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影片于1998年8月20日在德国首映,1998年9月4日在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上映。1998年,影片荣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1999年,本片斩获德国电影奖德国年度影片。2000年,荣获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非英语影片提名。
影片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全球累计票房726.7万美元,票房统计截止日期2022年11月14日。
影片剧情 临近中午,罗拉(弗兰卡·波坦特 饰)接到男友曼尼(莫里兹·布雷多 饰)的电话,他说他不小心把老大的10万马克落在了地铁上,等他回去寻找时,钱袋已经被一个流浪汉(海诺·弗兹 饰)捡走了。如果在12点前交不出钱,老大一定会追杀他的,他现在打算抢劫市中心的超市。罗拉请他别这样并承诺说自己会在12点前带着10万马克赶到,现在距离12点还有20分钟。
罗拉决定向在银行工作的父亲瓦特(赫伯特·奈普 饰)求助,她跑出家门,中途遇到一条恶犬,又穿过一群修女,还遇到一个向她推销自行车的少年,罗拉拒绝了,头也不回地继续向前跑。一个男人正开车从车库出来,他扭过头去看罗拉,却没留意撞到了另一辆车。罗拉跑过一个拐角,和一个流浪汉擦肩而过,但她没在意。她着急地冲向银行,向父亲讨要10万马克,却遭到拒绝并被告知自己不是他的亲生女儿。她无可奈何,只能继续向市中心奔去。一辆救护车经过她身边,然后停在路口,等待几个扛着长玻璃的工人走过。罗拉跑过路口,终于到了市中心的超市,却发现曼尼已经开始了抢劫,而他身后有一个保安举枪瞄准他。罗拉敲晕了保安,和曼尼一同携款而逃,却被警察拦住了,警察意外失手开枪打死了罗拉。罗拉不想离开曼尼,她回想起两人在一起的时光,这时时间突然开始回溯,故事重启回到了罗拉决定去找父亲的一刻。
再一次,罗拉跑出了家门,依次遇到了恶犬、修女、推销自行车的少年、流浪汉,并同样遭到了瓦特的拒绝。不同的是,这次罗拉抢走了银行保安的枪,并胁迫父亲给她钱。拿到钱的罗拉在经过路口时遇到了一辆救护车,并请求司机载她一程。司机拒绝了,然后一脚油门,撞碎了正在通过路口的工人抬着的长玻璃。罗拉一路狂奔,终于在12点整跑到了市中心的超市,而曼尼看见了钱袋,放弃了抢劫,却被突然冲出的救护车撞倒了。曼尼不想离开罗拉,于是时间再次重溯,罗拉再次冲出家门。
这次,骑车的少年没有向她推销自行车,而是加速拐到了另一条路的小吃店,他注意到旁边有个流浪汉,并把自行车卖给了他。罗拉还在继续奔跑,这次她被撞到了正开出车库的车车前盖上,意外发现开车的是她认识的梅耶先生(路德格·皮斯特 饰)。因为这一停顿,梅耶先生避免了撞上另一辆车。等罗拉跑到银行门口时,却发现父亲已经坐上梅耶的车离开了。与此同时,曼尼在市中心突然发现一个流浪汉骑着自行车从路上经过,车篮里正是他的钱袋,他拔腿就追,并拿出枪逼停了流浪汉,拿回了钱袋。罗拉还在一路狂奔,她闭着眼睛跑到了赌场,孤注一掷用20马克的筹码换回了10万马克。在她拿着自己赌来的10万马克跑到市中心时,曼尼正从老大的车上下来并对她说没事了,两人就这样携手离去。
演员与角色 罗拉弗朗卡·波滕特饰曼尼的女友,拥有一头红发。为了帮助男友找回10万马克,不惜抢劫超市、银行,甚至倾尽身家在赌场赌钱。最终成功赌回10万马克,和曼尼携手离去。 曼尼莫里兹·布雷多饰罗拉的男友,一个街头混混。因为粗心把老大的10万马克丢在了地铁上,被一个流浪汉捡走。因为害怕被老大追杀,原本打算抢劫超市,却在第三次循环中,意外找回钱袋。 流浪汉海诺·弗兹饰街头的一个流浪汉。在地铁上捡走了曼尼装着10万马克的钱袋,以为自己的生活将得到改变,但钱袋最终被曼尼找了回去。 瓦特赫伯特·奈普饰罗拉的父亲,在银行工作,与银行的女职员存在不正当的暧昧关系。是罗拉的求助首选,但他拒绝提供帮助,并告知罗拉她并非自己的亲生女儿。 梅耶先生路德格·皮斯特饰瓦特的朋友。驾驶着车从地下车库里出来时正好遇到跑过的罗拉,前两次循环被罗拉吸引注意力而撞上了另一辆车,在第三次循环中因罗拉冲上他的车前盖,避免了与另一辆车相撞,导致在罗拉达到银行前接走了瓦特。影片制作 前期筹备 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于导演汤姆·提克威脑海中浮现出的一个红色头发的女人在城市街道上奔跑的场景。他非常喜欢这个场景,以至于他想拍一部以这个场景为主的电影。
为了说服柏林的一家超市提供拍摄抢劫的场景,制作团队花了大约五周的时间。
人群拼出的电影标题中的每个字母都是使用300个群众演员分别拍摄的。在分别拍摄完成后,导演汤姆·提克威花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在后期制作中将这些镜头合成在一起,因为制作组无法聘请数千名临时演员一次性拍摄完成整个标题。
影片结构 《罗拉快跑》采用了螺旋型结构,将影片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而罗拉在三段故事中的每一个选择都会造成平行时空中发生互不相同的可能结局。在每一段故事没有完成期待的目标,被迫结束时会回到开头重新开始,直到罗拉与曼尼都成功活下来,并且拿回了装有10万马克的钱袋。
这样的影片结构以多层叙事链作为动力,以时间轴上的回环往复为主导,情节过程淡化而叙述方式凸出,使得影片意义不在故事中产生,而是在叙述中产生,更好地增添了观众的切身参与感。
拍摄花絮 女主角弗兰卡·波坦特的一头红发对水十分敏感,每次洗后都会变浅,为此弗兰卡在拍摄的七周中一次头发也没有洗过。
导演汤姆·提克威对取景地的空白的墙面不满意,于是他就让剧组的造型设计师亚历山大·玛纳斯(Alexander Manasse)在墙上画出《眩晕》中金·诺瓦克的造型,但是亚历山大完全不记得她长什么样子。汤姆建议画她的背影,于是亚历山大用了十五分钟就画完了。
影片亮点 主题与人物 《罗拉快跑》以曼尼弄丢钱袋的突发事件为背景,利用三次循环展示20分钟不解决问题就必死的三种平行的可能性,激发了我们对电影本身以及电影之外关于人、时间、社会、爱情、世界的多重思考。
思考之下,影片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这几个:爱情、女权主义、蝴蝶效应、命运不可知。在影片中的前两次循环里,罗拉被枪击和曼尼被车撞之后,濒死之际浮现的回忆画面被处理成红色的,这是利用画面色彩将曼尼和罗拉的爱情外化,以红色的色彩揭示了爱情这一表层主题。
另一方面,在整部影片中大部分都是罗拉在与时间赛跑,表现出人类对命运的抗争。在奔跑过程中,影片中在银行的墙上、超市的墙上、罗拉房间内等多个地方多次出现了钟表,钟表这个物象加固了抗争命运这一主题。包括影片开头罗拉挂掉电话时画面中出现的乌龟,也体现了人类的拼搏精神。
除此之外,影片利用了罗拉的尖叫展现了女权主义的主题。导演利用夸张的手法,在罗拉的尖叫时,镜子、酒杯等玻璃制品应声而碎,凸显了罗拉向命运的呐喊与反抗。
而对于女主角罗拉形象的刻画,导演通过罗拉一头鲜艳的红色短发、简单的背心短裤就体现出罗拉富有青春冲劲、叛逆不羁、自由外放的人物特征,通过罗拉与曼尼的对话可以知晓罗拉对于曼尼的爱意深厚。
摄影 影片中导演为了处理好罗拉奔跑这一主体,使用了大量的运动镜头,使得画面更富有动感,观众可以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镜头有意地不稳和晃动,使得画面中的奔跑更贴近人正常的生理感受。
在拍摄运动镜头时,导演有意控制镜头景别不断变换。例如罗拉从远处奔跑入画的镜头——罗拉从远处出现接着越来越近,镜头从远景、全景转换到近景、特写等多个画面。导演不停地操控着不同景别、运动镜头的切换,以此更好地把控罗拉奔跑过程中的节奏感,从而在营造紧张氛围的同时也能张弛有度,让观众获得舒适的观影体验。
除此之外,《罗拉快跑》中共出现了三次双画面镜头。两次双画面镜头的运用一方面体现了罗拉对命运的对抗,极力阻止曼尼抢劫超市,另一方面将不同时空中罗拉奋力奔跑的动态画面与曼尼焦急等待的静态画面同时展现在同一画面中,通过压缩时空表现出时间的紧迫性,加强了影片的节奏。
影片中镜头转换大约有1581个,运动镜头长达71分钟,每个镜头平均下来长2.7秒。有趣的是,影片结尾的节奏逐渐变慢,这恰恰与大多数的电影相反。
音乐 该片中罗拉在路上奔跑的镜头占时一半以上,而导演汤姆·提克威选择了极具节奏感的打击乐作为配乐,还加上了快速又密集的打击乐声,使得整个背景音节奏感更加强烈。在音乐声的渲染下,罗拉仿佛被催促着一路狂奔,使得观众一直处于难以喘息的快节奏叙事中。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一些非常规的音乐运用。例如,在第一次循环中,罗拉抢劫超市成功,和曼尼一起逃跑时,背景音乐是一首抒情慵懒的女声爵士乐,音乐的舒缓与逃跑的紧张形成对立,既体现出罗拉在抢到钱后顺利逃跑的喜悦,又为她后来被警察失手击毙的悲剧埋下伏笔,十分富有戏剧性。在警察失手开枪后,音乐声伴随着罗拉的倒地戛然而止,这样的留白处理给观众留下了共情的空间,情绪到达高潮。
获奖记录 获奖年份
奖项名称
获奖主体
结果
1998年
德国斑比奖
国家最佳女主角
弗兰卡·波坦特
获奖
威尼斯电影节
金狮奖
汤姆·提克威
提名
欧洲电影奖
最佳影片
《罗拉快跑》
提名
巡回社区奖
最佳外语片
《罗拉快跑》
提名
Camerimage影像奖
金蛙奖
弗兰克·格里布
提名
1999年
德国电影奖
德国年度影片
《罗拉快跑》
获奖
最佳故事片
《罗拉快跑》
提名
最佳女配角表演
尼娜·佩特里
(Nina Petri)
提名
最佳男配角表演
赫伯特·奈普
提名
最佳导演
汤姆·提克威
提名
最佳剪辑
玛蒂尔德·邦纳福伊
提名
最佳摄影
弗兰克·格里布
提名
西雅图国际电影节
最佳影片
《罗拉快跑》
获奖
圣丹斯电影节
世界电影观众奖
《罗拉快跑》
获奖
德国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影片
《罗拉快跑》
获奖
德国艺术电影院协会奖
最佳德国影片
《罗拉快跑》
获奖
堪萨斯城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
《罗拉快跑》
获奖
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
《罗拉快跑》
提名
美国电影评议会奖
顶级外国影片
《罗拉快跑》
获奖
金预告片奖
最佳原创影片
《罗拉快跑》
获奖
最佳音乐
雷恩侯德·黑尔
约翰尼·克莱默
汤姆·提克威
提名
巡回社区奖
最佳外语片
《罗拉快跑》
提名
2000年
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非英语影片
《罗拉快跑》
提名
金卫星奖
最佳外语片
《罗拉快跑》
提名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
《罗拉快跑》
提名
最佳原创音乐
雷恩侯德·黑尔
约翰尼·克莱默
汤姆·提克威
提名
Chlotrudis独立电影奖
最佳摄影
弗兰克·格里布
获奖
最佳导演
汤姆·提克威
提名
最佳女主角
弗兰卡·波坦特
提名
电影独立精神奖
最佳外语片
《罗拉快跑》
获奖
达拉斯·沃斯堡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
《罗拉快跑》
获奖
东南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
《罗拉快跑》
获奖
佛罗里达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
《罗拉快跑》
获奖
拉斯维加斯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
《罗拉快跑》
提名
网络电影电视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
《罗拉快跑》
获奖
最佳电影剪辑
玛蒂尔德·邦纳福伊
提名
捷克狮子会奖
最佳外语片
《罗拉快跑》
提名
埃德加·爱伦·坡奖
最佳影片
《罗拉快跑》
提名
2001年
巴西电影大奖
最佳外语片
《罗拉快跑》
提名
2002年
土耳其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
《罗拉快跑》
提名
制片与发行 制片公司
1
X电影创意池
2
德国艺术电视台
3
西德广播电台
4
法德合资公共电视台
发行公司
1
Prokino Filmverleih(德国)
2
Columbia TriStar Film Distributors(英国)
3
Odeon(希腊)
4
Prem'er Video Fil'm(俄罗斯)
5
索尼经典(美国)
上映信息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德国
Germany
1998年08月20曰
意大利
Italy
1998年09月04曰
(威尼斯电影节)
加拿大
Canada
1998年09月05曰
(蒙特利尔电影节)
希腊
Greece
1998年11月13日
(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
美国
U.S.A
1999年01月
(圣丹斯电影节)
捷克
Czechia
1999年02月11日
荷兰
Netherlands
1999年02月18日
中国香港
Hong Kong
1999年04月01日
(香港国际电影节)
比利时
Belgium
1999年04月07日
法国
France
1999年04月07日
韩国
South Korea
1999年04月24日
丹麦
Denmark
1999年06月04日
票房信息
北美
726.7万美元
全球票房:726.7万美元
注:票房截止日期2022年11月14日。此处只显示票房较高的国家,部分票房金额过低不予赘述。
评价与反响 评价 正面评价
《 洛杉矶时报》影评人肯尼斯·图兰(Kenneth Turan)评: “就像安东·卡拉斯(Anton Karas)著名的古筝作品《第三个人》一样,《罗拉快跑》的音乐完全符合电影的目标,并且其悸动又充满暗示的节奏几乎令人上瘾。”
《倾斜》杂志埃德·冈萨雷斯(Ed Gonzalez)评: “《萝拉快跑》很可能是有史以来登上银幕的最有力的概念型艺术片,这是一部令人震惊的德国存在主义电影。”
负面评价
专业评论家彼得·黑发(Peter Brunette)评: “事实证明,看着一个人跑87分钟这件事毫不意外地很无聊......”
《芝加哥读者》 乔纳森·罗森鲍姆 (Jonathan Rosenbaum)评: “比起去看这样一部以“速度”为主题,每分每秒都在奔跑的影片来说,我为此花费的钱更有意义。虽然观看影片不需要任何思考,这让我很愉快,但这部影片不值得回味太多。”
反响 《罗拉快跑》充满创新精神,激发了许多喜欢标新立异的导演的灵感,纷纷对其进行模仿。影片“快跑”的精神也激励了许多迷茫的人,人们受纷繁的影像和跌宕的音乐的感染,纷纷与《罗拉快跑》共情。除此之外,影片表露出的女权主义也使影片备受好评。
网站评分 豆瓣网
豆瓣评分:8.1分
好于94%犯罪片,好于95%动作片
226106人评价
猫眼网
猫眼口碑:7.8分
104人评分
1905电影网
评分:6.0分
21人评分
烂番茄网
烂番茄指数(TOMATOMETER):93%,评分7.80分(满分10分)
84人评价(专家打分)
爆米花指数(AUDIENCE SCORE):90%,评分4.2分(满分5分)
100000+人评分(观众打分)
IMDb网
评分:7.7分
199473人评分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2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