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嘴沙雀(拉丁学名:Rhodopechys obsoleta)为雀科沙雀属的鸟类。体重21-30克,体长132-162毫米。两翼粉红,嘴亮黑,翼及尾羽黑而带白色及粉红色羽缘,具厚大的黄嘴,两翼及眼周绯红。雄鸟头顶黑褐,背褐有黑色纵纹,腰褐而沾粉红;眼周绯红,颊褐,眉纹。雌鸟似雄鸟但色暗且绯红色较少,雄鸟眼先黑色而雌鸟眼先无黑色。与所有相似种类的区别在体羽纯沙色且嘴黑。与其他沙雀的区别在色较深,体羽多杂斑,顶冠色深且嘴较厚。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深褐色。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巨嘴沙雀的: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繁殖方式、种群现状、保护级别等介绍

中文名

巨嘴沙雀

拉丁学名

Rhodopechys obsoleta

同义学名

Rhodospiza obsoleta

别名

Lichenstein

其他保护等级

无危(LC)IUCN标准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

鸟纲

亚纲

扇尾亚纲

雀形目

燕雀科

沙雀属

巨嘴沙雀

分布区域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

外文名

Desert Finch

同义学名2

Rhodopechys obsoletus

命名者及年代

Lichenstein,1823

简介

栖于半干旱的有稀疏矮丛的地带。不喜干燥多石或多沙的荒漠。也见于花园及耕地。多栖息于地面、常生活于平原、旷野、果园和溪旁的地上以及或高原、山麓、山谷等的柳丛、灌丛、小树和人工林中。留鸟,但冬季常进行大范围游荡。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飞行迅速而有起伏。分布于俄罗斯、伊朗、阿富汗、伊拉克、蒙古、印度以及中国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

形态特征

巨嘴沙雀雄鸟嘴基和眼先黑色,上体淡沙褐色或沙赭色,前额、腰和尾上覆羽较浓近棕褐色,尾较短呈浅叉状,黑色具显著的白色羽缘,其中外翈白色羽缘较窄、内翈较宽,有时还微沾赭皮黄色。翅上大覆羽和中覆羽暗褐色具宽阔的桂粉红色羽缘。初级飞羽黑色,除最外侧一枚初级飞羽外,其余初级飞羽外翈均为白色,次级飞羽黑色,外翈粉红色,尖端白色,次级飞羽的粉红色与与中覆羽和大覆羽宽阔的粉红色羽缘一起形成翅上的粉红色斑,最内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内翈黄棕色。颏、喉、颈侧和胸淡沙褐色或淡沙棕色,有时微沾粉红色,腹、肛周和尾下覆羽近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微缀粉红色,尤其近翼缘处粉红色较多。

巨嘴沙雀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上体更多皮黄色而少赭色,羽色较暗淡,翅上粉红色斑不显著,眼先不为黑色。

幼鸟和雌鸟相似。

虹膜暗褐色,嘴雄鸟黑色、雌鸟暗褐色,脚暗褐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21-28,♀23-30克;体长♂134-158毫米,♀132-162毫米;嘴峰♂11-12毫米,♀10-12毫米;翅♂80-91毫米,♀78-87毫米;尾♂56-71毫米,♀54-71毫米;跗蹠♂16-19毫米,♀18-19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巨嘴沙雀是一种干旱荒漠鸟类,栖息于无树或有稀疏树木生长的干旱平原、低山丘陵和高原地带及半荒漠和荒漠地区。海拔1500米以下。常活动在有稀疏树木和灌木生长的开阔地方和裸露的山边山石地上,尤其喜欢在溪流等水域岸边的灌木和稀疏的树上或沿路边和农田地边人工种植的行道树上活动,有时甚至进到居民点附近的果园和城镇公园中。

生活习性

留鸟,但冬季常进行大范围游荡。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休息时站在灌木上或树上,飞行快而有力,飞翔时常发出一种尖锐的“turr”或“shreep”声。

主要以各种植物种子为食,也吃坚果和浆果等植物果实。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富汗、中国、埃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约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游荡:科威特、利比亚和卡塔尔。

巨嘴沙雀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一年繁殖2窝。4月初即已成对,营巢于树杈上或灌木上,较为暴露。由雌鸟营巢,距地高1-6米。巢呈杯状,外层主要由细枝、草茎等材料构成,结构较为粗糙、松散;内层多由细麻、线、棉花、种子毛、花茎、兽毛等材料构成,结构较紧密而精致。巢外径8-16厘米,内径5.5-8.3厘米,高6-8.2厘米,深2.1-45厘米。每窝产卵多为4-6枚,偶尔也有多至7枚少至3枚的。卵淡蓝色,被有细小的暗褐色或紫黑色斑点,偶尔带有发丝状细纹;也有为白色、浅鸽蓝色和海绿色的。卵的大小为17.4-22毫米×12-15.1毫米。雏鸟晚成性。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