羞模样。贾宝玉见此遂强拉袭人行梦中之事,袭人自知已被贾母许给贾宝玉,扭捏半日后便同贾宝玉共赴云雨。自此贾宝玉待袭人越发不同,袭人待他也越发尽职。

劝导宝玉

贾宝玉因奶娘李奶奶吃掉他预留给婢女的吃食,而摔杯置气,袭人自领罪责,回复贾母的人称是自己摔坏杯子。袭人家中要为她赎身时,她认为自己在贾家生活比平常穷人的姑娘家还要受尊重,不愿离开。宝玉又来寻她,袭人母亲见他们亲密,便不再想着为她赎身。李奶奶再次吃去贾宝玉留给袭人的吃食,袭人以想吃栗子的理由,又免去一场争执。并趁机说家里要为她赎身,试探贾宝玉态度。见贾宝玉不想他离开,便让贾宝玉答应她三件事。袭人首先叫他日后别再说不吉利的话;第二让他日后好好读书,起码装个样子,不要惹父亲贾政生气;再者便让他不准谤僧毁道,也不准沾花弄粉,偷吃胭脂。贾宝玉一一应下,袭人便说若他能做到,八抬大轿也不肯出去。

翌日,袭人因患病在炕上昏睡,没有起身迎接李奶奶,被其痛骂“狐媚”,只知哄骗宝玉,还扬言要发配出去嫁人。袭人听了只是痛哭,宝玉不好说什么,只为她解释是生着病。李奶奶听了更气,最终王熙凤出面,才将李奶奶劝了回去。贾宝玉同姐妹们玩耍整夜,袭人见史湘云为贾宝玉梳洗,还为他绾发,因此气恼宝玉,贾宝玉不知她生气缘由,也暗自赌气,不叫别人服侍他。袭人因此一夜未睡好,翌日宝玉为她摔断玉簪,表示再不听袭人的话,便跟这簪子一样。袭人知他认真,不再生气。

尽心服侍

贾宝玉在外吃酒时,将袭人给他的汗巾给了伶人蒋玉函,袭人发现后,贾宝玉又将蒋玉菡所回赠大红汗巾系到了袭人腰上。那日袭人同各丫鬟在院里玩耍,贾宝玉回来时叩门许久才得人开门。还没看清是谁,便一脚踹了上去,正踹上袭人肋骨,袭人想着贾宝玉不是有意,便道不疼,还声称要以此警戒其他丫头,贾宝玉一面道歉也没往心里去。袭人当夜便口吐鲜血,认为自己命不久矣,或是要成为废人,还流下泪来。贾宝玉亲自服侍她漱口,翌日又为她请大夫调治。袭人知贾宝玉钟情林黛玉,以男女起居一处不便,向贾宝玉之母王夫人建议将贾宝玉搬出大观园,不再和林黛玉、薛宝钗等住在一处。王夫人认为她识大体,安排她和赵姨娘、周姨娘一样的待遇,但仍做婢子,方便照顾及劝谏贾宝玉。待贾宝玉大些,便收入房中。

袭人

袭人母亲病重,要去看望,王熙凤特为她安排一辆大车,四个丫鬟、四个车夫。还赠送袭人几件贵重衣裳,以及玉色绸里的包袱,再用雪褂子包上。得知袭人母亲身子不大好,便特地为袭人取她自己的妆奁铺盖,让她在家中住下。直到袭人母亲出殡,才回到贾府。王夫人又特赏她四十两银子,贾母也特地关怀袭人。

林黛玉丫鬟紫鹃以情辞试探贾宝玉真心,致其急痛迷心。袭人连林黛玉正在吃药也不顾,便进去质问紫鹃,将其带去以解贾宝玉病症,并悉心照顾贾宝玉。贾宝玉过生日,袭人同院子里的丫鬟凑了钱,并约了林黛玉、薛宝钗、李纨等人一同在院子里吃酒,并抽签玩乐。袭人抽中一支题着“武陵别景”的桃花签,写着:桃红又是一年春。众人饮酒至醉,直睡到天明时分。晴雯与贾宝玉的玩笑话被王夫人知晓,王夫人将其赶出府中。贾宝玉认为这话不会被别人听去,而袭人没有被王夫人针对,便怀疑是袭人泄密。

袭人得知贾母将为贾宝玉迎娶薛宝钗,心中欢喜,认为能卸下好些担子。但又觉得贾宝玉初见林黛玉便要摔玉,丢玉后又魂不守舍,便向王夫人禀明他二人的情意。贾母、王夫人等见此,便同意了王熙凤的建议,打算哄骗贾宝玉迎娶林黛玉,实则是薛宝钗。薛宝钗嫁进后,袭人依旧尽心照顾贾宝玉,尊重薛宝钗。

结局

在高鹗续书的版本中,袭人在贾宝玉出家后心痛难忍而晕倒患病。王夫人等认为袭人有实无名,便吩咐袭人兄长,为其安排婚事。袭人本想自杀回报贾宝玉的情意,却见家中及贾家都认真对待她的婚事,没能狠心。嫁入后才知,当初被贾宝玉赠了袭人松花汗巾的人正是蒋玉菡,便相信姻缘早已注定,而蒋玉菡又对她体贴关怀,便不再寻死。

在庚辰本《蒋玉菡情赠茜香罗》的脂砚斋批注中,贾宝玉还在时,袭人便已出嫁,还在贾家落难后一起资助了宝玉宝钗夫妻。

关系设定

贾宝玉

袭人的服侍对象,与其初尝云雨,对其关怀备至。

袭人

晴雯

与袭人同为贾宝玉房里的四大丫鬟之一,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长得风流灵巧,却脾气火爆,也因此被赶出大观园。

麝月

与袭人同为贾宝玉房里的四大丫鬟之一,在贾宝玉、薛宝钗落魄后依然留在身边服侍。

蒋玉菡

忠顺王府戏班的名角,擅唱小旦。贾宝玉曾将袭人所给的松花汗巾相赠,后迎娶袭人为妻,对其体贴关怀。

形象分析

作者将花袭人这样一个出身贫苦,同时具有奴才性格的婢女放在整个封建社会背景中的典型环境来写,深刻形象地写出了这个人物从奴隶到奴才的变化过程,揭示了封建社会残酷而严峻的生活真理及斗争形势。

既隐忍又争荣

袭人与丫头婆子发生争吵时,她一贯采用隐忍态度,显得宽厚,且顾全大局。袭人因病没有起身迎接李奶奶,便招致一顿痛骂,她却只是委屈的哭泣,不做分辨。袭人被贾宝玉在众人面前无意地踢了一脚,她又羞又气又疼,却只是忍耐,按下不提。袭人在面对与别人的冲突时,总是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表现了一种宽容大度、谦恭忍让的处世风范。这种处理方式也换来了怡红院表面的风平浪静。

但在其内心深处,也有争荣夸耀的心思。袭人探家时,宝玉来寻她,袭人忙拿来自己的坐褥、脚炉、手炉被贾宝玉用。为了进一步表示和贾宝玉的亲近,还特地拿出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传给她的众姐妹看。晴雯被撵出后,贾宝玉担心她,把一株无故死了半边的海棠花比作晴雯。袭人听了后醋意大发,向宝玉大发脾气。作者曹雪芹还在书中用“不觉将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尽皆灰了。”描写袭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争荣心理,这与她隐忍谦卑的手段相辅相成,满足了她的虚荣心。

既细致又疏漏

袭人对贾宝玉的生活、学习、思想都非常关心,连微小细节都会关注。她每次摘下那块通灵宝玉,都用自己的绢帕包好,塞在褥子底下,只因怕带上时会冰了他的脖子。贾宝玉因贾环挨打时,王夫人问袭人缘由,她知道妻妾之间争斗的残酷性,明知原因却没有说出,足见她考虑细致。

袭人也有疏漏粗心之处,以此她来不及给贾宝玉做活计,便想让史湘云帮着做。然而当时史湘云处境艰难,简单的活计都是自己做,更来不及为别人。袭人之前求史湘云做蝴蝶结子,也是过了好些日子才送来,一向细心的袭人却没有察觉。

既奴性又反叛

书中写袭人性情有些痴处,跟了谁便忠心侍奉谁,可见其忠心程度。一次管葡萄的婆子为讨好袭人,想先摘给袭人尝尝,袭人正色道主子还没有吃,他们怎么可以先吃。在袭人的心中主子就是主子,奴才就是奴才。袭人被贾宝玉无意踢了时,还说该踢,好震慑其他丫头,可见她以忠诚的奴才形象表现着自己。袭人之所以死心塌地的想做奴才,不择手段向上献媚效忠,除了她个人品质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封建政治经济力量对她有着巨大吸引力,而这在书中其他女性形象也都有所体现,只是他们因没有机会和才能,无法达到目的。

但他也有对奴才身份不满时,宝玉在袭人家中,见了袭人的姨姐姐便赞不绝口。袭人便回称她一人是奴才命,连她的亲戚难道也做奴才。这里是袭人少有对奴才身份的不满表露,但她的主导性格依旧是奴才性格。

既纯良又刻薄

金钏、鸳鸯惨死时,袭人都为他们流下了真挚的同情之泪。晴雯当中揭穿宝玉和袭人的不才之事,宝玉一气之下要向王夫人禀报,打发晴雯走。袭人见状忙跪下求宝玉不要去回太太,可见在她内心深处也有善良的一面。

但她也有嫉妒刻薄的一面,在史湘云为贾宝玉梳头后,她对着薛宝钗说了一大通男女有别的大道理。还对贾宝玉发了一顿脾气,贾宝玉不知缘由,二人便怄了一夜的气。袭人对贾宝玉的感情让她必然会争风吃醋,而她的身份教养也使她不能表现出收敛含蓄的闺秀风范,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形象映射

在甲戌本第八回批注有云: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清涂瀛在《红楼梦问答》明确表示,袭人为薛宝钗影子,写袭人是实写薛宝钗。张新之、陈其泰等学者也持此说。原作中,两人身世、身份迥然不同,地位教养相差悬殊。两人却一见如故,宝钗称赞袭人“深可敬爱”,袭人称赞宝钗“教人敬重”。他们在某些地方相同相近,以本质差异为前提,又处处表现出“同而不同”。

比如两人性格、为人都有相似之处,两人都性情温和,袭人是温和中带着柔顺和殷勤,宝钗是温和中带着矜持和冷漠;二人都很“会做人”,袭人的“会做人”是颇有心计,又恪守奴才道德,宝钗的“会做人”是深通世故,又符合淑女规范。两人都劝说宝玉读书上进,袭人的“规谏”寓理于情,话语中带有人情味,宝钗的规劝则比较教条,带着学究气。作者将人物之间的相同相近,互相纠缠映衬,向读者给予一些不便言说的暗示,揭示人物某些微妙的心态。

人物原型

书中贾宝玉为贾政解释花袭人名字由来时,答是出自“花气袭人知昼暖”。此句出自宋陆游《村居书喜》,全诗主旨为歌颂太平盛世,洋溢着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农村景象。但与《红楼梦》中有所不同,陆诗写作“花气袭人知骤暖”,意为花香扑面而来,让人感到天气骤然变暖。而曹公将诗中的“骤”字换成“昼”,红学家霍国玲认为此改动一是为了蒙蔽不学无术的统治者;二是为了借二字差别,引出诗句的真正出处。

书中曾借香菱之口解释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名字皆出自唐诗,那么袭人的名字也有可能出自唐诗。书中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拿起桂花,吟诵“花气袭人知昼暖”。而在唐卢照邻《长安古意》中可见“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一句,此诗以汉讽唐,虽盛世繁华,却有将相蛮横专权,沉溺酒色,但江山转眼成空。卢照邻在诗末道出他要远离都市繁华,隐居写书,虽清冷寂寥,却能流芳千古。曹雪芹以此句起名,意在讥讽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更借此表明,当他隐居香山著书立说之时,仅有花袭人的原型在陪伴他。

书中曾有一句“正经叫晦气罢了,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那一个配比这些花,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庚辰夹批对此云:“花袭人三字在内,说的有趣。”而上述一席话中并没有“花袭人”在内,红学家霍国玲认为脂砚斋是利用这条批语透露花袭人原型的名字。经过研究衡芜苑的匾额和对联:兰风蕙露、二径香风飘玉蕙、庭明月照金兰。她认为在匾中,兰在前而蕙在后;对联中,上联为“蕙”,下联为“兰”。可推断,花袭人原型名叫柳薰兰。而柳蕙兰正是曹雪芹少年读书时期的两个伴读之一,曹家被抄没后,曹雪芹返回香山正白旗旗营,并迎娶柳蕙兰为妾。

相关评价

人物判词

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见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接下去便是这首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鲜花隐“花”字,破席隐“袭”字,“枉自温柔和顺”指袭人白白地用“温柔和顺”的态度对待宝玉;“空云似桂如兰”指袭人品貌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指最终嫁给蒋玉菡,“堪羡”“有福”四字表现了作者对袭人才干的赞许;“谁知公子无缘”,指最终和贾宝玉没有缘分。

评价

脂砚斋批注本中对袭人的为人品格大为赞赏,庚辰本第十九回批注中,先称她是“孝女义女”,再赞她“实可爱可敬可服之至”、“贤而多智”。第二十回表示“高诸人百般”,第二十一回中用“贤袭人”称赞她。不过也不是一味称赞,第二十回李奶奶骂袭人为狐媚子,脂砚斋批道“‘从狐媚子’等语来,实实好语,的是袭卿。”第二十一回假装睡觉时,“醋,妍憨假态至矣尽矣,观者但莫认真此态为幸。”

各路红学家都对袭人褒贬不一,有的评点家对袭人持同情、欣赏的态度,如《红楼梦说梦》作者二知道人继承了脂评中对袭人的观点,对她进行维护,“袭人为宝玉妾,妾身未明也。宝玉潜逃,袭人无节可守,嫁与琪官,又何足怪。”更多人对袭人深恶痛绝,《红楼梦论赞》作者涂瀛“害死晴雯,逐出芳官、蕙香,离间秋纹麝月,其虐肆矣,王夫人视之为顾命,宝钗倚之为功臣。”清代文学家姚燮讥讽袭人“王嬷嬷妖狐之骂,直诛花姑娘之心”,又说“阴险莫如袭人”。清代文学家刘履芬在评点《红楼梦》时也对袭人也采取否定的态度,第二十回李奶奶骂袭人为“狐媚子”,他批注“此袭人装狐媚子是的确语。”对袭人再嫁也大为不满“袭人既要修行,何以后来又嫁蒋玉菡?可知全非肺腑之语也。”

直到现代文学家王昆仑在1954年发表《花袭人论》,对袭人作出了颇为中肯的评价,得到了多数学者的承认或默许。他在文中写道:袭人姑娘生来精细,既看透环境困难,又不放弃自己的抱负,她只得一千个小心,一万种涵养,事事求其妥帖,人人求其和好;若不如此,关系复杂、形势危险的大观园是“住不下去”的。

之后,学者金实秋阐发了自己新的见解,在其《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对袭人评论的异议》著作中作了如下论证:袭人是奴隶,不是奴才,她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奴隶,而不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她既有“奴性”也有“潜在的反抗性”——尽管是“软弱无力”的“反抗性”;她虽然不能“抬举到奴隶英雄的地位”,但也应该“否定说袭人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的“论断”,应该给她以“恰当的评价”,“尽管袭人不是一个令人喜爱的人,不是一个值得受人褒扬的人;然而,却是一个可以使人们同情的人,我们不应该掷给她那么深的憎恨与那么多的厌恶。”

影视内容

电影

年份

版本

饰演者

1944年

电影《红楼梦》

欧阳莎菲

袭人

1952年

电影《新红楼梦》

李芳菲

1962年

越剧有声电影《红楼梦》

陈兰芳

袭人

1962年

香港邵氏电影《红楼梦》

丁宁

1977年

香港邵氏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

祝菁

1978年

香港电影《红楼春上春》

陈维英

1978年

台湾电影《新红楼梦》

吕有慧

袭人

1989年

电影《红楼梦》

邢金莎、张蕾

袭人

参考资料:

电视剧

年份

版本

饰演者

剧照

1975年

香港无线电视《红楼梦》

苏杏璇

1977年

香港佳艺电视《红楼梦》

陈宝仪

袭人

1987年

电视剧《红楼梦》

袁玫

袭人

1996年

台湾华视《红楼梦》

萧艾

2002年

越剧电视剧《红楼梦》

李敏

2002年

电视剧《红楼丫头》

徐筠

袭人

2010年

电视剧《黛玉传》

宋雨霏

2010年

电视剧《新红楼梦》

李艳

袭人

2017年

电视剧《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

周艺

袭人

参考资料:

注释

[a]

程乙本作“蕊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